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的《易經》,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它是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智慧中的最上乘。《易經》起源于伏羲時代,經過神農與皇帝的發展,終于在周文王時期日漸成熟。《易經》被後人稱為“群經之首,萬道之源”,唐朝的一位大臣說過,“不讀易不可為将相”;而著名的醫學大師孫思邈坦言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由此其寫出了著名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為後人所崇拜。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受《易經》的啟發,提出了辯證法思想,等等。毋庸置疑,《易經》對哲學、醫學、社會學、天文學及生物學等學科的貢獻是被世人所承認的。
這裡主要簡要說一下《易經》中的五行天幹地支與與人體(包括五髒六腑等)健康的相關問題。
一、五行與五髒六腑
先由《易經》中的八卦引開此問題。如八卦中的乾卦代表人的頭;坤卦代表人的腹;震卦代表人的足;艮卦代表人的手,離卦代表人的眼,坎卦代表人的耳,兌卦代表人的嘴,巽卦代表人的腿等。
《易經》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人體的五髒就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和三焦。
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即存在相生關系,又産生相克的關系,如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另一方面,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看看人體五髒六腑的功能:
心主神,肝主洩,脾主化,肺主脈,腎主水。而六腑的功能與五髒的功能同工異曲。三焦的功能卻不一樣,三焦有上焦、中焦和下焦之分: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是肝、膽、腎、膀胱和大小腸。
由上述關系引出五行與五髒的關系:
肝屬木;
心屬火;
脾屬土;
肺屬金;
腎屬水。
由此導出五行與(五髒)六腑的關系:
膽屬木,與肝對應。
小腸屬火,與心對應。
胃屬土,與脾對應
大腸屬金,與肺對應。
膀胱屬水,與腎對應。
三焦中的上焦是進食(主進),中焦是消化(主存),下焦是排洩(主出)。
不難看出,五行有相生相克,人體的五髒六腑也有相生相克,這種辯證關系在中藥學中,特别是人體的健康養生中非常重要,它們即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它體現的是人體健康與衰弱的變化規律,也體現了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這些規律的辯證關系,以便用于指導我們的身體健康及養生。
,了解更多人生智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