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對“吃空饷”現象進行了專項整治,累計清理清退“吃空饷”者16.3萬人。其實“吃空饷”由來已久,古今并不鮮見。先秦時代,由于是世襲貴族社會,無論是地方的官僚,還是軍隊的将領,都是享有分封領地的貴族,并不領取“俸祿”,而且士卒當兵打仗隻是服兵役勞役,也沒有軍饷可領,因而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吃空饷”的問題。隻有到了秦漢大一統之後,随着世卿貴族社會解體,由朝廷付給的俸祿代替了此前的封地,“吃空饷”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于是,秦漢以降,軍隊“吃空饷”,世代相傳,到中唐時期,已蔚然成風,贻害無窮。到了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為革除募兵制造成的“冗費”“冗兵”之害,施行屯田制,“兵農合一”,軍糧、軍饷,自力更生,号稱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可惜,至明朝末年,太祖的豪言,化作了華麗的牛皮。軍隊根本無法養活自己,隻能虛報兵額,冒領糧饷。如《明史·袁崇煥傳》載:“文龍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為亂也。其衆合老稚四萬七千,妄稱十萬,且民多,兵不能二萬,妄設将領千。”也就是說,士兵隻有四萬七,且相當一部分是老幼民衆,卻虛報十萬,多吃了一倍的空饷。看樣子,似乎不虛報也不行,這麼點士兵,卻設置了上千的将領,不多弄點空饷,怎麼養得下這麼多将領呢?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軍隊編制有八旗與綠營之分,綠營是漢兵,自然不及八旗尊貴,同一軍階,其待遇還不足八旗的三分之一。據《清實錄》光緒二十三年(1897),議裁長江水師,理由之一就是水師“口糧亦較綠營為優”,由此愈發可見綠營待遇之低,常被拉出墊底。因饷銀菲薄,綠營“吃空饷”,便有了合理性與急迫性。其實,早在嘉慶、道光之後,清代各地八旗、綠營駐軍“吃空饷”就已蔚然成風且花樣翻新。軍隊“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錢糧,專事肥己”,而且還出現了軍隊裡的空饷名額不僅可花錢賄買,還可以父子相傳,并且美其名曰“蔭糧”“蔭德”。這猶如将一項弊政包上了合法的外衣。軍隊與執政者,就此沉入一場甜蜜的騙局。
追古思今,“吃空饷”的形式雖說花樣翻新、五花八門,但說到底都是權力監管缺失、濫用以及人事管理等不到位造成的。因此,要根治“吃空饷”這個曆史頑疾,就需從對權力的監管着手,真正地将“權力關進籠子裡”,做到編制和收入分配公開透明,杜絕暗箱操作,從而清除“吃空饷”的條件和土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