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中國啥 廟最多,該是土地廟,關帝廟以及文廟。土地廟"管"吃飯,關帝廟管"俠義",文廟是天下學子"出世"的理想。過去像點 樣的城鎮都有文廟。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象征,從漢朝開始,曆代帝王就特别喜歡給孔子加封号,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給孔子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曲阜孔林孔子墓碑上就是這個稱謂。
在國内衆多的孔廟中,論規模和曆史該數曲阜孔廟,畢竟那是孔子家廟;以國家典禮祭祀孔子的,當然也有曲阜孔廟,但那裡畢竟離京城太遠,皇帝參與不容易。所以,元明清三代,以 北京孔廟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北京孔廟,皇帝出席祭祀的次數最多,當然是規格最高的孔廟。
北京孔廟建于元朝,按照傳統的建築布局,這裡是"左廟右學",即孔廟在左和國子監(太學)在右,兩者并列相伴,以持敬門相通。
國子監(太學)與孔廟是并列布局,中間以持敬門連通。過持敬門是孔廟的外院。
外院中有三座碑亭和198座高大的 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過去考上進士可比現在考上大學難,畢竟那時候讀書的人不多,也不是每年都有科考。還有,考上進士就可以做官了,考上大學還需要四年的學習才能畢業工作。
進士題名碑碑文大多斑駁了,如果仔細找還是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的,比如張居正,于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劉春霖、沈鈞儒等。哈哈,隻有好好學習,才能成為人才,才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加号诏書"碑,1307年特诏命孔子加谥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塊石碑還聳立在大成門前。
孔廟坐北朝南,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
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是先師門。通常,孔廟的第一道門是"棂星門",北京這個叫"先師門",孔子是至聖先師,這個名字更具體、更霸氣。大成門,孔廟的第二道門,創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大成"有集大成之意。孔子就是集大成者。
過大成門就是孔廟的主院落。一條禦路直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北京孔廟的主建築,供奉着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禦路兩側碑亭11座,元代以來的古樹若幹。
大成殿是整個孔廟的中心建築,它是黃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建築,這種建築規格很高,與故宮三大殿同等級别,表達着曆代帝王對孔子的尊敬。
大殿正中孔子的牌位
大殿内懸挂着很多匾額,從康熙開始,每位皇帝第一次來到孔廟都要題寫一塊匾。本來正中上方挂的是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民國了,黎元洪做大總統的時候也來祭孔,題寫了匾額“道洽大同”。挂哪呢?殿内已經挂滿了,正面更是沒地方。這位大總統幹脆把清代皇帝的匾額統統摘下來,把自己的挂在了正中間。
首都博物館在孔廟成立後,大成殿内匾額按照原樣恢複懸挂。民國也是一段重要的曆史,就把它還是放在中間。康熙的匾額也不合适放在側面,隻好挂到了大門外,這樣也不算降低康熙匾額的“地位”。
“生民未有”是雍正帝禦筆,“與天地參”是乾隆禦筆,“聖集大成”是嘉慶的,“聖協時中”是道光的,鹹豐題寫“德齊帱載”,“聖神天縱”、“斯文在茲”和“中和位育”分别是同治、光緒和宣統禦書。
九位皇帝的書法聚集一堂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正好可以一比高下。但宣統在退位的時候都是小孩,認字就不錯了,能寫這麼成熟的字嗎?代筆吧。
孔子神牌兩側分立有顔回、孔伋、曾參、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東西兩邊還置有十二哲(闵損、冉雍、端木賜、仲由、蔔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孫師、朱熹)的牌位。
這貢品小豬夠萌的啊
院内被清朝皇帝擠進去11座禦制記功碑
記得有一年逛孔廟趕在了考試季,孔廟很熱鬧,不像冬季這般冷清。對于升學考試呢,也許家長比學生還要緊張。家長很緊張,孔子就很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