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歲的孩子在家裡“兇”自己爸爸的視頻在網上走紅:
“全家就你不學習,還玩手機,天天你都讓我們學習,就你沒學習,你還老玩手機上的遊戲……”
小朋友哭着訓斥自己的爸爸:全家人都有事情做,但是爸爸卻隻是玩手機,讓大家讀書學習,但是爸爸卻在家裡不讀書不學習,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讓大家做到呢?
小朋友邊流眼淚邊指責自己的爸爸,看來這個小朋友對爸爸有意見已經很久了,這次可能是因為實在是受不了爸爸對自己的教訓,才把壓抑太久的不滿全部發洩了出來。忽然想到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家長和孩子嗎?
我們現在都提倡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小小年紀,孩子便在各種培訓班裡穿梭:舞蹈、書法、繪畫、鋼琴、英語、口才等,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将來的學習中表現突出。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自己的要求卻越來越低。
我們要求孩子在上課學習的時候,自己又在做什麼呢?估計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在玩手機,不是刷視頻就是玩遊戲。這樣就會導緻孩子的心理不平衡:憑什麼我要學習,你們卻整天玩手機?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對手機上瘾,不讓玩手機就發脾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的父母就是一直在玩手機啊,所以孩子覺得自己玩手機并沒有錯。
近年因為玩手機導緻親子關系緊張的事情層出不窮,更有孩子因為玩手機導緻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因為玩遊戲買裝備,把父母的辛苦錢都搭了進去。
這不是手機的過錯,因為手機就是一個工具而已,錯的是家長。因為家長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負面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檢讨一下自己的行為。或許是因為我們誤導了孩子。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說過:“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将它們視為人生的标準和榜樣。”
在我們國家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在一個偏遠的地方有一種陋俗,就是當自己的父母年滿60歲的時候,就會被送往山上,任老人自生自滅。一個爸爸帶着自己的兒子,把爺爺放在背簍裡背上了山。下山的時候,爸爸把背簍和爺爺放在了山上,拉着自己的兒子回家。但是兒子卻堅持要把背簍帶回去。
爸爸很奇怪,問兒子為什麼。兒子說:“這個背簍我要留着,這樣等你老了的時候,我也用這個背簍把你背上山。”
聽了兒子的話,爸爸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連忙轉身把爺爺背回了家。從此以後一家人對爺爺都特别好。因為爸爸希望當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子也能對自己好一些。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心裡面認為自己的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那麼父母的行為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标準。
是的,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就要先做什麼樣的父母。
在一列快速行駛的地鐵上,與周圍玩手機的孩子不同的是,這個孩子一直在抱着一本書看。旁邊的媽媽手中也拿着一本書。看到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就向這位媽媽求教:“你是怎麼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各種電子設備的呢?”
媽媽的回答讓我們深思:
“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孩子的身上有着家長的影子。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上,看出家長的素養。
記得班上曾經有一個男孩宋陽動不動就喜歡朝别人吐口水,我曾教育過他很多次。課間的時候,一個小女孩哭着找我:“老師,宋陽又朝我吐口水,都吐到我臉上了。”我一看,小女孩的臉上有東西,趕緊先帶着她去洗臉處理幹淨。然後我把小男孩叫到辦公室:“為什麼要朝别人吐口水啊?這是一個特别不禮貌的行為,你知道嗎?”
宋陽很無辜地說:“我不知道啊,因為我爸爸就經常朝别人吐口水。我爸爸說了,誰要是惹我,就讓我朝誰吐口水。”
我歎了口氣,接着對他說:“你爸爸說的是不對的,有問題不能這樣解決。這種行為不好。”
小男孩接下來的話,更讓我吃驚:“老師,你不知道,這話是我奶奶教給我爸爸,我爸爸又教給我的。不能讓别人欺負我,欺負了我,我就朝他們吐口水。”
聽到這裡我真的無語了,放學的時候,我和孩子的媽媽溝通了這個問題,幸好孩子的媽媽比較通情達理,說回去好好地教育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要意識到我們家長不但要引導孩子好好學習,更要讓孩子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因為一個沒有教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我們在讓孩子解決矛盾沖突的時候,無理行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反而更給孩子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那麼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人生的
“起跑線”
。
上一篇
冠心病心絞痛特效秘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