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玉經》諸版釋之總評
楊筠松所撰《玉尺經》僅有三賦,即《造微賦》、《天機賦》和《逐吉賦》三篇。而《平砂玉尺經》是抄襲三賦加撰其它《審勢》、《審氣》、《審龍》、《審穴》、《審向》、《審砂》六篇文章,是劉秉中或他人所撰。
——題記
在《
六種版本的《玉尺經》和《平砂玉尺經》,李本芳老師的《祖傳本》和《地理大全》收錄本,标名為《玉尺經》,著者署名是楊筠松,前者李三素公的注釋,後者為劉誠意伯注釋。其它四種版本都是标名《平砂玉尺經》,而署名元劉秉中著,明代青田劉誠意伯注釋。
李三素公的注釋《祖傳本》,僅收錄《天機賦》和《逐吉賦》二篇,注明為《玉尺經原本》,即提示有非《玉尺經》原本,很明顯指的就是《平砂玉尺經》。
劉伯溫在《平砂玉尺經》序中說“……并附晉國師郭璞《葬經》(即《葬書-原著》),此非輕洩天機,蓋欲使後人得是尺而量之”。說明劉秉中是告老暇日創《平砂玉尺經》,為量郭璞《葬書-原著》而撰寫的。
今考這六種版本,除《祖傳本》以外,其餘五種版本的内容基本相同,不過是編排篇目調前撤後,分篇并篇不同而已。
《埽葉山房本》與《民間收藏本》的編排次序,完全相同,前者為明萬曆丙午(1606年)仲夏上浣著,後者為清乾隆丁卯(1747年)仲夏上浣著,很顯然,後者是抄襲前者的。二者所異的,是注釋内容,除所有版本都是劉伯溫釋之外,乾隆版在原釋之後,加了所謂“敬仙賴從謙發揮”的文句。
一、審勢篇
除《祖傳本》外,所有版本第一篇為《審勢篇》,開章雲“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是根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論。同前述,與東晉郭璞《葬書.原著》乘行于地中的生氣的主旨不相符合。其次雲“萬山一貫,起自昆侖”,再次雲及龍脈的分布,以“極龍、平城、月角,詳看住腳”為止。分篇都是叙述龍脈。因此,篇目标為《審勢篇》是文不對題,應為《審龍篇》。
《地理大全本》加了一段“龍分三八,氣屬五行”。在其它版本為《審氣篇》。
二、審氣篇
《天機會元本》《民間收藏本》《埽葉山房本》都以第二篇為《審氣篇》,自“龍分三八,氣屬五行”起,自“惟明覺不昧,斯領會通神”止,全篇所述所審之氣,為二十四山向的正五行氣。即楊筠松《青囊奧語-原著》的“颠倒”之氣。而非“颠,颠倒”的七十二龍挨星之氣。
三、審龍篇
《審龍篇》自“詳觀先聖之遺言,方識尋龍之要訣”起,至“古先秘訣,豈容輕易度人”(有版本為“豈容輕度非人”)止。諸種版本的内容完全相同。
其中“砂行水輔唱随聯,夫婦之情,水繞砂回拜舞聯”,符合郭楊風水的龍水交會之旨。
全節所述的均屬風水形法之勢,該篇應為《審勢篇》。
四、審穴篇
自“龍從地起,有吉有兇”起,自“是故三吉六秀主富貴之樞機,而陰陽品配為作用之玄妙”止。
全篇未提及穴的形勢,如穴的吞(進)、吐(出)、浮(高)、沉(低)以及生氣的聚散等問題。僅僅談一些定向和賤陽貴陰問題,是文不對題的,誤入了歧路。
五、審向篇
标明有《審向篇》者僅《地理大全本》及《天機會元本》兩種版本。《地理大全本》的内容分為二大段:首段是從“離趨壬癸,癸向南離”起,至“例難執乎納甲,法莫妙于變通”為止。末段是從“山為體,水為用,一氣而成”起,至“四生三合是天機,雙山五行全秘訣”為止。《天機會元本》的内容,僅有末尾大段,而無前大段。前“離趨壬癸”大段,排列在《審穴篇》之末段。
“離趨壬癸”段,除“離趨癸,癸向南離”說明丙午丁山壬子癸向,壬子癸山丙午丁向以外,是以立長生向和納甲向為主,其結尾又說“例難執乎納甲”。
“山為體,水為用”段,主要說的是雙山五行三合向,兼論了以水的來去定吉兇,并提到“宜從卦例推求,尊納甲之宗”。與前大段“例難執乎納甲”,是前後矛盾之詞。
從此篇看來,撰原文者,似為明末清初時人,并非元代劉秉中所撰,更非楊公筠松所著。署名劉伯溫釋注,也是托名。
六、審砂篇
