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号,根據俄羅斯官方消息,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的旗艦—光榮級導彈巡洋艦莫斯科号,起火彈藥庫發生猛烈爆炸,處于對艦員安全的考慮,俄軍已經撤離莫斯科号上的全部官兵,當前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中。
但是烏方表示,是敖德薩地區的岸防部隊近距離成功地突襲了莫斯科号導彈巡洋艦,兩枚烏克蘭“海王星”亞音速反艦導彈擊中了莫斯科号,造成了莫斯科号導彈巡洋艦的彈藥殉爆,殉爆随即造成艦艇嚴重受損并且大面積起火,俄軍不得不從莫斯科号上全面撤離。有軍事專家聲稱,烏克蘭的海王星導彈,擊中了莫斯科号導彈巡洋艦左舷部位上方,正好命中了莫斯科号導彈巡洋艦左舷的P1000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發射筒,殉爆了左舷的P1000超音速反艦導彈,才使得俄艦無法撲滅大火。
那麼俄艦“莫斯科”号到底行不行,如果不是疏忽大意能否抵擋住烏克蘭才剛部署十多天的“海王星”最新反艦導彈,“海王星”導彈都有哪些性能,烏克蘭是如何發起偷襲的,美國或北約在裡面有沒有參與,真相到底是什麼?
本期節目專門就這個話題做了一個兵棋推演,還原當時“莫斯科”号被擊中的過程,讓我們通過技術分析,來判斷事情背後的真相。
“莫斯科”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我們先來看看中彈的“莫斯科”光榮級導彈巡洋艦,該艦是俄黑海艦隊旗艦,是俄羅斯1164型重型巡洋艦,光榮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近12000噸,是世界上少數幾種僅存的巡洋艦之一。本級艦在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船舷兩側碩大的并列布置P-1000“沙箱”長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裝置每組兩具,每舷側四組,共16枚,使得本級艦擁有了世界上僅次于基洛夫級巡洋艦(20枚)的長程對艦投送火力。
1164型巡洋艦艦上的反艦作戰裝備主要有:8座雙聯SS-N-12(P-1000)“沙箱”反艦導彈,用魚雷管發射的T3-31 或T3CT-96反潛反艦兩用魚雷以及53-68型核魚雷,1座雙聯130毫米艦炮等。
其中P-1000“沙箱”反艦導彈作戰範圍為680公裡,采用500公斤半穿甲戰鬥部,2.7馬赫的巡航速度,主動雷達導引頭有9.2公裡的搜索距離,被動雷達導引頭有18.5公裡的搜索距離。
導彈采用慣導+中繼修正+主動雷達末制導方式,需要依賴艦上裝設的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和卡-27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
防空方面,8座“雷聲”SA-N-6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SA-N-4“壁虎 ”導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以及電子對抗系統等。
主要分為四層攔截體系,最外層防空由8座SA-N-6導彈承擔,該型導彈射程92公裡,射高25~2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5~6馬赫,戰鬥部為近炸引信與破片殺傷式,裝藥144千克,艦上共備彈64枚。
第二層由2座雙聯SA-N-4“壁虎 ”點防空導彈承擔,射程1.8-14.8公裡,備彈36枚。
第三層由6座AK630型6管30毫米防空速射炮攔截。該炮有效射程8.1千米,每座炮射速達4000~5000發/分。
第四層由子戰設備及紅外幹擾彈實施,可同時對抗多個不同方向來襲的雷達、紅外及光電制導武器,具有很強的對抗反艦導彈的能力。同時裝備有60枚PK-2紅外箔條彈和20枚PK-2紅外幹擾彈,用于對來襲導彈的欺騙和幹擾。
由此看來,“莫斯科”号的防禦能力并不弱,那麼烏克蘭本次襲擊用的“海王星”導彈又是什麼性能呢?
