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伊朗總統萊希、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談,就在阿斯塔納進程框架下解決叙利亞問題交換了意見,當然本文并不是說他們三方讨論的内容,而是普京在會談後的采訪環節!
普京回答了當前歐洲能源面臨的現狀以及解決辦法,他回答的神來之筆讓會場哄堂大笑,而普京自己也是嘴角微微抽搐,似乎忍的好辛苦,他是這樣評價目前歐洲悲慘現狀的:
“歐洲忽略了傳統能源的重要性,反而去依賴非常規能源。他們押注了太陽能、風能這些非常規能源。事實證明,他們将面臨的是一個漫長無光的冬天,而且沒有風,僅此而已。”
“但俄羅斯一直在履行、并且正在履行且繼續全面履行其合同義務,當然前提是如果有人真正需要的話。現在的事實是他們正打算親手關閉這一切,然後卻打算找人背鍋——假如不考慮他們目前如此的悲慘的現狀,這一定是個很好笑的故事。”
假如你看過記者會現場的視頻,那一定能看到普京微微發笑的表情,看上去他也隻能忍住,在記者會描述别人的慘狀自己發笑多少事件不禮貌的事情!問題來了,按普京所說,歐洲到底是如何走到這個地步的?
7月19日,就在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三國總統會晤的時刻,《德國之聲》中文版發布一個标題為《如果德國出現天然氣供應瓶頸會怎樣?》的視頻,其中提出了幾個德國面臨的嚴峻問題:
1、假如7月11日開始的為期10天的北溪一号線檢修在21日完成後不開通該怎麼辦?
2、德國的天然氣儲備隻能供應全國約2個月;
視頻中德國人嚴肅地讨論了這個話題,列出了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幾點應急措施:
1、德國可能會出現部分地區天然氣斷供;
2、在出現供氣瓶頸的情況下,工業用氣必須減少用量,保證民用供氣;
3、遊泳館和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在供氣優先順序上向後排;
德國總共有4300萬住戶,其中有約50%依靠天然氣取暖,如果壓力下降到标準值以下,那麼為這些住戶提供取暖的天然氣鍋爐就會跳閘,壓力恢複後需要人工重新啟動,這意味着如果在壓力不足的情況下,頻繁的跳閘會讓德國在冬季的取暖季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
然而真正麻煩的問題還在天然氣供氣的企業,他們将陷入财政危機,民衆也将繳納高額的天然氣費用,德國的目标是在10月1日前将全國的儲氣罐儲存到标準值的80%,目前正視圖用挪威與荷蘭的天然氣填補空缺。
不過壞消息是挪威的天然氣田工人正趁着這個機會在罷工,打算漫天要價提高自己的待遇,真特麼來的是時候,簡直就太會挑時間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加拿大似乎辦事不牢!
7月20日,俄羅斯塔斯社報道了一個歐洲聽來不太好的消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尚未收到西門子公司的北溪渦輪機,并且聲稱這些發動機将會直接影響北溪一号線的天然氣管道的安全運行。
這個事件是這樣發生的:俄羅斯此前因給北溪一号先天然氣增壓的渦輪機送到了加拿大維修,結果因為俄烏沖突,加拿大執行對俄制裁,将這些渦輪機扣留了!
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在6月15日表示,加拿大如果再不送回渦輪機,北溪一号線隻能降壓運行,輸氣能力已經下降到标準值的40%,當時德國和歐洲紛紛指責俄羅斯限制了對歐洲輸氣,但俄羅斯副總理表示很無辜,完全是因為設備檢修,冗餘設備無法持續提供壓力所緻。
雙方扯皮到了6月29日,德國慌了,開始與加拿大談判,希望就“北溪一号”燃氣輪機的問題尋求一個解決方案,但烏克蘭堅持要求加拿大不予歸還,俄羅斯完全有能力恢複供氣。
7月6日,歸還設備的問題上一點進展都沒有!7月6日,德國副總理、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7月6日公開發出請求,希望加拿大政府歸還一個因制裁俄羅斯而扣押的渦輪機,這個渦輪機對向歐洲輸送天然氣至關重要,并且表示:
“如果對加拿大來說,這是一個法律問題,我想明确表示,我不是要求他們把渦輪機送到俄羅斯,而是先給德國,”哈貝克強調。“我們心情沉重,但不得不提出這個解決方法。”
德國如此低聲下氣終于“感動”了加拿大,7月9日,加拿大表示将渦輪機交還給德國,再由德國轉交給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但事情還是出了幺蛾子,因為已經到了7月2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連交接文件都沒收到,這就有點詭異了。
所以讓德國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7月21日會發生兩個可能!一個是俄羅斯并沒有打開北溪一号線的閥門,另一個是俄羅斯打開了閥門,但仍然以40%壓力供氣,顯然任何一個答案都無法令德國滿意。
