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任何書,可與「這本書的作者在你心中的形象」對話,而書上文字,記錄的就是作者的語言。
這種對話極其自由,可以問問題,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贊美、否定、開玩笑,輔之以自得其樂的誇張表情,還可以躺着、趴着、靠着、做着各種動作的同時來「對話」,甚至還可以假定自已為另一個角色,來與作者「對話」。
我們先來分别說一說,這裡每種「對話」方式的對應做法,之後再分析這種「對話式」讀書法,在「心智系統」上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會比一般的讀書方法高效?
讀書時,喜歡讀文字的人,可以看,不喜歡讀文字,或為了保護眼睛,也可以找語音轉換工具來聽這本書。
無論是看,還是聽,都可以用「對話」的方式來讀書。
本文開頭提到的與「作者」對話的方法,可分為三大類,下面講講每一類怎麼做。
1、問問題怎麼辦?
向「你心中的作者」提出問題(例如:哦!真是這樣嗎?為什麼呢?那怎麼辦?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等等),就像吃瓜群衆那樣八卦起來,同時想象「你心中的作者」會怎麼反應。
這個瞬間,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你自己腦中就會閃現一個答案,或一個評論(例1:笨蛋這還要問?例2:這個問題問得好!等等),而這個答案或評論,會帶領你往下讀;
而另一個結果,是什麼回答都沒有,那就先放一放,不管它,等讀到後面,作者很可能在文中已給出答案。
如果書中到最後也沒給答案,你還可以嘟囔、埋怨幾句,然後自己解答,搜索、查資料、思考……你看,我幹了該你幹的活!我就是這麼棒的漢子!
從提問開始,你的「頭腦」就開始在「活躍」了,積極地想象、質疑等,而不再像一般讀書那樣,隻是填鴨式的「被動接受」。
「被動接受」的學習效率是很低的。
2、态度、表情、動作,咋回事?
在讀書時,用你自己的方式随便贊美、否定、開玩笑,做着誇張的表情,還可以躺着、趴着、靠着、做着各種動作,同時「對話」。
能出書的作者,特别是暢銷作品、經典作品的作者,那都是什麼人?
這樣的人,你要真有機會站到人家面前,能當面這麼幹嗎?
肯定不能啊,咱就是出于對人的禮貌和尊重,也不能這麼做吧。
再說,還得保持自己的一份體面呢,那态度和姿勢必得沉穩有度。
但是,在書籍面前,人的态度是可以最誠實、最自由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獲得作者「引以為傲」的心得的同時,還能保持着自己的高度誠實和自由。
這種高度的誠實和自由,會讓我們的身、心都很放松,越放松,越能體會到樂趣,逐漸靠近「玩」讀書、「玩」知識的狀态。
大家都知道,用「玩」的方式去學習,不僅樂趣超大,而且效率超高。
3、「角色扮演」式的「對話」是什麼?
除了可以假定自已為另一個角色,來與作者「對話」,還可以找多人進行「角色扮演」,這就不僅是與作者「對話」,各角色之間也可對話、互動。
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一種新的遊戲方式——「劇本殺」,其實就是把「玩」引入了「讀書」,隻是書的範圍,現階段僅限于懸疑破案類,因為比較适合多人在一起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書的「規定情境」中「玩破案」。
這種新興遊戲,把「玩」、「讀書」、「社交」結合到了一起,老牌的「讀書會」們,也許也能按這思路開發一些類似的創新玩法。
當然,喜歡讀書的你,也完全可以自己創造出屬于你的「角色扮演」式「對話」遊戲,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讀書。
「對話式」讀書,在「心智系統」上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會比一般的讀書方法高效?
整個「對話式」讀書法,看上去這麼多表現,其實在「心智系統」層面,核心是做到了這兩個關鍵點,就達到了學習從低效升至高效:
「掃除障礙」和「換個司機」。
「掃除障礙」的作用,是提高學習、思考的「效率」。
「換個司機」的作用,是提高學習、思考的「水平」。
1、「掃除障礙」
掃除「文字->語言->影像->感受->應對」五步轉變過程中存在的障礙,以達到大幅縮短轉變時間的效果。
人從一開始「認知事物」到最終「作出應對」,我們人人的頭腦中,都要經曆這麼一個最基本的轉變過程:
「影像->感受->應對」。
這裡的「影像」是指立體的、含五感的影像。
這種「影像」越生動,我們的「感受」出來得越高效,而頭腦中冒出來的「應對」方案也越迅速。
這裡的「應對」,包括情感、動作、語言。
一般人,這部分最基本的轉變過程,都是無障礙的,通暢而迅速。
特殊情況,這裡不讨論。
問題會出在前面的「文字->語言->影像」這三步的轉變上。
人怎麼形成「影像」?