RK-360MTS“海王星”岸防反艦導彈系統該導彈是烏克蘭剛剛服役不超過10天的最新導彈,可能大家對烏克蘭海王星導彈可能比較陌生,實際上它是烏克蘭自己改進的KH-35天王星反艦導彈。烏克蘭曾是前蘇聯的軍工重鎮,參與研制并生産了KH-35天王星反艦導彈,有這型導彈的圖紙并具備生産能力。
烏克蘭早在2013年就開始研發這種導彈,并在2018年完成了第一次試射。
2020年末,基輔以2600萬美元購買了第一套完整的海王星系統。基輔國防部在幾個月後移交了第一套“海王星”導彈原型,隻有一個發射器。
烏海軍部長奧列克西·内日帕帕上将在2021年12月說,“海王星”的第一個完整部隊将于2022年4月服役。當時的計劃是增購同樣規模的産品,配備至少12輛發射車和144枚導彈。
第一個裝備“海王星”反艦導彈的部隊将是于今年春天抵達烏克蘭南部海岸(敖德薩)的前線部隊,該部隊有六套發射器、72枚導彈和配套雷達。
相較于KH-35,“海王星”換裝了MS-400渦輪噴氣發動機,巡航速度為0.8馬赫,射程提高到了290公裡。
戰鬥部為145公斤半穿甲高爆燃燒彈,這個彈頭就是本次俄艦為何起火,卻沒有重創的重要因素。該彈頭威力太小,而且是燃燒彈,所以無法馬上擊沉俄艦。
其最大特點是僅有9米的巡航高度,在地球曲率的掩護下,如果沒有空中預警機或預警直升機執勤,對空搜索雷達對其發現距離僅為60公裡左右,這是“海王星”能達成突襲的首要條件。
現在我們具體來看看本次事件是怎樣達成的,我們通過兵棋推演來重現這一過程。
雙方布局首先,我們根據推特上一張事發态勢圖,布設了本次推演的雙方布局。
烏克蘭在敖德薩南部布設了一個RK-360MTS“海王星”岸防反艦導彈排,裝備有2個發射筒,4枚“海王星”反艦導彈,一次可以齊射兩枚。
另外在敖德薩機場有2架 Bayraktar TB2攻擊型無人機,裝備有通用電視攝像機,最大距離55.5公裡;前視紅外探測系統,最大距離83公裡;通用激光指示器,用于測距和定位,最大距離18.5公裡。
另據俄軍報道,北約戰機經常在烏克蘭周邊的北約國家飛行和巡視,其中有大量的預警機,這也就是俄軍為何屢次被烏克蘭偷襲的原因所在,預警機給烏克蘭提供了精确的打擊信息和情報,而這些預警機并未進入烏克蘭境内,俄羅斯也沒有辦法。
所以在這次推演中在羅馬尼亞中部的機場設一個北約預警機巡邏區,剛好在俄艦的對空探測範圍外,俄艦無法探測與知曉預警機的行蹤。
俄“莫斯科号”位于蛇島以東18公裡處,與圖紙及烏克蘭宣稱的地點吻合。
烏克蘭“海王星”自帶的車載Mineral-U雷達,有源C波段探測距離185.2公裡,俄艦正處在其探測範圍内,有源X波段探測距離為129.6公裡。
但我們這裡設定海王星自帶車載雷達未開機,理由很簡單,如果開機輻射出電磁信号,很快會被克裡米亞及海上的俄軍截獲,就算不被打擊,俄軍也有了戒備,從而無法達成偷襲的目的。
再來看俄軍的探測系統,“莫斯科”号有30部對空對海探測設施(反潛的不算在内),因為要進行技術分析,所以這裡列舉一下。
主要的探測雷達是三型:
1是3R41“頂罩”火控雷達1部,最大距離166公裡;
2是“前門C”導彈跟蹤雷達[Argon 1164]1部,作用距離500公裡;
3是“頂對”[MR-800]和“頂舵”[Fregat]對空搜索雷達,各1部,作用距離370公裡。
剩下的是各職能雷達:
3部MR-231-3型“棕榈樹”導航雷達,作用距離92公裡;
2部MPZ-301 型“氣槍群”火控雷達,作用距離44公裡;
2部“T形柱”光電指揮儀,用于對空搜索和測距定位,作用距離55公裡;
