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的意思


[羊群效應理論]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的意思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16-12-22 編輯: 閱讀量:12 手機版

篇一 :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羊 群 效 應

羊群效應理論簡介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 裡經常用 經濟個體的從衆跟風心理。 經濟個體的從衆跟風心理。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 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 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 動起來, 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 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 更好的草。因此, 羊群效應” 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 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 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 緻盲從, 緻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 敗。

羊群效應相關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 會議, 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 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 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 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 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 獄裡發現石油了! 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 要緊, 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 紛向地獄跑去,很快, 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 就隻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 就隻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 這位大亨心想, 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 去,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 于是, 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 獄跑去。 獄跑去。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 資本市場上 羊群效應” 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 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 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 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 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 時賣出。導緻出現“羊群效應” 時賣出。導緻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 比如, 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 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 羊群效應” 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群效應”也可能由 系統機制引發。例如, 資産價格突然下跌造成 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産價格突然下跌造成 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 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 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 易規則的限制, 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資 産割倉賣出。 産割倉賣出。

職場中的羊群效應
在競争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産生“ 在競争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産生“羊群效 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 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 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 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産能 飽和,供求關系失調。 力

飽和,供求關系失調。大家都熱衷于摹仿領頭羊的一舉 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對于我們這些職場裡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 對于我們這些職場裡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 群效應” IT賺錢 大家都想去做IT 賺錢, IT; 管理咨詢賺錢 賺錢, 群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 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 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為一個嘴裡常蹦出 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于是大家都去學英語; 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于是大家都去學英語; 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 公務員很穩定 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 務員…… 務員 我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 我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 己。

博傻理論
在資本市場中( 股票、期貨市場):人們 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人們 市場): 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 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 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 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 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博傻理論” “博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 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 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 大的笨蛋” 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 大的笨蛋”,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 己就一定是赢家,隻是赢多赢少的問題。 己就一定是赢家,隻是赢多赢少的問題。如果再 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 下家” 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 “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這樣 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 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 理論。 理論。

1720年 1720年,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 有這樣一個插曲: 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士創建 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 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 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 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但認購 時近千名投資者争先恐後把大門擠 倒。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獲利豐 而是與其有更大的笨蛋會出現, 厚,而是與其有更大的笨蛋會出現, 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 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繞有意 參與了這場投機, 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 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并 且比形成了最大的笨蛋。 且比形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

此感 歎:“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 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 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囚徒困境

經典的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 據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 據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 别和二人見面,并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别和二人見面,并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并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 若一人認罪并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 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時獲釋, ),而對方保持沉默 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時獲釋, 沉默者将判監10 10年 沉默者将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 ),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 同樣判監2 同樣判監2年。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将自己 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禁, 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禁, 并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 并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 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 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 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 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 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 背叛。 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 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 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 選擇背叛。 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選擇背叛 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 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 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 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 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 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年。


篇二 :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囚徒理論 羊群效應、博傻理論、囚徒效應

篇三 : 羊群效應:羊群效應-理論定義,羊群效應-相關故事

“羊群效應”也叫“從衆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緻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采納(随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人們會追随大衆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無論意識到與否,群體觀點的影響足以動搖任何抱懷疑态度的人。群體力量很明顯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 。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将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緻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理論定義

(www.t262.com)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羊群效應——跟随現象

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contagion)

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1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别人,從而導緻他們在某段時期内買賣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着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衆心理”。

羊群效應也是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1種常見現象。它是指由于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将大緻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産生的從衆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緻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1種非線性機制。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1個競争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1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認為1個心理群體表現出的最顯着的特點是:無論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智力有多麼的相似或者不相似,隻要他們構成了1個群體,他們的感覺、思考、行為方式就會和他們處于獨立狀态時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相關資料都明确指出群體行為或羊群效應中有明顯的非理性因素

。1937年穆紮費·謝裡夫(Muzafer Sherif)做了1個著名的實驗。一群人坐在1個黑暗的房間中通過1個小洞觀察1個光點。事先已經告知他們這個光點會移動,他們要估計出移動幅度。事實上,這個光根本沒移動。但是後來當實驗對象集體讨論時,所有人都贊同光移動過,隻是在動了多少方面存在争議。後來向他們質疑時,沒有人意識到是受到群體力量的任何影響

無論意識到與否,群體觀點的影響足以動搖任何抱懷疑态度的人。群體力量很明顯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相關故事

一則幽默


羊群效應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就隻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1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緻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巴奴越的綿羊?

