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郭解,在劫難逃

    自荊轲以後,皇帝的保衛系統愈加森嚴,要想靠近皇帝幾乎不可能,荊轲被殺,宣告刺客時代的終結,但更貼近我們想象的另外一群俠義人士開始出現,那就是遊俠,四海為家,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盛世漢朝,到處是萍蹤俠影,劉邦的許多部下都曾經就是遊俠,郭解就是盛世遊俠的典型代表。
  遊俠的道德準則是: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以;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鐘,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
  這是老百姓所稱快的,卻是統治者所憎惡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遊俠所追求的自由與朝廷所倡導的秩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終于水火不容,以郭解為代表的遊俠,在劫難逃,注定要被朝廷一網打盡。
  
  
  遊俠世家
  
  遊俠并不是一種職業,但郭解卻出身于遊俠世家,這對郭解日後的成名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這就好比明星的兒子終究會是明星。
  遊俠具有明星的光芒,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遊俠,你必須有高超的武藝,同時具備勇猛、仗義、豁達的性格。武藝人人都可以練,性格卻很少能夠練出來。所以,遊俠也是一種的稀缺的資源,老百姓看遊俠的目光羨慕中夾雜着神秘。
  郭解是幸運的,他的性格天生就适合做遊俠,更幸運的是,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名噪一時的遊俠。天賦加上環境的熏染,郭解想不成為遊俠也難。
  唯一讓郭解無法釋懷的是,他的祖父、父親都沒有好下場,都喋血街頭。祖父死于一場聲勢浩大的劫殺。祖父和他的弟兄們見無米下鍋了,于是商量一起去搶劫當地最富有的财主,财主當然是人人喊打的那種,祖父是這樣想的,既可以為兄弟們解決肚子問題,又可以為老百姓出一口氣。不料,當中的一個弟兄出賣了他們。行動那天,祖父當場被官兵用利箭射死。
  郭解的父親倒沒有被兄弟們出賣,但下場更為悲慘。郭解的父親是漢文帝時期的大俠,父親的俠名早已遠播,一些無法用正常手段解決的事情往往就通過郭解的父親用非常手段來解決。但到了郭解父親這一代,義氣的局限大打折扣,也就是說郭解的父親有點類似于現在的職業殺手,隻為花錢雇他的人賣命。當地米商的兒子因偷稅而入獄,米商花重金請郭解的父親救出自己的兒子。郭解的父親權衡利弊,最終達成了這場交易。最後,米商的兒子倒是救了出來,但郭解的父親卻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朝廷沒有理由不恨遊俠,遊俠也沒有理由不恨朝廷。
  郭解也料定,自己的下場不會比祖父、父親好多少,但既然已經選擇了這條路,他就沒有回頭的打算,盡管這是一條血光之路,他也要一直走下去。
  郭解父親在世的時候親自傳授郭解武功,倒不是希望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他内心裡希望兒子走向一條正常的道路,比如考取功名什麼的,他知道做一個遊俠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他之所以教郭解武功,是希望當仇家殺來的時候,郭解能夠自衛。
  而郭解卻對武功很癡迷,對讀書認字毫無興趣,他喜歡動,不喜歡靜。郭解對武功的領悟能力遠遠超出父親的想象,很快父親就無法教他了。父親無奈的歎氣,也許正是天意。于是不再強迫郭解念書,任他而去。
  父親死後,郭解開始了他的遊俠生涯。
  由于祖父、父親相繼被朝廷殺死,郭解對朝廷的恨到了極點。
  青年時期的郭解不是以“俠”出名,而是以“盜”出名。郭解和他的黨羽常常搶劫官府的錢糧,甚至盜竊達官貴人的墳墓,不搶劫的時候,就在家裡私鑄銅錢。官府三番五次的捉拿他,可是郭解行蹤詭異,官兵們也拿他無可奈何。
