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着叢春雨先生和劉吉善先生學習黃褐斑的治療經驗。
01
叢春雨先生診治黃褐斑的經驗
一、黃褐斑是髒腑、氣血、沖任失調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叢老認為黃褐斑的産生和人體髒腑失衡,氣血郁滞,沖任失調密切相關,是全身疾病的外在反映,必然伴有經、帶、胎、産等方面的異常,而且與肝、脾、腎三髒的功能失調關系最為密切。
情志所傷:凡情志失調,導緻肝氣郁結,肝失條達,郁火化熱,灼傷陰血,緻使顔面氣血不和,氣滞血瘀,絡脈瘀滞而引起面部黃褐斑,多伴有月經先後無定期,經量過少或稀,經色紫暗或黑,甚則閉經、痛經。
勞傷脾土: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而引起脾胃受損,失于健運,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面;或痰飲漬髒,氣血不調,緻生黑斑;或食積化熱,滞于肝脾脈絡,阻塞于面部而生黃褐斑。多伴有月經後期、量少、帶下等症。
腎經受損:凡房勞過度,或醉以入房,或煙酒失度,緻腎水不足,陰液不能上榮,虛火上熏于面,燥結成斑。
此類多伴有五心煩熱,盜汗,月經先期,量少色枯,帶下黃稠等。還有腎陽不足,不能溫養經脈,寒凝血滞而緻黃褐斑,一般為斑色黯黑,伴有月經後期,量少色淡,帶下量多,色白質清。若産後或更年期黃褐斑多與腎精虧耗有密切的關系。
二、診治黃褐斑,強調六辨
叢老對黃褐斑除寒、熱、虛、實等全身辨證外,更強調六辨。
辨年齡:若患者為青春期婦女,因其腎氣初盛,天癸始至,則發病多為腎虛,常易挾風、挾痰、挾寒;若患者為生育期婦女,因其調理不當,七情過度,常集虛、瘀、郁為一體;若患者為更年期婦女,因其腎氣漸衰,脾胃虛弱,陰陽失調,常緻相火、虛寒合而為病。
正如叢老常說:婦女一生各階段,青春發病易傷腎,育齡中年易傷肝,老年漸虧傷脾胃。
辨病程:病程短者,以瘀為主,瘀化則斑易消;病程長者,以虛為主,施補而病乃愈。
辨經帶:經、産為婦女之生理特點,臨床所見患者除面部有黃褐斑外,常可伴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帶下等。因此需細究經、産,靈活辨證施治。
辨兼夾:即患者之兼見症狀,以明所現之黃褐斑與兼見症之先後标本。
辨部位:叢老師據《素問·刺熱篇》将面部黃褐斑所現部位與五髒劃分為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為心,颏為腎,鼻為脾,并認為黃褐斑顯現于眼眶周圍屬腎虛,出現于上唇屬瘀阻胞宮。
辨色形:若以淺褐色至深褐色斑片為主,大小不等,匡廓易辨,邊緣不整,狀如地圖或蝴蝶,多屬肝脾不和;若以灰褐色斑片為主,形如蝴蝶,境界模糊,其色自邊緣向中心逐漸加深,多屬脾虛;若以黑褐色斑片為主,形狀不規則,匡廓鮮明,則多屬腎虛。
三、黃褐斑的治療
叢老對于黃褐斑的治療,以調節髒腑、氣血、沖任為主,以經、帶、胎、産立法,選方恰當,用藥靈活。
腎陰虧虛者,方選滋陰益腎消斑湯:生地、生山藥、菟絲子各15g,山茱萸、茯苓、蒺藜各10g,粉丹皮、枸杞子各12g,澤瀉、黃柏、女貞子、旱蓮草各9g,白芷4.5g。
腎陽虧虛者,方選溫陽補腎消斑湯:熟地、枸杞子各12g,炒山藥、鹿角霜各15g,淫羊藿、巴戟肉、菟絲子各30g,仙茅、黃柏各10g,炮附子(先煎)、白芷各4.5g,蒺藜9g。
肝脾不和者,方選舒肝活脾消斑湯:柴胡、杭白芍各12g,薄荷(後下)、炙甘草各6g,當歸、茯苓各10g,土炒白術、益母草各15g,醋香附、橘葉、蒺藜各9g,白芷4.5g。
勞傷脾土者,方選溫陽運脾化斑湯:半夏、醋香附各9g,橘紅、茯苓各12g,蒼術10g,薏苡仁30g,炒山藥、白術、黨參各15g,白芷4.5g,生姜3片,桂枝6g,白通草1g。
叢老對以婦科病症為主兼有面部黃褐斑的患者,也常選用一些經典方加減治療。
如以白帶異常為主者,常以完帶湯為主加減;以月經不調為主者,常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以血熱為主者,常用犀角地黃湯為基礎方加減。
有肝郁者,常用醋香附、麸炒台烏藥、醋青皮、鹽小茴香、淩霄花、玫瑰花、合歡花、蒺藜等;有宮寒者,常選鹽吳茱萸、鹽炒菟絲子、鹽炒黃柏、鹿角霜等。
02
劉吉善先生診治黃褐斑的經驗
一、病因病機
劉老認為,本病發病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血失和有關。主要表現在以下各個方面。
肝郁:《醫宗金鑒》指出:“黧黑、面塵,源于憂思抑郁,血弱不華,火燥結滞而生于面上,婦女多有之”。
《醫宗金鑒·删補名醫方論》雲:“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故發于上則頭眩耳鳴,或為目赤;發于中則胸滿脅痛,或作吞酸;發于下則少腹痛疝,或溲溺不利;發于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
《素問》亦強調“女子以肝為先天”,有很多年輕的黃褐斑患者,或是單位骨幹力量,或由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精神抑郁,情志不暢,急躁易怒等,導緻肝氣郁結,而形成肝郁體質。
肝失條達,郁而化熱,灼傷陰血,血行不暢,可使顔面氣血失和,滞而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
此型患者大多表現為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焦慮或抑郁,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幹,或小便澀痛,或自汗盜汗,或肢體疼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虛數。