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恩怨由來已久,但其根源并非歐洲與俄羅斯,而是美國!但事情的發展卻不是這麼簡單,而是有着一個極其複雜的演變過程:
北海油氣曾經非常繁榮:但現在快沒了
歐洲缺少優質能源,因此能源成了制約歐洲發展的瓶頸,1967年,“兄弟”管線投産,從蘇聯經過烏克蘭到歐洲,年輸送能力280億立方米,解決歐洲的燃眉之急,不過在1970年代北海油田與氣田相繼發現後,歐洲直接就揚眉吐氣了,即使兩次石油危機對歐洲依然影響不大,而且北海油田原油優質,全球原油市場甚至都以北海油田的價格作為參考價。
但歐洲未雨綢缪,仍然在1979年建設了“聯盟”管線,連接西西伯利亞的納德姆氣田,經烏克蘭分叉,一條去斯洛伐克、捷克、奧地利等,一條進入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等,年輸送能力為240億立方米,長約1780千米。
此後的歐洲,北海油氣加上蘇聯的天然氣,過得好不快活,但北海油氣的産量逐年下降,從而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依賴度正在上升,到了1999年,“亞馬爾-歐洲”管線開始投産,年輸送能力為330億立方米,長約4107千米。
2003年,“藍流”管線投産,年輸送能力為160億立方米,長約1213千米,海底部分約396千米。“藍流”管線由北至南穿越黑海海底,再折向西邊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這些管線解決了部分問題,不過歐洲仍然是兩條腿走路,準備了一個寶貝:核電!
歐洲核電比例曾經很高:被政治正确搞死了
早在1962年,歐洲第一座核電站在法國開建,此後陸陸續續建造了大量核電站,大部分核電站都是在1980年代~2000年代左右建造的,2001年7~8月時的《歐洲核縱覽》中的數據如下:
在各國能源比例中核電比例是相當高的,其中法國達到了76.40%,比利時56.75%,核能盡管有着核洩漏的風險,但隻要處理好核廢料、不出事故,整體上還是很“清潔”的,但問題就出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造成了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大的核事故(上一次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是曆史最大),結果歐洲民衆反對核電,表示太危險,必須關閉!
所以為了政治正确的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制定能源替代計劃,然後開始大量關閉核電!替代能源是什麼?毫無疑問,天然氣啊,這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又便宜量又足,而且品質非常好,歐洲人很滿意。
此後開啟了俄歐天然氣管線大建設,2011年“北溪1号”線投産,年輸送能力為550億立方米,長約1224千米,海底部分約1222千米,是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管線。
2020年“伊斯坦布爾”線投産,年輸送能力為315億立方米。“伊斯坦布爾”管線橫穿黑海,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西北部的基科伊,分為兩條支線,一條向土耳其供氣,另一條向東歐和南歐部分國家供氣。
2021年,“北溪2号”線完工,與“北溪1号”管線平行,年輸送能力為550億立方米,這條線與北溪一号線平行,但遭到美國阻撓,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頂着美國壓力與俄羅斯建設完成,但在驗收階段被現總理舒爾茨無限期暫停。
美國最擔心的問題:俄歐走太近
意識形态的問題,說起來就不是個事,但它一直俄歐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冷戰時期的蘇聯與歐州盡管有天然氣交易,但并不算多,而且北海的油氣讓歐洲腰杆很硬,蘇聯的天然氣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
随着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衣缽,更是再是威脅,特别是俄羅斯的休克療法讓美國特别放心,此後的俄歐以及俄美經曆了一段難得的蜜月期,但随着北約發動的科索沃戰争與強人普京上台,俄羅斯的存在越來約讓美國如鲠在喉,俄歐之間的眉來眼去讓美國很不自在。
歐洲搭上了俄羅斯能源這條線,俄羅斯遼闊西伯利亞上随便找個地方都能挖出各種資源,雙方合作,俄羅斯的資源加上歐洲的高端制造業,未來擺脫美國的“控制”指日可待,這是美國絕對不願意見到的,因此北約東擴的慢慢擡頭,美國需要制造這種緊張氣氛,綁架歐洲,在歐洲北海油氣枯竭之後的歐洲向俄羅斯靠攏的氣氛中狠狠的打進一個楔子。
不得不說美國的“政治工作”做得真是好,歐洲國家心甘情願地跟着美國人走,明明這條路是将歐洲帶進死胡同的,但歐洲人走的很快樂,很安詳!
