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内卷化效應

本文共計6528字,“内卷化效應”

這是智遠的第0139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内部

就會喪失“增量”的思維。

你在工作中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天天周旋于各種會議報表中,為了趕進度加班加點,一個人做起多個人的工作,結果忙到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去改善方法。
大量的壓力,讓你不得不休息,周而複始休息一段時間後,又繼續沉浸在繁忙的狀态中。
可是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這種狀态隻會讓你陷入一種高效率的假象中,工作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出色,反而因為緊張忙碌而漏洞百出。
你的思考也并沒有因為“間歇性的休息”而讓工作變的條理清晰,最終無論是能力還是狀态,都鎖死在這樣“無效重複”的循環裡。
在那個“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中,日複一日的自我重複中消耗自己,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中,仿佛大家都在你追我趕,但每個人的工作還是那麼多,效率還是原來的那樣,這可能是陷入“内卷”中了。
“内卷”已經成了多數人的代名詞,可以說各行各業都在談,大到國家,中到企業,小到個人,你感覺自己在往前走,不斷進步成長,回頭看卻還在原地打轉。
多數人因為逐漸适應當下的環境,而失去了持續向上的能力,隻能在某種環境下不斷的自我延續與重複,無法進行質變到量變,最終無法走出内卷的狀态。



01 内卷化基礎概念。
關于内卷概念的由來,最早要追溯到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茨于1963年出版的《農業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态變遷的過程》的報告上。
他在書中對比了 爪哇島和外島 的情況,外島因為殖民者帶來了高效率,大規模的工業設備,極大的提高了當地人生活的水平。
反之爪哇島由于資源有限,行政障礙等衆多因素,導緻當地的勞動力隻能不斷進入有限的水稻生産中,這就是格爾茨筆下的 “農業内卷化”
在此之後,“内卷”被引用到各種領域,通常用來形容達到了某種最終形态後, 既無法穩定下來,也無法轉變進入新的形态 ,隻能不斷地在内部變的更為複雜。
内卷的英文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觀來說, 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者是“繞圈圈” ,更寬泛一點說,所有 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之為内卷。
比如:無意義的精益求精
生活中有很多低水平重複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但大家按部就班埋頭苦幹,隻在有限的範圍内施展,不向外擴張,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斂,而不是向外發散的就是典型的“内卷”。
比如: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你為了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又為了使整個的決策流程看起來更加科學化,然後做各種的市場調研,任務分析,大費周折的做各種可行性報告的研究,最後領導看了不到1分鐘說通過。
把簡單的問題搞的很複雜,目的隻是補程序,按照大公司所說, “流程辦事” ,把所有決策科學化的路徑弄了一遍,其實這也是一種“内卷”。
但是企業也不能沒有流程,衆多企業采用OKR,跨級,交叉彙報,本質就是為了 減少“内卷”,加速結果負責。
内卷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必深究,也不必窮舉,否則自身也可能掉入内卷中,那麼人為什麼會陷入這種狀态中呢? 我們從四個維度來認識下内卷:
其一:囚徒困境的博弈
從公司維度,在制度的壓力下,人猶如囚徒在困境中,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配合”的方案,極少人會選擇與體制對抗。
因此,多數人便樂此不疲地與小範圍内的相關的人員進行 零和甚至零和的博弈 ,客家有句諺語來形容這種現象叫做 “褲裆裡打拳”。
大家争來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怎麼賣力,最終的總量不會增加,要麼就是一點點,因此可以看來, 制度化的内部競争就是其中要素之一。
猶如你看到很多人 都晚上10點鐘下班,你怎麼好意思提前走一樣 ,但是不走,你也做不了多少帶來效率的事情,也是呆着摸魚,其實本可以高效完成工作。
其二:文化理念的基因
傳統文化到了某個階段後因無法适應新的形式的變革就容易走偏,走進死胡同,既無法适應外來文化挑戰的新形式, 就隻好在内部不斷深挖,尋找寄托。
中國幾千前積累下來的規矩, 講究,禁忌,本質就會形成内卷效應 ,封建迷信更是發揮到了極點。
人性是閑不住的,如果沒有新的思想産生,沒有新鮮的事物所期待,就必然會琢磨一些創新性的東西,比如風俗習慣,正月不剪發又如書法,微雕等,以增加一些生活的樂趣。
其三:古遺傳的思維模式
古代兩千多年的文化演變,一直都是在争統一,這也造就了 帝王對“順民”的核心理解與管理方式,“順者昌,逆者亡” ,本質以利于其統治。
中國的大多數小孩出生後,要學習的第一個理念就是 “聽話” ,聽話就有獎勵,要求 坐言起行都要規規矩矩 ,這也造就了很多人長到後喜歡在安逸的生活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思維模式決定了多數人喜歡在内部競争,而不願意大膽挑戰外部環境,這也讓多數人缺乏開拓創新的勇氣。
現實中你不妨巡視職場的殘酷内鬥,為了博取上位,培養自己的下屬,培養身邊人等,各種各樣的手段用盡,其實這也是“内卷”形成的根基。
内卷的本質是一種“無聲”的悲哀,它慢慢消耗着人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磨平人的銳氣,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虛度,它讓人不敢主動承擔,不願意面對。
對社會與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在做無用功,白白的浪費資源,降低整體效率,削弱了對外的競争力,但又不得不這麼做。