  所以,在司馬遷的眼裡,青年時期的郭解名聲并不是非常好,司馬遷說郭解小時候有一個極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睚眦必報,對看不順眼的人往往采取報複措施,誰要是稍微違背他的意願,他都要讓這個人付出流血的代價。
  這與我們心目中的大俠相去甚遠。俠士怎麼會這樣小肚雞腸呢?大俠應該宰相肚裡能撐船,應該事事、時時寬容才對。但司馬遷諒解了他,依然給他大俠的稱号。也許年輕時候的郭解太過于意氣用事,也許他心中積壓的仇怨太多了,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郭解睚眦必報的人往往是那些自以為是、趾高氣揚、作威作福的官老爺。郭解有自己的原則,不欺負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不欺負女人。
  所以,仰慕郭解的壯士越來越多,這些壯士往往是一些走投無路的人。郭解來者不拒,統統把他們收歸門下,教導他們武功,以備日後所需。
  
  外甥被殺
  
  三十以後的郭解脫胎換骨,真正具備了大俠風範,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頭金不換,郭解開始行俠仗義,偷盜劫殺之事完全杜絕。同時,郭解也開始愛惜自己的名聲起來。
  郭解對自己設下的目标是日行一善。以前他揮霍無度,現在他艱苦樸素;以前他高調張揚,現在他低調謹慎;以前他睚眦必報,現在他以德報怨。
  一個全新的郭解出現在老百姓面前,老百姓有福了,遇到什麼糾紛就去找郭解,遇到什麼困難就去找郭解,郭解慷慨相助。
  這才是真正的大俠,郭解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來投靠他的門客絡繹不絕,都快超過戰國四公子了。
  這時,發生了一件讓郭解很為難的事情。
  郭解的外甥喜歡喝酒,有一次和一幫狐朋狗友在家中痛飲。其中有一個朋友不太會飲酒,隻不過是來湊湊熱鬧。三杯酒下肚後,朋友有些醉了,說不能喝了。但郭解的外甥以為他說假話,硬要他繼續喝。朋友再三推辭。不料,酒杯被碰掉了,酒灑了一地。郭解外甥升起一股無名之火,認為朋友太不給面子。又想到自己是郭大俠的外甥,不看僧面看佛面,可朋友依然這樣,不給他面子,就是不給郭大俠的面子。
  郭解外甥越想越生氣,好啊,你不喝,我偏要你喝!看誰卯得過誰!
  于是郭解外甥非常誇張的倒滿了一大海碗酒,要朋友非喝下不可,算是對剛才的失态賠罪。
  朋友當然不敢喝,喝下去他可能就起不來了。但他也知道,郭解的外甥不好惹。一時猶豫不決。而其他的人卻在起哄,都嚷嚷要他喝下。
  最後,朋友拒絕喝酒,要離開。郭解外甥牛脾氣來了,擋住朋友的去路,并拔出自己的劍,挑釁道:“想走就把這碗酒喝了,否則我的劍對你不客氣。”
  朋友也不甘示弱,也拔出了自己的劍:“橫豎都是一死,今天我偏不喝你的酒!”
  郭解外甥和朋友幹了起來,郭解外甥的劍術實在糟糕,幾個回合,就被朋友不小心刺到了要害,一命嗚呼了。
  一碗酒引發了一場血案。
  郭解的姐姐聞聽兒子被别人殺死了,跑到郭解面前哭訴:“都說你是人人敬重的大俠,現在你的外甥被别人殺死了,你一定要把兇手找出來,繩之以法。如果你不替你外甥報仇,我就把他的屍體放在你門口,不埋葬他。”
  要是以往,郭解聽到這樣的事,肯定火冒三丈,替外甥報仇不用姐姐說,他自然會幹。但現在郭解變了,他聽了姐姐的講述,非常冷靜,他知道他的外甥從來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常常惹是生非,為他惹下的禍端已經不計其數了。這回被朋友刺死,肯定有原因。
  郭解也知道姐姐在激将自己,于是安慰姐姐,說,一定會調查清楚。
  郭解于是派他的黨羽追查外甥的朋友。起初,把郭解外甥殺死後,朋友非常後悔,也曾因為恐懼而逃之夭夭。但經過幾天的逃亡生涯後,反而想開了,郭大俠的勢力遍布天下,自己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郭大俠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何不去自首呢?見了郭大俠,把事情向他說清楚,至于結果就聽天由命吧。如果真死在郭大俠的手裡也值了。
  于是,郭解外甥的朋友跑來自首,郭解聽了他的講述,感慨的說:“你殺了我外甥還有勇氣來見我,可見不是一般的人,其中必定有什麼緣由,今天聽了你的講述,知道這件事情不怪你。你請回吧。”
  郭解外甥的朋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想到郭解就這麼輕易的把他放走,戰戰兢兢的問:“郭大俠,你不替你外甥報仇了?”
