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印尼: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巴厘島為什麼卻是印度教占多數?

印尼巴厘島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印度尼西亞 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2.62億總人口當中有87%(約2.28億)信仰伊斯蘭教。

印尼又号稱“萬島之國”, 擁有17505個島嶼,最有影響力的是爪哇島,不僅是首都兼最大城市雅加達的所在地,還集中了印尼一半以上的人口(約1.45億)。
對于外國人來說,一提到印尼,首先想到的卻不是爪哇島,而是巴厘島,一個享譽全球的旅遊勝地,每年都要接待數以百萬計的世界遊客。

▲爪哇島和巴厘島
地處印尼群島的中部南緣,面積5620平方公裡,人口315萬,僅占總人口的1.2%。 然而,小小的巴厘島集中了該國60%以上的印度教徒(467萬)。

那麼,巴厘島是如何成為一個被伊斯蘭世界包圍的印度教孤島的?

▲印尼宗教分布圖


一、東南亞佛國
平原較廣、土地肥沃的爪哇島,自古以來就是印尼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爪哇島上的古馬來人走向整個印尼群島,形成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獨特文化,崇拜各種各樣的神靈。
大約在2世紀,發源于南亞的佛教首先傳入中國和東南亞,300年後又傳入印尼群島。以中國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對佛教加以改造、化為了己用。

▲佛教傳播途徑
而東南亞地區尚處于原始部落向封建國家的過渡階段,幾乎全盤接受了佛教,使其成為這些國家的底層文化,虔誠程度完全不亞于南亞,梵語甚至成為上層人士的通用語言之一。
佛教傳入後,用了不到兩百年時間,使緬甸、泰國、真臘(柬埔寨)等國家普遍接受了佛教。7世紀後期爪哇島上崛起的室利佛逝王國,同樣以佛教為國教,也是印尼曆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三佛齊王國鼎盛時疆域
室利佛逝”這個名字來源于梵語,中國史書稱其為“三佛齊”,可見這個國家與佛教的淵源極深,是個不折不扣的“南海佛國”。
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爪哇島全部、馬來半島大部和加裡曼丹島西部,以及周圍衆多小島。巴厘島由于靠爪哇島極近,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看作是爪哇島的附屬。

▲巴厘島與爪哇島隻隔着幾公裡寬的海峽
室利佛逝王國 興盛的同時,佛教在中國也得到了廣泛傳播,已經成為主流宗教之一。再加上室利佛逝王國控制着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通道,因此與中國保持着十分良好的關系。



二、後來居上
佛教 誕生于南亞,也曾一度處于絕對統治地位,卻沒能将這個地位一直保持下來。佛教一邊在中國、東南亞等異域遍地開花,另一邊則在南亞被後來居上的印度教取而代之。
南亞 屢次被波斯、希臘、大月氏等外來民族征服,新的征服者總要面對人數衆多、且非本民族或種族的被征服者,而印度教的核心教義種族制度,要求社會各階層安分守己,正好适合統治者維持森嚴的等級制度,大大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

▲當年玄奘大師取經處那爛陀寺
相比講究思辯和苦修的佛教印度教的教義更通俗,很容易被底層群衆所接受,其多神教屬性也更具有包容性,各種原始宗教都可以被直接吸引進印度教,因而擁有了極其廣泛的群衆基礎。
這樣一來,印度教在南亞得到了從上至下的廣泛支持,很快便全面取代了佛教的統治地位。印度教興起後同樣需要向外傳播,可時代不同了,當年佛教的外傳路線早已不再适用。

▲最大的佛教建築是印尼的婆羅浮屠
由西亞崛起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正在向中亞和西域擴張,下一步即将沖擊南亞,這條路線完全走不通了。東南亞半島上的佛教文化,經過幾百年浸淫已經根深蒂固,使印度教失去了傳播空間。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封建制國家已經建立并成熟,對印度教及其背後的南亞勢力充滿警惕,開始排斥印度教傳播,以阻止南亞勢力進入東南亞半島。

▲東南亞宗教分布,紅箭頭所指為印度教的巴厘島
隻有印尼群島的條件較為特殊,印度教商人可以從海路直接抵達這裡,更何況島嶼數量衆多,總有室利佛逝王國和佛教統治的薄弱環節存在。
于是,印度教首先在一些島嶼和海盜中間傳播開來,慢慢站穩了腳跟。由于印度教能夠包容當地原有的神靈,因此雖然傳播緩慢,但成效顯著,到12-13世紀已經取得不少封建領主的皈依。

▲印尼最大的印度教普蘭巴南神廟
此時的室利佛逝王國已經衰落,佛教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甚至連爪哇島上的領主都改信了印度教,迫使室利佛逝王國把首都轉移到了蘇門答臘島。
根據中國及歐洲人寫的史書記載,13世紀前期,出身海盜的印度教徒肯阿洛在東爪哇建立了信诃沙裡王國,1292年改名為滿者伯夷王國,并滅亡了室利佛逝王國,成為統治印尼群島的新一輪霸主。

