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軍長能和總司令結拜兄弟,這在外人看來該是多麼榮耀的事呀!
然而,李宗仁對此卻不感興趣,他覺得和蔣總司令這種既不能共安樂,又不能共患難的人結義,完全是多此一舉。
然而,蔣總司令卻對此興趣盎然,他把自己的蘭譜交給李宗仁後,幾次催促李宗仁要帖子。李宗仁無奈,隻好也寫了個帖子交給蔣介石了事。
隻是想不到,不過三年時間,1929年3月份,蔣桂大戰爆發。蔣介石下令發兵武漢,李宗仁當時在上海,他在武漢的行李随着全軍戰敗也丢失了,其中就有蔣先生當年寫的蘭譜。
事後,李宗仁想到蔣先生說的,換帖子後,使我們更能親如骨肉,同生共死之類的話,就覺得是巨大的諷刺。
為此,李宗仁感歎說:“難怪有人說政治是最污濁的東西啊!”
從“結義兄弟”到兵戎相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圖 | 蔣中正與李宗仁
一
但是在北伐前期,李、蔣二人合作尚可,兩人都是有野心之人,都有通過北伐,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理想。
1926年底,北伐軍肅清江西之敵後,蔣介石堅持要求把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南昌——當時北伐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此舉,引起國民政府内部巨大争議。12月初,一部分中央委員和國府委員自廣州出發到達南昌,7日在廬山開會讨論“遷都”之事。然而,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各大委員顯然不賣蔣總司令的帳,散會後就直接去了武漢,并且在武昌開會成立了“聯席會議”,在政府未正式遷來之前,執行政府最高職權。彼時駐防在武漢的軍人,如唐生智、鄧演達、張發奎等都表示服從武漢的“聯席會議”。同時,因蔣總司令獨斷專行,搞派系差别,軍内“反蔣”呼聲越來越高。
這一切不僅使蔣總司令試圖遷都南昌的如意算盤落空,而且現有的軍事地位也岌岌可危。
為了改變此不利局面,1927年4月,蔣介石操縱發動“四一二政變”,進行所謂“清黨”,以排除異己。
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公然否認武漢的中央政權。武漢方面也不示弱,汪精衛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下令撤掉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位,另委任馮玉祥為總司令,唐生智為副總司令。
自此 “甯漢”雙方矛盾激化,雙方互相攻擊不遺餘力。武漢方面計劃發動“東征”,讨伐“南京叛逆”。
在此種紛争下,李宗仁站在蔣介石這邊的陣營,并且為了調和南京和武漢的矛盾,他還數次奔走于兩地。
李宗仁提出“雙方均承認既成事實,大家分道北伐,待會師北京,再開會解決黨内糾紛。”在李宗仁的提議下,再加上外部北方軍閥正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甯漢”雙方的緊張局勢一度緩和下來。
但是,四個月後,蔣介石指揮的徐州之戰失利,使蔣總司令在軍内的威信受到質疑,同時“甯漢”對峙再度激烈。于是,蔣介石被迫宣布下野。不久,就傳出蔣氏下野系李宗仁、白崇禧和何應欽“逼宮”所緻。
李宗仁在回憶錄裡曾極力解釋“逼宮”純屬謠言,說他和何應欽都還勸蔣總司令不要下野,而白崇禧當時還在蘇北軍中,不知此事。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就交給史學家去探讨了。
圖 | 李宗仁