拉伯雷《巨人傳》中的故事:巴奴越受羊販鄧特諾诟辱,乃購其一羊驅之入海,群羊見之均起而效尤,紛紛投海,卒至羊販鄧特諾于搶救時亦溺死海中。今以巴奴越綿羊喻盲從之衆。

松毛蟲實驗

法國科學家讓約翰·法伯曾經做過1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幹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1個跟1個繞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隻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 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1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遊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借助羊群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并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确定條件下,看别人怎麼做确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群效應可以産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随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表現

生活中

有1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1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1種從衆心理,由此而産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随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于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1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1個決定

因素。在1個團體内,誰做出與衆不同的行為,往往招緻“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内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緻。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并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衆,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群衆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衆,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别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可以創建區域品牌,并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于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

對于個人來說,跟在别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1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消費中

在日常的消費中,羊群效應也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歡與同性朋友一起結伴購物,因為同性朋友之間的眼光更接近,購物也更加有樂趣。不過,在選擇購物的夥伴時,最好挑一些與自己的消費能力同層次的朋友,反之,與消費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夥伴一起購物,都會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費習慣的非理性行為。

在消費的過程中,夥伴的示範作用也會對你的消費産生不小的刺激。年輕人的收入雖然差不多,但是個人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比如作為單身的可以過上無憂消費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經建立家庭的卻要應對房貸和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因此盡管名義收入相當,2種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卻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消費能力的不同。對于普通人來說,愛攀比、好面子、趨同是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從個人的心理層面出發也很難簡單地克服這樣的問題,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費的産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與“羊群效應”絕緣,盡量選擇與自己的消費能力相當的夥伴和朋友共同購物,而避免與消費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購物對自己經濟帶來的影響。

1個典型案例是牌照需求的“羊群效應”

。在各大城市限制汽車消費的大背景下,不少消費者看到周圍的朋友蠢蠢欲動,自己也按捺不住了,導緻一家多人參加搖号、未做好購車準備等問題層出不窮,這是典型的“羊群效應”

職場中

在競争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産生“羊群效應”,看到1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産能力飽和,供求關系失調。大家都熱衷于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對于我們這些職場裡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群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為1個嘴裡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于是大家都去學英語;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

我們不是羊

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屬于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緻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這點兒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麼辦?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以吃,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股市中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急漲急跌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1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緻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群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産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資産割倉賣出。 在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緻,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應,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隻是在這時容易将股票殺在地闆價上。 這就是為什麼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之際。

行為與理性的對立統一

股市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從而導緻他們在某段時期内買賣相同的股票。凱恩斯早就指出:“從事股票投資好比參加選美競賽,誰的選擇結果與全體評選者平均愛好最接近,誰就能得獎;因此每個參加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一般人認為最美者。”可見,羊群行為是出于歸屬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慮,小投資者會采取追随大衆和追随領導者的方針,直接模仿大衆和領導者的交易決策。就個體而言,這一行為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經濟學家們還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比較極端的理性主義者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加裡·S ·貝克爾認為:“人類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是理性的,經濟學家們之所以不能解釋是因為他們情不自禁地用非理性行為、粗心大意、愚蠢行為、價值的特别改變等臆斷說明他們解釋不了的現象以掩蓋他們知識上的缺乏,而這些臆斷恰恰暴露了他們所掩飾的失敗。”貝克爾的觀點雖然比較極端,但卻可以讓我們相信隻要我們不要臆斷地分析,個體股市參與者的“羊群行為”多少是有幾份理性的。如社會心理學可控實驗證實:當觀察現實很模糊時,大衆就成為信息源,或者說大衆的行為提供了1個應如何行動的信息。在股市上,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個體無法從有限的股價信息中做出合理的決定,從衆就是其理性行為,雖然這種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所以我認為,股市的羊群行為經常是以個體的理性開端的,通過其放大效應和傳染效應,跟風者們漸漸表現出非理性的傾向,進而達到整體的非理性。當股市炒作過度時,就出現了“非理性繁榮”。這就如同一片肥沃的草原上隻有幾隻羊,應該說它們會吃的很飽。但是某天吸引來了1大群羊,這時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同時羊群越來越吃不飽了,有一些倒下了,有一些遷徙了,但是如果是隻聰明的羊,那它就不應該跟着大部隊,應該留在這裡,這樣等草長出來了就會變成肥羊了,當然剩下的草必須能夠讓它撐到草長出來。所以有時候大家都認為某件事是怎樣之際,其實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應