▲滿者伯夷王國鼎盛時期疆域
滿者伯夷王國 在14世紀末達到鼎盛,疆域遠遠超過室利佛逝王國,除了少數東部島嶼外,幾乎整個印尼群島都在其統治下,印度教也順理成章地取代了佛教的國教地位,佛教差不多完全從印尼群島退出。
包容了當地神靈和文化的印尼群島印度教,其實與南亞已經有了不小的差别。像緊貼着爪哇島的巴厘島,既跟着滿者伯夷王國改信了印度教,同時又保留了很多祖先流傳下來的神靈和習俗。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島嶼也普遍存在。

三、曆史輪回
印尼群島 可以說是印度教在南亞之外,傳播最為成功的地區,滿者伯夷王國不僅疆域廣闊、實力強大,還正面擊敗過蒙元軍隊,保住了國家的獨立。
印度教 之所以能沖破佛教在東南亞的壟斷地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海上貿易和印尼群島的特殊地形。沒想到的是,這兩個條件很快将被後來者利用,終結了滿者伯夷王國和印度教。

▲伊斯蘭教傳播路線
他們是來自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崛起後的幾百年裡一直忙于陸地擴張,以西亞為核心,先後征服波斯、中亞和北非,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
阿拉伯帝國 沒有就此停下腳步,沿着曆史上征服者的足迹,首先攻占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然後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多個伊斯蘭政權。

▲印尼的伊斯蘭清真寺
穆斯林統治者很快發現了印度教對自己的有利之處,能夠安撫人數衆多的當地人,減少對統治者的反抗。于是,南亞形成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并存的局面。
穆斯林 同時也是很好的商人,他們從阿拉伯波斯出發,駕船來到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一邊經商一邊傳播伊斯蘭教,中國的泉州和廣州等地都形成了穆斯林商人聚居區,人數一度超過十萬。

▲明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早期泉州清真寺
伊斯蘭教 的傳播在東南亞半島佛教國家并不順利,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的王室和貴族都是佛教徒,以國家力量來保障佛教的地位不受威脅。伊斯蘭教和當年的印度教一樣,在東南亞半島铩羽而歸。
來到印尼群島的穆斯林商人,則幾乎複制了印度教的傳播路線和方式,因為那些有利于印度教的條件依然适用于伊斯蘭教。此處島嶼衆多,很容易找到滿者伯夷王國及印度教的統治薄弱環節。

▲佛教在東南亞半島國家地位很高
穆斯林 商人往往通過優惠的貿易條件,先吸引當地有影響力的商人或貴族歸皈,再以點帶面,一步步擴大伊斯蘭教的傳播,最終争取到各地領主的支持。
15世紀開始,印尼各個地區都出現了伊斯蘭蘇丹國,包括室利佛逝、滿者伯夷兩大王國的發源地東爪哇。
而與爪哇島相鄰的巴厘島,由于缺乏戰略地位,又沒有多少貿易條件,暫時被穆斯林商人給忽略掉了,島上的居民仍然信仰着印度教,沒有被伊斯蘭化。

▲巴厘島大部分是山地又沒有珍稀資源
伊斯蘭教傳播得越快越廣,意味着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越衰落。曆史在這裡再一次輪回,1498年東爪哇蘇丹國聯合其他蘇丹國滅亡了滿者伯夷王國。
伊斯蘭教随即取代印度教在印尼群島占據了統治地位,就像200年前印度教取代佛教一樣。印尼群島的兩次宗教替代,都借助了這裡極度分散的萬島地形,所不同的是,印度教走的是下層路線,伊斯蘭教則主要從領主和商人入手。


四、以死抗争
比佛教幸運的是,印度教并沒有完全退出,找到了一個落腳點。國破族亡的滿者伯夷王室和貴族,逃到了爪哇島以東的巴厘島上,以東部的登巴薩為中心,繼續他們的統治和印度教信仰。
伊斯蘭教 在各蘇丹國的支持下,很快席卷整個印尼群島,印度教徒紛紛改信伊斯蘭教。作為“前朝餘孽”,避難于巴厘島上的滿者伯夷王室卻沒有遭到伊斯蘭勢力的追殺。巴厘島爪哇島之間的海峽最窄處僅有3.2公裡,完全阻擋不住蘇丹的軍隊。

▲巴厘島上的烏布王宮
這首先要歸功于滿者伯夷王室幸存者的自我克制,他們沒有緻力于恢複故國的榮光,而是更關注建設巴厘島、鞏固印度教文化,使巴厘島成為印度教在印尼群島的最後一個堡壘。
更主要的原因是,伊斯蘭世界沒有出現類似室利佛逝室和滿者伯夷那樣的統一王國,同時并存着很多個蘇丹國。除了東爪哇外,大的有馬來半島上的滿剌加加裡曼丹島上的文萊等等,小的多達幾十個。

▲日惹蘇丹是印尼最後一位有領地的蘇丹
這些蘇丹國為了争奪富饒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以及對海上貿易路線的控制權,經常相互征伐,勢如水火,根本顧不上無法帶來利益的地區,哪怕是近在咫尺的巴厘島也一樣。
另外,巴厘島本身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這座島的面積雖然有5620平方公裡,但大部分是山地,自産糧食僅夠滿足島上居民的需要,沒有重要的礦産資源,又遠離海上貿易路線。

