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對濕地定義是:
陸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水深2米以内,積水達4個月以上)和過濕的土地,并與其生長、栖息的生物種群,構成的生态系統。
由于研究目的、觀察角度及應用對象的不同,濕地的定義有多種,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是《濕地公約》所作出的定義。
總的來說,濕地是介于陸地生态系統和海洋生态系統之間的、水深在6米以下的生态系統,具有多水(積水或過濕)、獨特的土壤(水成土、半水成土)和适水的生物活動的獨特景觀。
濕地利用方式與旅遊
各種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區等濕地旅遊都是濕地保護的方式
自然濕地保護型: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通過拓寬經營類型、增加宣教中心等,為人們接受濕地生态教育、參與濕地特色休閑旅遊、觀察鳥類提供場所。
濕地特色旅遊型:以展示濕地類型、結構、功能為基礎,以濕地科研技術為依托,集知識性、科學性、娛樂性、參與性為一體。
濕地功能利用(污水處理)型:通過設計建造人工濕地,将濕地系統的處理功能、濕地的自然過程以及景觀藝術結合在一起。
德國1974年首先建造人工濕地,該工藝相繼在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得到推廣應用。
濕地旅遊産品形态
生态觀光産品:原生态自然環境觀光、蝴蝶園、鳄魚池、孔雀塔、觀察室、水下觀察廊等
科普博覽産品:博物館/展覽館/生态館、保護研究中心等
休閑體驗活動:種植、喂鳥、騎馬、曬鹽、露營、攀岩、捕撈、美食體驗、文化表演、節事活動等
遊憩觀光設施:展望台、步行木棧道、劃船、熱氣球、自行車、小火車等
專題線路:觀鳥路線、蝴蝶路線、棧道路線、徒步路線、科普體驗路線等
特色服務配套:工藝品商業街、景觀餐廳、濕地度假酒店、婚慶服務、會議中心等
濕地旅遊開發模式
生态觀光型
以濕地保護為主導、濕地景觀為吸引的開發模式
規劃要點
保護為主:此種濕地大多生态價值很高,一旦生态被破壞,旅遊觀光也沒有依托,需盡量減少外界幹擾。
規模取勝:多為大面積的色彩豐富的濕地景觀,形成視覺沖擊;且多有珍稀的濕地動物,觀鳥等活動也是重要吸引。
原生景觀:原生态的濕地環境是其特色,也是保持生态價值的基礎,将人工化、形式化的造景技巧用于這種濕地隻能弄巧成拙,不僅掩蓋濕地的原生美,還很可能破壞生态平衡。
适用性:适合生态價值很高、景觀價值高、相對遠離城市的濕地。
案例—— 韓國順天灣
世界五大濕地之一,八千年的蘆葦叢
【概況】
順天市人口總數不到30萬,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9.6%,憑借其在生态環境方面的卓越成績被譽為韓國的“生态之都”。
順天灣是韓國最早列入拉姆薩爾的濕地,韓國首屈一指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被稱為“生命的漩渦”和“地球之肺”。
位于全羅南道順天市,有着長達8000年的悠久曆史西溪濕地旅遊,順天灣接近完整地保存了整片濕地區域,是世界五大濕地之一。
【特色】—— 蘆葦叢
最大規模 —— 韓國國内最大規模的蘆葦叢,總面積約49.5萬平方米
多變色彩 —— 一年四季的蘆葦叢,有着不同的色彩,以稠密的金黃色蘆葦叢而著名,晚霞遍染的順天灣S形水路也是韓國攝影師們拍照的著名景點。
【觀光活動】
沿着探訪路可以近距離接觸蘆葦林;
是世界上濕地當中珍稀鳥類種類最多的地方,尤其仙黑鶴是特色,水漲的時候還可以一天兩次運行探鳥船;
在自然生态館可以觀察泥潭的生成過程和稀有鳥類。
科普教育型
以生态保護為基礎、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開發模式
規劃要點
合理的保護措施:需兼顧生态保護需求與科普需求,在盡量減少對濕地核心區人為幹擾的前提下滿足遊客遊覽和活動的需求,遊客活動空間相對組團聚集在遠離濕地核心區的區域或呈線狀、輕介入的穿插在濕地中。
豐富的科普活動:注重生态知識教育(濕地的生态作用及其運行模式) 、生物知識教育(濕地動物和植物的觀賞和識别) 、環保知識教育(旅遊環保)、科技知識教育(濕地淨化和濕地利用) 、勞動知識教育(喂養、植樹等)等濕地科普教育,通過展覽館、實地觀察、參與性活動、科普講座、主題科普活動等多元方式進行科普教育。
适用性:具有較高科普價值的濕地、人造的功能性濕地、或嚴格保護性濕地的緩沖區。
案例—— 香港濕地公園
世界級的生态旅遊設施,濕地科普教育典範
【概況】
占地約61公頃,旨在推廣綠色生态旅遊,以及進行環境保護及濕地保護的公民教育,是一個世界級的生态旅遊設施。
【資源】
截至2010年底,園内的鳥類已累計超過235種,水禽或依賴濕地的鳥類占其中的46%;區内有蜻蜓49種、兩栖類動物9種、爬行類動物3種、蝴蝶200多種種。
【布局特點】
訪客中心刻意安排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有效地隔絕城市噪音,并完成公衆性較強的展覽、教育、參與活動。
為了避免對栖息地造成不必要的侵擾,停車場和其它基礎設施的面積被有意地降至最小。
濕地保護區的旅遊休閑區主要集中在保護區西北部連接訪客中心的地方,從不同的教育徑、探索中心和觀鳥屋,再前往較接近米埔拉姆薩爾公約濕地的偏遠外圍生境,訪客逐漸減少。
針對市民、學校、遊客設計專門的科普教育活動