反向行為是絕大多數成功投資策略的核心所在

,然而,人性總是渴望追随大衆而獲得正面強化,即人多帶來的安全感

。羊群效應也稱為從衆效應,表現為在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時,投資者通過觀察大多數人的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或是過度依賴于輿論而模仿他人決策

。影響從衆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意見本身而是認同此意見人數的多寡。這樣,個人理性行為導緻了集體的非理性表現。在基金投資市場中,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具有信息優勢,但機構投資者之間也同樣表現出投資的羊群效應。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在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機構投資者收集并分析信息,而個人投資者跟随,即“收集分析-跟随”是均衡解;在機構投資者之間,跟随-跟随亦是博弈的均衡解

與大衆背道而馳往往有被踐踏的危險。然而,投資就像打仗,勝利總是青睐那些不墨守成規、能在輿論倒向一方時置身事外的人。這意味着,勝利者總能看到不一樣的信息,采取相應的與衆不同的行動

假如你在絕望時抛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投資大師彼得·林奇

當市場處于低迷狀态時,其實正是進行投資布局,等待未來高點收成的絕佳時機,不過,由于大多數投資人存在“羊群效應”的心理,當大家都不看好時,即使具有最佳成長前景的投資品種也無人問津;而等到市場熱度增高,投資人才争先恐後地進場搶購,一旦市場稍有調整,大家又會一窩蜂地殺出,這似乎是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克服的投資心理。


羊群效應

如何盡量避免跟風操作呢,我們的建議是: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标、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同時控制自己情緒來面對各種起落,加強個人“戒急用忍”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投資目标。基金投資雖然不應像股票一樣短線進出,但适度轉換或調整投資組合也是必要的,因為有些風險基金是無法避免的,如市場周期性風險,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須承擔随着市場景氣與産業周期起伏的風險。設定獲利點可以提醒您投資目标已經達到,避免陷入人性貪婪的弱點,最終反而錯失贖回時機,使獲利縮水。設定止損點則可以鎖定您的投資風險,以避免可能産生的更大損失。當基金回報率達到損益條件,您就應該判斷是否獲利了結或認賠贖回。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的參考依據很多,一般而言,投資人可以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度、獲利期望值、所處年齡階段、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所在的市場特征加以考慮,同時定期檢查投資回報情況,這樣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資組合的獲利及止損區間。這裡特别強調每季度的定期檢查,基金投資适合懶人,但仍須每季度檢查基金表現、排名變化、投資标的增減,為最終的贖回或轉換提供決策依據,以免錯失最佳賣點或過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當基金回報達到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時,并不一定要立刻獲利了結或認賠賣出,此時應評估市場長線走勢是否仍看好

、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是否符合當時市場情況,再決定如何調整投資組合。如果是因為市場短期調整而觸及止損點,此時不适合貿然贖回,以免市場馬上反彈,您卻因為耐性不足而賣在低點。如果基金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表現突出,同時所在市場長線也看好,隻是因為短期波動達到止損點,此時如果能容忍繼續持有的風險,或許您應該重新設定警示條件,甚至可趁機加碼,達到逢低攤平的目的。反之,當市場由多頭轉為空頭已成定局,或者市場市盈率過高、市場風險增大時,無論是否達到獲利點,都應盡快尋求最佳贖回時機。