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小差異。
從小喜歡讀書的人,打小就形成了「文字->語言->影像」的「經驗庫」,讀書時,「文字」們在頭腦中秒變「影像」,這種轉變毫無障礙。
而沒有養成文字閱讀習慣的人,這種「經驗庫」薄弱,看到文字,需要想一想才能轉變成頭腦中的「影像」,「需要想一想」這就是障礙。
這還是指主動學習的人,如果是填鴨式的「被動接受」,那就更不行了。
因為被填鴨的人,連這種「文字->語言->影像」的轉變都不會發生,去想一想的意願都沒有,隻是把文字本身機械地記在腦中。
這樣,不但形成不了「影像」去觸發「感受」與「應對」,而且,因為這些文字沒有與「影像」和「感受」相關聯,對這些文字的記憶也不會長久。
但是,沒有養成文字閱讀習慣的人,也不用着急。
如果你還想建強大的「文字->語言->影像」的「經驗庫」,從什麼年齡開始都可以,不是隻有小時候才能建。
多看書、寫文就可以了,看什麼書都行,寫什麼文章、詩歌都可以,隻要是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都是很好的選擇。
日子久了,自然而然這樣的「經驗庫」就會越來越龐大。
另外,除了通過「文字->語言->影像」的途徑,任何人還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形成生動的「影像」,不比文字遜色。
我們人有眼、耳、口、鼻、身。
基于此,人可通過五感「看」、「聽」、「嘗」、「聞」、「觸」來獲取外界信息,進而直接在頭腦中形成「影像」。
「文字->語言->影像」的路徑,隻是通過「看」獲取存在于「文字」中的「間接經驗」的路徑。
人還可以通過自己的五感來獲取「直接經驗」。
此外,現代社會還有大量「視聽」類資源中的「間接經驗」可以獲取,再加上「虛拟現實」、「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成熟,也可為形成我們腦中「影像」進行輔助。
所以,形成生動「影像」的方式是很多的。
回到讀書。
對于讀書來說,「對話式」讀書法在學習上之所以高效,兩大原因之一,就是掃除了人頭腦中的五步轉變過程「文字->語言->影像->感受->應對」中,前面一段「文字->語言->影像」轉變中,很多人存才的障礙,讓人的思維可以瞬間「通關」,飛速完成這五步轉變,做到「無障礙應對」,以及「增強記憶力」。
2、「換個司機」
給自身的「心智系統」來「換個司機」,這種做法的原理,出自《老子》古本《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和馬王堆《帛書·老子》中記載的「心智系統轉換」。
人之所以在萬物中最了不起,是因為「人的内在」。
人的身體,隻是「人的内在」的載體。
這就好比司機與車的關系,「人的内在」相當于人體的司機。
莊子推崇「吾喪我」,就是在《老子》古本的基礎上,強調了「人的内在」存在的兩套「心智系統」:
「我」——「第一套心智系統」;
「吾」——「第二套心智系統」。
「吾喪我」就是提倡從一般人習慣使用的「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少數天才才會啟動的「第二套心智系統」。
而啟動了「第二套心智系統」之後,就能逐漸像王陽明、莊子等人那樣,進行非常高水平的思考、學習、解決問題。
人人都擁有這樣的兩套「心智系統」,關鍵在于——能不能進行「心智系統轉換」,以及能轉換到哪一步。
現代人隻要明白了練習方法,同樣可以達到「吾喪我」的「高端思考、學習」水平。
在《老子》古本中,介紹了人的這兩套「心智系統」的組成、關聯、運行規則,這裡做一個簡要說明。
本文介紹的「對話式」讀書法,為什麼能提高人學習、思考的「水平」,放到《老子》古本中介紹的「心智系統」原理中去看,就比較清楚了。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都用現代語言來表述:
每一套「心智系統」都是一個小小的「團隊」,兩套「心智系統」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團隊」:
「第一套心智系統」由起主導作用的「顯性人體意識」或「隐性人體意識」分别與「常心」組合,此時「感知的主體」會被「顯性人體意識」或「隐性人體意識」掌控,失去自我;
「第二套心智系統」由獨立的「感知的主體」、「真正的我」和「真心」組成。
團隊成員,按特長分工,各有責任。
這些「心智系統」成員,從外層到内層的排列順序,請見下圖:
從左往右,代表從外到内。
越内層,智慧越高,越外層,智能越低。
所以,按思考水平來排序,從低到高為:「顯性人體意識」、「隐性人體意識」、獨立的「感知的主體」、「真正的我」。
在一般讀書時,單純「讀文字」的「心智狀态」是:
處于由「顯性人體意識」主導思維的狀态,這屬于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智能最低的一層。
在「對話式」讀書法中,「問問題、回答」就是:
在調動「隐性人體意識」去主導思維,這種狀态提升了一層級,屬于「第一套心智系統」的「高級階段」。
用放松、自由的「态度、表情、動作」或「角色扮演」去「玩」讀書,就是:
在創造讓「感知的主體」擺脫「顯性人體意識」和「隐性人體意識」的掌控、去獨立感知一切的條件,這種狀态就是在向更高一層級靠近,有望在刹那間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的「初級階段」,也就是開始「吾喪我」。
以上三個層級,就是讓不同的司機去主導人體,從而提升「心智系統」狀态,提高學習、思考「水平」。
除了我們在專欄中提到的各種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外,「對話式」讀書法,也是引導開始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一種好方法。
老子《古本》中介紹的「心智系統」原理,看起來複雜,但對人很實用。
經過這種「心智系統」原理審視後的「對話式」讀書法,對人提高學習、思考能力,會有很大幫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