其實,在那種亂世之中,乾坤未定之際,有野心之人抓住一切機會做些嘗試,未嘗就是見不得人的事。何況蔣總司令當年在粵軍時曾逼走他的軍長許崇智,後又發動“中山艦事件”逼走汪精衛,才奠定他在中央的實權地位。
可能李宗仁覺得自己素以忠厚示人,所以對“逼宮”之說甚是排斥。其實,即使李宗仁有“逼宮”之舉,也沒必要為此不安。
古語說“慈不掌兵,仁不從政”。李宗仁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和一個政治家,要沒一股子狠勁,不要說北伐,恐怕他連廣西都走不出去就早被人滅了。
李宗仁曾提到,他在事後兩次前去蔣介石府邸,請蔣先生澄清“逼宮”謠言,但是蔣氏卻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這種不經之談,不去理會它就是了,搞得李宗仁很尴尬。
由此也看出,蔣介石并不信任李宗仁,雖然他在宣布下野後,把南京的軍政大權交由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掌管。但是,這也隻是蔣先生以退為進,為自己争取更多空間的一種策略。
其實在李宗仁和蔣介石之間看似親密合作的背後,早已暗流湧動。
北伐前夕,李宗仁曾為第七軍軍饷問題,數次找國民政府協商,希望中央統一廣西的财政,從而也承擔第七軍軍饷,但是,因廣西貧瘠,被中央政府拒絕。
軍饷問題已經讓李宗仁鬧心了,在軍隊擴編問題上,李宗仁又很受傷。
北伐軍攻克湘鄂後,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申請擴編為四個軍,蔣介石因為其嫡系第一軍也在擴編,所以不好拒絕唐生智的擴編要求,随後,其他各軍也紛紛效仿申請擴編壯大實力。
而李宗仁的第七軍立下赫赫戰功,卻還是一個軍的編制,如此一來,李宗仁難免心理不平衡。他認為,這都是蔣總司令“上梁不正下梁歪”帶頭造成的。
并且,身為總司令的蔣介石隻對自己的嫡系第一軍優厚有加,在軍饷和武器配備上都是特别關照,而其他各軍就不理會了。
在李宗仁看來,被蔣介石另眼相看的第一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卻“微不足道”,難以服衆。他還曾建議蔣總司令不要再兼任黃埔軍校校長,以免黃埔學生以“天子門生”自居搞特殊化。蔣介石聽後,一言不發。
還有作為北伐副總參謀長的白崇禧,在北伐途中和蔣介石的合作也是矛盾重重,李宗仁為此曾向蔣介石進言,“白氏才大心細,做事慎重敏捷,總司令若覺白氏有何不妥,盡可明白訓谕,千萬不可于部曲之間吞吞吐吐,疑心生暗鬼,反為不美”。此言也招緻蔣氏不滿。
如此種種,都使李、蔣心有嫌隙,雖然換帖結義,也化解不了彼此間的矛盾糾葛。這都為以後李、蔣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
二
蔣介石下野後,南京的軍政大權就由李宗仁、白崇禧和何應欽掌管。南京當時面臨的形勢是,既有北方軍閥孫傳芳大軍逼近長江南岸,同時西面又有武漢的唐生智威脅要“東征”。
在與武漢中央政府協調無果後,李宗仁首先着手應對孫傳芳。他親自指揮軍隊與孫傳芳部隊在龍潭、栖霞山展開激戰。終于,在東線白崇禧的2個軍的配合下,經過七晝夜的血戰,取得龍潭大捷,孫傳芳登上小艇逃跑。
龍潭之役是北伐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多達15萬人。
此次激戰,孫軍被俘的有四萬人,俘虜從龍潭押往南京時,分四路縱隊前進,排頭已抵南京市郊,而排尾還在龍潭,可見人數之多。
龍潭大捷前後,李宗仁已開始着手擴充軍隊。畢竟軍隊實力才是争取話語權的工具。他将第七軍擴充為第二路軍,下轄第七軍和第十九軍,後來又增加了陶均的第十八軍。
龍潭大捷後,實力得到進一步擴充的李宗仁,就開始解決“東征”的唐生智。
10月19日,李宗仁正式讨伐唐生智,經過一個月的激戰,挫敗唐軍,唐生智迫于無奈,宣布下野,東渡日本。唐生智的舊部四個軍遂為李宗仁收編。