  郭解說:“沒有仇,怎麼報?”
  後來郭解自己把外甥給葬了,同時告誡他的門下,不要像他的外甥無理取鬧,否則出了什麼事情,他一概不管。
  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稱贊郭解有正義,來依附他的人更多了。
  
  以德報怨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郭解收的門客多了,免不了有一些魚目混珠之人,他們打着郭大俠的旗号,在外面惹是生非。有些門客專門找郭解以前的仇人滋事,他們瞞着郭解,敲詐勒索這些人,甚至有膽大妄為者,幹出殺人越貨的事來。
  郭解知道了後,立馬開除了這些門客,沒有任何挽留的餘地。之後有什麼事情一定得先經過他的同意才可以去做。門客從此亦不敢擅自行事。但仍有屢教不改者,偷偷的替郭解報複那些對郭解不滿的人。
  郭解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每次出行都要大張旗鼓,現在他出去,不帶随從,也不坐車,但是見到他的路人都會起立向他行禮。這天,郭解出去辦事。途中遇到一個端坐在他面前的人,擋住了郭解的去路。郭解來了,他也不起立,一副傲慢的樣子。原來此人素來看不慣郭解,故意刁難他。郭解也不氣惱,走過去,問他叫什麼名字。這個人不識擡舉,說郭解不配知道他的名字。郭解笑了笑,繞道而走了。
  這件事被郭解的門客知道了,皇帝不急太監急,門客們恨得咬牙切齒,發誓要把那人殺了不可。
  于是,瞞着郭解去調查那人,原來那人姓田,從小沒有爹娘,缺乏教養,自幼習得一身武功,以為郭解的武功不過如此,這麼多人稱贊他,是浪得虛名。于是,挑了一個郭解出行的日子,擋住他的去路,挑釁他,讓郭解與他比試。
  不料郭解不為所動,田氏大為驚訝,有如此肚量之人他還是第一次遇見。
  且說郭解的門客秘密商量着要去找田氏報仇,但最終無法逃過郭解的火眼真睛,把他們怒斥了一頓,說:“同在一個地方,我不被他人所尊敬,是我自身的修養不夠,他有什麼罪呢?”警告他們說,誰要是去找田氏報仇,他就和誰斷絕關系。
  門客們面面相觑,無地自容。
  田氏聽說了此事,為郭解的行為感動不已,但讓他更加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
  按照大漢朝的律法規定,青壯年的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郭解認為田氏不失為一個勇士,就私自找到縣中尉史,讓他免除田氏的“踐更”。
  什麼叫踐更?漢朝的兵役,一個月換一次,叫做更,有些富人不願意服兵役,就出錢讓窮人替自己服兵役,叫做“踐更”。
  縣中尉史是郭解的好朋友,這點小忙不在話下。于是,每次輪到田氏服兵役的時候,縣中尉史有意不通知他,一連好幾次。田氏納悶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于是,親自找到縣衙,一問,才明白,原來是郭解所為。
  田氏忍不住歎曰:“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以德報怨之人。我田某算是瞎了眼了。有眼不識泰山。”
  于是,赤膊上身,負荊請罪。見了郭解,田氏打了自己一巴掌,不斷的罵自己。
  郭解把他扶起來,說:“你不是要與我比試嗎?現在就可以了。”
  田氏羞愧的說:“不用比,田某就知道自己不是郭大俠的對手了。”
  後來,田某投到了郭解的門下,一心一意效忠于他,曾經數次挽救郭解于危機之中。
  這件事以後,郭解的名聲被傳到河内一帶。方圓百裡的人,無論貴賤,有什麼問題不找官府,都來找郭解,隻要郭解一出面,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
  郭解一時成了和事佬,為了老百姓的糾紛四處奔波,雖然勞累,但郭解在所不惜。
  這天,洛陽來一個人,求見郭解。郭解問他什麼事情。這個人說,洛陽有兩個大戶人家,為了一點小事大動幹戈,吵得雞犬不鳴,嚴重影響了周圍鄰居的生活。當地官府已經調解了很多次都無濟于事,洛陽豪傑也曾數次勸說也沒有效果。這個來求見郭解的人正是他們的鄰居,實在不堪忍受了,聽說郭解有很高的威望,就來找郭解了。
  郭解安置好了來人,答應跟他去一趟洛陽,但不敢肯定一定能夠化解他們的恩怨。來人千恩萬謝,說:“隻要郭大俠去了,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