3部“傾壺”光電指揮儀,作用距離55.5公裡;
1部“光榮級”情報支援系統,作用距離926公裡,可被動對空對海搜索;
1部“田酒桶”[MP-404電子戰系統],作用距離926公裡,可用于超視距雷達(地波)及特定輻射源ID定位。
如果烏克蘭車載雷達站開機,可瞬間被上述兩種情報及電子戰系統定位,确定輻射源,因此我們才假設烏克蘭雷達并未開機,否則早就被發現。
3部“椴木棰”火控雷達,短距火控指引,作用距離22公裡;
3部“歪椴樹”激光測距儀,對空對海搜索測距,作用距離9.2公裡;
1部“鸢鳴”B火控雷達,作用距離74公裡;
1部“鸢鳴”B電視攝像指引器,可見光測向,作用距離74公裡。
由此可見,“莫斯科”号的搜索範圍幾乎覆蓋了半個烏克蘭和半個羅馬尼亞,敖德薩更是覆蓋其中。
這裡做了幾張态勢圖大家看一下。
海王星反艦導彈的打擊範圍;
海王星雷達的對海搜索範圍;
莫斯科号的對空搜索範圍;
莫斯科号的對海搜索範圍;
莫斯科号的對海打擊範圍;
技術分析為找出真相,我分别假設了幾種情況用于測試,分别找出幾個關鍵參數。
測試一:俄艦雷達全部開機的情況下,掠海飛行的“海王星”導彈何時會被俄艦探測到,以及俄艦能否攔截“海王星”。
我們這裡設定俄艦的卡-27艦載直升機沒有升空,并沒有報道說俄艦直升機在空中預警,因此隻能全靠“莫斯科”号自帶的艦載雷達搜索。
時間:4月13日21點整
海王星岸防系統發現俄艦,距離137公裡,發射。2枚齊射,間隔5秒後又射出2枚。
由于是掠海飛行,受地球曲率影響,一開始俄艦并未察覺。
13分鐘後,俄艦“頂對”和“頂舵”搜索雷達發現來襲目标,方位349度,距離60.3752公裡。
緊接着,俄艦發射了6枚“雷聲”[5R55RM]中程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由于“海王星”是掠海飛行,受海面雜波影響,影響了雷聲導彈的制導部件精确鎖定,隻擊中一枚,又補射了3枚,還是未擊中,在“海王星”突防到距離俄艦8公裡時,被俄艦發射的2枚“壁虎”點防空導彈擊中。
當然,這個概率有高有低,有時候僅3枚“雷聲”就攔截了。
經過數次推演,“海王星”都無法突進到俄艦的第三、四層防禦體系,這就是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弊端,無論你飛得多低,一旦被發現,都很難逃脫被攔截的命運。
經過測試,掠海飛行的“海王星”在離俄艦還有60公裡左右時,會被發現。
測試二:烏克蘭如何制導
前面我們說過,烏克蘭不可能開啟車載雷達,會被俄軍提前發現,從而失去偷襲的突然性,因此我們也要測試利用TB2無人機和羅馬裡亞的預警機能否順利為“海王星”制導。
這裡我們把俄艦3部遠程雷達全部關閉,否則TB2很早就會被發現并擊落,俄軍艦也的确擊落過好幾架TB2,因此隻能如此設定。
TB2攻擊無人機從敖德薩機場起飛,直奔俄艦。
經過59分鐘的飛行,TB2無人機的通用前視紅外探測系統探測到了俄艦,方位183度,距離51.856公裡,傳遞給通用電視攝像機進行識别鎖定。确認後烏克蘭的“海王星”導彈根據無人機提供的大緻方位,向俄艦發射了2枚導彈。
由于俄艦雷達全部關機,并未發現來襲導彈,直到“傾壺”光電指揮儀和“田酒桶”電子戰系統在導彈距離俄艦僅有29公裡時,才察覺目标,俄艦椴木棰火控雷達急速開機,在距離導彈還有8.5192公裡時鎖定目标,發射彈藥進行攔截,這次4層防禦都用上了,但還是被一枚擊中,損傷18.5%,P-1000沙箱反艦導彈被擊中爆炸,電子戰系統損毀,但動力完好。這個結果跟真實事件高度相似,包括擊中部位和損傷情況。
