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對科學的感悟而麻辣燙而成的,那麼中國古代有科學嗎?是不是真的象學術界認為的那樣,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呢?
由于近幾百年中國的科學技術全面落後,主流的認知認為是中國的文化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以至于爆發新文化運動,否定中國古代的文化,全盤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在這種大曆史背景下,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中國古代的科學了,而中國古代的文化已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自認為懂中國文化,也沒人願意去探索文化是怎麼來的,甚至是用文化來證明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其實已經錯的太離譜了。
要證明中國古代有科學,其實很容易,隻需要根據科學的定義找出幾項就能證明了,反而否定中國古代有科學,是很難的事情,因為中國五千年文明曆史,要否定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需要否定所以内容都不是科學,是很難的。
再重溫一下澳大利亞科學院關于科學的定義:
科學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已經獲得的知識體系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觀察加試驗和假設與驗證,知識和過程是相互獨立的,因為知識的獲得是依賴于提出的問題和找到答案的方法。 科學通常分為四大類: 自然科學:包括生物學(對有生命的有機體的研究)和非生物學(象物理、化學、太空學這種對物質世界的研究)。 社會科學: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比如人類學、心理學)。 形式科學:對邏輯和數學的研究。 應用科學:以科學為基礎用科學知識開發新應用的學科,比如工程、機器人、農學和藥學。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經驗科學,這意味着任何理論都必須是基于可觀測的現象,試驗結果可再現,而且可以被别的人再現。
總結一下:科學是知識體系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知識體系和過程是相互獨立的,理論要基于可觀測的現象,試驗結果可再現,能被他人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就是科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獲取知識體系的過程。
1、獲取天文學知識的過程
獲取天文學知識必須靠中國的兩個天文學儀器,日晷和圭表。
日晷測量一天内的時辰,就是現代的幾時幾刻,圭表是測日期的,就是現代的某年某月某日。
2、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知識體系
2.1 日晷
日晷的晷面是圓形,把圓等分成了十二份,分别命名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晷面中心垂直晷面有一個針,太陽出來後,晷針的影子在哪一格,就代表是哪兒時辰,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用日晷測時辰,隻能測出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日影的方位。
晷面的造型和現代的鐘表是一模一樣的,現代的鐘表也是圓形,也是把圓分成十二份,隻不過一圈代表半天時間。
日晷晷面的十二份有個總體名字十二地支,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幹地支中的地支。
十二地支的本義是表示方位,日影的方位,用日影的方位表達抽象的時間,用空間概念表達時間概念,這是很了不起的智慧。
2.2 圭表
日晷隻能測一天内的時間,測日期怎麼測呢?需要另外一個天文儀器圭表。
圭表是由圭和表組成,表垂直于圭,圭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地平面,正午時分,表的影子就投射到圭上,影子末端在圭上的刻度就代表某一天。
表的正午日影最短的那天是夏至,最長的那天是冬至,其他時候影長在夏至和冬至之間,用圭表能發現太陽的回歸年周期,影長是按年周期重複的。
今年某一天的影長和去年某兩天的影長是一樣的,和其中一條的影長變化趨勢一樣,比如都是由短變長,那麼這一天和去年那一天就是同一天。
發現這個規律是非常難的,隻有用正午日影長度才能發現。
用這種方法能準确度量一天的時長:昨天正午日影到今天的正午日影就是一天時間,并且用兩天正午日影末端中間的刻度線數量來代表天數。
這是另外一種用空間概念來表達時間的概念。
這個有多先進呢?現代天文學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是用時間概念表達距離,跟時有異曲同工之妙。
2.3 十二地支紀時
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一天的十二個時辰,雖然早期的時辰是太陽影子的方位,沒法完全描述一天内的時間,但這正好表達了時辰的演化過程,最先需要具體化時辰的是白天,白天在活動需要時間的指導,夜晚都在休息,時間是不重要的。後來為了追求完美,夜晚的時間段也定義得白天一緻。
早上太陽的影子在卯位或者辰位,中午在午位,傍晚在申位或酉位。
2.4 天幹地支紀年月日
用天幹地支組合年月日,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和地支用特定組合方式組合成六十個甲子,從天幹甲開始,一個天幹一個地支組合,甲子、乙醜、丙寅......癸酉,然後是甲戌、乙亥;這是第一輪組合,然後跳過一位從天幹的丙開始,天幹和地支依次組合,依次類推,一個六十個組合。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嚴格來說這不是數,隻是一個順序關系,但從中能推導出數來。
比如2020年12月22日就是庚子年戊子月己亥日,這是一套完備的紀年月日的知識體系。
2.5 《皇極經世書》的曆法
《皇極經世書》采用了一套十二進制和三十進制混合紀時機制,時間單位分為元、會、運、世、年、月、日、時,進制關系如下:
1元=12會
1會=30運
1運=12世
1世=30年
1年=12月
1月=30天
1日=12時
2.6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也是一種曆法,比較粗略的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份,并把每一份和對應的氣象關聯起來,用二十四節氣歌來表述。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乏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寒。
大雪河汊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轉眼又一年。
2.7《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是關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專著,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科學知識,比如勾股定理和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有科學的強力證據,但勾股定理和天圓地方被曲解得太多,尤其是天圓地方,認為中國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方的,被當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落後的證據。
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氏立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請問數從安出?”
