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慶是我國大城市中一顆别緻的明珠。它兩江夾峙,三面環水,依山為城,高下參差。白日望去,高低建築堆壘,令人驚歎;入夜觀之,萬家燈火迎面排開,連接繁星。再加之重慶有著名的南北溫泉、缙雲名山等風景勝地,因而吸引着許許多多的遊客,飽覽這山城風光。
然而,重慶為什麼叫“重慶”呢?又是如何演變來的呢?這也是人們關心的一個問題。
重慶這座江畔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很多人居住,到殷周時期是古巴國的首府。在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材料中,它最早的名字叫江州。據有的研究家分析,其所以叫作江州,是因為重慶三面環江,有如水中的陸地一般,《說文》:“水中可居日州”,所以就把重慶叫江州。這個州,不是後來州郡之義,而是水州之義。
秦統一巴蜀後,在原巴國設立巴郡,也修建了巴郡的首府江州城,地點就在今重慶的市中區。整個秦漢時期,重慶都叫江州,是巴郡郡治所在地。解放後,在重慶一号橋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方磚,上面就有“江州廟宮”四個大字,證實了重慶古稱江州的記載是可信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政局多變,重慶也幾度易名為荊州、巴州和楚州(這時的“州”已完全是行政區劃之稱)。
以巴為名,這很好理解,因為這是古巴國之地。但為何叫荊、叫楚呢?荊和楚古代是同義詞,楚國也稱荊國,楚人也稱荊人。由于多年來巴楚接壤,經濟交流頻繁,人口經常流動,大量楚人來到巴地,《華陽國志·巴志》:“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這大約就是以荊、楚為重慶之名的原因。
重慶被稱為天險,不僅因其城垣依山而建,三面抱江,居高臨下,俨若金城湯池,而且城的四郊關隘林立,層層拱衛。著名者有城南的南平關,城東南的黃角、拳山,城東的亮風垭,城東北的銅鑼關,城西的佛圖關。特别是佛圖關,雄據山脊制高點,俯瞰全城兩江無餘。這裡山脊高聳,關兩側懸岩峭壁,不絕如縷為陸路人城所必經。此關以西又有二郞關、龍洞關為屏障。難怪史志稱“渝城能守,可俾錦官(成都)”。
自古兵家重視重慶。春秋時,巴人據此,常與強楚争衡。
《華陽國志·巴志》說:
“秦既滅巴,率其人民,資其食糧……終藉之以滅楚。”西漢末,公孫述曾派軍從阆中攻江州。後光武帝劉秀派岑彭讨公孫述,自江州而進。東漢末劉備蜀,亦自江州而北進。三國蜀漢建興四年(226年),都護李嚴駐防江州,李嚴父子對重慶舊城進行了擴建。
重慶扼内、外二水之沖,從來由江道伐蜀者,未嘗不急圖江州。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孟知祥派張武為峽路招讨等使,張武引軍攻渝州(重慶),渝州守軍出降。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軍隊攻陷成都,并攻打到重慶上遊的泸州,戰局危急。餘玠加強重慶守備,西南半壁,倚以無恐。繼任者彭大雅為抗擊元兵,又改泥土闆築城牆而用石頭牆基,用磚砌城牆,城牆四角立有大石,上刻“立此城為西蜀根本”8個大字。
元末,明玉珍率農民起義軍攻占重慶後,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明初,戴鼎鎮守重慶,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随山岩險壁砌石築牆。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總督李國英又補築城牆,周長12裡多。
隋代初年,改楚州為渝州。這以後除唐玄宗時曾短期改渝州為南平郡之外,渝州之名一直用到北宋末年,沿用了五百多年。李白著名的《峨帽山月歌》:“峨帽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個渝州,就是指的重慶。所以名為渝州,這是因為重慶位于嘉陵江之濱,而嘉陵江古時叫渝水。直到今日重慶仍簡稱為渝。
北宋末年的徽宗時期,又将渝州改名為恭州。改名的原因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因為宋徽宗厭惡北宋的長期黨争和政局反複,對于“渝,變也”(見"爾雅·釋言》)這個渝字感到讨厭,遂下令改渝為恭,取《尚書·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之義。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因為南平僚(當時分布在今川南黔北的一種少數民族)起義被鎮壓之後,為了讓這一地區永遠對宋政權表示恭順,所以改名恭州。
到南宋孝宗時,孝宗第三子趙被封于恭州,是為恭王。以後孝宗禅位于他,讓他入繼大統,是為宋光宗,孝宗則稱為“太上皇”。光宗即位時,不僅“太上皇”尚在,而且“太上皇太後”(即宋高宗之後)亦在,一同臨視慶典。這是喜上加喜。
為了表示慶賀,光宗遂将他原來的封地恭州升為重慶府。重慶二字也是為了慶賀光宗本人先封恭王,再當皇帝,是雙重喜慶。
從此以後,重慶之名一直未變,沿用至今。但有一點我們仍得注意,就是從秦漢以來,在郡治、州治設于重慶的同時,在郡或州之下都還設有縣這一級行政單位,所以重慶既是郡治或州治,同時也是縣治所在地。在秦及魏晉時叫江州縣,南齊時改為墊江縣,後周時改為巴縣,唐宋相沿不變,一直用到近代。
在辛亥革命時,重慶仍是川東道重慶府巴縣縣治所在地,所以重慶又可稱為巴縣。清代統治者推行賣國外交,在簽訂《中英煙台條約》和《中英煙台條約續增專約》時,将重慶開為商埠在這些條約和以後簽訂的條約中,就稱重慶為巴縣,而朱稱重慶。在其他地方稱重慶為巴縣者亦複不少。
在兩千多年有記載的曆史中,除了最初時是巴國國都之外,重慶長期是州、那的治所,但也作過一次短皙的國都,這就是元末農民大起義期間,明玉珍曾割據四川,建立夏國,年号天統,建都重慶。在1362--1371年間,重慶就成為“夏”的國都。
此外,解放前的國民黨政權也曾兩度遷都重慶,這日是人所共知的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