【學校活動】
濕地體驗:根據學生教學程度安排濕地體驗課程。沿濕地保護區内的專題路線進行導賞活動。戶外參觀完畢後,透過主題活動,讓學生重溫及補充學習重點
濕地教室: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年級,自由組合各種室内外活動,包括展覽廊學習,課堂、專題學習,動植物考察,水質測試,戶外生境護理及社會服務等。
學校外訪講座:免費到學校進行濕地知識普及講座。
教師工作坊:向教師介紹香港濕地公園内的各項教育設施,方便教師設計相關教材并鼓勵學生參觀。
展闆借用服務:提供不同主題的教育展闆予以學校及社會服務團體借用。
【公衆活動】
讓市民在工作坊内,或參加不同主題的導賞團,或參加每月一次的公衆講座,通過多種方式認識濕地。
【親子活動】
公園有許多創意式的參與性活動。如“複活節親子濕地遊” 、“與螢火蟲相遇”展覽等。
【義工計劃】
2002年推出此計劃,鼓勵大衆參與義務工作,推廣濕地保育。
城市休閑型
以生态維持為基礎、注重城市休閑功能的開發模式
規劃要點
良好的生态基礎:基于自然或人造濕地的生态環境打造,多出于修複或維持濕地生态的目的,有一定的人造成分。
親民的休閑遊憩:濕地科普教育為基礎功能,并結合濕地提供兒童遊憩、濕地參與性活動、餐飲、聚會等豐富的休閑活動空間和設施。
适用性:臨近巨大消費市場(多為城市中或城市近郊),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至少休閑活動區域不是濕地核心保護區。
案例—— 倫敦濕地公園
世界第一個人造城市濕地,全球城區濕地開發的典範
【概況】
距離市中心5公裡,東臨泰晤士河,南部是綠地,東西兩側與居民區相鄰。占地42.5公頃西溪濕地旅遊,由一個廢棄的水庫改建而成,中心填埋土壤40萬土石方,種植樹木2萬7千株、水生植物30多萬株,改造成為現今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濕地系統。被認為是歐洲城市接觸野生動物的最佳場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建在城市中心的濕地公園。
【效益/影響】
生态:成為物種保護的勝地,每年吸引栖息鳥類超過180種, 300種蝶類和飛蛾。
旅遊:累計吸引全世界參觀者接近千萬人次。
經濟:伯克利房地産公司因此獲利不菲。
社會:改善倫敦人居環境,園内蘆葦像過濾器一樣,使泰晤士河的流水變得純淨起來。泰晤士水務公司、水禽和濕地信托基金因此項目而獲得同業的尊敬。
【空間設計】
按照人流活動的密集程度、物種栖息特點和水文特點,将公園分為6個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區域,包括3個開放水域(蓄水瀉湖、主湖和保護性瀉湖)、1個蘆葦沼澤、1個季節性浸水牧草區域和1個泥地區域,6個水域之間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
【活動設計】
世界濕地區:展示世界14個區域的自然栖息地和飛禽
探索冒險區:3-11歲的兒童可以在此攀岩遊戲
孔雀塔:共六個,遊客可從這裡觀賞野生動物和濕地中心
遊客中心:配有玻璃觀測台、電影院、兒童戲水的發現中心、專業光學器材店、紀念品店和野餐區
野徑:木制的蜿蜒小徑串聯起園中的池塘和濕地草地
蘆葦蕩:是鳥類過冬和哺育後代的地方
塘區:向導帶領孩子發現隐藏在池塘下的生物
主湖:飛禽捕食、築巢、活動的地點
浸水牧草區:夏日美麗的草地在冬天成為水凫、水鴨活動的豐美牧場
水岸餐廳:提供一系列美味餐飲
複合發展型
以生态保護為基礎,複合觀光、科普、休閑、度假等功能的開發模式
規劃要點
合理的功能分區:此生态保育、旅遊活動、産業發展乃至商業開發等空間需進行明确區分,在保護濕地核心的原則上最大化發揮濕地的綜合價值。
可持續的産品組合:産品适應市場需求且各類産品之間良性互補,共同為目标客群提供美好旅遊體驗。
良性的開發節奏:通常規模較大,涉及産品類型較多,需根據濕地自身特點、市場需求、資金能力等,明确合适的開發節奏,其中,濕地生态保護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适用性:濕地規模大、具備發展為旅遊目的地的條件(有獨特吸引或良好區位或強大資本)、有一定的土地資源。
案例——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國内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概況】
投資40億元;占地11.5平方公裡,分為東部濕地生态保護培育區、中部濕地生态旅遊休閑區和西部濕地生态景觀封育區;2005年5月開放,開放面積3.46平方公裡。目前已開放兩期,一期可乘船、乘電車浏覽特色景點(需要門票),二期福堤免費開放,三期在建。
觀光、科普、休閑、度假、産業複合發展
濕地科普:中國濕地博物館
濕地觀光:西溪濕地植物園、蒹葭泛月、蓮灘鹭影等
濕地文化觀光:吉祥文化館、洪氏宗祠、清平山堂、藏書樓、秋雪庵、洪園、漁村煙雨
濕地休閑體驗:河渚街、龍舟勝會、垂釣俱樂部等
濕地度假:西溪天堂
濕地産業:西溪文化創意産業園
豐富的節慶活動和生态化的景觀營造提升旅遊體驗
特色節慶:六大節慶,缤紛四季
景觀營造:西溪十景,花樣年華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鄉土田園農業規劃設計院”官方微信公衆号
下一篇
“重新探索加拿大BC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