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時事 > 正文

中國醫院排行榜:上海3家醫院進前十,9專科全國第一

2022-11-20 14:28 發表于上海

複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出爐:

瑞金中山華山跻身前十,上海9專科居榜首
“複旦版”《2021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2021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今天正式發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跻身前十,分别列第四、第五、第八位。9個上海醫院專科聲譽位列全國榜首。

“複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是由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作為獨立第三方開展的公益性項目,今年是連續第13年發布。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介紹:今年評委專家庫總人數與去年保持一緻,共向5406名專家發出邀評函,收到有效回執3552份,有效回複率65.7%,繼續領先于美國最佳醫院評選專家有效回複率(33.5%),後者已有33年曆史。記者獲悉,2010年“複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初問世時,專家庫人數僅1824人。自去年起,評選已不再向“連續兩年未參評的評委”發出評審邀請,名額由新入專家替代。回顧排行榜曆史,2013年度“首創”全國七大區域專科聲譽排行榜和綜合實力排行榜,按國家行政區域劃分發布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的7大區域性排行榜,這一改變與國家衛生資源格局變化高度匹配。據悉,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規劃設置工作,明确至2020年在全國範圍内按綜合和不同專科類别設置國家醫學中心,并在各省設置1個綜合類别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形成科學有序的就醫格局。截至今年7月,全國已設置12個國家醫學中心,還逐步設置完成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1.5萬個醫聯體。此次出爐的排行榜可見:已設置的國家醫學中心與“複旦版”排行榜高度契合。例如,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三家建設。三家醫院包攬“複旦版“排行榜神經内科、神經外科“三甲”。再如,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紮營”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今年榜單上,華山醫院感染科在複旦版專科聲譽排行中名列第一。“複旦版”榜單還與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考”)成績高度契合。2021年度“國考”排名前12的醫療機構,7家在榜單上位列前十。而上榜前十的醫療機構,“國考”考核成績全部達到最高等級A++。高解春最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三年,也為排行榜前期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評選工作,未來還将持之以恒堅持,為中國醫療機構專科之間比較評價提供權威、科學依據,為患者選擇就診路徑提供更好指引。

當下,在推進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排行榜變化對醫院發展有怎樣的啟示?結合國家醫學中心觀察排行榜會有哪些發現?放眼全國,排行榜首創的區域榜單等,又為我國形成科學有序就診格局帶來哪些信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采訪分析↓↓↓現象:聲譽專科帶動更多學科群優秀的學科發展可以帶動一批學科群聯動發展。從“複旦版”排行榜可見,專科聲譽靠前的學科,實則帶動了一批學科群提升。例如,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聞名于世,學科帶動影像醫學科、康複醫學科等相關學科同步發展,并在多個專科聲譽排行靠前。學科建設是公立醫療機構的核心競争力。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說,入選“複旦版”專科聲譽排行榜的學科,可以說是頂尖學科。如何推動學科發展、帶動學科群發展乃至整個醫療機構發展?複旦上醫率先探索,在現有“複旦版”排行榜基礎上,依托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簡稱“地高建”)項目,探索更多維度、多組分,涵蓋醫院發展全路徑的學科評估指标體系,已先行啟動 “複旦大學附屬醫院頂尖學科評估項目”,并對直屬附屬醫院最優勢學科科學評估。他透露,複旦上醫管理處會同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首創“複旦大學附屬醫院頂尖學科評估模型指标體系”,已制定科學計分規則,從人才梯隊(20分)、科教産出(32分)、服務能力(16分)和學術影響(32分)四個維度、24項定量指标,對複旦大學6家直屬附屬醫院16個頂尖學科評估,以此發現優勢、找到不足,助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啟示:臨床創新是發展要義“學科建設并非僅僅指科研成果、SCI論文發表數量,也應該是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高解春說,“'複旦版’排行榜也啟示醫院,臨床能力是醫療機構的根本。”我國在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省級高水平醫院等新型服務體系之時,加強臨床專科建設、推進醫療技術創新應倍加重視。不少患者按圖索骥,按照“複旦版”排行榜的排名求醫問藥,這本身就是不同公立醫療機構臨床能力的體現。不過針對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臨床創新該如何理解?高解春提出不同見解。他認為,臨床創新不應與質量控制相對立,創新也不應局限在新藥、器械專利轉讓,診斷治療等更新同樣是一種創新。如果診療方案被國際指南引用,毋庸置疑也是一種臨床創新。醫療機構發展不能“唯排行榜論”,也不能不看排行榜。專家表示,我國還應盡快完善臨床創新法規政策,出台相應法規鼓勵創新,倡導政府、醫院、企業和社會資助臨床試驗籌資渠道,建立常态有效的臨床創新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真正體現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和主體地位,促使更多診療成果真正獲益百姓。方向:從規模發展轉向内涵建設通過結合對比分析近年來“複旦版”排行榜數據不難發現,一些醫院學科發展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這意味着,學科乃至醫院從規模發展到内涵建設轉型已到了關鍵時刻。怎樣從規模發展向内涵發展轉變?高解春認為,公立醫院從“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還需從體系、技術、模式、管理方式等多領域突破。公立醫院應加強臨床研究中心建設,将研究平台與實驗基地有效結合;滿足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加強臨床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重視高質量學科建設,通過常态評估後的梳理和替換優勢學科;此外,還應不斷推進智慧醫療和服務創新。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後,應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将進一步明确:國家醫學中心作為“國家隊”和省級醫療“高地”,負責診治疑難重症,對接國家、區域突出學科。城市醫療集團對應地級市,建立網格化緊密型集團,加強慢性病的知曉率、幹預度,減少并發症。縣域“醫共體”則做強縣級醫院、補齊醫療服務短闆,提高就診率。“隻有形成科學有序的就醫格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專家最後表示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