證券市場中


羊群效應是證券市場的怪現象

羊群效應是證券市場的1種異象,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對稱、經理人之間名聲與報酬的競争是羊群行為的主要原因,文章對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羊群行為進行了理論、博弈分析,從另1個角度揭示這一異象的原因與影響。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是1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确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于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Banerjee (1992) 認為羊群行為是1種“人們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為,即使他們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應該采取該行為”,即個體不顧私有信息,采取與别人相同的行動。Shiller (1995) 則定義羊群行為是1種社會群體中相互作用的人們趨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比如在1個群體決策中,多數人意見相似時,個體趨向于支持該決策(即使該決策是不正确),而忽視反對者的意見。

我們認為我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A.我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着的羊群行為,并且賣方羊群行為強于買方羊群行為,時間因素對投資者羊群行為沒有顯着影響,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場态勢下,投資者都表現出顯着的羊群效應,也就是無論投資者是風險偏好還是風險厭惡,都表現出顯着的羊群效應。

C.股票收益率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重要因素。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羊群行為。投資者買方羊群行為在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于上漲時,而賣方羊群行為則相反。總體上賣方羊群行為大于買方羊群行為。

D.股票規模是影響投資者羊群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規模的減小,投資者羊群行為逐步增強,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結論。

一般特征

生活在中國,而再參與炒股,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

作為國人來說,當股價處于低位區時總是受制于各種低位均線的阻礙而股價進行1種有效地小幅跌或小幅漲。

作為中國最大的聯通來說,就受制于低位均線的影響而出現這種走勢。這有可能是中國大部分個股在低位區時都會經曆這種振蕩洗籌而參與者都要經曆煉獄般的錘煉。

隻有經得起這種錘煉之人最終才會成為真正地赢家。

但顯然這是羊群效應的具體體現之一。

事實上,聯通31日的最大跌幅達2.5%(2.42元至2.36元),是因為香港聯通紅籌(7元)大跌2.1%有關。看樣子羊群效應不光是在中國本土體現,同樣也體相關市場之中。但這種走勢表明聯通本身走勢缺乏獨立的個性,僅僅是因為盤大而與聯通紅籌走勢相關,但其它A股與H股相比,其溢價就大多了,如廣船國際等。

前期的ST股同樣經曆了這種低位區均線壓制,但在大盤破位的時候都表現地異常地神勇,它們那種封漲停現象與大盤大跌形成鮮明地對比。

但這種神勇背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來是因為它們的補漲所緻,并非有什麼神來之筆。

因為具有更理性投資群體的深B四支仙股卻少了這麼一份勇猛,相反表現得更加理智。

31日主闆大部分ST股都在漲停的情況下,但深B四支仙股卻并非漲停,而是沖高回落之走勢。

當然前一次大盤在22日同樣是ST群體漲停的情況下大盤大跌50多點,但随後ST大都在次後交易中補跌1-兩個跌停。

因此由于ST階段漲幅比較大,可能也存在1種補跌的可能。

這種羊群效應在31日交易盤面中同樣表現地非常地明顯,就是大盤從13:35至14:35僅1個小時,大盤從1659.5跌至1629.07點,短短1個小時大盤跌去30點,幅度達1.84%,這與銀行存款利息相當,或許就正是表明了股市财富的虛拟性。

因此無論你持有的股票好與壞,你一定要小心這種羊群效應可能對你所造成的不必要地損失.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效應模型

羊群效應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準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分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2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征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于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1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決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于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決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決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決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産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決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獲取自己決策的信息,這種依次決策的過程導緻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決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2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向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向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布,而當模仿傾向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托——代理關系、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為的内在産生機制。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原因