由此,通過龍潭之役和讨伐唐生智,桂系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壯大,不僅兵力強盛,還擁有桂,湘、鄂三省的地盤。
然而,李宗仁還沒來得及細品勝利的喜悅,便接到了兩廣突然發生内亂的消息,他的老搭檔黃紹竑差點被汪精衛暗算喪命。
圖 | 黃紹竑
武漢方面的汪精衛,在蔣介石下野後,聯合野心勃勃的唐生智繼續與南京對立。但後來,汪精衛看到唐生智飛揚跋扈難成氣候,遂開始另做打算。就在唐生智和南京方面交戰時,他即奔赴廣東,和張發奎合流。
原來,9月份時,早已心生二心的張發奎,脫離武漢唐生智部,以“追剿共軍”為名,自九江南下廣州,加以盤踞。不久,張發奎就發表言辭激烈的“回粵宣言”,攻擊南京國民政府,同時力邀汪精衛來粵。
于是,10月24日,汪精衛抵達廣州,與張發奎合謀統一兩廣,另設立中央機構,與南京對抗。但是統一兩廣最大的障礙就是,廣東的實權人物李濟深和廣西首腦黃紹竑。
因為張發奎原系李濟深多年部屬,從感情上實難對李濟深下毒手取其性命。于是汪、張等人經過密謀,以北上開會為由,把李濟深騙離廣東,然後把黃紹竑騙來廣州,企圖予以捕殺。幸虧黃紹竑抵穗後得到朋友線報,才得以喬裝逃離,保全了性命。
此次事件曝出,使李宗仁和汪精衛矛盾迅速激化。李宗仁痛恨汪精衛集團竟在桂系後方乘虛而入,于是,從輿論到中央,發起一股反汪的浪潮。與此同時,廣東方面張發奎在李濟深和黃紹竑聯合讨伐之下,兵敗,被逼通電離職,宣布下野出洋。
在李宗仁等的力主之下,南京國民黨監察委員會提出了《查辦汪派集團方案》。白崇禧則令上海方面對汪精衛實施監控,甚至還跑到法租界聯系試圖捕殺汪精衛。
在此情勢下,四面楚歌的汪精衛自知執掌中央大權的夢想成為泡影,隻好于12月15日,宣布引退出國。
圖 | 汪精衛
三
汪精衛的下野,給了蔣介石再度出山的機會。1928年1月9日,蔣介石正式宣布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
自此,武漢、南京的中央政權之争以蔣氏的完勝而告終。事後,李宗仁曾感歎,蔣先生“下野”這步棋走得很高明。
從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到其複職的這半年裡,李宗仁可以說是南京中央的實權人物,通過龍潭大捷驅孫傳芳,繼而讨伐唐生智,趕走汪精衛和張發奎,使桂系的聲望和實力大增,展示了他駕馭政局的高超能力,也為自己積累了政治資本。
但他與蔣介石的關系卻好像愈行愈遠。
1927年12月,蔣介石複職前,和宋美齡大婚,黨政軍各級政要紛紛贈送厚禮,就連一向和蔣介石不睦的程潛也送了禮。
但是李宗仁卻始終沒有送禮,隻是在蔣氏婚禮後第三天應邀前去拜訪,口頭上對蔣氏夫婦進行了道喜祝賀。由此可見,李、蔣二人的關系的疏離,同時也可看出李宗仁性格中強硬的一面。
李宗仁對堅持不送賀禮的解釋是,因為婚禮前看到蔣先生發于報紙上的結婚聲明,心裡不痛快。蔣氏聲明裡說,從今以後斷絕和毛氏、姚氏、陳氏的一切關系,以前的革命都是假的,今天與宋女士結婚後,才是真正開始為革命工作。
對于蔣介石的這番可以說是讨好新婚妻子的表白,李宗仁非常郁悶,原來打了一年多的北伐戰争,都是假革命,那麼多革命将士血灑疆場,敢情都是白白犧牲!
不僅如此,在蔣介石複出之際,又有傳言,說李宗仁和白崇禧反對蔣介石複職。
且不論這些傳言的真實性如何,既有這些非議,就說明蔣、李之間的矛盾已越來越公開化。
蔣介石重新複職後,決定成立四個集團軍,分别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任第一、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
李宗仁原本是蔣總司令的手下,這次竟然躍升為和蔣、馮、閻平起平坐的集團軍總司令,按說,李宗仁應該對此感恩戴德,但是他卻對此心存疑慮,北伐已接近尾聲,戰事即将結束,蔣總司令做此設置,用意何在?
