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裡說的“朱文漢印”,并非專指漢代的朱文印,而是統指漢及魏晉的朱文印。魏晉的朱文印沿續漢代朱文印的樣式和風格,與漢代朱文印屬同——個形式風格範疇和審美範疇,從這一‘點上,我将它們歸屬于“漢印”一類加以論述,本書所選用的朱文漢印範例,有的是魏晉時期的朱文印。
朱文漢印全出于鑄造,所以具有沉凝堅實的線條質感。印文字形一般都平方正直,筆畫均勻分布。由于有些字筆畫數較為懸殊和偏旁構造繁簡不同,為了總體布局的完滿勻稱,有的印将一些印文字形作長、方、扁不同的體形處理,或适當減其筆畫,或盤曲其筆畫,有的偏旁構造局部作隸形處理。朱文印的邊欄線條與印文之間的間隔—一般也與筆畫之間的間隔相等,如“張國印信”、“蔡種印信”等。但也有些印因風化鏽蝕等原因,筆畫與筆畫、邊欄與筆畫之間局部相連,如“李翕印信”;還有的因殘破,有些筆畫和邊欄線條斷斷續續。甚至其邊欄線大部分斷失,如“張翼印信”。這種種人工的和自然的因素,造成了朱文漢印的豐富形式變化和耐人尋味的藝術情趣,這些正是我們在讀印和摹刻時應用心琢磨和努力追求的。下面講解三方印例并作摹習指導。
一、蔡種印信
“蔡種印信”可作為朱文漢印中平直均勻端莊風格的典型。四個字組成四個大小均等的正方形,四字之間的間隔與筆畫之間的間隔等勻形成“十”形界溝,邊欄線條也十分勻稱,與字之間的間距也與筆畫之間的間距等勻。而筆畫的粗細也是基本上均勻的,因鑄造原因造成了縱橫筆畫交錯處和筆畫的轉折處略粗重而有近似于“焊接”的意味;又由于風化蝕損,邊欄殘斷,有的筆畫較虛,稍有殘損.增添了印章的虛實感。這方印作為基礎練習是十分适宜的印例。再看學生的習作:
①這方印的印稿摹寫還比較準确.但摹刻草率,印面效果是尚未完成的狀況。刻朱文印的步驟.初刻到大體程度.線條粗些,留下餘地.複刻時再沖刻到适宜的粗細程度。下刀要膽大心細,明快肯定。不要猶豫、瑣碎,這方習作的問題主要就出在這裡。
②這方印對線條的粗細大體把握得較好,但有的地方沖刻得過于虛細。缺少力感,如“信”的左側“亻”和“印”的倒數第二筆橫畫。還有“種”的右側的直畫;此外在一些筆畫的轉折處也不夠厚實,造成這方習作的線條質感比較纖弱。漢印線質,即使很細的筆畫、殘破的筆畫,也具有凝重的力感,虛而不浮,細而不弱,這一點我們在摹刻時應留心體驗。
③這方習作對上述要求把握得較好。但其筆畫注意了凝重感。但又沒能把握住原印筆畫的挺而暢的韻味。此外,“信”字左側“亻”的第二直畫中部殘斷不是理想的地方(當然這是镌刻時無意中崩斷的),使總體的完整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這方印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是以印文全體的完整和邊欄的殘斷相映襯為特點的。
二、張翼印信
“張翼印信”的藝術情趣在于邊欄基本已對印文不起約束作用,但其留着的少許殘痕對印文整體又起着一定的陪襯作用,增添了虛實變化的意蘊。而印文四個字雖無完整的邊欄配合,但其構成本身已很完整,筆畫流暢,挺勁中含有流動的意韻,有的筆畫實,有的筆畫因有少許殘破而增添了虛意,但“信”字殘破比重過大,尤其與“翼”字并列比較,反差過強.摹刻時可适當加以補救。
學生作業點評:
①這方習作的問題在于,一是摹寫印稿還不夠準确,二是強調了筆畫的流動曲線意味?而忽略子原印筆畫的挺拔剛直處,而這才是它的基本線性。此外,镌刻較為祖率,用刀瑣碎。 ②這方印摹寫印稿比較認真,但在摹刻過程中有些改動,使字形比較拘謹。用刀明快、肯定,線條比較有力度。
③這方印對字形把握得最為準确,用刀也明快、肯定,韻味也最近于原印。并且,将“信”字中部的一個殘斷處變為相連的完整線條,稍有殘破而不斷開,又在“翼”宇的右下角留了一個短而細的筆畫殘痕,筆斷意連地彌補了“翼”字的末畫.這在原印上是完全斷失了的。我尤其提倡同學們像這樣發揮自已的主觀能動性,多思索,有分析、有想法地去學習。
三、李翕印信
“李翕印信”可作為漢印中的“爛銅印”的典型。不僅印文中完好的筆畫不多,而且有好幾處字的筆畫與邊欄線條混連在一起,尤其是印的左側邊欄與筆畫的混連,形成由上到下的一條寬重的邊欄,但筆畫與真正的邊欄之間的區别還是有痕迹可尋的。這種邊欄與字形筆畫之間的微妙關系給這方本來是平正方整的印章增添了許多含蓄、朦胧的捉摸不透的意味,再加上許多筆畫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殘缺,形成了這方印所具有的獨特藝術審美價值,即殘缺美。摹刻這方印,必須首先對印中每個字的字形及其各筆畫的位置了然于心,在制造殘破效果時,必須懂得“筆不到意到”、“筆斷意連”的道理,不使其筆畫的運行路線出現偏差,一根線條殘斷了,我們要在斷處的空白裡看出它原應存在的實線。我們在摹寫印稿時,為了把握這一點,可将殘斷的筆畫均先完好地寫出,待摹刻時再根據需要有意識地将它刻斷或打破。在摹刻左側邊欄與筆畫的混連處時,尤其應注意保留在混連的邊欄中的筆畫痕迹。這正是筆畫與邊欄線相并的妙處所在一—混連在一起,又沒“吃掉”筆畫和破壞字形的完整性。
我們再看學生的習作:
①這一方習作,對字形和邊欄的摹寫均有較大的偏差,字形拘束,各偏旁筆畫間分布不均勻,“印”字上部的“爪”頭幾乎全被邊欄“吃掉”.使“印”失去了完整的字形.并且這“爪”的兩筆向右下方的斜畫不平行.位置也不準确,“信”的“亻”外側直畫也完全與邊欄混同,毫無迹象可尋了。
②這一方習作沒有出現①印的毛病,它的問題出在過于注意四周邊欄的曲線感,故而将邊欄線刻得扭曲、做作.反倒背離了原印的拙樸趣。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原印邊欄盡管殘破、彎曲,但它是在方正平直中的彎曲.所以它是合理的、自然的。
③這一方相比之下比較接近原印的意趣。字形的摹寫和摹刻都比較準,隻是“信”字右下部的“口”稍感拘束。字形及筆畫大多比較舒适,“李”字中的“門”殘斷處很長,但此筆畫的殘存部分之間的無形線路是準确的,還有“翕”上“合”部的殘破和中斷處的線路也是很準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