關于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衆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由于信息相似性産生的類羊群效應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他們通常關注同樣的市場信息,采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沖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可能對盈利預警或證券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應,在交易活動中則表現為羊群行為。

由于信息不完全産生的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漫畫說明

信息可以減少不确定性,投資者獲得準确、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緻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于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為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号,将可能

四處打探莊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于“莫須有”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開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确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别人的買賣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産生羊群行為。盡管機構投資者相對于個人投資者處于信息強勢,但是由于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了解同行的買賣情況,并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群行為。

基于委托代理産生的羊群效應

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譽的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于名譽的羊群效應理論。由于投

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産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為高”的信号後進行投資。由于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号如何,都會采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為如果決策正确,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2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号,這并不損害其名聲。如果采取不同的決策,委托人就認為至少有1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号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1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号将占優。私人信息最終将不會體投資決策中,因為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随第1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于是,這種羊群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為,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會因為第1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基于代理人報酬的羊群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于他們相對于别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将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并導緻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随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随着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着關于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将傾向于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于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将受到影響。

羊群效應中的博弈分析

羊群效應的産生源于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其個人利益的考慮,因此,用博弈論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應産生的原因。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之間的博弈


羊群效應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博弈實際上可以看做智豬博弈的1種變形,我們假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投資于股市,機構投資者由于資本較大,如果依據正确的信息投資,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個人投資者依據正确的信息投資隻可以得到5的利益,雙方都可以選擇收集并分析信息,由此而産生的費用為20,也可以簡單的隻收集對方的行動信息而跟随,這樣産生的費用為1,雙方都放棄收集信息,産生效用為零。如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采取收集信息并分析的行為,那麼機構投資者将得到

利益為(100-20=80),個人投資者則可以得到(5-20=-15),若機構投資者收集信息,個人投資者跟随,産生的利益為,機構投資者(100-20=80),個人投資者(5-1=4),如反之,則利益分别為-15,99,由此産生以下利益矩陣:

在這個博弈模型裡,個人投資者等同于智豬博弈裡的小豬,他具有嚴優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若不去收集與分析信息,那最後的結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機構投資者去收集并分析信息,雖然會讓個人投資者占到了便宜,但是畢竟有所得,因此這個博弈的累次嚴優解是,機構投資者收集并分析信息,個人投資者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并跟随。因此也産生了個人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


羊群效應與營銷學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行為比較複雜,但我們可以用1個簡單的模型

對它進行大緻的分析,假設有兩位互相競争的經理人,對于市場上已經産生的某一經理人投資行為,都有2種選擇,跟随與不跟随,我們假設此投資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話将得到10的收益,若失敗,則産生10的損失,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跟随這一投資行為,利用自己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樣成功率P2=0.7,收益狀況不變。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各個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随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随的收益期望為:I2=10*0.7+-10*0.3=4

最後博弈得到1個最優解,這同時也是1個有效解,就是不跟随-不跟随,而這實際上基于1個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即對于經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陣并沒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對經理人名譽及報酬的考慮,而我們可以斷定對于經理人來說,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決策失誤跟單獨決策失誤,其損失是不一樣的,不跟随行為産生的決策錯誤,除了基金金錢上的損失,還有名譽上的風險,被認為是愚蠢的投資經理,則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職業經理人對于名譽及工作機會的擔憂,無疑會對其決策立場産生影響,因此必須用經理人效用矩陣來代替收益期望矩陣,對于經理人,由于不跟随而産生的決策失誤,其損失為:帳面損失+經理人個人名譽及報酬損失=10+20=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跟随的效用期望為u1=10*0.5+-10*0.5=0

不跟随的效用期望為u2=10*0.7+-30*0.3=-2

在這種情況下,跟随-跟随是博弈的均衡解,這也證明了羊群效應的1個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會舍棄自己相對正确的信息與投資策略,而去跟随1個未知的投資策略,以達到他本人職業的穩定與名譽的提高。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營銷方法