02 存量中的博弈。
“内卷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出現的情況,本質是當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湧現”效應,這背後是 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 社會轉型期的中間形态。
一群人去搶蛋糕:
劉震雲寫過一部小說叫《故鄉相傳流傳》裡有個吃蛋糕的環節,食堂把村裡所有糧食做成一個大蛋糕,一開始随便吃,後來看到蛋糕小了,村民意識到以後要挨餓了,于是拼命的搶。
可是越拼命的搶,蛋糕消失得越快,所有人餓死得更快,可是不搶的話,你餓死的更早,這種場景你是不是很眼熟?
你不努力,你堕落的更快,可是大家努力,大家堕落的更快。
原來一群人過獨木橋,每個人都慢悠悠,每天可以過去一千個人,後來大家都聰明了,紛紛搶着過,結果堵在橋上速度反而更慢了,再擠下去,獨木橋斷了。
還記得80年代擠火車的場景嗎?因為座位數量有限春運人又特别多,鐵路部為了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回到家過年,于是就放出了特别多的“無座”票。
安檢隻有短短20分鐘時間,于是乎上車就出現“擁擠”的情況, 你不擠,就沒機會上車,可是大家都擠的話,又有人拿的大包小包被卡住,誰也進不了。
如果沒有更多的列車出現,那麼隻能在現有的資源中平均分配,最後就會造成供給與供需的不匹配。
“存量的市場中進行内部博弈”,往往會給人一種恐慌的感覺 ,大家在恐懼的驅使下,就會竭盡所能的去争奪的資源,可是資源有限,越争奪資源損壞就越大,最後陷入無序的競争中。
重新洗牌到幾家獨大:
實體經濟剛崛起時衆多線下紅利,你隻要在市裡開一個服裝店,超市,甚至擺個攤就能抓住機會點。
随着發展商戶變得更多,售賣商品同質化也變得嚴重,于是競争就開始向内延伸,你家菜價賣 5 元一斤,我就降到 4 元,最後你降我也降,惡化就變的嚴重
時間拉長,經濟發展帶動了房産業的升級, 衆多城市開始規劃發展,把集市直接升級成為了“購物廣場”。
這時資本入局了,把地皮買下讓商戶入駐獨立經營,通過質量品控價格不斷打壓小商販,最終一些小商販在存量中消失。
存量博弈的本質就是零和遊戲,強者恒強是因為掠奪了弱者的資源。
了解現在行情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互聯網行業已經基本從“增量遊戲”到“存量遊戲”發展了。 好消息是這個轉變已經快結束了,但還沒有完全結束,還給我們留下一個 最後并不斷的機會窗口期。
舉個例子,前幾年能稱得上頭部巨頭的也隻有 BAT 但幾年過去了, 2020 年這個梯度好像增加了不少玩家,比如拼多多,快手,字節跳動,整個行業要比以前發達很多。
但随着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的融合,物聯網, 5G 的出現,依然有 開拓創新 的機會。
互聯網的内卷化在于“流量的重新分配” ,對品牌玩家造成的傷害便是流量價格過高,這中間就會洗牌掉很多的中間商,但它并沒有開始惡化,這算是一個警鐘也是一種新的機遇。
警鐘在于,如果你在互聯網上做的生意,如果沒有抓住供給端,就要抓住需求端, 中間商會因為時間的拉長而透明化,最終不會消失,而是合并 ,例如代理頭部平台的各種業務。
機遇在于流量的洗牌,巨頭機會圍繞核心業務去布局生态,這也會出現很多機會點,比如 你創業所做的事情剛好是它們所需,也許就會出現投資機會。
從個體角度,洗牌後頭部平台開始扶持 “自有玩家用戶” ,比如美團扶持商家,抖音扶持 KOL 這也是市場結構化的調整, 這個機會點在于“成就一幫超級個體”。
内卷并不一定減低生活的水平, 關鍵在于有競争,向内演化,是精細化,低水平的循環 ,内耗是危機,陷入内卷化的人很可能樂在其中都不覺得那麼悲哀。