并且,李宗仁深知蔣先生的作風,眼前的“加官進爵”未必是好事,蔣總司令不可能坐視非嫡系軍事力量的壯大不管。
不久爆發的蔣桂戰争就證明,李宗仁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
圖 | 李宗仁與小諸葛白崇禧
四
蔣桂之戰是由“湖南倒魯”事件引發的。而這場風波的緣由還是由“裁兵”事件觸發的。
由于通過北伐,各派實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擴張,蔣介石控制的第一集團軍有50萬兵力,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擁有40萬兵力,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有20萬兵力,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有20萬兵力。
蔣介石擔心各派勢力擁兵自重,對他的中央集權統治造成威脅。于是,1928年6月,蔣介石明确提出裁兵方案,為此,在北平召開裁兵善後會議。
雖然各方表面上都擁護“裁兵”,但是,由于各方分歧較大,難以達成一緻,最後,裁兵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但是蔣介石“削藩”心意已決,豈會就此罷休,既然協商解決不了,那就用軍事手段來逼迫幾大軍事首腦就範。
蔣介石首先向李宗仁試探,表示他要對付馮玉祥,希望李宗仁能聯手,結果被李宗仁拒絕。其實,李宗仁明白,如果蔣總司令把馮玉祥解決掉了,下一個對付的就是他了。
被李宗仁拒絕後,蔣介石就馬上改變策略,掉轉槍頭對付李宗仁。
當時,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實際控制的地方主要有湖南,湖北及大本營廣西。蔣介石經過考慮後,決定先向湖南開刀。湖南在唐生智倒台後,已被桂系囊括在手。但是湖南省主席魯滌平卻是蔣介石任命的,和桂系貌合神離。
蔣介石派人暗中和魯滌平聯絡,秘密輸送大批彈械至湖南,為“讨伐”桂系做準備。此消息被第四集團軍在兩湖的将領夏威、胡宗铎、陶鈞獲悉,同時他們又接到密報,說中央已部署完畢,即将對第四集團軍用兵。
夏威、胡宗铎、陶鈞非常恐慌,經過商議後,決定先下手為強,于是,召開會議,罷免魯滌平省主席一職,同時發兵攻打長沙魯滌平部隊,魯滌平沒有防備,兵敗,慌亂逃離湖南。
“湖南倒魯”事件發生時,李宗仁正在南京。他在事後解釋說,夏、胡、陶發動湖南事件時,他事前并不知情,事後他接到夏、胡、陶的急電才知悉。但是此種說法被蔣派一方質疑,認為李宗仁是在推卸責任。
其實李宗仁是否提前知情已不重要。“湖南倒魯”事件爆發,正好給了蔣介石“讨伐”桂系的口實,使桂系在輿論上極為被動。
圖 | 李宗仁
李宗仁接到夏、胡、陶的急電後,因為擔心被扣押,匆忙離開南京來到上海,躲進法租界。這時,他還不想與蔣介石決裂,他在上海會晤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表示絕對服從中央,絕不破壞中央和平統一的局面,試圖想平息事端。
然而,蔣介石豈會就此收手!既然已捅破這層窗戶紙,幹脆就一戰到底!蔣先生先表面答應李宗仁“以政治方法謀求解決”。但同時,蔣介石卻暗地為戰争爆發做準備,他用了三大招分化削弱桂系。
第一,他首先利用唐生智分化北方白崇禧的軍隊,收買白崇禧的手下,預謀捕殺白氏。因為白崇禧手下部隊多是收編的唐生智舊部。幸而白崇禧事前獲知消息,喬裝出逃,才得以避禍。經此折騰,白崇禧在北方的10萬兵力化為烏有。
第二,蔣介石在南方誘騙廣東首腦李濟深到南京開會。李濟深到南京後,就被蔣介石囚禁于湯山,“九一八”事變後,才被釋放。李濟深被捕後,廣東方面遂倒向蔣介石。李濟深和桂系一向合作融洽,被稱為“半個桂系”,他的被捕,使粵桂聯盟解體,桂系失去一個可靠的盟友。
第三,蔣介石在桂系内部挑撥離間,策動内部一些桂系軍官倒戈反桂,使桂系内部出現分裂。
戰争還未正式爆發,桂系集團已經四分五裂。并且,全國輿論也都是聲讨桂系之聲。當時桂系真可謂四面楚歌,完全孤立,閻錫山和馮玉祥都是坐山觀虎鬥,樂見蔣桂火拼。
攻擊桂系的這些前奏準備好後,蔣介石就撕破臉皮,公開向李宗仁下戰書。
