《指路燈》
第三章 蹉跎年華(九、十)
九
1967年12月份,天氣晴朗,冷風陣陣。一天,乃文正在球場打籃球,何嘉林跑去找他說:“有支槍在延安丢失了,革委會叫去查找,煤炭設計院來輛解放牌卡車,在冶院北門口停着,你去吧?”延安是革命聖地,早就心馳神往,現在有機會去,當然很高興。他沒有多想,給球場隊友打了個招呼,抱起衣服就跟他跑去上車。車開出校門,他才想起延安一定很冷,不穿棉衣怎麼行?不把人凍死才怪呢!
車到大美市,他下來對司機說,“賈師傅,你等我一分鐘,我去大姐家拿件棉衣。”他到大姐家,方兄正在燒飯,他問:“啥事恁急?”
乃文說:“去延安,你給找件棉衣。”因當時經常外出玩,王方也沒多問,就在紙箱子裡取了條舊棉褲和一件棉大衣,他拿着就跑去上車了。
延安在陝西北部延河與南川河交彙處。城區有寶塔山、鳳凰山和清涼山三山鼎立。延河繞城而過,延安地勢險要。
1937年-1947年,中共中央在此指揮全國革命戰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舊址,主要有鳳凰山、王家坪、“七大”會址、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和市南七十裡的南泥灣。
他們頭天晚上十二點左右到銅川住下,第二天到的延安。一路坐在敞車上,冷的很,乃文把大衣裹在身上,棉褲圍在脖子上,下車時渾身都凍僵發麻,站不起來、走不成路。
他和王強、何嘉林、李照耀、陳欲明、白喜林,還有賈師傅父子倆,第二天參觀了毛主席、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住處。他們當年在這樣簡陋的土窯裡,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指揮千軍萬馬,橫掃千軍如卷席,真是世界革命奇迹,讓人肅然起敬!還參觀了張思德墓,寶塔山、延河橋,他們在橋上照了兩張合影。
他們還去了南泥灣,這裡已成了勞改農場。也許是革命勝利了,不需要屯田了,廢物利用,這裡成了曆次政治運動對象的集中營,勞動改造的場所。犯人骨瘦如柴。這裡到處荒草蕪棵,山頭光秃,十分荒涼。什麼陝北好江南,根本看不到江南的影子。
回程路過黃陵縣的黃帝陵。他們上到峤山頂觀看,四周盡是光秃秃的山頂,隻有黃帝陵一片參天大樹,孤零零的處在秃山間。他們去了黃帝陵,大門油漆斑駁,好似多年失修的破廟院。大門敞開,沒人管理,迎門是幾間彩釉琉璃瓦房坡的殿堂。他們走進去,面積不大,落滿灰塵的案幾上空空蕩蕩,黃帝塑像已不知所蹤,隻剩一個基座。
他們幾個輪流坐在案幾後的基座上當了回黃帝,高興的樂不可支。稀疏的遊人中,一位須發霜雪的老人,用拐杖指着,向随行人員說:“山上這一片柏樹是黃帝親手植的,山下這一片是漢武帝的挂甲柏樹。這裡是華夏人祖靈寝之所,如此荒凄,作孽呀!”他們心想若非華夏之祖,早被破“四舊”的急先鋒砸毀燒盡啦,真個慶幸呀!晚上住在洛川旅館。自己生火燒炕,炕上一席一被,枕頭内裝麥糠,外面油膩明光,黴味撲鼻。回校發現惹了一身虱子,第一件事就是把内外衣服拿到開水爐邊去燙。正燙時,學院革委會來人問:一是洛川旅館來人說他們夜裡尿客房的暖水瓶裡了,這個真沒有,可能是其他紅衛兵搞的惡作劇;二是問查找的槍呢?他們是去玩的,根本沒有查找槍的任務,在延安也沒人提找槍的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十
星期天,何嘉林、王強約乃文去臨潼玩,說:“西安的古代建築和珍貴的曆史文物很多,半坡母系氏族遺址,西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鐘樓、鼓樓、碑林、西安事變舊址,我們都去了,還有著名的秦始、華清池沒去。
我們再約幾個人去看吧!”乃文說:“咱們一九六四年入學,一九六六年就遇上文革,今年都入學三年了,可是隻學了基礎課,專業課剛開始就停課了,将來畢業了出去可什麼也不會,咋工作?我想抓緊時間學點知識,不想荒廢學業。”
王強說:“現在文革,全國各地都設有紅衛兵接待站,坐車、食宿不要錢,這種好事上哪兒找去?我們這些窮學生不趁此機會,全國到處跑跑看看開開眼界,過了此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學習以後可以補,這個機會可是不會再有了。”
乃文想想他說的也對,說:“問問李憲洲、劉舜林、陳尚文,看還有誰願去咱們一路。”
何嘉林說:“我們分頭問問吧。清華池距西安三四十裡,咱們就騎自行車去吧,上哪兒靈活方便。”
王強說:“我贊成,今天準備,明天出發。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嘛!”
他們第一站就來到秦始皇陵。這是個周遭用波浪起伏的矮牆圍着的大墳堆。他們把自行車紮在墳半腰,爬上了墓頂,舉目遠眺,思緒郎朗,這就是千秋功罪任人評說的秦始皇嗎?他馳騁疆場,刀光劍戟厮殺的場景曆曆在目,焚書坑儒、南山坑殺兩萬多韓俘的慘景也曆曆在目,一代枭雄今埋土下,功過任人評說……乃文正在遐想,大家說,“走,去骊山華清池!”
骊山林木蒼郁,素有繡嶺之稱,遠望似一匹骊馬,秀麗雄壯。周秦漢隋唐等王朝均在這裡修建離宮,利用溫泉沐浴,最著名的是楊貴妃的華清池。骊山東有秦始皇陵。西北有五千年前美寨母系氏族社會村落遺迹,東北有鴻門宴遺址。當年蔣介石來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圍剿延安、就住在華清池邊的五間房内,兵變捉蔣時在玻璃窗上留下的彈孔還在。半山腰的石縫中找到蔣介石,此處由陝西省長于佑仁修建一亭,叫“遇難亭”,後改為“捉蔣亭”,今改為“兵谏亭”,曆史的真相就是這樣詭谲多變,随時勢需要而更名。
回來的路上,有人說起當時文革的破“四舊”驅“五類”,批鬥領導、教授、停課鬧革命,全國大串聯,将來的曆史不知咋評論、咋命名呢!乃文覺得話題敏感,忙說:“遊玩開眼界,長見識,大家莫論當前事,曆史是非後人評,今天莫引禍上身!”
大家就又換了話題……
未完待續......
關注洛甯城事
閱讀精彩内容
作者簡介:衛冠武,男,漢族,1943年元月生,東關村八組人,家住擔水堂後祖師閣前。1969年西安冶金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安徽省馬鞍山市中國第十七冶金建設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經理,副處職務。後調入總公司勞資處,先後任副處長,處長十多年,高級工程師。2003年在勞資處退休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