羊群效應在營銷領域可以說是個不錯的技巧,亦稱從衆成交法。它是指行銷員巧妙地應用客戶的從衆心理,促使客戶消除疑慮,進而快速決策。它适用于所有具有從衆心理的人。

優點

1. 可以消除客戶的疑慮,強化客戶的安全感。

2. 可使客戶産生緊迫感,即别人都已購買了,我們不買就不應該了。

3. 可帶動許多人的購買行為,形成連鎖反應。

缺點

1. 可能會使客戶受到有很多人購買的影響,而忽視了對産品本身的研究,導緻客戶盲目購買。這種購買行為很容易在冷靜之後産生後悔心理,這樣難免會給公司及行銷人員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 如果沒有足夠的行銷經驗,在使用這個策略時,很容易因為把握不當,在介紹有好多人購買或提供其他證據時,顧此失彼,甚至洩露公司的保密信息。

注意


羊群效應

一定要準确地選好中心客戶,以便說服其他

人跟随購買。

在不洩露公司機密的前提下,用具體例證向客戶介紹,而不能僅憑口頭說說。

行銷員應講究職業道德,不能用誇張的事實去誤導客戶,不能用虛假的情報蒙騙客戶。

一般情況下,隻有當客戶主動詢問有多少人購買時,行銷員順水推舟地介紹效果才會最好,千萬不要搶先介紹。

如果客戶關心有誰購買了,行銷員應重點說明某個名人或某個有影響的人已經購買,以發揮權威效應法。

核心理念

人類存在着從衆心理,很多時候會産生盲從行為。

應用要訣

獨立思考,慎重行動;勇于創新,搶占先機。

應用領域

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企業經營。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羊群行為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1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過度依賴于輿論(即市場中的壓倒多數的觀念),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于市場的穩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羊群行為指動物(牛、羊等畜類)成群移動、覓食。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與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與大多數人在一起,與大多數人操持一緻。以後,這個概念被金融學家借用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1種非理性行為,指投資者趨向于忽略自己的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羊群行為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于特定的資産産生相同的偏好。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曾被傳統的金融學認為是非理性的、不科學的羊群行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等,随着人們對于金融市場本質不斷深入的認識,加上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的對于投資者行為的深層次的思考,使得對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的研究成為1個極富挑戰性的現實意義的方向。

Asch是最早研究群體行為的心理學家,他于1952年在以美國的大學生中為被試對象進行實驗發現了1種非理性的從衆行為。他将這種行為稱為同類壓力現象。他讓真正的被試進入1個新的班級,而讓該班級的其它人先回答1個很簡單的問題(兩條線段長度比較),這些人被告知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被試最後回答。結果,有1/3的被試受到錯誤答案的影響。而在獨立回答問題的情況下,回答錯誤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來自金融市場中的大量證據顯示,參與羊群行為對于主體不利,積極參與羊群行為的投資個體在市場中獲得的收益率比較低。同時,羊群行為程度和股票價格波動 之間形成1種正反饋機制,這使得許多學者認為羊群行為是導緻市場價格波動過度的1個重要因素,在對于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研究中,發現外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對金融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因此,無論對于個體還是對整個市場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為了控制這種非理性的行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為形成的原因。隻有對于羊群行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之後,才可能對症下藥,找到相應的控制方法。

成因

羊群行為是1個很複雜的現象,其形成有許多原因,其中包括人類的從衆本能、人群間溝通産生的傳染、信息不确 定、信息成本過大、對報酬、聲譽的需要、對集體的忠誠、社會中存在禁止偏離群體共同行為的機制(如社會準則、法律和宗教)、組内成員面對同一公共信息集合 (如經紀交易所、受歡迎的投資專家的推薦)、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對其中幾個典型觀點進行分析。

從衆的本能

從衆心理(Conformity)指人們具有的與他人保持一緻、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發現,這種心理特征并不是人類所獨有的。在自然界中,動物們也具有明顯的從衆行為。例如,動物之間在居住地域選擇、交配,覓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為。自然界動物群體這種一緻行動的趨向性是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人類的這種心理特征也是1種進化過程中的産物,是與生俱來的。在人類社會中,群體行為确實具有一定的優點,集體狩獵成功的概率大于單獨狩獵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是人們同時也觀察在某種條件下出現的羊群行為卻存在着局限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sch實驗中的被試,他們因為從衆的心理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通過人群中的溝通