這六種版本僅《天機會元》收錄本載有《審砂篇》。其原文“砂明生死,脈辨陰陽”起,自“雲翔霧起,何處兜收”為止。僅短短三百八十一字,其内容包含有論龍脈及其駁換、過峽,論明堂的山峰朝對形勢及水神來去和關煞等,但都沒有具體的說明可操作的東西。
七、造微賦
《造微賦》是總述風水理法,龍水交會合玄空的四大局。《天機賦》是論述納水及論斷。《逐吉賦》是論述消砂(峰)及論斷。
八、綜評
根據上述原文及分篇評析,總括點評——
一、從署名楊筠松著的《玉尺經原本》中的《天機賦》和《逐吉賦》看來很明顯,《逐吉賦》是消砂(峰)賦,《天機賦》是納水賦,又從《地理大全》收錄的署名楊筠松著的《玉尺經》看來,其中的《造微賦》與前述《天機賦》和《逐吉賦》,無論是文章内容,或是修辭風格是一緻的,而且非常系統。《造微賦》是郭楊風水法,與《青囊奧語》的“颠、颠倒”,《天玉經》的“八神四個一,八神四個二”以及夫婦共路,龍水交會合玄空的四大局都是同一理論基礎的,都是郭璞《葬書.原著》的實踐綱領。三賦之間微觀與宏觀相互輝映,相得益彩。
複從後者《地理大全》收錄本的七篇文章看來,很明顯的分開了二大部分,前四篇的所謂審勢、審龍、審穴、審向,與後三篇的造微、天機、逐吉三賦,是不相同的。最明顯而最大的區别在于,前者内容駁雜,所述為正五行,貴陰賤陽,卦例等,而且矛盾甚多,而後者内容至純,是叙述郭楊風水理論及實踐要點。
從其它宅四種版本标名《平砂玉尺經》的内容看來,除上述二種的篇目外,多出審氣、審砂二篇。計有審勢、審氣、審龍、審穴、審向、審砂六篇。以及三賦,共為九篇。
二、除三賦外的六個篇目,其中的審勢、審氣、審龍三個篇目,如果是以審内氣而言,這三篇,就是審龍。審龍就是審龍氣,審生氣。其中包括了觀勢察形和方(理氣),以及随龍水。其它審穴、審向是處理的措施。審砂,一般是指堂前的峰,所謂消峰(砂),是指外氣。但全文的内容還缺少了審水。即審堂前水。
因而從前六個篇目審定來看,撰原文者,是不太懂風水的,或者說是不太懂郭楊風水的。也有可能是閉門造車,沒有從事郭楊風水的學習和實踐的,才會把《葬書原著》的勢、形、方概念混淆,理不清。連撰書的篇目也出現誤差。
三、這六篇的内容是非常駁雜的。
《審勢篇》說的是龍的起祖于昆侖山,分布于中外各地,根本就沒有提到審勢的問題。
《審氣篇》說的是氣屬二十四山向的正五行,與郭楊風水理論是背道而馳。在談及二十四山正五行龍運動變化的駁換,和談及的所謂生氣和墓氣的長短向法,連什麼叫做生氣也不知道。可見謬誤之殊。所謂“審氣”,整個郭楊風水都是審氣和處理生氣。《葬書原著》說“氣行也,因地之勢。氣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要旨就是察審生氣和處理生氣為人們服務。說得多明白。
《審龍篇》與《審勢篇》恰恰相反,說的“萬馬奔騰,砂如浪湧”,都是審勢之句章。
《審穴篇》的内容,主要的是述“陰陽品配”,“貴陰賤陽”以及三吉六秀是富貴的樞機。三吉,指的是主觀決定客觀存在的卦例風水中的坤卦翻卦的艮巽兌三方。六秀,是加上三吉的納卦,即艮丙巽辛兌丁。這與郭楊風水以客觀存在決定人們意識的風水,是背道而馳的。所謂“審穴”,根本沒談及審穴的具體問題。
《審向篇》,是《青囊奧語原著》結尾所述“金龍,一經,一緯義不同”的緯。緯是環繞經的,審定了經,即審定了緯。因而向是沒有必要去審的。這是由于明代王徹瑩、清代趙九峰和葉九升,誤将“千裡江山一響間”譯為“一向間”所緻。
在“離趨癸,癸向離”段,說的是二十四山向正五行風水,而明顯的指出了“例難執乎納甲”。而在“山為體,水為用”段,所述“逢三合”,“三合雙山作用”,“針一轉而從衰”,都是說的明清簒改變質的“郭楊風水”。而其中指出的“尊納甲之宗”是與前段的“例難執乎納甲”針鋒相對的矛盾。
《審砂篇》的頭一句“砂明生死,就犯了極嚴重的錯誤,砂,沒有什麼生砂和死砂的分别。
“水發城門,流詳出入”。是論水,不是審砂。“随形察體,觀象審龍”,未知砂與龍的概念?此為審龍?還是審砂?“氣藏于左右,”是審氣。“脈承于前後”,是論龍脈,還是砂脈?是脈胳的脈,還是脈搏的脈?其它說了金圓、火尖、木直、水曲、土平的五行形體,可能是指砂?其中及過峽駁換,大概是指龍?
