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能往淡水湖裡加水,而且一噸水隻要5塊錢?
以色列地處中東,南部一大片都是幹旱地區,其中包括幾乎占據了以色列一半國土的内蓋夫沙漠。而在沙漠以南,還有火山口、岩峰以及岩石覆蓋的高原地帶,那裡的氣候更加幹燥。
在以色列的北部有一個淡水湖,叫做加利利海,這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個淡水湖,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這個湖提供了以色列幾乎1/3以上的淡水資源。可以看得出,以色列的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
那以色列另外2/3的淡水資源從何而來?
要知道,以色列年均降水量還不到400毫米,全年幾乎溫度幾乎都在40度以上,而我國幹旱的山西,年均降水量都有至少520毫米,可以說水資源對于以色列人來說極其重要。
一開始,以色列人打算“北水南調”,1939年,亞瑟·魯賓曾提出了一個“幻想計劃”,打算将加利利海裡的淡水調到内蓋夫沙漠,時期變成綠洲。
以色列國家水務公司後來修建了一條輸水管道,但随着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激增,在5、60年代,以色列開始建立國家供水系統,每年加利利海抽4億立方米的淡水輸送到中部和南部。
但加利利海畢竟容量有限,在2001年時,水位更是一度降至低于海平面214.87米的位置。
這讓以色列人感覺到了危機,畢竟湖水如果過于低,就不僅僅是居民缺水的問題,還有可能造成生态危機,甚至波及到加利利海的上遊約旦河,以及下遊的死海。
于是同一年,以色列政府開始推行海水淡化項目,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和紅海沿岸建立工廠,并在2005年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廠——亞實基倫海水淡化工廠,之後逐漸拜托了對加利利海淡水的依賴。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有多厲害?
根據數據顯示,到2019年的時候,以色列5家海水淡化工廠每年産出的淡水資源約占全國飲用水供應量的70%。
而且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成本極低,希伯來大學教授伊多·卡恩在采訪時說,目前以色列海水淡化廠生産1噸水(1立方米)的成本也就在0.5-0.55美元之間,相當于4元人民币。
其中電力成本隻占到一半左右,因為海水淡化廠都有自己獨立的發電廠,可以自己提供電力,還能利用峰谷電價差,進一步降低電力成本,實現電水聯産,多餘的電還能賣給國家電力公司。
另外,以色列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日照優勢,使用太陽能蒸餾技術來進行海水淡化,不過更多的還是采用反向滲透膜淡化海水技術。
這種方式可以通過給海水加壓,使用細密的分子薄膜對水進行過濾,去除鹽和其他雜質,最後經過消毒和調節酸堿度,就可以使用了。
但以色列人除了海水淡化之外,也很注重廢水回收,甚至對淡水的回收率高達90%,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二的西班牙隻有17%)。
不僅如此,以色列還在降水量多的地區設計了能夠收集天然雨水的集水庫,盡最大可能的存儲水資源,并加以利用。
而且以色列還是全球第一個使用滴灌技術灌溉農業的國家,比直接噴灑減少了75%的水資源。
另外,以色列全民都有節約用水的意識,就連在洗漱的時候,學校也會從小就培養孩子們使用加氣水龍頭,這種水龍頭打開後噴出的水柱和一般水龍頭差不多,但更節約。
那将水注入湖裡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海水淡化解決了以色列大部分的用水問題,其他節約用水的措施也緩解了水資源緊張,但早年抽取加利利海的淡水,已經倒是水面下降,2013-2018年以色列還遭遇幹旱,讓政府不得不從湖裡抽出1.7萬噸鹽來,以确保湖水不會變鹹。
這一次的幹旱危機讓以色列人開始了另一個計劃,那就利用原本“北水南調”的管道,将淡化後的水“南水北調”,反哺加利利海。
但淡化水和天然水畢竟有區别,加利利海湖沼實驗室負責人和科學家吉迪恩·加爾也表示,這種方式有可能會把“不自然存在的物質”引入湖中。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教授梅納赫姆·戈倫也擔心,淡化水和湖裡的一些鹹水混合,可能會導緻“死區”出現。
加爾也希望加利利海可以天然恢複,但如今全球氣候變化,隻能進行人為幹預。
至于加利利海的下遊死海如今的萎縮情況,水務局局長沙哈姆表示說,拯救死海的難度更大,每年不僅要注入7億立方米水,耗資至少也要7億美元,政府目前無法承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