羊群效應是經常接觸、 經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現象。人類學家認為,群體内信息的傳遞機制包括談話分析(TalkingAnalysis)和社會認識(Socio-- Cognition)2種方式。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形成了以集體為單元共同行動,共享信息的機制,這種機制也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但同時,它也存在着不恰當之處,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對某種話題的限制。人們在談話時有情緒的反映,并試圖保持禮貌。羊群行為的産生可能是因為溝通方式對人的思考能力和對回憶的限制,使得群體行為發生收斂。

利用醫學疾病傳染模型和心理學家關于謠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興趣傳染模型來理解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對某一特定資産産生興趣的原因。設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興趣的人)人數為It,感染率為b,愈合率(忘記或者失去記憶)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為St,Ut為誤差項,It的變化率

dIt\dt=(b-g)It+Ut

對該模型的讨論有:

1、如b

2、如果總需求對It存在1個按照某種形式分布的時滞,即投資者在産生初始興趣後要考慮一段時間後再作決策,則總興趣It也服從指數衰減方程;

3、如果h比b稍小,Ut是與時間無關的白噪聲,總興趣It服從随機遊走過程,這有可能是股票價格的“随機遊走”基礎;

4、如果b大于g,總興趣It服從指數增長方程,表示某種行為在人群中得以擴散、蔓延和傳染。

1、2、三種情況下都不産生羊群行為。如果第(4)種情況成立,感染率b大于愈合率g,羊群行為在人群中發生。Shiller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得到了計算b和g的數據,計算結果表明在金融市場中,感染率占确實大于愈合率g。

在人群中溝通産生羊群行為的假設基礎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過他們模型中的溝通并不是采取對話等交 流方式,而是采取了“觀察”這種單向溝通方式,所有的參與者可以觀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這個假設和金融市場中的實際情況比較吻合,因為雖然不排除市場參與者之間有對話,但是市場參與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雙向溝通機制。

對報酬、聲譽的需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某種行為,最直接的原因是獲得某種報酬。羊群行為的産生1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報酬(Pay off)或者聲譽 (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聲譽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報酬。因此,其實可以将兩者理解為同一原因。這種羊群行為的根源是代理關系的存在,即決 策者自己并不是擁有投資資産的所有權,他們趨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場中的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資産的所有權并不屬于自己,這種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很容易導緻下面涉及的聲譽羊群行為。

“共同承擔責備效應”(BlameSharingEffect)的存在導緻了羊群行為。如果某決策者逆流而動,一旦他失敗了,這一行為通常被視為是其能力不夠的表現, 并因此而受到責備;但是如果他的行為與大多數人一緻,即使失敗了,他會因看到其他許多人與他有相同的命運而不那麼難過,而他的上級(委托人)也會考慮到其他的人也同樣失敗了而不過分責備他。這樣,決策者具有與别人趨同的願望,以推卸自己承擔決策錯誤的責任。

決策者模仿他人的選擇,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雖然這種行為從社會角度看是無效率的(這裡的無效率表因羊群行為的存在,信息和決策之間的聯系而被削弱),但從關心個人職業聲譽的決策者的角度來看卻是理性的(這裡的理性是指決策者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聲譽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中有A,B2個決策者,依次作出決策。他們可能是聰明的(Smart),也可能是魯笨的(Dumb)。聰明的決策者接受到關于資産價格的信息,而魯笨的決策者隻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決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類型,但在A,B做出決策後,委托人可以根據結果和決策修改。是外界估計決策者具有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觀察到決策者的決策結果後,對決策者具有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計,并由此決定他将來的工資。

