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洪武青花與元青花的區别

洪武(1368-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建國後不久,就在景德鎮珠山設立禦窯廠,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真正帶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但是從南京和江西地區出土的大量民窯實物标本來看,洪武朝的制作大都有元代遺風。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碗 高9.8厘米口徑20.5厘米

洪武青花瓷的制作是在元代青花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洪武青花繼承了元代青花瓷的傳統,但工整有餘,變化不足。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盤、折腰碗為多,大都沿襲元末舊制;青花色澤偏灰,胎體厚重;圖案裝飾線條粗疏豪放,改變了元代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趨向多留白;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的繪畫卻不如元代規矩。

元代造型以大件器為主,總的風格渾厚凝重,大盤的口徑可達到50厘米以上。瓶罐之類的大型器均分段制作然後粘接,修胎不講究,手觸有凸凹不平之感。盤口往往制成菱口狀,瓶罐往往有六棱或八棱的,壺制作成帶把的鳳首狀,蓋罐的蓋制成荷葉狀,瓶系制成S形狀,一些器物還帶有底座。

而洪武青花瓷在造型上多少繼承了元代樞府瓷古樸敦厚的風格,也以大件器物為主,主要有罐、大盤、棱口盤、碗、玉壺春瓶、執壺、盞托等。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及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為釉底外,其餘均為糙底。尤其是民窯器,如撇口盤、碗類,中部以下胎體逐漸厚重,有的與元代一樣,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迹。官窯器則有所創新,着意于擺脫元瓷厚重的風格,為秀美飄逸的永樂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元代胎體厚實,釉色主要有青白和卵白兩種,釉層厚,透明度較差。洪武青花瓷器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産品薄,呈現白色或者灰白色。因為瓷土淘洗的粗細不同,胎質也有粗有細。官窯器因為工藝精細,一般瓷化程度較高,因而胎體緻密細白,民窯瓷器則大多數胎體略含雜質,呈淺灰白色。釉層肥厚光潤,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窯器因為胎體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

玉壺春瓶、執壺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色或青色。其它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紅色漿,可見刷漿痕迹。青花色澤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麼深翠,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戰争環境中斷了進口青料的來源,而采用含鐵量低,含錳量高的國産青料造成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