  備好車馬,連夜趕往洛陽。郭解為不打攪老百姓的生活,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悄悄的去兩大戶人家中,委婉相勸。這也奇怪,兩戶人家見到了郭解,像是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很快就握手言和了,還說要一起籌辦酒席,為郭大俠洗塵。
  郭解謝了他們的好意,說道:“我聽說雒陽諸公在這裡調解你們都不聽,幸而現在你們聽了我的話。但在你們的地面上出了這樣的事,恐怕有點不合适。我還是離開這裡的好。”
  兩戶人家都明白郭解話裡的意思,不再執意挽留,備了上好的馬車,一直把郭解送出洛陽城。
  
  遷徙茂陵
  
  茂陵,漢武帝的陵墓,在今西安古城西北八十餘裡,陝西興平縣東北。茂陵是西漢衆多皇陵中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封上略呈方錐形,平頂。
  茂陵始建于漢武帝建元二年,當時屬槐裡縣茂鄉,故稱茂陵。
  漢武帝為自己修建了陵墓,不會一個人孤單躺在裡面,于是花巨資修建茂陵邑。漢武帝母親王太後是槐裡人,茂陵建在槐裡縣,含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建元三年,漢武帝為了鼓勵人民移住茂陵,給每一戶移民發放二十萬安家費,賜田二頃。從長安至茂陵修了一條直通大道,起點就是長安北面西頭第一門,稱便門,又稱平門。平、便二字古通用。便門,即平直方便之意。大道跨越渭水,這座渭水橋也被命名為便門橋。由于這條大道,茂陵與長安之間,交通十分方便。
  茂陵修好了,誰去住呢?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兼并之家,亂衆民,皆可徙茂陵,内實京師,外銷好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簡單的說就是把長安附近那些豪強地主能遷的都遷到茂陵去,以免他們尾大不掉。
  主父偃這一高瞻遠矚的建議,既充實茂陵邑,又抑制天下豪強,正中漢武帝的下懷。
  于是,漢武帝立馬下定诏書,讓豪強們都遷徙茂陵。
  但誰是豪強地主也有一定的規定,那就是家産達到一定的數目。
  織縣的郭解此時已經聽到了消息,但他認為他家裡的資産遠遠達不到所謂豪強的标準,也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遷徙名單中仍有郭解的名字。
  郭解不明白,托人問原因。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将軍與郭解有過一面之緣,就在漢武帝面前替郭解求情:“郭解家貧,平日行俠仗義,素得百姓好評,他就不必遷徙了吧。”
  漢武帝卻說:“正是這樣的人更應該遷徙。一個小小的布衣竟然會讓将軍替他求情,可見他并不是真正的貧困。”
  郭解這樣的人,曾經處處與朝廷作對,漢武帝怎麼能放過他呢?在漢武帝的眼中,郭解那些俠義之舉根本不值得一提,郭解這樣的遊俠就是擾亂社會治安的極端分子,所以,漢武帝痛恨郭解,痛恨遊俠。
  這就是郭解的不幸了,他遇到了比他厲害十倍的帝王。
  漢武帝勢必要找機會把這些遊俠一網打盡。
  于是,郭解不得不離開織縣,舉家遷往茂陵。
  如果是郭解一個人遷徙那就好辦得多,可是現在不是他一個人,他還有成千上萬的門客。如何安置他們是一個大問題。郭解曾經為了收留逃難的人,耗盡了自己的财産。如今,見郭解有難,很多正義之士紛紛前來幫助。他們駕着自己的馬車來到郭解的家門口,把那些無家可歸的人載回去自己收留。這是一件很秘密的事情,每天深夜幾乎都有十餘輛車來拉載郭解收留的門客,可見郭解收留門客之多。
  當然也有誓死要跟随郭解的,無論郭解飛黃騰達還是窮途末路,郭解走到天涯,他們就跟到海角。
  對于這些鐵哥們,郭解一一撫慰,說等他去茂陵安頓好了,他們再去也不遲。
  離開織縣那天,織縣幾乎是萬人空巷,男女老少都跑到大街上夾道歡送他們心目中的大俠,很多受過郭解恩惠的人忍不住流眼淚。
  這樣的萬民擁戴在古代似乎隻有那些皇帝和青天大老爺才可以享受,郭解作為一個平民還是頭一次。
  遺憾的是,場面有些尴尬,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大俠不是坐在豪華的馬車上,而是被關在囚車裡,漢武帝為了不讓那些豪強在途中逃脫,故采用押解的方式,把這些豪強們像罪犯一樣押往茂陵。
  郭解的門客們心中憤憤不平,高聲嚷嚷,說郭解無罪。老百姓跟着他們一起喊,場面一時失控。在郭解的勸說下,老百姓才平息自己那顆火熱跳動的心。
