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帶魚怎麼做才好吃的話,估計能得到100種答案,因為咱們中國人實在是太會吃帶魚了,不同的地方有完全不同的帶魚烹饪方法。
據信,帶魚是世界第六大最重要的野生捕撈魚類,2009年是全球帶魚捕獲量最大的一年——全年捕獲量超過130萬噸,而中國就占了120萬噸。
中國不僅捕撈得多,而且每年還需要進口一部分帶魚,可以說世界上捕撈的帶魚大多都被咱們吃掉了。
好吧,誰叫它這麼好吃呢。
然而,如果我們現在要問帶魚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魚時,估計很少有人回答得上來。
其實,帶魚比想象得要有趣許多。
帶魚其實有很多種
首先,有很多種魚都被我們叫做帶魚,有時候會根據外觀分類,比如白帶魚、短帶魚等,有時候也會根據産地分類,渤海帶魚、呂四帶魚,舟山帶魚、南海帶魚等等,另外還有進口的一些帶魚。
圖:三種常見帶魚
帶魚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進口的冰凍帶魚其實比咱國産帶魚要便宜一些,部分原因可能是外國人不太喜歡吃這種魚吧,而海運的成本本身又很低,到了我這邊來之後自然也就很便宜了。
所有的帶魚在外形上差别都不是很大,它們面目猙獰,身體就像一條絲帶一樣,沒有可見的鱗片。
帶魚的頭,圖源:俊仁
在分類上,這些帶魚非常複雜,如果你仔細去查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到處都有不同的描述,甚至基本都是彼此矛盾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确定,那就是我們捕撈和食用最多的帶魚基本都被稱作白帶魚,這個也是全世界捕撈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帶魚。
圖:白帶魚分布情況
上面這張便是白帶魚的分布圖,不難發現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沿海都有它們的身影。
但什麼樣的物種可以這樣全世界的分布呢?這樣的地理跨度不應該演化出不同的物種嗎?
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們吃的白帶魚大概率也不是特指一個物種,它們現在更多地被認為是一個物種複合體。
換句話說,這些長相和習性上幾乎一模一樣的“白帶魚”也是不同物種,隻是大部分都沒有被單獨描述而已。
活帶魚其實是金屬藍色,死亡後才變白的,圖源:OpenCage
帶魚是什麼樣的魚?
帶魚算是一種底栖掠食性魚類,許多成年帶魚的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水深200米以下的海床上,目前有記錄的帶魚最深生存記錄達到589米。
不過,帶魚也會進行晝夜垂直遷徙捕食,這點在幼魚身上尤為明顯,小帶魚在晚上會成群結隊地到淺海甚至是水面捕獵——主要食物來源是小魚小蝦,白天則一起返回海床躲避風險。
小帶魚和成年帶魚是各玩各的,成年帶魚會捕食遠洋魚類,食物也更為豐富,最重要的是它們還會捕食小帶魚。
在深海中,許多魚類都是呈現出扁平狀的身體,這種身體結構能在巨大壓力的深海中更好地生存,不過分為橫着扁平和豎着扁平,你會發現底栖魚類大多都是橫着扁平的,這種情況下有利于它們隐蔽自己。
比目魚,圖源:Luc Viatour
不過,同樣作為底栖魚類,帶魚的身體卻是豎着扁平的,這種扁平結構大多時候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遊泳,可如果你看過帶魚的遊泳方式,你會覺得很奇怪。
帶魚大多時候都是垂直遊泳的,它們頭朝上擺動着自己的背鳍,向上或向下移動,速度幾乎和靜止差不多,隻有當獵物經過嘴邊了,它們才會瞬間擺動身體将其咬住,據信這個瞬間爆發力可以讓它們躍出水面近1米的距離。
其實,從帶魚的捕獵方式中不難發現,它們扁平的身體結構,更多地也是為了隐蔽自己,因為這也減少了對其他小魚、小蝦可見的身體橫截面。
為什麼隻有中國大量捕撈帶魚?