A先根據自己的信息作出決策;B也擁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 SB-低收益信息),在觀察到A的決策後,作出決策。然後結果出來,收益率高的結果XB。以概率。出現,收益率低的結果XL以概率1-α出現。如果B是聰 明的(出現的概率為θ),則出現高收益的結果時而他的私有信息為利好的概率大于出現低收益時而他的私有信息為利空的概率,即:

Pr(SG\XH,smart)=P,Pr(SG\XL,Smart)=q

如果B是魯笨的(出現的概率為(1—θ)),他收到的信息為噪聲,上述2種情況下的概率相等

Pr(SG\XH,dumb)=Pr(SG\XL,dumb)=z

決策者以maxθ為決策目标,而不是以當期的利潤期望值最大化為決策目标。

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平衡狀态為:A接受信息,并以此為依據作出決策;B則是模仿A的行為,而不管他作出的決策是否與自己的信息吻合。

對于這種現象的直觀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與A一緻的選擇,至少從表面上看來,他很可能獲得了信息,從而更可能是聰明的;如果他采取與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認為沒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魯笨的。

對于多個決策者,該結論可以擴展。第3個人面臨與B相同的情況。

信息不确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

信息不确定能夠導緻羊群行為。投資者如果能掌握市場中的所有信息,那麼他是不必通過觀察他人的決策來決定自己的決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場是完全開放的, 而且不斷有信息流入市場中,信息變化速度很快,信息變得十分不确定。此時投資者容易産生跟風行為,而且市場條件變化越快,羊群行為越容易産生。

信息成本過高也将導緻羊群行為。在理想的市場中,信息是無成本的,人們可以獲得任意想獲得的信息。但是在實際市場中,信息卻是必須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 有時,這種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資者雖然認為該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該價值并不一定超過必須支付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采取1種他們認為的“簡捷”方式,從他人的交易行為中獲取信息,這樣很容易導緻羊群行為。

對羊群行為控制對策

以上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從衆本能,人群間的溝通傳染、出于對于聲譽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成本過高都可能導緻了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的産生。這些理論對于人們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而對于中國的證券市場的規範和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羊群行為與從衆、缺乏創新思想聯系在一起,參與羊群行為的人 一般都持有1種保本不虧即可的态度,他們最多隻能獲得不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要獲得超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須在“人雲亦雲”的格局中(如市場大漲或者大跌)保持1種獨立和創新的精神。要維持獨立和創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資的資産,不要輕信道聽途說的傳聞,在市場極端不穩定,信息極端不确定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到各種潛在的風險。

從監管部門來看,羊群行為對于市場穩定具有消極的作用,全市場範圍的羊群行為還将引發深層次的金融動蕩。因此,要減少這種非理性的行為産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培養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開展理性投資教育;

2、規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3、降低各種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組織方面的限制;

4、修正高層管理人員的報酬結構,在衡量業績時還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慮創新性、設置工資水平下限、對赢利者設置額外獎賞。這種方法對于基于聲譽産生的羊群行為将十分有效,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由于對于基金管理人員的報酬标準單一化,導緻了各種基金投資風格的趨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漲時,都采取了增長型的投資策略,平衡型的投資策略在市場中沒有立足之地。如果一旦市場反轉,這種策略相同的投資基金将陷入極大的風險之中。如果适當地修正報酬結構,将鼓勵基金投資風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體的風險。

影響


羊群效應

1、由于“羊群行為”者往往抛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這會導緻市場信息傳遞鍊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

第一,“羊群行為”由于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基金将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将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對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淨賣出股票時,将使這些股票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淨買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緻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第二,如果“羊群行為”是因為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為有效。

2、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将誘發另1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隻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隻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态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時由 “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着“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緻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首因效應例子_羊群效應 -事例

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2001年,經濟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

2013年4月28日,有超過12萬内陸遊客抵港,比2012年同期上升超過兩成,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遊客是去購買黃金。整個五一假期中,大批内陸遊客赴港搶金,讓“黃金周”變成“搶金周”,香港多間珠寶金行出現人山人海的盛況。據經濟學家分析,這也是由于黃金價格暴跌導緻的羊群效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