  老百姓又開始為郭解捐錢捐物,合計共有千餘萬錢。郭解當然不肯要老百姓的血汗錢,但是這些善良的老百姓跪在囚車周圍,說如果郭解不收下這些錢,他們就永遠不起來。
  郭解感動萬分,男兒有淚不輕彈的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平生第一次留下了淚水。
  郭解無奈,對老百姓鞠躬三下,高聲謝了他們,收下了那些錢。
  老百姓把郭解送到織縣城門外,才一步三回頭的朝各自的家散去。
  郭解走後,織縣突然變得很寂寞,像是一座空城。
  漢武帝聞聽了此事,不經大怒,小小的一介草民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煽動力和凝聚力,幸好把他遷走了,否則料不定會幹出什麼事來。
  漢武帝很慶幸自己明智果斷的選擇。
  
  亡命天涯
  
  英雄不寂寞,像郭解這樣如雷貫耳的大俠走到哪裡都不會寂寞。
  郭解來到茂陵後,關中豪傑之士競相來訪,有送糧食的,有送家具的,有送車輛馬匹的,甚至還有的人為郭解請來了木匠,要為他裝修房子。
  關中豪傑都以結交郭解為榮,誰不與郭解結交誰就沒有資格說話。
  如果郭解像在織縣那樣行俠仗義,愛惜自己的名節,那麼他在茂陵的地位和威望不亞于在織縣,郭解也想在茂陵有所作為,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時候,他的侄子為他闖下了彌天大罪,并最終使得郭解走向了亡命天涯的道路。
  郭解一直擔憂的事情終于來臨。
  郭解的侄子比郭解的外甥更加膽大妄為,當時有一個叫楊季主的人,他的兒子在轵縣當一個小小的官吏,就是他提名要把郭解押解到茂陵的。郭解的侄子對楊季主的兒子懷恨在心,找了一個機會,也沒有跟郭解商量,把楊季主的兒子殺了。
  禍已經闖下,侄子才支支吾吾的告訴叔叔,郭解聽了,大吃一驚,臉色大變,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何況侄子殺死的還不是一般的人,是押解豪強的官吏。殺押解豪強的官吏就是公然對抗漢武帝的命令。
  楊季主如果把這件事告到朝廷,郭解一族無疑要滅門。
  侄子聽了郭解的講述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吓得面如土灰,撲嗵一聲跪在郭解的面前,一邊哭泣,一邊求饒,讓郭解救救他。
  郭解将侄子怒斥了一頓後陷入了矛盾的心境,他眉毛緊鎖,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果郭解此時像曾經對待外甥那樣對待侄子,大義滅親,親自把侄子扭送到楊季主的家裡,并向楊季主道歉,這件事或許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畢竟,郭解的威名對楊季主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但此時的郭解思想卻着了魔,也許他實在不忍心親手把侄子交出去,也許他擔憂楊季主遲早會告發他,到那時就不是侄子一個人死的問題了,他以及郭解的父母親戚都要死。于是,郭解做出了一個一輩子最不理智的決定,這個決定最終把郭解打入萬劫不複發深淵,郭解從此不再是郭解,不再是大俠,而是一個殺人犯、劊子手。
  郭解決定先下手為強,于是悄悄回到轵縣,把楊季主也殺了。
  楊季主父子先繼死于非命,這件事震驚了轵縣的老百姓,他們難以相信,郭解郭大俠怎麼會幹出如此殘暴的事情?于是,善良的老百姓都甯願相信,一定是楊季主父子幹了不可饒恕的事情,才惹得郭大俠痛下殺手的。
  這件事也震怒了楊季主的族人,他們發誓要郭解一家血債血償。但楊季主的族人勢力單薄,在轵縣沒有話語權,無論說什麼,老百姓都不會站在他們這一邊的,可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沒有辦法,楊季主的族人隻好做最後一搏,砸鍋賣鐵,變賣了所有的家産,湊齊黃金千兩,聘請了一位勇士,讓勇士把告發郭解罪行的血書帶到朝廷。勇士在重金的誘惑下,快馬加鞭來到長安,可就在宮門口,他剛下得馬來,還未來得及喘息一口,一把鋒利的匕首就割破了他的喉管。
  兇手迅速逃離。
  毫無疑問,兇手就是郭解派出的,郭解的門客知道楊季主的族人要上告朝廷,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郭解。郭解狠下心來,派出了殺手。
  此時的郭解已經陷入癫狂,如果楊季主再派人告發,郭解同樣會派出他的刺客。
  郭解的門客來報,已經殺死送書之人。
  郭解松了一口氣,随即又問:“信呢?”