魚類的重要性是根據它每年的捕撈量來劃分的,帶魚是實打實世界第六大野生魚類資源,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帶魚的捕撈量基本發生在中國——中國的帶魚捕獲量大約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四。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喜歡吃帶魚。
帶魚在咱們國家是非常親民的海鮮,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于烹饪帶魚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自然對帶魚的需求量很大。
每個漁業發達的國家基本都有自己擅長領域,而擅長捕撈什麼樣的魚,就是由需求決定的。
在咱們國家,帶魚和大黃魚、小黃魚、烏賊并稱為中國四大海産,很明顯帶魚就是我們擅長的領域。
總的來說,咱們國家帶魚捕撈量巨大就是我們的需求旺盛,同時捕撈技術成熟導緻的。
然而,現在帶魚因為過度捕撈已經明顯出現種群下降的問題,體現出來就是每年的捕撈量明顯沒有以前多了。
近年帶魚捕撈量,圖源:華經情報網
上面這張圖是中國最近幾年帶魚的捕獲量,從圖片中不難發現,自2015年開始就每年都在下降,到了2018年更是跌破百萬噸“紅線”。
也正是從2018年開始,咱們國家的帶魚的進口數量呈現逐年激增,畢竟咱們對帶魚的需求在100萬噸左右沒有太大變化。
帶魚進口情況,圖源:華經情報網
衆所周知,四大海産之一的大黃魚已經因為過度捕撈幾近枯竭,從當初的吃不完要填埋掉,到目前賣到2000一斤的天價
那麼,一個關系到我們“帶魚自由”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帶魚會不會像大黃魚那樣枯竭呢?
其實,我個人的答案是,帶魚會比大黃魚好很多,至少肯定不會賣到2000一斤。
帶魚不會像大黃魚那樣
首先第一點就是帶魚的分布非常廣,它不像小黃魚那樣隻在東太平洋的一些沿海地區活動。
大黃魚因為過度捕撈已經被列為極危物種,而帶魚現在是最無危的物種之一,很明顯個别地區的大量捕撈對它們整體種群的影響不算很大。
其次,帶魚的繁殖策略也比較獨特,這讓它們成為比較高産的魚。
魚類的繁殖方式有多種,包括卵生,卵胎生,以及胎生的情況都有,當然大部分是卵生——大約占了90%,帶魚也是這種。
一般情況下,卵生的魚類都是體外受精的,就是雌雄魚類彼此把卵都産在水裡,然後精細胞和卵細胞在水中結合。
不過,許多魚為了提高出生率,并不是随便排卵的,而是雌性選擇性排卵,而雄性負責受精,這就導緻雄性需要去誘導雌性排卵,隻有雌性覺得這個雄性足夠健康了才會同意排卵,這個過程就像陸地動物會跳交配舞蹈一樣。
雖然,帶魚也是雄性完成受精的,但是許多帶魚的雌雄是分開發育的,另外在繁殖季節内,是雌性來找雄性的。
一般而言,雌性帶魚會追随食物到處遊動——大多時候就是從相對寒冷的水域遊到相對溫暖水域,這有利于它們成長發育。
而雄性則有一個固定的活動範圍,由于食物的季節性變化,當食物減少的時候,雄性的發育就會受阻。
這導緻同一批帶魚中,雄性的體型比雌性會小很多。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對于卵生的動物而言,體型決定了它們能夠排卵的數量,所以雌性帶魚會拼命地發育。
這種生存策略讓帶魚擁有更多的資源分配,進而導緻帶魚的生長比較快,這點是大黃魚所不具備的。
第三點就是帶魚的繁殖力也非常不錯,它們一般在1-2齡的時候便會開始有繁殖能力,而成年雌性的排卵量最多就可以達到13萬枚左右。
另外,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的捕撈是非常規範化了,會根據帶魚的生存策略來制定捕撈規則,盡量減小對野生種群的影響。
最後
總的來說,大黃魚比帶魚脆弱許多,所以它們瀕危了,而像帶魚這樣的商業魚類,過度捕撈肯定會影響他們的種群,但更至關重要的是整個海洋生态的情況。
衆所周知,人類對海洋破壞除了過度捕撈之外還有許多方式,而這些在現代社會幾乎不可避免,因此任何商業魚類可能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要想持續實現“帶魚自由”,現在的出路似乎需要盡快找到高效的人工養殖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