這是《周髀算經》開篇第一段,周朝的周公問商高說,我聽說大夫擅長數學,請問古代包犧氏(伏羲)創立了周天曆度,可是天沒有梯子,上不去,地沒法用尺寸度量,請問周天曆度的那些數字是怎麼來的?
周天曆度就是《周髀算經》的主要内容:比如太陽的高度,太陽的直徑,太陽一天運轉的直徑和周長,周朝到太陽直射點的距離等等。
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
商高說,周天曆度那些數的法則出于圓方之數,圓數出于方數,方數出于矩數,矩數出于九九八十一乘法表。折一個勾三股四弦五的矩,矩是直角三角尺。然後用積矩的辦法證明勾股弦的關系,勾長*勾長+股長*股長 = 弦長*弦長,就是勾股定理。大禹治天下的辦法,也是由這些數派生出來的。
積矩,勾股定理的證明過程
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準備一個勾三股四弦五的矩。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
再用一個一樣的矩,合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一半是一個矩。
環而共盤
把長方形依次在一個平面内旋轉三次。
得成三四五
得到黑色邊長為三的兩個正方形,紅色邊長為四的正方形,藍色邊長為五的正方形。
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為積矩
藍色正方形的邊就是矩的弦,知道勾長為三,股長為四的前提下,能計算出藍色正方形的面積是25,所以,藍色正方形的邊長就是5,矩的弦長就是五,勾三股四弦五,完美的勾股定理證明過程。
用矩之道
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
周公說,這些數學法則也太高深了,請問,矩的實際應用有那些呢?
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了,青黑為表,丹黃為裡,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智出于勾,勾出于矩。夫矩之于數,其裁制萬物,惟所為耳。“
怎麼用矩呢?矩可以正繩,可以望高,可以測深,可以測遠,可以畫圓,可以畫方。
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這個概念是被曲解最深的中國古代科學,被誤認為是天地形狀的模型,而且是不正确的天地模型,代表了中國古代天文的落後。其實不是,這一段延續上一段,還是在講數之法,天圓地方是對前一句的複述:方屬地,圓屬方,天圓地方,緊跟着一句方數為典,以方出圓,對天圓地方做了補充,所以,天圓地方的本義是天用圓數,地用方數。
圓數的法則是圍一徑三,就是圓的周長等于直徑乘以三,三是圓周率,隻是精确到了整數,《周髀算經》中很多計算圓周長的例子,比如太陽的一天運行的周長,太陽光照射圓的周長等;
方數的法則就是勾股定理,後面章節有明确的表述: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就得弦。用公式表述就是:
夫矩之于數,其裁制萬物,惟所為耳。
用矩的數學法則,可以随便計算萬事萬物。
還需要強調一點,勾股定理也被稱作商高定理,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周公問商高,問的是伏羲的周天曆度的數怎麼來的,商高回答了這些數的法則是方數和圓數,圓數是勾股定理,顯然勾股定理在伏羲時代就有了,伏羲在商高的古代,中間差了2000年,把勾股定理冠名給商高,就是張冠李戴了,還不如說伏羲定理更準确。
周天曆度
昔者榮方問于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望所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這應該就是伏羲的周天曆度的具體内容:太陽的高度和太陽的直徑,太陽光照射範圍,太陽一天運行的距離,太陽的遠近,人的視野的極限,太陽環行一周東南西北最遠的距離,星宿的分布,天地的大小等等。
這些内容雖然是榮方問陳子,但《周髀算經》開篇就描述了是伏羲創立的周天曆度,所以這些方法不是陳子發現的,應該是陳子掌握了伏羲的方法,然後轉述出來的。
立杆測影
夏至南萬六千裡,冬至南十三萬五千裡。日中立杆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裡,勾一尺五寸;正北千裡,勾一尺七寸。
日中立杆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立杆測影,就是天文儀器日晷和圭表的原型,日中立杆測影是測正午的日影,此一者就是正午的日影所在的那條線段,這是天道之數。
周髀長八尺,就是圭表的表高度是八尺,立杆測影的杆的高度是八尺,周髀算經就是以八尺杆高為計算模型的,以髀為股,正午日影為勾,組成一個矩尺,就可以應用矩的邏輯來測太陽的高度,太陽有多遠等。
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夏至那天,正午日影長度一尺六寸;
正南千裡,勾一尺五寸,同樣八尺周髀,在正南一千裡,正午影長勾一尺五寸;
正北千裡,勾一尺七寸,同樣八尺周髀,在正北一千裡,正午影長勾一尺七寸。
由此得出計算公式:勾之損益寸千裡。
越往南,正午日影越短, 每往南一千裡,正午日影就短一寸,由此推測夏至日正南一萬六千裡正午日影長度為零。
夏至南萬六千裡,冬至南十三萬五千裡,由于冬至日正午日影長度是一丈三尺五寸,所以冬至日正南十三萬五千裡正午日影長度為零。
測日之高大