03 資源分配是核心問題。
先看下網絡搜索引擎對于經濟的定義: 經濟一詞用于統稱一定範圍 (國家,區域)内,組織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系的統稱,通常以 貨币為媒介單位 以商品 或服務為結果
貨币在當中起到的作用隻是媒介 ,多數人都知道決定人生活質量的标準其實永遠都不在于 “貨币的多少” ,而是 這些貨币所代表的購買力,落到實處就是我們可以享受的商品和服務。
而當下經濟恰好處在這個尴尬的位置, 人們的生産力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質的提升了,并且很多崗位被科技所替代。
這導緻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很多時候完全依賴流通端 (物流)的發展,而生産力沒有提高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蛋糕已經擴大不了了。
内卷的狀态加上互聯網的發展加劇了 “傳統企業的快速變革” ,而在演變的過程中, 組織就面臨重新構建人力模型,對人的要求便越來越高 ,反之失業率就會大大的提升。
資本的擴張不會随着社 會的發展而停滞不前,小時候上學我們應該聽過這句話 “共克時艱,風雨同舟 或許是最好的一種做法。
但總有一小波的人在過程中隻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一如囚徒困境那般現象。
因為沒有增量,市場還需要持續,社會财富也要慢慢被沉澱, 那隻能在“存量”中博弈,最後受苦的也隻能是底層的人,為什麼?
頭部在沒有利潤的時候,是不會想着繼續投資一直虧損的領域,然後就會退出某些領域,或者進行裁員,過程中無疑就損害了 “經濟運營的鍊條” ,最後隻能更糟糕。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利潤的實現其實簡單就是來自于降本提效收入的增加,所以目前在衆多企業轉型收入降低的情況下,隻能選擇降低成本,而常規來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優化結構” 裁員。
其實多數企業都知道優化裁員本質是“害人害己”,很簡單, 裁員後剩下的員工要去做更多的工作 ,這些剩餘的人員因為害怕被裁,往往是敢怒不敢言,所以無奈隻能承擔更多工作。
加班,拖時間,效率降低就成了“企業降低效率”的核心問題 ,其實這背後的邏輯就在于,資本家的錢最終都需要通過市場賺回來的,而原本的工作讓一個人做,那淘汰的人做什麼呢?
他們在收入降低的情況下就會克制消費的欲望,而那些傳統企業,新消費行業 因為産生的東西沒有需求,就會産能過剩 ,最後也隻能周而複始的循環。
無限制的加班内卷化 是創造不出需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企業做增量,優化完結構之後,快速的找到戰略機會點,補齊隊伍所缺。
在原有業務的之上 要麼拓寬客戶,要麼做寬領域 ,業務得到提升資本自然就願意投資,需求出來了,最後依然是“上層”得力。
經濟危機的解決 從來都是通過各種形式讓底層擁有消費能力 ,而不是普通的通過内卷化解決,創造更多僞需求。
問題就在于, “少數企業選擇賦予員工更好的福利”,那麼這麼做企業往往會因為當下成本的上升而倒台。
換一個角度,多數人都知道 “合作共赢”才是尋求發展最好的方式,但往往那些少數不遵守規則的人偏偏可以破壞規矩來從衆獲益。
資源分配是核心問題,在生産力沒有提高的前提下,社會的财富往往是固定的,而那些看似增發的貨币即便流入市場,底層所能掌控的财富也可能在減少。
企業加速市場中心化組織的演變是關鍵因素。
從社會層面來說,一個組織或者一個經濟體,為了避免内卷就應該 研發新的技術,優化流程,提高效益,同時不斷鼓勵創新 ,創造更好的價值,逐漸帶動整體轉型升級。
這在市場機制下,低效率的組織就會被跟不上步伐所淘汰,最終隻有那些能靈活應對挑戰的組織才能不斷摸索,創新中成功取勝。
資源分類不均本質是社會化機制市場化不徹底所造成的,以至于低效率的組織仍然存活,而高效,創新的組織卻無法僅憑這一點獲得充足回報。