肝腎陰虛:《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面,以緻火燥結成斑黑,色佳不澤”。
此類患者由于煩勞過度導緻陰血暗耗,肝皆不足,精血不能上承,顔面失養成斑。
臨床多表現為陰虛火旺證象。症見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兩顴潮紅,五心燥熱,舌紅少苔或舌燥津傷,脈象細弱或虛弦等。
同時,由于肝藏血,主疏洩,體陰而用陽,肝腎陰血虧虛,則肝體失養,疏洩失常,則易伴肝郁之證。
外邪侵襲:此類患者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發紅、脫屑,色斑位置多表淺,舌尖紅,脈象數或浮數。
《諸病源候論》說:“面黑者,腠理受風緻血氣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變生黑斑”。
現代女性感受外邪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含有剝脫劑、鉛汞、激素類化妝品,或日光暴曬,或春季易受風邪,如花粉過敏等外邪引起。
濕濁内蘊:女子經期或經期前後易受風邪外襲,或過食生冷,或素體脾虛易釀生濕熱而緻本病。
此類患者每多皮膚油膩,痤疹起伏,或咽部黏膩不爽或有帶下病,或渴不欲飲或不渴,或身重肢倦或胸悶不饑,舌淡,苔白膩,脈象弦細或濡。
與《諸病源候論》所雲:“面黑者,或髒腑有痰飲,令氣血不調,或澀或濁,緻生黑。五髒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榮表裡。濕濁漬髒,則外顯于表,痰濕聚于上焦,則額、眉心黑;痰濕困于中焦,則鼻翼黑;痰濕停于下焦,則唇周、下颌黑”相似。
二、疏肝理氣法
疏肝理氣為劉老治療黃褐斑的第一要法。
臨床常用丹溫方加味:柴胡10g,茯苓、白芍、益母草各20g,甘草6g,白術、當歸、丹皮、炒栀子、陳皮、法半夏、枳殼、竹茹、柿子葉、冬瓜子各15g。
伴有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延胡索、葶苈子、王不留行以疏通氣血,調津和液。組方既根除了病因,又治療了變證。因藥性偏燥,實證用之,每奏奇效。
三、滋水涵木法
劉老常用一貫煎加味以滋養肝腎,使肝體得養,肝氣得舒,氣血暢達,面黯得除。
藥用北沙參、麥冬、當歸、瓜蒌仁各15g,生地、枸杞子、石斛、白芍各20g,川楝子、烏藥各6g,薤白10g,百合30g。
劉老在一貫煎方中加用瓜蒌仁、薤白、烏藥理氣化痰,又恐香燥破氣之品,傷及陰血,故加百合、石斛、白芍、百合滋陰潤燥,用石斛助沙參、麥冬潤養肺胃,用白芍助當歸、枸杞子養血柔肝。
全方重在滋陰,即可行無形之氣,又可祛有形之痰。諸藥合用,使虛損得以補,實邪得以除,從而達到髒腑得安,氣血調和,色斑得除。
四、祛風養血法
“祛風當養血,血行風自滅”。
劉老治療外邪侵襲引起的色斑,常用荊防方,既體現了治風與治血雙管齊下治療原則,又使血行風滅,肌膚得養,面黯得除。
藥用荊芥10g,防風12g,白芷、天花粉、麥冬、赤芍各15g,升麻9g,生地20g,甘草6g。
方中天花粉、生地、麥冬清熱生津潤肺燥;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赤芍配天花粉、生地、麥冬使血熱得清,血瘀得行,津液得生,陰血得補;
荊芥、防風相須為用,為祛風解表的常用組合,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者,均可使用;白芷善祛皮膚遊走之風,治周身寒濕疼痛;升麻散火郁,解火毒,引諸藥直達病所。全方合用,則氣血調和,諸症自去。
五、利濕化濁法
《諸病源候論》曰:“若皮膚受風,外治則瘥,腑髒有飲,内療方愈也”。
劉老常用三仁湯加減治療内有痰濕,外受風邪的黃褐斑患者,每多奏效。尤其适用于産後、經期或有婦科炎症的黃褐斑患者。
藥用杏仁、法半夏各15g,白蔻仁、厚樸、通草、竹葉各6g,薏苡仁、滑石各18g。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用于濕溫初起及暑溫挾濕之濕重于熱證。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使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可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使三焦分消為君藥。
另以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助君藥利濕清熱為臣藥。法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滿,為佐藥。
綜觀全方配伍特點有宣上、暢中、滲下之功。
臨床用時還常在方中加減黃芩、豬苓、茯苓皮、枇杷葉、川貝母、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等除濕邪之品,以加強色素盡快消除。
同時,還善于博采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取蠶繭、土茯苓等藥,辨證用之。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島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10.4。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