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火神派“回陽救逆”的美名,殊不知其在臨床常見的疑難雜症也頗有心得。分享3則治療久治不愈面部痤瘡的醫案,大家牢記識得寒熱真假,用藥自然别開門徑。
薏苡附子敗醬散加白芷(傅文錄治案)
任某,女,19歲,大學生。上初中時即面生痤瘡,經治多年,開始有效,過不了幾天效果就不行了。遍服中西藥物加外敷,均無顯效,甚為苦惱。
現症見:痤瘡滿臉,大小不一,此起彼伏,部分已有膿液形成,手腳濕冷,冬天更甚,喜食生冷食物,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略滑。證屬寒濕陰盛,濕郁化熱。
治宜溫陽解毒,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附子20g(先煎1小時),白芷10g,敗醬草30g,薏苡仁30g。3劑。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之後,感覺很好,痤瘡有好轉趨勢,且胃口覺得亦好,手腳濕冷略改善。方藥對症,再服6劑。
三診:原有痤瘡明顯減輕,皮膚變化明顯,化膿的痤瘡膿液自行排出,仔細觀察面部痤瘡已不明顯,原方再服6劑。上方共服一月有餘,面部痤瘡基本消失,面部皮膚已光滑白潤。随訪半年有餘,遠期效果也較為滿意。
點評:痤瘡表現為面部“腫痛火形”,時醫多從風熱、肺熱、脾胃濕熱、血分熱毒等辨治,用藥多以清涼為主,用些枇杷清肺飲類套方套藥。果是風熱、肺熱等引起者,可能取效。但臨床上許多病例并無效果,如本例“遍服中西藥物加外敷,均無顯效”即是。仔細辨證,此類患者多有陰盛陽虛表現,依據鄭欽安“陰陽辨訣”判之,顯系陰證,其“腫痛火形”為虛陽外越陰火之象,頗為惑人。識得寒熱真假,用藥自然别開門徑。
吳萸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張春治案)
計某,女,35歲。面部痤瘡兩年。面青,雙頰黑斑,疲乏嗜睡,手足冷、麻木,經期頭痛,腰腹痛,月經血塊多,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腎陽虛衰,宮寒氣滞血瘀。
給予吳萸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川附片100g(開水先煎4~6小時),幹姜20g,炙甘草10g,吳萸20g(先煎5分鐘去汁),當歸l5g,桂枝15g,炒杭芍15g,大棗15g,細辛6g,通草6g,懷牛膝20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炒艾葉10g。3劑。
二診:痤瘡明顯減少,面部黑斑變淺,手足仍然麻、冷,正值經期頭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原方加雞血藤膏20g,益母草20g。3劑。頭痛消失,手足轉暖。守方加減,前後共服15劑,痤瘡消失,面色紅潤,經期頭痛、腰腹痛消失,手足轉暖不麻。
點評:吳萸當歸四逆湯加附子由當歸四逆湯加吳萸、附片組成,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有寒,吳萸、附片溫扶肝腎。本患者經期頭痛、腰腹痛,手足冷、麻,月經血塊多乃血虛有寒,病涉厥陰;嗜睡、脈沉細無力病屬少陰,加附片扶腎中之陽,吳萸、當歸、小茴、佛手、川芎、艾葉暖肝達木。
潛陽封髓丹(張春治案)
何某,女,護士。面部痤瘡三年。痤瘡色紅、瘢痕、色素沉着,口臭,口幹不思飲,煩躁,大便幹燥、三四日一行。長期口服清涼方藥如排毒養顔膠囊,痤瘡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痛苦不已。舌暗紅少津,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腎陽虛損,相火不藏。
治予潛陽封髓丹:川附片100g,制龜甲15g,砂仁10g,焦柏9g,肉桂15g,細辛6g,骨碎補15g,炒白術15g,懷牛膝20g,肉苁蓉20g,杏仁10g,厚樸15g,佛手15g,川芎10g,炒小茴10g。
5劑後諸症明顯緩解。守方20劑,痤瘡消失,色素明顯變淡,瘢痕變平整。
點評:本例痤瘡色紅、口臭、大便幹燥難解,易誤認為脾胃蘊熱。仔細分析,倦怠、脈沉細無力乃少陰病之症,口臭則系少陰陽虛真氣外溢。《醫理真傳》稱:“按口臭一症,有胃火旺極而緻者,有陰盛而真精之氣發洩者。因胃火旺而緻者,其人必煩躁,惡熱,飲冷不休。”本例口幹不思飲,乃少陰陽虛,津不上承引起;大便幹燥則因陽虛運化無力所緻,俱不可誤辨為陰虛陽旺。此外,由病史長達三年,屢服清涼方藥而纏綿不愈亦可推知不是陽證。
▶ 版權聲明:
下一篇
汽輪機學習5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