經過這次測試,我們知道了烏克蘭如果用無人機制導,前提是俄軍艦大型搜索雷達都未開機,可以在距離50公裡左右,耗時一小時左右,給“海王星”導彈提供打擊信息。
由此得出結論,俄艦遠程搜索雷達并未開機,否則以無人的慢速和俄艦100公裡的作戰範圍,無法突進到50公裡。
下面我們再測試北約預警機在羅馬尼亞境内能否制導。
21點,一架E-2C預警機從羅馬尼亞中部的機場起飛,随着高度的不斷增加,對海搜索範圍也不斷擴大。
經過25分鐘的不斷螺旋爬升,E-2C預警機在7880米海高時,AN/APS-145型預警雷達發現了俄艦,方位103度,距離390.772公裡,随即将打擊諸元傳遞了位于敖德薩的“海王星”導彈,海王星2枚齊射。
俄艦雷達關閉,雖然最後階段發現進行了攔截,但距離太短攔截失敗,2枚導彈命中俄艦,造成21.8%損毀。
随後海王星又射了兩枚,但這次俄艦雷達已經開機,雖然有部分損毀,但衆多的防空系統和探測系統仍有很多可用,輕松攔截下來,這就是為何“海王星”為何隻射兩枚的原因,看來美國事先也是幫烏克蘭做過推演的,知道僅憑“海王星”145公斤的半穿甲燃燒彈很難徹底毀滅俄艦的防空能力,如果再發射,會招緻報複性打擊。
經過測試,北約可以在羅馬尼亞境内無聲無息地在俄艦探測範圍外,給烏克蘭“海王星”導彈提供打擊信息,從始至終俄艦都未發現北約預警機,可以說做的天衣無縫。
測試三:俄軍要懈怠到何種程度才會被擊中
通過測試不難發現,俄艦的防空能力很強,隻要不是雷達全部關機,亞音速的“海王星”就很難突破防禦。
但我們知道,俄艦再懈怠,也不可能全部雷達關機,因此這裡把雷達挨個關閉,測試了一下。
經過測試,那三部主要的預警搜索雷達都要關閉,一是耗電太大,二是随便一部開機,都可以輕易發現來襲導彈,不至于被偷襲。
下面挨個試驗智能雷達,隻保留對海搜索和導航雷達,烏克蘭導彈還是會被發現,據俄軍的通報着火原因還在調查,說明他們也不知道有導彈來襲。
把對海搜索雷達關掉,隻保留小型火控雷達,還是能發現來襲導彈。
過程太繁瑣,這裡就不一一叙述了,說一下結果。
隻有剩餘MPZ-301 型“氣槍群”火控雷達時,“海王星”導彈才有擊中俄艦的可能。
由此可見,該型雷達存在缺陷,而俄軍當時,恐怕唯一開啟的雷達,就是這部。哪怕是作用距離極短的“椴木棰”雷達,也能及時應對。
“氣槍群”火控雷達的主要職能是對空搜索,而不是對海搜索,對于掠海飛行的“海王星”來說,正好鑽了個空子,利用這部無法對海搜索雷達的缺陷,輕松擊中俄艦未被發覺。
是不是冒了身冷汗?難道俄軍内部有奸細通風報信?
所以說,俄軍當時要麼就是開着作用距離44公裡的“氣槍群”火控雷達,要麼一部雷達沒開。要知道俄軍不可能全部睡覺,總有值班人員守在雷達前,一旦發現就會及時應對或者預警,因此隻開啟一部有缺陷的雷達,恐怕是俄艦此次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
好了,今天的技術分析就到這裡,至于答案和真相,還是大家自己分析和判斷,這裡僅就技術問題做了一個還原和推演,相信有比我腦瓜更好使的觀衆,能從中得到啟發,尋找到答案。
真相我們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北約是否參與也許是個永遠的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