  門客納悶:“什麼信?”
  郭解說:“楊季主族人的告發信?”
  門客駭然,一時語塞,當時隻顧刺殺送書之人,卻忘記将告發信帶回來了。
  郭解預感到,一場劫難将會向他迅猛的撲來。
  郭解已經做好的逃亡的準備,而此時他那不争氣的侄子已經畏罪自殺了,這時候自殺一切都晚了,郭解又氣又悲。郭家為什麼竟出這樣的人?
  一切在郭解的預料之中,在皇宮門前發生流血事件,這還了得,漢武帝在看了楊季主的族人告發郭解的信後,龍顔大怒,當即下令通緝郭解。
  漢武帝一直想除掉郭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現在老天給了他最好的時機。
  郭解把母親、妻子安置在夏陽,隻身一人逃往太原,幾個忠心耿耿的門客要跟随他,郭解執意不肯,他不想牽連更多的人。
  郭解來到晉關,要去太原必須得過此關,過此關的人必須要接受關吏的搜查。要是以往,郭解過此關再容易不過,隻要一報他的尊姓大名沒有人不放他過去。可現在不同往日,現在他的大名卻是過此關最大的障礙。
  但郭解卻胸有成竹,負責檢查工作的關吏叫藉少翁,平日裡久仰郭大俠的大名。郭解直接找到他,也不避諱,直接向他說明來曆,說他正在被漢武帝通緝,請他放他出關。
  郭解的口氣讓藉少翁吃驚,天底下竟然有這樣的逃犯!要是換做别人,不是隐瞞就是求饒,卻從沒有像郭解這樣光明磊落的。大俠不愧是大俠。藉少翁本來就仰慕郭解的名聲,現在一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于是,慨然放郭解出關。
  其實郭解也知道藉少翁不是尋常之人,身上有一股俠氣,否則他也不敢如此貿然。
  話說漢武帝派出去的官兵四處追捕郭解。先是跑到郭解在茂陵的家,見大門反鎖,于是撞開門,一個人影也沒有,家産也全部搬走。官兵們撲了個空,心裡很不爽,翻箱倒櫃,摔桌子摔凳子,以此發洩心中的郁悶,鼓搗了一陣子,也沒有發現什麼值錢的東西,于是悻悻離去。
  郭解去哪裡了呢?料定已經遠走高飛了。如何去尋?哪個方向?官兵們摸不着北。
  于是,隻得挨家挨戶的盤問郭解的朋友,料定郭解逃難,一定會寄居在朋友家。不過這也是一件苦差事,郭解俠名遠播,朋友遍布天下,一個一個的盤問,要盤問到什麼時候去呢。況且,郭解也不一定住在朋友家,住在陌生人家裡也有可能,隻要說他是郭解,沒有人不原意收留他的。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官兵們硬着頭皮也得幹。還真有留住過郭解的人家。起初盤問的時候,這些人一字不提,都說沒有見過。後來,經不住官兵們的威逼利誘,這些人隻好模糊說出了郭解的去向。其實郭解早已離開他們所說的地方。就這樣,在郭解朋友的指點下,官兵們從一個地方奔波到另外一個地方,卻始終不見郭解的蹤影。
  也有一些忠義之士,無論官兵們怎麼質問就是比說,官兵們也拿他們沒辦法。有些人家閃爍其詞,故意誤導官兵們。更有一些人,留住郭解後,舉家遷走。就在這些朋友的庇護下,郭解的逃亡就像旅行一樣輕松。
  這可苦了那些追捕的官兵們,炎炎烈日下,他們汗流夾背,口感舌燥,踏破了鐵靴,也不知道郭解到底去了哪了。這是他們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很多官兵都快堅持不住了,都有逃離家鄉的打算,但苦于漢武帝的淫威,他們不得不咬緊牙關,追捕到底。
  最後終于盤問到了藉少翁這裡。這是官兵們最大的收獲,也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不過,他們最後的希望很快就像肥皂泡一樣破滅。
  郭解不愧是相士的後代,他的外公是漢初著名的相士,郭解沒有看錯藉少翁。
  藉少翁雖然是官場中人,卻淡泊名利,俠肝義膽,既然已經放走了郭解,就決不能再把郭解供出去,否則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藉少翁心想,我與郭俠士交情不算深,但郭俠士卻信得過我,把我當作知己一樣對待,把他的遭遇全部告訴了我,郭俠士披肝瀝膽,來投奔我,我又怎能辜負郭俠士的信任?