04 臨界點,個體如何抓住機會。
身處在這個時代,很多問題是個體無能為力的,但無能為力并不代表什麼都做不了,相信普通人也可以抓住 “臨界機會點紅利”,大有所為。
對于個體而言有一點至少是明确的,隻有不斷拓展創造新的機會,擴張現有的資源,才能自主的選擇機會,才不至于陷入不斷加碼的内卷中。
認知到内卷對個體的定義:
“低水平的勤奮,無效率的循環” ,如果思維無法躍遷就隻能安于現狀無法退出,則意味着無法重新選擇。
工作角度,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陷入 “内卷化”,每天被動加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遠離抱怨,遠離 PUA 的人,并且遠離那些成團無效加班的人。
因為他們可能在降維打擊 你的熱情,打擊你工作的積極态度,從而削弱個人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改變始于行動,為了跳出某個局,你要敢為人先,從自我做起,要在低效率階段主動改變個人工作的方式。
我在工作中碰到過一個 “小姑娘”問我,到下班時間了我看别人沒走,領導我還要待一會嗎?
然後我就詢問她,你的工作做完了嗎? 她回答到,做完了,我說做完了你呆着幹嘛呢? 應付别人?
除了改變之外,同時要讓自己從行動層面,有意識的走向正向循環,你知道這件事很難做,但做了之後自己能夠成長,積累無形資産,擴大視野邊界,那就要去施行。
提高能力模型,讓自己有多重選擇:
什麼是你的能力模型,大概有 6 個方面,思考我自己有什麼,我要什麼,我自己需要什麼做才能達成目标,我應該怎麼做,我做的事情有什麼影響力,甚至帶來回報,其次是遇到問題怎麼調整
當下很多年輕人面臨的是意義危機,即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有什麼,會什麼” ,當詢問他們的時候,通常告訴我的答案是 “我會運營,我懂營銷”。
我們千萬不要被懂所迷惑,你要思考我會的技能是否有不可複制或者替代性非常重要,我身邊有個做運營的朋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工作做成方法論,形成筆記,然後通過自媒體的方式輸出,放大價值。
除了思考完 “有,會”以外 ,你還要思考我需要什麼樣的付出未來能達成一個什麼目标,中間遇到的困難要如何有效的解決,某件事情的投入一定要索取回報。
你要學會運用網絡做“自己的放大器”,在當下這個時代, 任何一個技能加上“能寫,能說”,就可以放大價值 ,讓更多人認識到你的核心能力,這樣你就成了“超級鍊接點”。
除了能力模型的打造,自己也要善于抓住機會點,你應該聽過這句話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順勢而為做頭部平台扶持覆蓋的方向能夠助力自己能力放大 ,比如做短視頻,你可能除了 工作外可以成為一個vlog博主,這就是能力遷移,讓自己有多重選擇。
上升通道的認知升級:
實現認知升級最重要的途徑是“行動中”的反思 ,學過遊泳的人都知道,教練在岸邊給你講一萬遍也沒什麼用。
真正有用的絕大部分知識是你跳到水裡感知水的屬性,然後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動作哪裡做的對,哪裡做的錯,然後再進行調整。
我一個朋友事業事業有成,春風得意,有一次我們聊天,他的一句話給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說,其實所有的焦慮,彷徨本質都是“見識認知不夠” 過了山頭回頭看,會發現自己像轉盤裡的老鼠一樣可笑。
當你能夠在更高的層級思考問題,獲得人與人之間認知上的差距,就能讓我們從眼下的困局中脫離出來,以一種全新的格局看待世界,原來的問題也随之迎刃而解
很多人容易陷入越忙越窮的本質在于“不願意多思考”,即使短暫的經濟收入,也不可能避免長期的下墜。
這就是大部分“奮鬥人”的日常,看上去很忙,但能沉澱下來的東西很少,每個付出都值得尊重,但如果用戰術上的辛苦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那麼在用力的付出,也換不來同等的價值。
很多人終其一生隻能從外界和行動層面思考,而不會通過自身優勢去挖掘能力的培養。
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你才有機會跳脫出内卷化的生活,從自身真正的價值觀出發,打破低效的自我重複,避免無效的競争,完成不斷的破局。


寫在最後:
個體打破内卷化的核心在于“認知升級”,“能力升級”。
如果你現在已經進入了自己能力所在區域的天花闆,不妨結合自己興趣,找到一個方向,定一個目标,先撞一下再說 ,也許會柳暗花明。
《向上生長的力量》

《智遠·幸會社》: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