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勾六尺,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勾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裡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裡。
夏至日後,正午太陽向南遠離表,正午日影就越長,等某一天正午日影六尺長時,取直徑一寸長八尺的空竹,用竹筒望太陽,調到正好從空竹中看到整個太陽。以此來計算太陽的高度和直徑,示意圖如下。
測太陽高度和直徑的示意圖
影長六尺,就是六十寸,根據勾之損益寸千裡的定律,計算出從表至日下六萬裡沒有日影,從沒有日影處到太陽的距離是八萬裡,因為表的高度是八尺,按相同的比例,太陽的高度是八萬裡。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旁至日所十萬裡。
這裡計算到太陽的直線距離是十萬裡,從周髀到太陽的直線距離是通過周髀到日下,即太陽直射點,和太陽直射點到太陽的直角三角形來計算,以周髀到日下為勾,以日高為股,周髀到日的距離就是弦,弦等于勾股各自乘然後并而開方除之。這是勾股定理的完整描述,
這裡還有一個數學概念,開方,開方是乘方的逆運算,是一種除法。
以率率之,八十裡得徑一裡,十萬裡得徑千二百五十裡;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裡。
長八尺直徑一寸的竹筒正好和太陽影子一樣大,按這個比例,如果是八十裡,直徑一裡的竹筒正好和太陽影子一樣大,因為到太陽的距離是十萬裡,如果用一個十萬裡的竹筒,直徑一千二百五十裡時,正好和太陽的影子一樣大,這就是太陽的直徑,所以太陽的直徑是一千二百五十裡。
法曰:周髀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千裡。
這是所有相關計算的定理:八尺高的周髀,正午影長差一寸,距離差一千裡。
故曰極者天之廣袤也。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勾一丈三才,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十萬三千裡而至極下。
用相同的方法來測到北極的距離,用 八尺表,勾一丈三寸,剛好望到北極,同理,從周往北十萬三千裡到北極正下方。
日夏至南萬六千裡,日冬至南十三萬五千裡,日中無日影。由此觀之,從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裡,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裡,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裡。
這裡推斷除夏至日太陽運動的直徑是23.8萬裡,運用圓數,周長等于直徑乘以三,太陽在夏至日的運動周長是71.4萬裡。
這是用圓周率計算周長的應用,《周髀算經》中還計算了冬至日、春秋分日太陽運動的直徑和周長等。
冬至道夏至,太陽的南北遊。
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日晷損益寸差千裡。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遊十一萬九千裡。
由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影長差119寸,計算出冬至太陽直射點到夏至太陽直射點的距離是11.9萬裡,這是太陽從南遊到北,用遊泳的遊,表面太陽的運動是受到大氣的浮力,就像在水裡遊一樣。太陽的南北遊,就是現代的太陽回歸運動。
天體模型
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裡,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裡。......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裡。
這才是《周髀算經》中關于天地模型的描述,不是天圓地方,天圓地方是數的法則,天地模型是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裡,天地的中部都隆起高六萬裡,地法覆槃,盤子都是圓的,地也是圓的,不是方的,地中部高出四周六萬裡,也不是平的。
3、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就是科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毫無疑問就是科學,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些知識體系和獲取知識體系的過程是獨立的,是基于正午日影的長度這一可觀測的現象,試驗結果是可以再現的,也能被其他人再現的,完全符合科學的定義,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毫無疑問就是科學,即使用國内學者的标準也能證明這些是科學。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
用日晷和圭表測量太陽的影子,這是在探索天時,對探索活動和天時的感悟形成了神話傳說和故事,以及儒家,道家,易經等思想文化,是對科學的感悟而麻辣燙成了文化。
科學+感悟=文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