再生能源很重要:但那隻是工具
2011年之後,随着歐洲去核,俄歐之間的合作再次擡頭,然而此時已經和1990年代初不一樣了,再生能源的崛起讓歐洲有了第二個選擇,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以及潮汐能等都在歐洲替代能源規劃之列。
而且全球變暖危機下的《巴黎協定》簽署,各國紛紛制定節能減排的計劃,歐洲的去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能源的呼聲日益提高,美國表示絕對支持,但詭異的是特朗普上台後的美國卻不跟進,因為特朗普不傻,替代能源隻能作為替代,卻無法成為主要能源來源。
但歐洲不怎麼認為,其綠色能源計劃是全球最激進的,不過可怕的事情終于發生了,美國和歐洲突然發現再生能源來源比例最高的風能和太陽能行業幾乎已經成了中國的天下,但在俄羅斯的眼前威脅之下,這些都是小事。
默克爾極力支持建設的北溪二号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廢止的,當然這個廢止隻是驗收暫停驗收,并沒有拆除管線,德國人盡管有點愣,但他們不傻,美國人并不滿意,美國需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俄歐問題。
當然美國的目的其實并非俄歐,而是美國本身的危機!從2000年初以來的反恐戰争已經讓美國國庫空虛,美國需要一大波資金的回流來接盤,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美國就是這麼操作的,接盤的資金咱就不多說了,反正吃了不少虧就是了,這次又是誰來接盤呢?
美國在2021年時的GDP是23萬億美元,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國是16.86萬億美元,歐盟是15.75萬億美元,日本是5.1萬億美元.......你一定發現了除了中國和歐盟以外,其它國家都不到美國的1/4,而美國的負債為300,000億美元,顯然除了中國和歐盟能救美國一把,其他國家就算了全部割了也不頂用是吧。
但2022年的中國不是美國想動就能動的,而且中國的戰略定力也讓美國沒有了可乘之機,時間不等人,所以盟友歐洲就成了美國最好的收割對象,死道友不死貧道,報團取暖在西方世界中規則中國是不存在的!
俄烏沖突:美國挑唆下收割歐洲的最佳契機
從宏觀上來看,歐洲犯了兩個錯,第一個是被美國架着北約東擴,這會引起俄羅斯的絕地反彈,歐洲會承受北極熊之怒的不可承受之重,美國顯然是樂意見到,所以一直拱火,在默克爾時代,她一直表示俄羅斯是搬不走的鄰居,歐洲必須要學會和俄羅斯相處。
但執政德國16年的默克爾終于退休了,她的堅持也就在下台後短短不到100天内就被徹底抹除,俄烏局勢越發緊張,但就在德國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之際居然暫停驗收德國人能源擺脫美國陰影的北溪二号線,這操作直接把俄羅斯以及全世界明白人給看傻了。
普京在7月19日說歐洲人自己關上了上輸氣管的閥門說的就是這個事情!此後俄烏局勢失控沖突終于發生!此時的歐洲犯了第二個錯,無條件支持烏克蘭,而且提供軍火彈藥,巴不得烏克蘭把俄羅斯幹死!
憑良心說這操作也不是不可以,但錯就錯在烏克蘭的對立面是俄羅斯,假如是立陶宛這種撮爾小國的話種花家還要誇獎歐洲高明,但對于擁有全世界第二大核武庫的俄羅斯,怎麼都不可能失敗,即使國力不濟,難保俄羅斯不會破罐子破摔,歐洲人難道就沒聽說過普京說過這樣的話麼?
俄羅斯都沒了,那還要全世界幹什麼?
所以于情于理,歐洲都不應該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最多也隻能站在道德高地上裝模作樣的譴責一下,讓俄羅斯趕緊搞定烏克蘭,那樣歐洲的糧倉(烏克蘭)和煤氣桶(俄羅斯)才能繼續為歐洲服務才是王道。
歐洲不是沒有明白人,隻是歐洲沒有能堅持立場的人,歐洲小國已經被美國滲透得千瘡百孔,就算是英國、德國和法國也一樣,無法為歐洲利益堅持,所以美國最擅長、最樂此不疲的就是搞分裂,因為小國才無法和美國競争。
現在美國做到了,俄烏沖突後一地雞毛,俄羅斯得到了土地,俄羅斯的資源歐洲人不要自然有人要,土耳其、印度都在瘋狂進口石油天然氣,粗加工後再出口歐洲,還有美國也在幹這樣的事情,甚至歐洲還在等待美國承諾為歐洲提供油氣,唯二的輸家是烏克蘭和歐洲,不知道約翰遜和德拉吉算不算,CPI高漲的歐洲正在将領導人一個個趕下台,這個事情還真是普京在6月17日預言過的。
目前歐洲正在試圖重啟煤電與核電,德國在2010年高峰時核電占比達到22.4%,2021年減少到13.3%,其他國家也類似,但核電站有的已經拆除了,沒有拆除的就打算重啟,另一個就是煤電,為了節能減排關停的煤電機組正在重啟。
當然歐洲已經掃除了一切障礙,那個質疑全世界“how dare you?”的環保少女已經被指控通俄,已經自身難保了,再也沒有人指責歐洲排放重回解放前了!(完)
參考:
/world/1482465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