  但藉少翁又想到,如果不據實以告,又不是大丈夫所為,這可如何是好?
  藉少翁左右為難,遲疑不決,出賣朋友藉少翁是絕對幹不出的,但在其位,謀其責,屍位素餐也是藉少翁所鄙視的,想來想去,藉少翁隻好用極端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難題,那就是:自殺。
  藉少翁想到古時的刺客,士為知己者死,與其利己害人,偷生世上,不如轟轟烈烈,自尋一死,以報知己。
  于是,在官兵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盤問下,藉少翁突然拔出劍來,自刎而死。
  官兵并一時錯愕,直歎藉少翁是一個烈士。
  藉少翁既死,官兵們再也無法得知郭解的去向,追捕也進行不下去了,郭解逍遙法外達三年之久。
  郭解聞聽藉少翁的死訊,悲痛難忍,他知道藉少翁性情剛烈,但卻沒有想到如此剛烈,為表達對藉少翁的感激,郭解絕食三天。
  這就是郭解的奇,僅僅靠不能當飯吃的名聲就能讓萍水相逢的壯士為他賣命。像郭解這樣的俠士,在曆史上能有幾個人呢?難怪,司馬遷要為他立傳,而且在所有遊俠列傳中,司馬遷寫郭解寫得最為生動豐滿,那時候,司馬遷還隻不過是一個十九歲的青年學者。
  元朔三年春,國泰民安,漢武帝很滿意,于是大赦天下。
  郭解以為漢武帝大赦天下當然也包括自己,于是重現江湖。
  不料,漢武帝的大赦天下對郭解來說是一個陷阱,一個陰謀,郭解,在劫難逃。
  三個月後,郭解終于被官兵們捉拿歸案。
  據說漢武帝曾親自審訊過他,漢武帝想親眼目睹一下郭解到底是一個啥樣的人,不料大失所望,見郭解相貌平平,身材短小,這樣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名聲,真是不可思議。于是,漢武帝下命令,讓司法人員把郭解押往他的家鄉轵縣,一一查辦他所犯的罪行。
  在轵縣調查一番後,司法人員又遇到了一個難題,郭解所犯的罪行都在漢武帝大赦天下之前,按照大赦規定,大赦天下之前的罪犯一律釋放。也就是說,郭解也應該釋放。
  漢武帝正為這事發愁,他可不想放過郭解,但找一個什麼樣的理由呢?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起。轵縣的一個書生,有一次陪同司法人員查案,無意中說了一句郭解的壞話,他說:“郭解專門作奸犯科,算什麼英雄好漢?”
  這話被郭解的門客聽到了,書生倒黴了。郭解門客一不做二不休,把書生殺死,并把書生的舌頭割了下來。
  這事本來與郭解無關,郭解正在牢獄裡呢,但兇犯自稱是郭解的門客,這樣,郭解有口難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恰在這時,禦史大夫公孫弘議狠狠的奏了郭解一本:“郭解本是布衣,任俠擅權,竟以小怨殺人,解雖不知,其罪尤甚于知,應判以大逆無道,罪當族誅。”
  這正是漢武帝的心裡話,于是,下令屠滅郭解的全族。
  消息傳來,郭解大笑不已,繼而痛哭。他早已料到,他不會有好的下場,但是他還是沒有料到,他帶給郭家的竟然是滅族的後果。
  郭解走了,遊俠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