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易经》,一方面是经由卦象与数字的组合,探求事物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修养德行,培养智慧。
《易经》中包含了多少人生智慧?
恐怕没人能数得清,因为每个人学习《易经》,都是以自己的人生参与其中,所体悟到的智慧,自然也各有不同。
不过,数不清并不代表无从掌握。
归纳起来,《易经》传达的人生智慧,大概可分为这5类。
01
忧患意识
《易经》是一本有关“变化”的书。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最直接与最普遍的经验就是变化。
如果一切都在变化中,谁能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
如此一来,人只能生活在紧张不安之中,又怎么可能进行文化上的创造与发展?
伏羲氏制作八卦,以符号代替八种自然现象,再引申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借由八卦的组合与变化,形成六十四种格局与处境,使人可以观卦知象,掌握变化的契机与规律。
于是“易”字所指不仅是变化,还有变化的规律,此规律是“不变易”的。
再扣紧乾坤二卦,体认一切变化皆因无穷的创造力而以“容易”的方式展现,并因广大的顺承力而以“简单”的方式完成。
所以说:“易”有三义:变易、不易、易简。
认清这三点,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发展,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但是,人若未受适当教育而只凭本能去安排生活,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伏羲氏的年代比尧舜更为远古,连文字都尚未发明,要如何教育百姓呢?
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专就眼前的“利害”来说明应该怎么做。
于是《易经》中的占验之词,如“吉凶悔吝”,代表吉祥、凶祸、懊恼、困难,对一般百姓,就会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这是借由利害来说明道义。
忧患意识提醒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前因后果以及所有相关的条件,以求得变化中的最佳选择。
基本原则是居安思危,随时注意自己的处境以及未来的走向,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面精益求精。
02
物极必反
自然界不论如何变化,整体而言是均衡与和谐的。
一年四季就是个例子,夏天过热则秋天凉爽,冬天太冷则春天暖和。
生物之间也有一套微妙的食物链,总能在一个地区维持生态平衡的现象。
但是,人做为万物之灵,则稍有不同。
若无良好的教育与严格的规范,往往强凌弱,众暴寡,富者穷奢极欲,而贫者坐困愁城。
事实上,人的社会由整体与长期的眼光看来,也有其均衡之道,但须人自行觉悟。
而《易经》则以其卦象的次序,提供了清楚的指引。
譬如,我们常说“否极泰来”,表示困难到极点时,会有转机,未来仍可通达。
但是,若按《易经》的顺序,则应该说“泰极否来”,因为泰卦是第十一卦,而否卦是第十二卦。
泰为通顺,人怎么可能一直通顺下去?
在通顺时不可松懈,反而必须想到“时移势易”,有个相对而相反的否卦即将上场。
再看一个由负面转正面的例子。
我们有一句成语是“剥极则复”,意指某种状况坏到极点时,会有重新振起的机会,所以不可失去信心。
剥卦是第二十三卦,之后是第二十四卦,复卦。
复卦《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意即:从复卦,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
天地不会让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在最危险的时候又让阳爻出现了。
上述两组四卦提醒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
我们在顺利时要有面对逆境的准备,而在穷困时不可失去希望,要相信新的机会将会来到。
明白这双向的观念,我们更容易走在中道上。
03
预为筹谋
人要有自知之明,所知者除了自己的性格与志趣,还包括目前的处境与可能的未来。
《易经》中有丰卦,象征资源充裕,到了大富程度。
但是,二、三、四爻皆有“日中见斗”或“日中见沫”,意即在大白天看到星斗,表示人在拥有丰盛物质时,很容易遮蔽了心灵,使心灵有如处在黑夜。
紧接着上场的是旅卦,就是当一个人处在丰卦时,家大业大,而心灵备感空虚,那么这与旅居在外者的孤单有何差异?
或者,他也可能由于某些需要而旅游各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正是旅者的处境。
当然,旅卦也有深刻的寓意。
人生如旅途,我们都是过客而不是归人,因此要以谦和态度对待所有相逢之人,并且对于自己的成败得失不必太在意。
旅行途中凡事不太计较,并且总能随遇而安。这不是修养自己的良机吗?
04
乐天知命
所谓“乐天知命”,说的是:
“天”代表大势所趋的格局,君子要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它;
“命”代表个人的遭遇,君子要了解其缘故,并针对自己的缺失来改善。
譬如,遇到全球经济不景气,那是大的趋势与格局,我们的抱怨无济于事,不如乐观面对,并且借此机会认知自己的性格与处境,进行修养身心的工作。
《系辞下传》有一大段,记载孔子对《易经》某些爻辞的发挥,其立场反映了乐天知命的观点。
譬如,鼎卦九四的问题在于:道德浅薄而地位崇高,智慧不足而谋划大事,力量微薄而承担重任,很少有不拖累自己的。
又如,益卦上九应该注意:君子要安顿好自己才行动,心情平静了才说话,建立了交情才求人;君子修养了这三方面,所以能够万无一失。
谈到否卦九五,孔子说:危险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灭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动乱的,是那拥有治绩的人。
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时不忘记危险,在保存时不忘记灭亡,在太平时不忘记动乱,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国家。
谈到复卦初九,孔子以其学生颜回为例,他说:颜回的修养大概差不多了吧!有错误很快就能察觉,察觉之后就不再犯了。
由此可见,“乐天知命”必须归结于实际的修养。
其具体做法是:
认识自己的性格与能力,了解外在的环境与挑战,再确定人生的主要目标何在,然后全力以赴进行修练的工夫。
有志者事竟成。
05
天道不论吉凶
学习《易经》不是只为了趋吉避凶,而是要把握自己可贵的时间,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孔子谈到咸卦九四时,特别指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传》)
意思是:探究精微义理到神妙的地步,是为了应用在生活上;借由各种途径安顿自己,是为了提升道德。
超过这些再向前推求,就没有办法清楚知道了;能够穷尽神妙的道理并懂得变化的法则,已经代表道德盛美了。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儒家的人生观。
其出发点是人性向善,所以目标总是针对德行修养。
而其中所提及的“神、化、未之或知”等语词,也使我们想到孟子谈人生六境时,最后所说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到了这个层次,就已脱离古代圣人最初以“吉凶悔吝”来劝导百姓的用心,而进入明白义理、修养德行的阶段了。
六十四卦象征天道运行的模式,其中三百八十四爻有吉有凶。
也是因为到了这个层次,我们才能领悟“天道无吉凶”一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