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習《易經》,一方面是經由卦象與數字的組合,探求事物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則在于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修養德行,培養智慧。
《易經》中包含了多少人生智慧?
恐怕沒人能數得清,因為每個人學習《易經》,都是以自己的人生參與其中,所體悟到的智慧,自然也各有不同。
不過,數不清并不代表無從掌握。
歸納起來,《易經》傳達的人生智慧,大概可分為這5類。
01
憂患意識
《易經》是一本有關“變化”的書。
人生存于天地之間,最直接與最普遍的經驗就是變化。
如果一切都在變化中,誰能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
如此一來,人隻能生活在緊張不安之中,又怎麼可能進行文化上的創造與發展?
伏羲氏制作八卦,以符号代替八種自然現象,再引申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借由八卦的組合與變化,形成六十四種格局與處境,使人可以觀卦知象,掌握變化的契機與規律。
于是“易”字所指不僅是變化,還有變化的規律,此規律是“不變易”的。
再扣緊乾坤二卦,體認一切變化皆因無窮的創造力而以“容易”的方式展現,并因廣大的順承力而以“簡單”的方式完成。
所以說:“易”有三義:變易、不易、易簡。
認清這三點,人要在自然界生存發展,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了。
但是,人若未受适當教育而隻憑本能去安排生活,則後果将不堪設想。
伏羲氏的年代比堯舜更為遠古,連文字都尚未發明,要如何教育百姓呢?
方法隻有一個,就是專就眼前的“利害”來說明應該怎麼做。
于是《易經》中的占驗之詞,如“吉兇悔吝”,代表吉祥、兇禍、懊惱、困難,對一般百姓,就會産生直接的引導作用。
這是借由利害來說明道義。
憂患意識提醒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前因後果以及所有相關的條件,以求得變化中的最佳選擇。
基本原則是居安思危,随時注意自己的處境以及未來的走向,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面精益求精。
02
物極必反
自然界不論如何變化,整體而言是均衡與和諧的。
一年四季就是個例子,夏天過熱則秋天涼爽,冬天太冷則春天暖和。
生物之間也有一套微妙的食物鍊,總能在一個地區維持生态平衡的現象。
但是,人做為萬物之靈,則稍有不同。
若無良好的教育與嚴格的規範,往往強淩弱,衆暴寡,富者窮奢極欲,而貧者坐困愁城。
事實上,人的社會由整體與長期的眼光看來,也有其均衡之道,但須人自行覺悟。
而《易經》則以其卦象的次序,提供了清楚的指引。
譬如,我們常說“否極泰來”,表示困難到極點時,會有轉機,未來仍可通達。
但是,若按《易經》的順序,則應該說“泰極否來”,因為泰卦是第十一卦,而否卦是第十二卦。
泰為通順,人怎麼可能一直通順下去?
在通順時不可松懈,反而必須想到“時移勢易”,有個相對而相反的否卦即将上場。
再看一個由負面轉正面的例子。
我們有一句成語是“剝極則複”,意指某種狀況壞到極點時,會有重新振起的機會,所以不可失去信心。
剝卦是第二十三卦,之後是第二十四卦,複卦。
複卦《彖傳》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意即:從複卦,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
天地不會讓萬物失去生機,所以在最危險的時候又讓陽爻出現了。
上述兩組四卦提醒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
我們在順利時要有面對逆境的準備,而在窮困時不可失去希望,要相信新的機會将會來到。
明白這雙向的觀念,我們更容易走在中道上。
03
預為籌謀
人要有自知之明,所知者除了自己的性格與志趣,還包括目前的處境與可能的未來。
《易經》中有豐卦,象征資源充裕,到了大富程度。
但是,二、三、四爻皆有“日中見鬥”或“日中見沫”,意即在大白天看到星鬥,表示人在擁有豐盛物質時,很容易遮蔽了心靈,使心靈有如處在黑夜。
緊接着上場的是旅卦,就是當一個人處在豐卦時,家大業大,而心靈備感空虛,那麼這與旅居在外者的孤單有何差異?
或者,他也可能由于某些需要而旅遊各地,“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正是旅者的處境。
當然,旅卦也有深刻的寓意。
人生如旅途,我們都是過客而不是歸人,因此要以謙和态度對待所有相逢之人,并且對于自己的成敗得失不必太在意。
旅行途中凡事不太計較,并且總能随遇而安。這不是修養自己的良機嗎?
04
樂天知命
所謂“樂天知命”,說的是:
“天”代表大勢所趨的格局,君子要以正向積極的态度面對它;
“命”代表個人的遭遇,君子要了解其緣故,并針對自己的缺失來改善。
譬如,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那是大的趨勢與格局,我們的抱怨無濟于事,不如樂觀面對,并且借此機會認知自己的性格與處境,進行修養身心的工作。
《系辭下傳》有一大段,記載孔子對《易經》某些爻辭的發揮,其立場反映了樂天知命的觀點。
譬如,鼎卦九四的問題在于:道德淺薄而地位崇高,智慧不足而謀劃大事,力量微薄而承擔重任,很少有不拖累自己的。
又如,益卦上九應該注意:君子要安頓好自己才行動,心情平靜了才說話,建立了交情才求人;君子修養了這三方面,所以能夠萬無一失。
談到否卦九五,孔子說:危險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滅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動亂的,是那擁有治績的人。
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時不忘記危險,在保存時不忘記滅亡,在太平時不忘記動亂,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國家。
談到複卦初九,孔子以其學生顔回為例,他說:顔回的修養大概差不多了吧!有錯誤很快就能察覺,察覺之後就不再犯了。
由此可見,“樂天知命”必須歸結于實際的修養。
其具體做法是:
認識自己的性格與能力,了解外在的環境與挑戰,再确定人生的主要目标何在,然後全力以赴進行修練的工夫。
有志者事竟成。
05
天道不論吉兇
學習《易經》不是隻為了趨吉避兇,而是要把握自己可貴的時間,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孔子談到鹹卦九四時,特别指出:“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辭下傳》)
意思是:探究精微義理到神妙的地步,是為了應用在生活上;借由各種途徑安頓自己,是為了提升道德。
超過這些再向前推求,就沒有辦法清楚知道了;能夠窮盡神妙的道理并懂得變化的法則,已經代表道德盛美了。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儒家的人生觀。
其出發點是人性向善,所以目标總是針對德行修養。
而其中所提及的“神、化、未之或知”等語詞,也使我們想到孟子談人生六境時,最後所說的“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到了這個層次,就已脫離古代聖人最初以“吉兇悔吝”來勸導百姓的用心,而進入明白義理、修養德行的階段了。
六十四卦象征天道運行的模式,其中三百八十四爻有吉有兇。
也是因為到了這個層次,我們才能領悟“天道無吉兇”一語的深意。
上一篇
新課堂标準
下一篇
股骨頭壞死治療中藥驗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