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症:口水、吐涎沫
【治病策略】
1、五液皆腎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則水濕而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熱者,其涎稠粘。
2、胃有寒的時候,心火要下來卻達不到胃,又回去了,肺裡面的津液就從嘴巴裡面出來了。所以隻要口吐涎沫,嘴巴裡面口水那麼多,吐掉了又來吐掉了又來,都是胃有寒症。
3、幹嘔、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幹姜散,如果有頭痛、手腳冷,肝髒腫大,吳茱萸湯。
4、咳嗽、吐涎沫,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5、頭暈,吐涎沫,甚至昏過去,人瘦,肚臍有悸動,腳是溫熱的,五苓散。
6、氣短,動則尤甚,口吐涎沫,脈虛無力者,呼吸科急診治療,甘草幹姜湯以溫肺複氣。
7、腦膜炎後遺症可出現各種症狀,如果仍出現口吐大量涎沫而不能進食者,亦為肺中有熱,肺失肅降,津液不能四布而上逆。麥門冬湯加竹茹,更加重半夏、麥門冬藥量,以增強滋陰降逆之功。
8、口多涎是脾虛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脈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療時,用理中湯加重白術量,振奮脾陽。脾陽得振,則水津四布,而無上溢之患,則多涎自愈。
9、口流涎水,袓國醫學認為是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經上溢,因脾脈連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則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緻停而為患。
10、胃中有熱,則吐黃濁之痰,《金匮》但坐不卧之十棗湯證也。胃中有寒,則吐涎沫,《金匮.痰飲篇》之小青龍湯證也。
11、危重病人吐白沫、長時間低燒,大烏頭煎。做法要特别小心。
【辯證診斷】
1、五液皆腎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則水濕而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熱者,其涎稠粘。
【辯證治則】
1、(1)初起之痰:傷風咳嗽吐痰,是上焦之痰,原隻在胃中而不在肺:半夏一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二劑可以消痰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也。(2)已病之痰:痰在中焦:白術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三分,薏仁三分,二劑而痰症自消。
A、黃者,乃火已将退也,宜加祛逐之品,上方加黃芩一錢。
B、白者,火正熾也,宜用寒涼之品,上方加幹姜一錢。
(3)久病之痰:久病不愈,未有不腎水虧損者,病在下焦。
A、腎水泛上為痰:熟地五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惹仁五錢,芡實五錢,山茱萸三錢,北五味一錢,麥冬三錢,車前子一錢,益智仁三分,水煎服。
B、腎火沸騰為痰:上方加肉桂一錢。
(4)久病老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為老痰也,消渴散,白芍三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三分,甘草一錢,丹皮二錢,天花粉八分,蔗仁五錢,水煎服。此方可用八劑。
(5)頑痰:成塊而塞在咽喉者為頑痰:貝母三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紫菀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神曲三錢。白礬一錢,水煎服。
2、肺中冷,上虛不能治下之遺尿,用甘草幹姜湯。如果遇到有昏迷的現象,要加倍用幹姜。沒有昏迷的現象,炙甘草要加倍的用。
3、幹嘔、吐涎沫,代表胃寒,半夏幹姜散,如果有頭痛、手腳冷,肝髒腫大,吳茱萸湯。
4、肺中冷之眩暈,流涎,用甘草幹姜湯。
5、頭暈,吐涎沫,甚至昏過去,人瘦,肚臍有悸動,腳是溫熱的,五苓散。
6、甘草幹姜湯:胸中煩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稱“夜尿”多為此證。亦可考慮腎氣丸證。
7、若内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久寒者,水毒之寒、下焦之虛寒、疝毒、宿飲之類,阻塞胃口,抑遏陽氣,妨礙飲食腐熟。臨床上,或見宿食停滞中焦,而見吐酸吞酸等證,或因冷氣沖逆、迫于心下、攻于胸脅、而見幹嘔、吐涎沫,或腹病,或吐利,或轉筋,或婦人血寒凝滞,經水短少,腹中拘攣,時迫于心下脅下,肩背強急,頭頂重痛,概為久寒。其脈證若見手足寒冷、脈細,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必效。
8、嘔酸涎者,肝寒也;肝寒嘔涎沫,用吳茱萸湯。
9、(1)口多涎是脾虛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脈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療時,用理中湯加重白術量,振奮脾陽。脾陽得振,則水津四布,而無上溢之患,則多涎自愈。
(2)口流涎水,袓國醫學認為是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經上溢,因脾脈連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則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緻停而為患。
10、(1)寒痰飲-->十棗湯證
(2)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3)射幹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11、(1)小baby吐奶,偶爾一次的,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是每天在吐的,五苓散。
(2)口水多、身上有腫,也是五苓散。
12、肺葉不張是肺部多種疾患的并發症之一。其臨床表現為咳嗽、氣短、胸悶脹等症。袓國醫學認為是肺中冷,“冷”是冷淡之謂,非寒冷之意。肺在正常情況下,吸氣則張,呼氣則縮。今肺中冷,肺中部分肺葉吸之不張、呼之不縮。其病因是久病傷津,津液耗傷而緻肺葉虛弱無力。症見氣短,動則尤甚,口吐涎沫,脈虛無力者,呼吸科急診治療,甘草幹姜湯以溫肺複氣。
