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老指出:冬天非時之氣的感冒(流感),症見舌紅,幹咳無痰,發熱但不高,偏熱者用桑杏湯;舌不紅偏于寒者用十神湯。
解表和中“十神湯”
——治療冬季流感的應用與思考
作者/李谖
一、十神湯的出處
十神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葛根、麻黃、赤芍、川芎、升麻、白芷、陳皮、紫蘇、香附、炙甘草等組成,主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此方不問陰陽兩感,或風寒濕痹,皆可服之”。本方藥性平和,“雖産婦、嬰兒、老人皆可服耳”。
繼續追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的十神湯卻是出自于唐·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功能“治傷寒,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并皆治之。”
具體的處方組成:幹葛、麻黃(去節)、升麻、白芷、赤芍藥、川芎、香附,紫蘇、陳皮、甘草(炙)、各一錢半。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備注:發熱頭疼,加連須蔥白二根;中滿氣實,加枳殼煎。
二、筆者用十神湯的體會
最初注意到此方是在2019年3-4月份,曾經接診一個5歲的小女孩患者,是我的一個老患者的外孫女。當時孩子家長外地出差,姥爺姥姥帶看孩子。家長出差第2天就開始發燒,第3天白天找到我。
我看了一下,當時記得聽診肺部正常,除了發燒怕冷、頭疼身痛外,還有些惡心,皮膚有小紅點。除外了變蒸、急疹和手足口病等。
詢問病史,發燒當天老人帶孩子洗頭,家裡空調不太好用,可能着涼了,晚上給孩子用了一次美林,上半夜汗出燒退,半夜孩子有點說胡話(夢呓)後半夜又燒起來了。
找到我後,因為孩子小,太苦的藥不能喝,又不想去醫院,既折騰人又怕醫院環境不好加重病情,就想起了這個十神湯,直接開了2付。孩子非常愛喝,效果極佳,1服藥退燒,2付痊愈。
之後這個孩子大概有一年半沒感冒發燒。後孩子又發燒感冒,把老人家也傳染了,都有些乏力、低燒、鼻塞、流鼻涕,老人果斷的私下按上次處方買藥跟孩子一起服用,也是2付痊愈,這是後來老人看其它病提及的。
之後我治風寒感冒,對十神湯的運用多加留意。在實踐中反複揣摩體會,認為本方配伍精當,融解表散寒、疏通太陽經絡與理氣和中藥物于一爐,既有《内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又顧護胃氣,汗而不傷正。凡惡寒發汗、無汗畏風、頭痛身疼、舌淡苔白潤、脈浮或緊,沉取有力即可用之。
這個十神湯我一般用來治時行的感冒,是一個季節性應用的方子。大多用在秋天剛冷,十一前後,暖氣還沒有來;或者是冬天剛過,春天要來,屋裡陰冷暖氣要停沒停,溫病還沒有發作這個時段。
這個時間段病人往往症狀比較多,臨床尤其是兒童更多見。多見身體疲乏無力、頭疼、嗓子疼,或者是有熬夜、生氣上火這種情況。
三、蒲老運用十神湯的經驗
被周總理稱為“高明中醫,又懂辨證法”的已故名醫蒲輔周先生有一句名言:“中醫治病有一個秘訣,就是一人一方。”
蒲老生前以善治時病著稱,他認為自然氣候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着相當密切的關系,強調臨床“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指出“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氣候”。
蒲老在治療冬天流感時指出:冬天非時之氣的感冒(流感),症見舌紅,幹咳無痰,發熱但不高,偏熱者用桑杏湯;舌不紅偏于寒象者用十神湯。
費伯雄《醫方論》中提到:時邪瘟疫,天行之疠氣也。故此方于升散中多用芳香辟穢之品,辛烈善走,雖有芍藥、甘草,不能制之,不可作陽經外感之通劑用也。
四、十神湯的應用指征
1、四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惡寒、鼻涕傷風、身痛頭痛、身體拘緊、高燒不退;
2、舌淡白微胖大或者齒痕,苔薄白或略厚,脈沉緊或浮,沉取當應有力;
3、初次服用要配合輔助發汗法:喝熱粥,蓋被取汗;
4、燒退後要再進一劑,防止餘邪未清,爐火複燃。
五、十神湯的用法
