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解救穴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内,運用撚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中獨特而重要的非藥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應用于救急的療法之一。雖然現代急救技術發展迅速,但針灸治療各科急症仍然具有确切的臨床療效,在某些環節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學習中醫針灸的時候,都會學到一些事故的處理,注意事項及針灸禁忌等,一些因誤針引起的特殊現象與解救方法已被遺忘,以緻瀕臨失傳。
小時候學習中醫針灸時,看過此一節,沒放在心上,也有一種僥幸心理,後來遇到後才如獲至寶,多年後想起還心存餘悸,深感愧疚。真是:不是有用才去學,而是學了都有用。臨床針刺中發生偏差現象的解救方法 :
一:神阙穴:誤針時發生睾丸劇疼,可急刺命門穴以救之,下針時針尖微向上,撚到不可再進為止,卧針約一分鐘左右,然後輕搖針柄約十秒鐘,将針提至皮下,向左右個斜刺五分,微微撚動,待睾丸不疼再出針。
二:橫骨穴:誤針有時會發生尿閉,急針湧泉穴以救之,刺入五分深,卧針半分鐘,然後用手撚動一分鐘,待患者有尿意時出針。
三:水分穴:誤針有時會發生腫脹,宜針刺肓俞穴和天樞穴以救之,應在患者呼氣時進針,刺約一寸五分深相間的撚轉與卧針,沒撚轉半分鐘提出六分,卧針片刻再撚,以腫消為度,又:水分穴誤針時,還可能出水不止,可用真血竭末敷在水分穴上,沒有真血竭時,可用中國槐花末代替。
四:氣沖穴:誤針有時會發生疝氣墜脹,急刺豐隆穴救之,針入一寸用旋撚法,先用拇指向内撚轉,半分鐘後提出五分,再向外撚動約半分鐘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針。并囑咐患者靜卧一會,疝氣墜脹即止。
五:血海穴:針刺過深時易發生暈厥,宜急将針提出少許,并另針足三裡以救之,針入五到八分深,入針後先左撚行振針法,立即出針患者當可醒,血海穴留針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發生周身震顫,可将針提出少許,急針對側曲池穴,同時按壓小海穴即止。
六:箕門穴:誤針有時會發生足部運動不自如或大便秘結,宜針刺腹哀穴以救之,刺入一寸五分,卧針半分鐘,然後向左撚動九次,向右撚動六次,即出針。
七:靈台穴:誤針有時會發生手足不調,針刺委中穴以救之,針刺一寸向外側撚轉,并上下提插七次出針,即可恢複正常。
八:承靈穴:誤針會發生暈厥,不省人事,急刺腎腧穴以救之,針入一寸五分深,急退皮下再進如前,又急退之,進時向左撚轉,退時向右撚轉,進退約七八次,即可醒。
九:顱息穴:誤針時則耳痛耳鳴,急針陽池穴以救之,針入三分向内側撚轉,約十秒後出針。
十:角孫穴:誤針會出現腦充血,而發生暈厥,宜急刺三陽絡穴以救之,宜淺刺比宜超過五分,并針尖斜向下,待達相當深度後,略搖針柄即出針即愈。
十一:承泣穴:誤針宜針刺内庭穴,刺入三分用指彈動針數次,撚動數次即可,若出現目定不動時,用小艾柱灸聽宮穴一柱即可。
十二:啞門穴:誤針出現喑啞,或暈厥如死,宜速刺人中二分,上下提插撚動,複搖動針柄,輕者可恢複,若深及延髓 則不可救。又此穴雖淺刺,刺後也不可重擊針孔處,否則也可緻命。入患者覺得有麻電感即是刺到延髓,硬立即停止進針,慢慢提針至皮下。
十三:腦戶穴:誤針則頭痛,急刺百會穴以救之,針時須斜下針,并依次向四下輕搗,并用指甲在針柄上頻頻刮之,即可。
十四:絡卻穴:誤針時則喑啞,宜急刺至陰穴以救之,針入一分用旋撚法,不停向左右轉動,約半分鐘之久,略卧針即出則言語可恢複。
十五:囟會穴:誤刺則人立即暈倒,宜急刺風門穴以救之,用撚術不停向左撚轉,在撚入八分後,将針上下提插約五分鐘,左右各卧針半分鐘,迅速出針即醒。
十六:神庭穴:誤針則人發狂,宜急刺脊中穴以救之,針刺入四分,針時先直刺,待入四分深後用旋撚法先向左撚轉十秒鐘,再向右撚轉,撚畢再上下提插數次出針,狂亂可止。
十七:玉枕穴:誤刺則易生黃水瘡,可針風池穴和委中穴以救之,入針時應不停向右撚動,并上下提插約五分鐘之久,始出針則黃水瘡漸愈。
針灸十大急救穴:
1、百會:百會穴别稱巅上,一名“三陽五會”,為督脈要穴,《針灸資生經》稱百會“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應,百會蓋其一也”。
百會穴具有疏散風寒、溫經通陽、升陽固脫、鎮驚息風、清熱開竅等作用,為回陽救逆之要穴。針刺、艾灸百會穴具有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及腦血管彈性,調整人體的血壓變化,激活、調節機體免疫機制,增強機體防衛功能等作用。
2、人中:人中穴隸屬督脈,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交會穴,任、沖二脈與督脈共同環絡口唇而經過人中溝中線,因此人中穴為陰陽交會、氣血旺盛之處。
針刺人中穴可達到“一針多經”的效果,能夠調和陰陽氣血、清熱開竅、回陽救逆、通達髒腑經絡,對治療厥證、心胸脘腹及腰脊急性損傷等多種急症有很好的療效。
3、大椎:大椎為督脈要穴之一,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之處。針灸大椎穴除能調節本經經氣外,還可調節六陽經經氣,臨床常用于治療高熱、感冒、哮喘、腦供血不足等。
4、風池:風池穴屬膽經要穴,為手足三陽與陽維之會穴、陽維與督脈之會穴。陽維起于手足六陽之會,上循于腦室,督脈為陽脈之海。
針刺風池具有疏調肝膽經氣的作用,又能調理諸陽,使肝氣疏洩、脾氣健運、氣血調和、肝陽潛降。
5、膻中:膻中為任脈穴,為心包募穴、八會穴之一,且為任脈、足太陽、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膻中積聚宗氣,針之能助肺司呼吸,助心以行血,故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止咳平喘之效,主治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疾病。
6、神阙:神阙穴居人體中央,屬任脈要穴,為真氣所系之處。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裡,臍又為沖脈循行之所,督、任、沖三脈經氣相通,内聯十二經脈、五髒六腑,故神阙穴為經絡之總樞。灸法或藥物敷臍有疏通經絡、回陽固脫、調達髒腑、調整陰陽的作用。
7、足三裡: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會穴,具有補中氣、健脾胃、調和氣血的作用,臨床多選之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等。
8、内關:内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是治療心腹疼痛的重要穴位,針之可調和陰陽、理氣通脈、養心清腦、回陽救逆。
9、合谷: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為“四關穴”之一,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清熱、通降腸胃、鎮靜安神、益氣升陽的作用,以治頭面五官病見長,同時又可廣泛應用于内、外、婦、兒各科。
10、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為經氣湧出、陰陽經氣交會之處,與百會穴合用有調整升降之功。湧泉位于足底,主降,有收斂浮陽、引氣歸元、交通陰陽氣血、開竅醒神的作用。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