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報告對31個省(區、市)的小學、初中、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的未成年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從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網絡接入環境、網絡使用特點、教育監管、網絡安全與權益保護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主要趨勢和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關建議。
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
網絡依賴程度有所下降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較2020年(94.9%)提升1.9個百分點。未成年人過度上網情況有所改善,未成年網民工作日平均上網時長在2小時以上的比例為8.7%,節假日平均上網時長在5小時以上的比例為9.9%,分别比2020年下降2.8和2.3個百分點。未成年網民對互聯網的主觀依賴程度和家長認為孩子上網時間過長的主觀感受都呈下降趨勢。42.0%的未成年網民認為自己對互聯網沒有依賴心理,較2020年提升3.3個百分點;27.3%的家長認為孩子上網時間過長,較2020年下降4.5個百分點。
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存在城鄉差異
農村未成年網民教育管理相對不足
随着移動互聯網向農村持續滲透,城鄉未成年人在互聯網普及率方面的差距已基本彌合,但在網絡使用方面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為農村未成年網民上網設備相對單一、長時間上網情況更突出、使用休閑娛樂類應用比例較高、使用學習資訊類應用比例較低。
比如,除手機外,農村未成年網民使用筆記本電腦、平闆電腦、智能手表等設備上網的比例均明顯低于城鎮未成年網民;節假日平均上網時長在5小時以上的,農村比城鎮高3.9個百分點;經常在網上玩遊戲、看短視頻的,農村比城鎮分别高6.0和8.3個百分點;經常使用網絡學習、搜索引擎和看新聞的,農村比城鎮分别低8.9、6.8和5.0個百分點。調研發現,超四成農村未成年網民沒有和父母雙方一起生活,比城鎮高近兩成。這一方面使得更多農村未成年人需要使用手機進行親情聯絡,另一方面也導緻農村未成年網民在上網用網上缺少家長的監督約束。隻有38.3%的農村未成年網民表示上網時長經常受到家長限制,比城鎮低10.4個百分點。
互聯網平台監管初見成效
青少年模式有待進一步推廣完善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對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明确要求。2021年未成年網民經常在網絡上聽音樂、玩遊戲、看視頻、看短視頻、看直播,以及參與網上粉絲應援的比例,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9年以來,各大視頻、短視頻、社交、遊戲等網絡平台陸續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依賴和網絡不良信息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調查發現,盡管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長知道青少年模式中國網民規模,但設置過的不到五成,實際運用中還有改進升級的空間。
視頻平台成為獲取信息重要渠道
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塑造的影響需關注
接近半數未成年人通過短視頻、視頻平台獲取社會重大事件信息,但信息鑒别能力有限,平台内容質量會對其思想觀念産生潛移默化影響。近四成未成年網民在上網過程中遭遇過不良或消極負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個人财富或家庭背景(21.2%),宣揚不勞而獲、躺平思想(16.3%)等消極負面的内容,對未成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不可小觑。
網絡安全環境持續改善
新風險隐患不容忽視
未成年網民在過去半年内遭遇過網絡安全事件的比例為25.5%,較2020年下降1.7個百分點;79.8%的未成年網民知道可以通過互聯網對侵害自身不法行為進行權益維護或舉報,較2020年提升5.7個百分點;66.3%的未成年網民會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未成年人上網相關的新政策新法規。與此同時,網絡安全方面也出現一些新風險隐患。部分未成年網民網絡安全防範意識不強,20.0%的未成年網民對于防範網絡詐騙、信息洩露、網絡謠言等沒有概念,且年齡越小,防範意識越弱。網上詐騙、個人信息洩露等網絡安全陷阱“與時俱進”,智能手表、智能台燈、智能音箱、詞典筆等新型上網設備存在信息安全風險等。
家庭對未成年人上網影響重大
提升家長網絡素養實有必要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場所,家長對未成年人上網的管理和引導方式直接影響未成年人上網行為和習慣。上網時長是否受到家長限制、是否與父母共同生活,顯著影響未成年網民的網絡依賴程度。經常受到家長限制的未成年網民,對互聯網有依賴心理的比例為10.0%,比不受家長限制的未成年網民低27.4個百分點。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網民中,其認為自己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互聯網的比例為16.2%,而與父母中的某一方或其他親屬生活的未成年網民中,這個比例分别為22.4%和21.3%。家長自身的上網行為和網絡素養也對未成年網民有直接影響。在家長經常玩手機遊戲或看短視頻的家庭中,未成年人工作日上網2小時以上、節假日上網5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别比家長不經常玩手機遊戲或看短視頻的家庭高5.6和8.5個百分點;還有31.9%的未成年網民使用家長賬号玩過遊戲。
關于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報告提出了相關建議
強化法治保障 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
盡快頒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嚴厲整治涉未成年人的網絡偷拍直播、誘導性消費打賞、網絡社交陷阱等,依法從嚴從重處置利用網絡教學損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防止網絡欺淩、網絡暴力等現象的發生,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推動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級 在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加強探索未成年人特質識别認證技術,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識别機制,幫助監護人更好履行監督管理和保護職責。加強專屬内容池建設,強化視頻、短視頻類平台内容審核,分級分類豐富和優化内容池資源供給,讓“青少年模式”不僅能用、管用,更要讓青少年好用、愛用。加強行業自身建設和協同聯動,探索建立更加精細化的行業标準和賬号互通機制,對未成年人從事網上娛樂活動時間進行“總量控制”中國網民規模,從機制源頭填補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方面存在的技術漏洞。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 提升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應用能力
加強農村地區,特别是留守兒童集中地區中小學校網絡常識、網絡技能、網絡規範、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入社會力量,幫助農村地區家長更好承擔起教導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聯網的責任;針對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環境和使用需求推出相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利用網絡助力學習生活。
學校、家庭、平台企業各盡其責 形成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合力
推動學校發揮主陣地作用,規範未成年人校内上網管理;強化“家庭是第一課堂”的共識,幫助家長提升自身網絡素養及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網的技能,倡導家長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同時樹立獎善罰過導向,推動平台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在産品開發運維方面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效應,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底線;加強行業自律,發揮協會組織作用,特别是加強對未成年用戶規模較大的視頻、短視頻類平台和賬号的監管力度,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