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詠物詩花樣繁多,其中經典也不在少數,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同被列入“歲寒三友”以及“四君子”的竹子。古代人喜歡借物喻人,通過植物自身的一些特征來贊頌某人的優秀品質,例如蘭花,梅花等等。至于竹子自然也是文人贊頌的對象之一。
有些人是單純贊美竹子姿态的優美,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但更多人喜歡的是竹子出塵氣質與堅定的信念。就像蘇東坡“甯可食物肉,不可居無竹”,可見這種植物多麼深入人心。蘇轼的表兄文與可就是因為畫竹子而聞名天下,相傳他畫的竹栩栩如生,不需要眼中有竹,因為心中有竹,所謂“胸有成竹”便是如此得來。清朝文學家鄭闆橋也曾寫過一篇關于竹子的詩,被後人久久傳頌,如今年年入選課本。
《竹石》
(清)鄭闆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子傲骨铮铮,死死地咬住青山,沒有絲毫的放松。原來它的根深深紮在石縫之中。無論是千次打磨,還是萬次攻擊,它的身子骨仍然非常堅硬。不管你刮東西南北哪路風,它也無動于衷。霸氣豪氣才氣都不缺,堪稱史上最經典詠竹詩。
這首詩是鄭闆橋的得意之作,并且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不吝言辭地贊美竹子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深深喜歡與敬佩。竹子自古以來就是性格堅韌的象征。作者以此為題,不僅表現竹子的性情堅韌,同時自證作者清幽淡遠的閑适心情。
第一句是遠景描寫。從遠處看起來,竹子緊緊紮根于青山。作者仿佛将讀者的眼神定在某處,一根根甯折不彎的竹子浮現眼前。一個“咬”字,不僅将竹子生動化,還賦予竹子雷厲風行,幹脆利落的氣質。第一句雖然沒有交代聲音,但是讀起來卻宛如平地驚雷般炸響。
第二句便是近景描寫,原來竹子是将根穩穩紮在石縫之中。也就是說,竹子是在石縫中生長的,實在不得不令人敬佩。“立”字就像一把寶劍,深深紮在地面上,甯折不彎。一個“破”字在前面“咬”字的基礎上顯得更加狂暴,石頭也無法阻擋竹子的破土之勢。
如果說前兩句寫的是竹子安詳的神态,那麼後兩句就是竹子迎接困難時候的英姿。無論是千萬次擊打,還是暴風驟雨,雷露霜雪。都無法動搖竹子的堅強信念。“還”字表達了竹子雖然沉默寡言,但永遠不會谄媚,奉承。即便有天被毀掉,剩下的半截還是筆直如劍。因為竹子可以被毀掉,但不會彎下自己的脊梁,也就不會被打敗。一個“任”字聽起來就有一股逼人的傲氣,但這不是驕傲的傲氣,而是傲骨的氣質。任它兼天浪湧,我隻坐擁青山,誓死不改其志。任世間所有苦難摧殘它們,但它們還是一如既往,靜靜矗立。無論是出生還是垂暮,無論是風光還是蒼涼,它們都初心不改,始終如一。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更何況是在如此浮躁的時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