1928年3月27日,蔣介石操縱的國民黨三全大會決議開除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等人的黨籍,免去本兼各職。
3月28日,蔣下令發動對桂系中心——武漢的進攻。
3月31日,蔣介石親自坐鎮九江,下令對桂系發動總攻擊,蔣桂之戰正式爆發。
戰争爆發前,第四集團軍在兩湖尚有10萬的兵力,但是經過蔣介石前期的分化收買,戰鬥力已大大下降。
第七軍的師長李明瑞因軍長夏威生病,代行第三路副司令一職,卻在陣前宣布脫離桂系投靠蔣介石,使得軍心大亂。在蔣介石的武力和金錢收買之下,桂系節節敗退,最終失去兩湖,退回廣西。
早在李濟深被扣押南京後,李宗仁就知處境危險,乃通過秘密渠道離開上海回到廣西。
此時白崇禧也已回到廣西。蔣介石為了徹底打垮桂系,派人聯絡黃紹竑,企圖離間黃紹竑和李宗仁、白崇禧的關系。但是沒有成功,李、白、黃多年打拼的交情不是蔣介石輕易就能煽動的。
面對當前的困境,李、白、黃經過商議,決定由黃、白二人留駐廣西發動對蔣介石的反攻,李宗仁則離開廣西到香港躲避。但是,由于和蔣氏一派的兵力懸殊過大,黃、白二人在反攻失敗後,也先後來到香港避難。
廣西遂統一在國民政府蔣介石麾下。南京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李、黃、白三人。
圖 | 白崇禧、蔣介石
五
那時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秀文和兒子幼鄰已在香港居住。
李秀文在回憶錄裡提到,丈夫李宗仁此次到香港避難的情形很讓她擔心,“我從沒見過他這般意氣消沉的,莫非有大禍臨頭”?即使李宗仁帶兒子幼鄰出去遊玩,看賽馬,李秀文也覺得他是強作歡笑,并不快樂。
蔣桂之戰的失利,是李宗仁出征廣西以來,遭遇到的最大挫折。
李宗仁以問鼎中原之志,帶領八桂子弟,在北伐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北伐完成之時,第四集團軍的兵力已達到20萬人,又坐擁富庶的兩湖,北方又有白崇禧鎮守,曾經何等風光!也不過才一年時間,第四集團軍便蕩然無存!
這一切怎能不令他痛徹心扉!
李宗仁到香港後不久,便有各種勢力前來拉攏。北伐中被李宗仁打敗的孫傳芳和張宗昌都托人捎信,希望和李宗仁見上一面,還有陳炯明、沈鴻英也托人來求見。
然而,此時由鼎盛跌至谷底的李宗仁,雖也曾感到前途渺茫,但還是拒絕了這些人的求見。幼時農村艱苦生活的鍛煉和後來軍旅生涯的曆練,使李宗仁養成了堅韌不拔,決不輕言放棄的性格。
李宗仁想到目前的困境隻是由于和蔣先生的歧見造成的,以後還會重返國民政府,他不想給南京方面落下勾結軍閥的把柄。
他也明白,身處亂世,各方利益縱橫交錯,政治形勢瞬息萬變,要翻身,機會還是很多的,就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蔣介石打敗李宗仁後,并不滿足,遂又向馮玉祥發動攻勢,因為擔心馮玉祥和李宗仁聯手,就逼迫香港總督驅趕李宗仁。李宗仁被迫離港赴法屬安南(今越南)避難。
不久,國内局勢發生變化,李宗仁東山再起的機會來了。
原來,由于蔣介石排除異己,獨霸專權引起了各派系的不滿,汪精衛趁勢聯合“反蔣”的派系結成“反蔣聯盟”,他們派人聯絡李宗仁,希望桂系能加入進來。
同時,由蔣介石任命主持廣西軍政大局的俞作柏、李明瑞被迫下台,繼任的省主席呂煥炎又難以服衆,桂系舊部都希望李宗仁能回來重新主持局面。
畢竟李宗仁在廣西多年的經營,還是有很深的群衆基礎。
圖 | 李宗仁、蔣介石、白崇禧
1929年11月,李宗仁回到南甯,在此之前,白崇禧和黃紹竑已回到廣西。
廣西又處于李、黃、白的管轄之下,并且加入了汪精衛的“反蔣聯盟”。曾經兵戎相向的汪、桂雙方這時也抛棄前嫌,握手言歡。正如黃紹竑解釋的:“政治活動,原來隻計利害,不擇手段的。昔日是雠仇,今日是朋友。”
借此機會,李宗仁又重新登上了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舞台,繼續他在民國史上縱橫疆場,運籌帷幄的征途。
下一篇
脈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