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死于1799年2月,華盛頓死于1799年12月,他們是同時代的人。
而我們總有這樣一種錯覺,感覺乾隆是古人,而華盛頓是現代人。我把這樣的錯覺叫做“印象的落差感”。假如一個生活在北上廣深的年輕人突然去到西北地區最貧困的鄉村待上一周再回來,會産生類似的落差感——他會有一種穿越到過去的錯覺。
乾隆時期的中國,在經濟上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并且至少在當時的文武百官看來,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文明的國家——他們見了皇帝知道要下跪,但英國使臣卻不懂得這一點。因此之故,1793年英國人的那次來訪,最後搞得雙方都不是很愉快。
關于這件事,至少可以有兩種意見:
1、英國人不懂規矩,入鄉就要随俗,又不是請你來的,你自己颠颠兒的主動要過來,來了之後又沒有禮貌;
2、清朝閉關鎖國太久,外面早已翻天覆地。趁着英國人來訪,理應充分交流,建立關系,一些本國禮儀,這些外國人也不懂,幹嗎要勉強。
不論持何種意見,我們都必須清楚一點:曆史沒有對錯,在當時的情境下,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清朝方面堅持讓英國人下跪,合情合理;英國人堅持不跪,也合情合理。當時的沖突不止如此,而一切這些表面的沖突,都有更深層的緣由。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這便是李約瑟之問。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他了解到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中國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與此同時,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和私塾教育也沒有在同時期的歐洲産生。
在李約瑟看來,16世紀以前,無論在各個方面,中國都是領先于世界的。正因如此,他十分迷惑,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會衰落?
關于這個問題,有許多人進行了回答,涉及文化、地理、思維方式、邏輯、自然哲學等方面的因素。而本質上,這與英國人見了乾隆不下跪而清朝方面表示必須下跪的沖突緣由是一緻的。
歡迎加入斯人讀書會▼點擊圖片2005年,時任總理去看望錢學森,錢學森發出感慨:“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便是錢學森之問。錢學森自己的看法是:“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這是很大的問題。”
他們所迷戀的意義,全部都來自于外界的虛構。所以他們的世界動蕩又迷茫,始終缺乏安全感。(忽略此段)
後來溫總理在北大演講時說起這個問題,他談了自己的看法:“大學改革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環境。大學還是應該由懂教育的人來辦。教育家辦教育不是幹一陣子,而是幹一輩子。大學還應該逐步改變行政化,按照教育規律辦學。”
錢學森作為一名科學家,學成歸國,為當局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出生在民國,學成在美國,成就很大。所以在他的問題中有一個核心的比較:
中國這麼多大學,基礎設施這麼好,樓這麼高,有那麼多學生,為什麼這麼多年都趕不上民國培養的大師多?
民國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走出那麼多大師?
當前的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為什麼就出現不了類似的大師?
錢學森自己的答案是:“中國需要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注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人才,即錢學森要培養人才;一個是模式,錢學森認為可以構建一個模式。就此而言,他的思維恰恰就是造成他的問題的核心因素。
在這個問題上,溫總理的看法更值得我們深思——“大學改革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環境。”
站在今天回顧曆史,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許多荒謬的地方,比如清朝方面非要讓英國使團下跪,比如慈禧在同一天向全世界宣戰,比如義和團。
這些曆史固然是荒謬的,可是如果我們僅僅隻懂得去嘲笑這些荒謬,那麼我們就是比曆史更荒謬的存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一個随時可以消失卻無法在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人,如果竟然隻是依靠上帝視角就具有了某種智力上的優越感,這是一件可悲且令人同情的事。
曆史中的荒謬在于其“不得不”荒謬,正因其荒謬,所以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曆史。更深層的緣由依然藏在這些紛紛擾擾的表象之下,在不同的文明周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必然的成為某種樣子,從而塑造了整個族群的群體思維。這思維所曆經的歲月愈是久遠,就愈是頑固,其慣性就愈是深重。
曆史是人類創造的,而人類的行為主要受其思維的主導。不論是李約瑟難題,還是錢學森之問,深層的緣由是, 農業文明的思維不利于成就現代科學。
中國曾有過輝煌的曆史,後來為什麼衰落了?
曾經輝煌的原因同時也是後來衰落的原因。諸多曆史學家通常把中國古代的制度稱之為秦制,如此明顯的謬誤竟然能夠四處傳播,被人們廣泛接受,為什麼?原因同輝煌的原因和衰落的原因是一緻的,因為這個地方的人們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們無法理解,從結果上看,董仲舒對中國曆史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秦始皇。不要忘了,秦朝的統治僅僅隻維持了十幾年,真正讓帝王磚置穩定下來的是漢朝,漢朝的制度和秦朝的制度有本質的區别。
自公元前1600年(約)商湯滅夏建立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殷商)以來,至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國曆史曆經三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又曆經雛形期、穩定期、混亂期、成熟期、輝煌期、極權期六個時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