▲荷蘭東印度公司忽略了沒有價值的巴厘島
因此,蘇丹們絲毫沒有在意巴厘島的“前朝餘孽”和印度教堡壘,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因為很快就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蘇丹們操心,歐洲殖民者出現了。
滿者伯夷王國 滅亡僅13年後的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了馬來半島南部的重要港口滿剌加。除了有堅船利炮外,伊斯蘭蘇丹國之間的内讧也是葡萄牙人得手的主要原因。

▲歐洲殖民者對印尼土著的降維打擊
葡萄牙 人之後又有荷蘭人和英國人,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這幾個風水寶地同樣是歐洲殖民者垂涎的目标。這些地方的蘇丹先後淪為歐洲人的“被保護者”,喪失了外交、軍事和貿易權利而變成殖民地。
荷蘭 人由于國小勢弱,鬥不過更強大的英國人,被迫放棄在亞洲大陸上的大部分殖民權益,轉而專心開發印尼群島。經過荷蘭人兩三百年的探索,将印尼群島捏合為一個整體,塑造出現代印尼國家的雛形。

▲帶有東印度公司标志的荷屬印尼旗幟
早在16世紀末,第一批荷蘭人登上巴厘島,發現這裡沒有值錢的香料和珍稀樹木。據當時的荷蘭人估計,巴厘島上有30萬人,全部是堅定的印度教徒,征服他們顯然并不容易。于是,荷蘭人也暫時忽略了巴厘島。
1619年,荷蘭人攻占爪哇島,迫使當地蘇丹臣服。1800年荷屬印尼成立,意味着初步完成了對印尼群島的整合。荷蘭人打算實行更加有效和深入的統治,包括推廣新教和荷蘭語,從根子上改造當地文化。

▲農業自足使巴厘島缺乏對外交流的興趣
但是,荷蘭人的文化改造計劃很不順利,最終不得不放棄。因為伊斯蘭教具有強大的團結作用,印尼群島極度分散的地理特點,又大大增加了推廣成本,國力弱小的荷蘭人實在承擔不起。
既然對穆斯林無可奈何,荷蘭人便對巴厘島上的印度教徒動起了腦筋。荷蘭人在1818年試圖與巴厘島建立外交關系,但巴厘島的統治者對此興趣不大,盡量不與荷蘭人發生接觸。

▲淺紅色和粉色部分為荷屬印尼
這種局面一直拖了近百年,1906年荷蘭人終于失去了耐心,決定動用武力征服這個獨立特行的島國,強行推廣新教。面對武器先進的荷蘭軍隊,巴厘島淪陷了。
出乎荷蘭人意料的是,巴厘島的王公貴族們采取了一種異常壯烈的抵抗方式,焚毀自己的宮殿、集體在登巴薩自殺,以表達對獨立自由和印度教信仰的珍視,史稱“登巴薩”慘案。

▲印度教文化滲透進巴厘島的方方面面
“登巴薩”慘案震驚了歐洲,迫使荷蘭人隻好改用溫和手段,雖然仍舊在1908年将巴厘島納入荷屬印尼管轄範圍,但沒有強迫巴厘島居民改變信仰,這才使印度教在這裡被保存了下來。


五、世外桃源
荷蘭人對巴厘島的統治僅有34年,二戰中被日本法西斯占領,1949年随印度尼西亞獨立,成為巴厘省,首府為登巴薩市。印尼雖是個以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但世俗程度較高,也允許人民宗教自由,巴厘島的印度教沒有受影響。
從獨立之初,巴厘島便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隻有農業,缺少工商業和礦産,看不到任何潛力。于是,巴厘島在上世紀70年代初,把旅遊業定為最主要的發展方向,聘請歐美專家做了長達30年的旅遊業發展規劃。

▲1969年建成的烏拉萊國際機場已顯老舊
1969年烏拉萊國際機場建成,1972年在島南和島北多處海灘開辟出旅遊度假區,然後向整個沿海地區拓展。到目前為止,巴厘島已擁有上千家高級酒店,旅遊配套設施極其完善。
印尼政府沒有因為巴厘島的印度教信仰而對其進行限制,還采取不少措施幫助其發展,尤其是将巴厘島列為旅遊免簽/落地簽口岸,許多不能免簽證進入印尼的國家(包括中國),卻可以免簽證/落地簽進入巴厘島。

▲人間仙境般的巴厘島
在這裡,遊客們不光可以盡情享受沙灘和陽光,還能領略到火山、熱帶雨林與海洋交相輝映等奇景,以及充滿異域特色的印度教文化。巴厘島每年都能吸引600多萬全球遊客,是享譽世界的旅遊勝地。
“天堂之島”、“詩之島”、“神仙島”、“千寺之島”,隻要細數一下遊客們賦予的這些外号,便能體會到巴厘島的魅力,這是一處遠離塵世喧嚣的桃源。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