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天表”是指“天裡”還是指“天外”?

天地結構問題,直接關系到能否對中國科學史作出正确、公允的評價。《中國科學史研究中曆史誤讀舉隅》一文(以下簡稱《誤》文),認為“天表裡有水”等說法,證實中國科學史是持“地平觀念”[1],筆者認為此說對“天表”一詞的理解有誤,故不揣冒昧,試将古人有關這一問題的論述作一分析,與《誤》文所談及的“天地結構”問題進行商榷。


一、“天表”并非是指“天外”


《誤文》在分析渾天說所認定的天地結構問題時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科學界對張衡這段話的解釋是:'這裡張衡明确指出大地是個圓球,形象地說明了天與地的關系,但天表裡有水等說法,卻是一個重大的缺欠。’……


我們知道,地球觀念的關鍵之處在于要認識到水是地球的一部分,水面是地表面的一部分,是彎曲的。但張衡并未認識到這一點。在他的心目中,水面是平的,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實際上,在古代中國,非但張衡沒有認識到大範圍的水面本質上是彎曲的,一直到西方地球學說的傳入為止,我們的祖先也從未有人認識到過這一點。所以他們也無從産生出科學的地球觀念來,張衡當然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沒有産生地球學說的土壤。……張衡的本意是要借用雞蛋和蛋黃的比喻,來說明天在外、地在内,天包着地這種相對位置關系。我們不能望文生義,一看到他說'地如雞中黃’就認為他有地球觀念,把他對天地位置關系的比喻理解成他對大地形狀的描述,從而說他已經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張衡的地圓說是當代人們對曆史的誤讀。……就在《靈憲》這篇文章中,張衡給出了他自己的宇宙模型:'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即是說,天是一個圓球,它包裹着平闆狀的大地,運轉不息;地靜止不動,地平面位于天球中央。……

由張衡的這段話可知,《靈憲》中是沒有地球觀念的。……”因為“天表裡有水”等說法就認為古人沒有認識到“水是地球的一部分,水面是地表面的一部分,是彎曲的。”所以對“天表”的正确釋義是确認古人是否持“地平觀念”的關鍵。一般的辭書将“天表”釋義為“猶天外”,“猶”是“如同”的意思。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就是如同天的外圍。但是,仔細分析古人對“天表”一詞的運用卻并非如此。漢·班固《西都賦》“排飛闥而上出,若遊目于天表,似無依而洋洋。”

唐·李白《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贊》:“形留座隅,勢出天表。”明·劉基《是龍吟·次韻和陳鈞從吹箫曲》詞:“秦臺人去無蹤,空馀綠樹連天表。”清·黃鷟來《和飲酒詩之二十》:“孤鳳在天表,凡鳥钜敢親。”在這幾段引文的語境之中,“天表”并不是指天外,而是指人們在天地之中極目遠眺的太空。到過大海之濱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站在海邊極目遠眺,那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就象幕布一樣緊緊地貼在大海的邊際。那天連着海,海連着天的空間,不正是古人所講的“天表”嗎?

而且老百姓經常說的被子是“新裡新表新棉花”中的“表”,也絕對是與“裡”連在一起作為被子的整體。張衡的“天表裡有水”這段話,應該解釋為:天包裹着地,就象蛋殼包裹着蛋黃。天地各乘駕着氣而存在,運載着水而浮遊在太空之中。

又如通常我們所說的“四海之内”指中國;“海外”指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區域等,都可以證明“天表裡有水”的說法,是指水包圍着地面,水面是地體表面的一部分,是随地面的彎曲而彎曲的,并不是張衡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天表”是指“天裡”,不是指“天外”,是不容置疑的。

二、周遭、上下都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能是平闆形狀嗎?

關鍵問題解決了,一般問題就更不在話下。中國古代産生地球學說的土壤不僅有,而且相當肥沃,1987年盛夏,河南濮陽出土的編号為M45古墓中蚌塑北鬥、蒼龍、白虎星圖[2],就可予以證實。

因為蒼龍、白虎是渾天說所界定的天地框架(天球),赤道二十八宿中的兩組星象。渾天說将此論述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又中分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複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隐。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常見不隐。南極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常伏不見。

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天轉如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赤道橫帶,天之腹。……橫帶者,東西周圍天之腰也。”渾天說對天地形狀----橫腰攔截的赤道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由北極向南極的“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赤道天之紘,去極各九十一度少強。”[3]

引文中明明白白的說:兩極相距一百八十二度半多一點;從赤道帶與極相距的四分之一圓弧為九十一度稍微多一點。難道不是活脫脫一個上下四圍都是圓球形狀的天與地嗎?

