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提問:“你在什麼時候不想工作?”
高贊回答:“無時無刻。”
不知何時起,“工作”似乎成了一個令人嫌惡的貶義詞。
我們焦慮周一,讨厭上班,抗拒職場,将痛苦與之劃上等号。
結果就是,人生1/3的時光,都被負面情緒所主宰。
但其實,很多時候,讓我們不快樂的,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偏差的認知。
就像一行禅師開篇所寫:
我們如何生活以及是否持有正念,這決定我們創造多少平和與喜悅。
所以,如果你也為工作痛苦,不妨先問問自己這3個問題。
工作壓力,真的一無是處嗎?
前段時間,92歲的許倬雲現身知乎開學演講短片。他聊起自己多年的經驗,并提醒所有人:
工作是在雕塑自己。
深以為然。工作中的困難挫折,就是鑿在我們身上的刀。
鑿得越深,痛感越強,才能塑造出一個愈發強大的自我。
看過這樣一則分享:
有段時間,網友所在公司業務轉型,她和同事因此被分到了新項目組。
陌生的專業知識,繁重的工作任務,頻繁的方向調整,還有一位極其嚴苛的上司。這一切都讓她不堪重負。
于是,她果斷裸辭,哪怕領導多番勸說,承諾隻要破荒就能好轉,依然堅持離開。
不用工作的頭幾天,她覺得神清氣爽,内心暗喜。
可日子久了,她發現由于市場不好,想找份差不多的工作,都難上加難。
最後,她不得已去了一家小公司,做着底層的活兒,賺着微薄的薪水。
而當初和她一起調崗的同事,大都成了新部門骨幹,有的還因成功轉型,拿到了大廠機會。
一檔綜藝節目中,撒貝甯聊起職場壓力帶來的“焦慮”。他坦言:
如果有一天我不焦慮了,那我做節目肯定就沒有動力了。
的确,壓力不光帶來痛苦,也可以成為突破自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導演李安在成名前,經曆了6年寂寂無名的生活。
因為沒有硬氣的的作品,那段日子裡,他被人罵作廢柴,諷刺為“軟飯男”。
然而,他并未被流言壓垮,而是大量閱片,閱讀,寫劇本,并在此期間,打磨出多部經典作品。
一行禅師說:
如果我們懂得調禦情緒,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就可以減輕壓力,工作也會變得更加令人喜悅。
一個人的心态,可以決定工作壓力的好壞。
把壓力當負擔,生氣埋怨,消極逃避,最終必然一事無成。
視壓力為動力,坦然面對,積極自燃,才能獲得長足進步。
區分上下班,就能感到快樂嗎?
在豆瓣上,有個叫#上下班割裂人生#的話題,參與者會發布一組對比照,上班蓬頭垢面,下班潇灑自如。
和他們一樣,許多人都将工作視為“出賣”自由,于是期待着下班以後,補償自己的犧牲。
然而,這種斷崖式的“社畜”心态,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一行禅師說:
我們總是習慣把工作時間和自由時間區分開來。這樣的思維方式降低了我們在工作中獲得喜悅與成功的可能性。
把上班當包袱的人,終有一天,會倒在情緒之下。
大學畢業後,有位室友入職了一家不錯的公司。
周圍人對她無比羨慕,她卻不以為然,将工作視為迫于現實的妥協。
她會将大把的精力,放在熬夜刷劇上。平時在工位上,常常瞌睡連天。
她會在下班時,早早招呼大家商量逛街計劃。可對于上班,卻是能晚則晚。
她會應付差事,并和我們調侃:“差不多得了。工作而已。别給自己人為添加負擔。”
然後,半年多後,她漸漸不再活躍了。
因為她發現:室友們一個個融入了職場,并發展得越來越好,隻有她像小醜一樣,無所事事。
而且由于态度消極,上司對她漸漸冷待,雖是正式員工,混得還不如實習生有存在感。
她和我後悔:本以為可以藏着那些小心思,得過且過。
殊不知,曾經的種種,都被公司看在眼裡。事到如今,隻能自食其果。
一行禅師說:
不要把時間分割成我的時間和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比你在其他地方度過的時間更加令人不快,這沒有道理。
有了工作,我們才能安身立命,孝順父母,有錢養娃,才有機會感受世間美好。
這一切,本就是活着的全部意義。
而當看透了這點,我們便會清醒:
讓我們痛苦的,也許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敷衍塞責,消極暗示的抵觸心理。
你是在盡力工作,還是盡心工作?
想起在Tiktok上刷到的一條爆火視頻:
一位男子坐在紐約地鐵裡,介紹着自己學到的新詞——“Quiet Quitting”(精神離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