上述六篇的内容,非常混亂,并沒有合理分清審勢、審氣、審龍、審穴、審向、審砂的範疇,把龍與勢颠倒,龍砂混淆,穴向不清,以緻對勢、氣、龍、穴、向、砂相互滲雜,概念混亂。嚴重的問題,還是缺少了“審水”,把《葬書原著》“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的要旨丢在腦後了。就在《平砂-玉尺經》的“平砂”中,即在《審砂篇》也無“審砂”的氣味。
四、《造微賦》的鑒定和三賦之間的關系問題,微,這裡作微妙、精細的解釋,《造微賦》是微妙、精細、不可思議的賦詞。其中最顯著而具體的意義是:
(1)、乙丙交而趨戌,辛壬會而聚辰,鬥牛納丁庚之氣,金羊收癸甲之靈。自古以來,都沒有得到正确的釋義。劉伯溫先生和一些命理家,都以丙火生于寅旺于午,乙木生于午旺于寅而同歸于戌庫。若問其何故?答曰,木死于午。其實這是違背了甲木為陽,乙木為陰,陽順陰逆的規律。若按規律,應該是甲木順循是生于亥旺于卯,乙木逆排是生于卯而旺于亥。若以木死于午,就當墓于未,而不墓于戌。
郭楊風水,是本于《葬書原著》的“土生氣,氣生水”的理論,即龍(土)生随龍水的龍水交會,雌雄交會,陰陽交會,夫婦共路合玄空,而以震(甲)、兌(庚)、坎(壬)、離(丙)四局為實踐方法,丙為火龍,乙為火龍随龍水。壬為水龍,辛為水龍随龍水。庚為金龍,丁為金龍随龍水。甲為木龍,癸為木龍随龍水。甲庚丙壬為龍為陽,為雄為夫,乙辛丁癸為随龍水為陰為雌,為婦,丙與乙交,辛與壬交,丁與庚交,癸與甲交,“故有乙辛丁癸之婦,宜配甲庚丙壬之夫,夫夫婦婦,雌雄牝牡”。因丙生寅旺午,乙生午旺寅,壬生申旺子,辛生子旺申,庚生已旺酉,丁生酉旺巳,甲生亥旺卯,癸生卯而旺亥。
(2)、生旺互用,玄竅相通“,是與其它風水法,完全不相同,與上述六篇是不吻合的。
所謂玄,是玄武,是來龍,是内氣,是《青囊奧語原著》“金龍、一經、一緯義不同”的經。即七十二龍五行。竅,是水口,是金龍。玄竅相通,就是來龍(又十二龍坐穴)與水口共卦。前述六篇,是論向的,而所謂“關”,是論關竅相通,即是向與水口同卦。
由此可證,六篇、五篇,或四篇與三賦的《平砂玉尺經》,或誤稱《玉尺經》(指地理大全收錄本),是二合一的玉尺經,是楊(筠松)所著與劉(秉中)所著合成的玉尺經,不是純正的楊筠松所著玉尺經。
(3)、《天機賦》、《逐吉賦》與《造微賦》的關系,根據前二賦的内容來看,不難理解,是《造微賦》的玉尺。而《造微賦》又是《青囊奧語原著》實踐的方法。《天機賦》是《造微賦》步量水神吉兇的玉尺。《逐吉賦》是《造微賦》步量峰(砂)的玉尺。
從《祖傳本》所注,天機賦(玉尺經原本),逐吉賦(玉尺經原本)看來,《造微賦》也是玉尺經原本的内容之一。那麼,《玉尺經原本》内容就是《造微賦》、《天機賦》和《逐吉賦》三賦了,而《平砂玉尺經》是前述的混合而成的玉尺經。
五、根據前述,楊筠松所撰《玉尺經》僅有三賦,即《造微賦》、《天機賦》和《逐吉賦》三篇。而《平砂玉尺經》是抄襲三賦加撰其它《審勢》、《審氣》、《審龍》、《審穴》、《審向》、《審砂》六篇文章,是劉秉中或他人所撰。
由于《玉尺經》的内容,與《青囊奧語原著》相吻合,都是本《葬書.原著》乘生氣主旨的實踐綱領及實施細則,是同一理論基礎,是唐末楊筠松所撰。元、劉秉中(1216-1274)或其他人所撰的《平砂玉尺經》。是後于楊筠松生卒年代擅自撰的所謂《玉尺經》。
明代徐試可(1573-1629)輯《天機會元》收錄的《玉尺經》後于劉秉中撰的《平砂玉尺經》,無疑是抄襲劉秉中的。
明萬曆丙午(1606)仲夏上浣,敬仙賴從謙發揮的《平砂玉尺經》尤屬抄襲前者的《平砂玉尺經》。
民間收藏本的《平砂玉尺經》的落款:清乾隆丁卯(1747)仲夏上浣賴從謙發揮的版本與前标明萬曆年的版本,屬于一模一樣的翻版本。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