13、腦膜炎後遺症可出現各種症狀,如果仍出現口吐大量涎沫而不能進食者,亦為肺中有熱,肺失肅降,津液不能四布而上逆。麥門冬湯加竹茹,更加重半夏、麥門冬藥量,以增強滋陰降逆之功。
14、《餐英館治療雜談》:“吳茱萸湯對左腹刺痛、嘔吐、或吐涎沫者有效。右腹劇痛者決無效,此為和田家之秘訣”。
15、(1)口多涎是脾虛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脈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療時,用理中湯加重白術量,振奮脾陽。脾陽得振,則水津四布,而無上溢之患,則多涎自愈。
(2)口流涎水,袓國醫學認為是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故水停中焦,不能布散周身,而沿本經上溢,因脾脈連舌本、散舌下,所以口中常流涎水。用五苓散以利水健脾,利其已蓄之水,脾健則水精能以四布,使新入之水再不緻停而為患。
【辯證比較】
1、肺痿病證方治表
肺痿肺癰辨 | 寸口脈數,咳吐濁唾涎沬,此為肺痿; 脈反滑數,咳吐膿血,咳即胸中隐痛,此為肺癰 | |
肺痿諸原因 | 熱在上焦,咳為肺痿或汗出或嘔吐或消渴小便利數或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 | |
肺痿熱證 | 肺痿,火逆上氣,咽喉不利,咳吐涎沬,此肺中熱 | |
肺痿寒證 | 肺痿,吐涎沬,而不咳,不渴,遺尿,小便數,頭目眩,此肺中冷 |
2、肺痿附方證治表
肺痿諸方 | 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 | 外台 |
肺痿,吐涎沫成碗 | 千金甘草湯方 | |
肺痿,咳吐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 千金生姜甘草湯方 | |
肺痿,吐涎沬,胸喉壅閉,上氣不得眠 | 桂枝去芍加皂莢湯方 |
3、嘔吐哕病證方治表
嘔吐諸證 | 嘔吐辯證 |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 |
先嘔卻渴者,此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 |||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 |||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 |||
嘔吐諸證 | 嘔而發熱者 | ||
胃反嘔吐者 | |||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 |||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 |||
幹嘔而利者 | |||
幹嘔吐涎沬、頭痛者 | |||
嘔而胸滿者 | |||
食已即吐者 | |||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蓄水者 | |||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 |||
吐後欲得水而食飲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 |||
幹嘔吐逆、吐涎沬 | |||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徹心中憤憤無奈者 | |||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 |||
哕證 | 幹嘔哕,若手足厥者 | ||
哕逆者 | |||
哕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
4、嘔吐:
(1)半夏幹姜散治幹嘔、吐涎沫,半夏幹姜散證沒有沖逆、無頭痛、無心下部位膨滿。
(2)吳茱萸湯也治幹嘔、吐涎沫,但是伴有頭痛、胸滿和煩躁,嘔吐是寒氣上逆所緻。吳茱萸湯證伴有沖逆。
【經典回顧】
1、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3、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4、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5、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6、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隐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洩,風久為痂癞,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7、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别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8、婦人吐誕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誕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9、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後竟吐膿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浮而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滞,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10、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胫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癫,或有郁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11、五髒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12、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13、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隻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内容)
1、流口水(成人、老人睡覺流口水方法同):泥鳅半斤,去内髒曬幹,炒黃,磨成粉,用黃酒沖服,一次二錢,一日二次,服完即可,(兒童用白糖水送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