張衡的《靈憲》還論述了天地框架----天極、赤道、經線、緯線,是在推論出天地本原----天地之氣化生萬物之後确定出來的:“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之于渾體,是為正儀立度,而皇極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大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雲:'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為庬鴻,蓋乃道之幹也。道幹既育,有物成體。于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太元,蓋乃道之實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于是人之精者作聖。實始紀綱而經緯之。”

《誤文》憑借“地體于陰,故平以靜”, 就認定古人是持“天是一個圓球,它包裹着平闆狀的大地,運轉不息;地靜止不動,地平面位于天球中央……沒有地球觀念”,這種看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生成“天地”的是氣,維系天地存在的也是氣,這才是“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體于陽,故圓以動”的準确含義。“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則是指含氣的地體運化天地之氣,相對于流動不定的天氣來講是平和安靜的。“平”與“靜”是指天氣與地氣的交接運化,合和生物,即氣在地體内的運化現象,不是指大地的平靜與平闆狀體形。接下來的“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精”是指“動”用以運行施布天氣,靜用以合和運化地氣,陰氣陽氣相互運動,化生出四時孕育萬物。就進一步解釋了“平”與“靜”的準确含義。

在依據四時之氣界定出天地框架的基礎上,渾天說根據重差勾股術和地隔千裡而由日晷所測的日影差一寸推算了整個天地的大小。張衡在《靈憲》中指出:“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裡,南北則短減千裡,東西則廣增千裡。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儀。将覆其數,用重[差]鈎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儀),皆移千裡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從天地的大小中,可知渾天說所論述的“天地”是南北(上下)短,東西(四圍)寬的橢球體。《晉書·天文志》還記載了虞喜族祖河間相聳又确立“穹天論”說:天的形狀如雞子殼,其四周的邊際連接四海的外表,浮遊于元氣之上。就好象翻倒鎖着的匣子浮遊在水中而不沉沒,這是因為氣充滿其中的緣故。

日環繞辰極,從西方落下,而從東方升起,不出入地體之内。天有天極,猶如鍋蓋中心有作為把手的疙瘩。天向北下于地三十度,天極傾斜在地體的,卯酉經線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萬裡。人所在的卯酉之南十馀萬裡不是地的中心,這裡“地的中心”是指作為天地樞紐的“極”。“地的中心”應當正對天地卯酉的位置,即以天極為中心,劃分卯酉經線的位置。太陽運行于黃道環繞北極。天極之北,距離黃道一百一十五度,天極之南,距離黃道六十七度,這是以冬至與夏至時刻,太陽所到之處,長與短的距離[4]。

穹天論實質上也是渾天論,隻是将以鬥極為天地之中,與以觀測者為中心(子午線的起止點)區别開來了而已。周天大圓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上下由北極南極來劃定的大地,又怎麽能是平闆形狀的呢?

三、天與地,方則俱方,圓則俱圓

《誤文》所談的“上下取向”問題認為:“在西方,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問世之前,人們是用相對的上下觀念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他們認為,地是個圓球,居于宇宙中心,在這樣的模型中,凡是指向地心的都是向下;凡是背離地心的,都是向上。人不管站在地球上的何處,都是頭上腳下。這樣因地圓而造成的傾斜摔倒之事,自然也無從發生。相比之下,中國古人的上下觀念是一種絕對的上下觀,認為所有向上(或向下)的方向都是一緻的。

”通常學術界認為,古代中國人相信天覆蓋地承載。天上地下,天圓地方。天絕對的“上”,地絕對的“下”。卻不了解這種“絕對的上下觀”,是建立在天與地“方則俱方,圓則俱圓”,“地面之上皆為天”的基點之上。

而且學術界将天圓地方理解為,是對天地結構的描述,也是望文生義的(有關“天圓地方”的準确含義是指“圓為吐氣,方為含氣”的内容見筆者《異說“天圓地方”》)。

《晉書·天文志》記載了:成帝鹹康中,會稽虞喜因為宣夜之說而作《安天論》,認為“天高窮于無窮,地深測于不測。”天确實在上,有常安之形狀;地塊确實在下,有居靜之形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沒有(地)方形與(天)圓形不同之義。其光曜布列,各自運行,猶如江海之有潮汐,萬物之有行動與隐藏[5]。

“天圓地方”非但不是指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反而恰恰是指“天圓”指“(地)吐氣”,地方指“(地)含氣”。圓圓的大地吞吐着天氣,則是“天圓地方”的準确含義。吐出的氣是絕對的上,含入的氣是絕對的下,這才是“天絕對的'上’,地絕對的'下’”的準确含義。古代中國人這種絕對的上下觀,與西方“凡是指向地心的都是向下;凡是背離地心的,都是向上”,其本質是一緻的。