處方常用劑量:葛根20—30克,麻黃6—12克,升麻9—12克,赤芍9克,川芎9克,白芷9克,香附12克,紫蘇12克,陳皮15克,生甘草9克,大棗5枚,生姜15克,蔥白含蔥須一根,切段同煎。
加減:針對于不同季節,春季加荊芥6克,防風9克;夏季加藿香9克,大腹皮6克;秋季加黃芩6克,冬季加金銀花15克。
用法:每日1--2劑,水煎服,注意煎藥時間20—30分鐘,不要久煎。不拘時服。兒童可以加點白糖。
六、案例
病案:王某,男,沈陽人,42歲,2019年12月6日初診。
患者于4日前打籃球時汗出脫衣,晚上回家沖澡後,第二天出現惡寒發熱,體溫39.1℃,無汗,時而寒戰,頭痛體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清涕。自行去家附近的社區醫院就診,診為“上感”,給予輸液(藥名不詳),口服抗感解毒沖劑,經治療2日,體溫波動在38℃左右,其餘症狀無明顯減輕,遂來求中醫診治。
刻下:發熱,體溫38.4℃,惡寒無汗,頭沉體痛,肩頸部僵痛,鼻流清涕,嗓子微疼,不咳,納差,二便調,口微渴而不思飲,舌質淡紅略胖大,苔白滑,兩寸關脈浮緊,沉取有力。
考慮風寒束表,治當疏風散寒、解表和中。予十神湯加味:葛根40g,麻黃12g,升麻12g,紫蘇15g,陳皮15g,白芷9g,赤芍9g,川芎9g,生甘草6g,香附15g,金銀花15g,牛蒡子6g,生姜3片,蔥白2根帶須切段。
日1劑,水煎分4次溫服,藥後喝熱白米粥助汗,忌生冷油膩。1劑後汗出表解而熱退,2劑後諸症悉除。
七、十神的含義及外延
有好多文獻提及十神湯之所以命名為“十神”,是因為處方的主要構成是葛根、麻黃、赤芍、川芎、升麻、白芷、陳皮、紫蘇、香附、炙甘草等十味藥,故以“十神湯”名之。但不要忘了,方子裡面還有生姜,是十一味藥。
大家要知道,“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物,必有其用”,古人對一個方子的命名可不是随意命名的,可不是簡單的按照藥味的數量來命名的,古人的智慧是今人無法完全理解的,處方命名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先看《神農本草經》對十神湯中幾味主要藥物的功效記載。
升麻:主解百毒,殺百老物殃鬼,辟溫疾,障邪毒蠱。
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芍藥:氣味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川芎: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脈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餘下的幾味藥(香附、紫蘇、陳皮、炙甘草)也是香蘇散的組成。香蘇散一方最早見也是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治:治四時瘟疫、傷寒。
處方組成:香附(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用法用量: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隻服二錢,入鹽點服。
“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稽颡”讀音:qǐ sǎng,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說白了,這是個治療瘟疫的方子。瘟疫是什麼?是能快速要人命的烈性傳染病,讓人魂飛魄散!讓我們想到了什麼?三魂七魄。
中醫基礎我們都學過,肝藏魂(三魂:胎光、爽靈、幽精),肺藏魄(七魄: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而心藏神(三加七等于十),隻有三魂七魄全了,功能正常了,神才能飽滿無缺,才能正常的發揮君主的作用,才能主導人體的生發之機,以達到人體精氣神的飽滿狀态,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或許從這個角度解讀“十神湯”,才能更好的理解這個方名的深層的含義,也能更好的臨床運用這個方子,擴大應用範圍,發揮出更多的臨床價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