通常學術界認為蓋天說源自相當古老的“天圓地方”說,殊不知“天圓地方”說與渾天說的“雞卵天地”說原本并不矛盾。正如《叢書集成初編·周髀算經》的“提要”中所說:“蓋渾天如毬,寫星象于外,人自天外觀天;蓋天如笠,寫星象于内,人自内觀天。笠形半圓有如張蓋,故稱蓋天。合地上地下兩半圓體,即天體之渾圓矣。其法失傳已久,故自漢迄元明,皆主渾天。”

《周髀算經》的“跋”中又說:“古術無蓋天之名,雖周髀亦渾天也。舊本有昔者榮方問于陳子以下,蓋秦漢人所攙入,而不明以測渾之理,故竟以為天如倚車蓋,别名蓋天。而考驗多所違失。”[6]引文内容明明白白解釋了,自古至今,蓋天也是渾天!因為一些學者誤解了“方”字的準确含義,才将渾、蓋這兩種學說對大地球形的論述對立起來。

四、結語

關增健先生的《誤》文,旨在澄清“中國科學史研究中比較常見的失誤”,殊不知,恰恰是關先生自己,在讀中國科學史時産生了嚴重的失誤。導緻這種失誤的原因主要有三:

(1)沒有弄清楚“天表”一詞的準确含義;

(2)不了解中國科學史中的“天地結構”理論,是依據反複更替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氣運行規律建立起來的;

(3)中國科學史中的“天地結構”理論,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基本支柱。而古代中國天文學,與世界上其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天文學,有着顯著的不同。其獨特性在于:六、七千年以前就建立起沿用至今的赤道坐标系;根本沒有地平系統;與黃道坐标系沒有關系。這一獨特性使“中國天文學作為一個體系在着眼點和洞察力方面都跟西方天文學有顯著的不同。”這在李約瑟先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和演講集》[7]、中國考古研究所馮時先生的《遠古文明的絕響:記中國最古老的天文星圖》[8]等文獻中都有比較明确的闡釋。

古人在這一系統中,所認知的“地面之上皆為天”,“地面”是指整個地球的球形表面。這從渾天說的“天地如雞卵形狀”的描述中可以得到證實。這個雞卵形狀的天地空間是有極限的,這極限就是“以北天極為上,以南天極為下,以二十八宿為四方的圓形天道”,即古代中國天文學渾天坐标系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天地結構。

在對中國科學史天地結構的研究中,自古以來就存在着一些誤讀現象,然而誤讀現象最多的。卻是近現代。近現代以來,随着西方文化的滲入,學術界将三種(赤道、地平、黃道)坐标系理論交叉混淆,比如把屬于赤道坐标系的十二支、二十四節氣,隸屬于黃道(二十四節氣)、地平(十二支)坐标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學者忽略了古代中國天文學與其他國家天文學之間,無法彌合的差異,運用西方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來誤讀中國古代史籍中的中國傳統科學史知識,在很多徒勞的探讨中得出了一些錯誤的結論,其邯鄲學步之弊是屢見不鮮的。《誤》文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限于篇幅,筆者僅就天地結構問題與關先生進行商榷,目的在于能夠使學術界對中國傳統科學史,作出既不誇大其辭,又不埋沒其成就的公允評價。不妥之處,敬請關先生及各位同道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1:42-47; [2]馮時·遠古文明的絕響:記中國最古老的天文星圖·百科知識·1997.4:52 [3]梁·沈約撰·宋書·天文志 [4]“虞喜族祖河間相聳又立穹天論雲:'天形穹隆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譬如覆奁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故也。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極,猶蓋之有鬥也。天北下于地三十度,極之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萬裡,故鬥極之下不為地中,當對天地卯酉之位耳。日行黃道繞極,極北去黃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黃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舍以為長短也。’” [5]“成帝鹹康中,會稽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論》,以為'天高窮于無窮,地深測于不測。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塊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曜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 [6]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周髀算經;周髀算經述·附音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6 [7]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沈陽:遼甯科技社,1986[8]百科知識·1997.4:52

“天表”是指“天裡”還是指“天外”----試就“天地結構”問題與《中國科學史研究中曆史誤讀舉隅》一文商榷摘要 運用渾天說對“天地結構”的具體闡釋,證實将“天表”解釋為“天外”,是導緻一些學者錯誤解讀中國科學史“天地結構”問題的症結所在。關鍵詞天表天地同方同圓中圖法分類号:P1-092“Inside of Heaven” or “Outside of Heaven”does Innerpart of Heaven MeanAbstract: Using the concrete explana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bythe Huntian Theory, this article proves that explaining “inner part of heaven” as “out of heaven” is the key reason why somescholars wrongly analyze the problem of “the structureof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Key words: inner part of heaven; heaven and earth; as square asround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