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低聲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視頻:

一位媽媽陪孩子練琴時,因為孩子老是彈錯,媽媽沒忍住脾氣,急得吼了起來,結果孩子的回應亮了:

“我覺得你還是溫柔一點吧”

“但你老是彈錯了怎麼辦?”

“老是彈錯,你溫柔的跟我說呀:寶寶你彈錯了也沒有關系。”

視頻中,孩子可憐兮兮地“勸導”媽媽要溫柔點,看到孩子這楚楚可憐的樣子,媽媽的内心翻騰着愧疚、後悔、自責......

無獨有偶,一位爸爸正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眼看着馬上就要失去耐心,兒子小心翼翼地提醒爸爸:

“爸爸,你别吼我了,寶貝會寫,會寫。”

“哇,給爸爸鼓掌……”

讨好的眼神,令人心疼。

這是很多孩子在被吼之後真實的表現,帶着深深的恐懼感,小心翼翼地讨好着父母。

當孩子沒能讓我們滿意時,沖着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父母每天的習慣,一位家長開玩笑地說:“吼娃兩敗俱傷,不吼憋出内傷”。

然而,在孩子成長之路,我們真的隻能靠吼才能讓他們配合嗎?

              01

經常被大聲吼叫的孩子

最後都怎麼樣了

經常吼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很多,比如:喪失安全感;産生自卑感;導緻叛逆,越來越不“聽話”;孩子會模仿,會學習,學會了同樣的表達......

這其中,最惡劣的影響是對親子關系的破壞。

網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教授問他的學生們“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要用喊?”

一位同學舉手回答說:“因為喪失了'冷靜’,所以要喊。”

教授又問:“可是,為什麼别人就在你旁邊,你還是要喊呢,難道不能小聲點說嗎?”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着,但沒有一個答案是令教授滿意的。

最後,教授解釋說:“當生氣的時候,兩個人心的距離很遠,為了穿越心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于是人的聲音很大。然而,彼此聲音越大,就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更大聲地喊……”

換句話說:聲音越大,彼此的間隔就越大,心也越遠了。

當我們總是大聲教育孩子,實際上,也是在把孩子的心越推越遠。

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就毀在了這種過于粗暴的溝通模式上,而一旦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也是教育失靈的開始。

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你就會發現,你吼得再大聲,說得再多,孩子也不願意聽,教育就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

教育中,有一條至關重要的原則:關系大于教育,隻有先跟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孩子才能信任大人,願意合作。正如教育學者詹大年說:關系建立,教育才會真正發生。

當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習慣提高音量來讓孩子合作,其實背地裡已經輸得徹底。

02

教育孩子,聲音越大,效果越差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一種誤解,以為聲音越大,越顯強勢,越能讓孩子聽話。

我們先是扯着嗓子吸引孩子注意力,發現孩子沒有改變,接着一聲比一聲大,開始吹鼻子瞪眼。

然而,靠音量真的能“壓制”住調皮的孩子嗎?

并不一定。

面對你的吼叫,孩子的反應無非以下三種順從、反抗、當耳旁風。

不要以為順從就是好事。孩子選擇順從,是因為他怕你,他們戰戰兢兢地看着父母眼色,越來越小心翼翼。

副作用就是,這樣的孩子越來越愛隐瞞出現的問題或在外的遭遇,因為你的吼叫,常常讓他沒勇氣說真話。恐懼導緻了孩子的不誠實。

有的孩子選擇反抗。你吼一句,他回兩句,你大聲,他比你更加大聲,我們身邊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如此。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說:“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們吼得越大聲、越兇,帶來的反抗也越激烈,親子沖突就會更加突出。

有的孩子是當耳旁風,他們感受到的是麻木。隻要你一吼,孩子的大腦就啟動逃生機制:“罵吧,罵完就好了。”等你講完,孩子毫無改變,這也是一種消極的反抗。

老話說:“有理不在聲高”。如果打一頓、罵一頓、吼一聲,孩子所有的行為問題都迎刃而解,養育一個孩子就不會那麼難了。

某檔綜藝節目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位媽媽還沒下班就開始一遍遍打電話催兒子寫作業。

回到家後,發現孩子的作業竟然還未動筆,媽媽一下子就爆發了,怒吼道:

“為啥一個字都沒寫?”

“打了多少電話,我催了多少次!”

“你想氣死我嗎?”

面對媽媽的怒火,孩子先是眼裡含着淚水,随着媽媽聲音越來越大,他開始用手捂着耳朵,一邊往角落裡躲。

最後,無論媽媽說什麼,孩子都倔強着不說話。

在孩子早期成長中,你的聲音越大,孩子因為恐懼會短暫地安靜下來。但這種方法是有時效的,用久了,就會失去正面的教育意義,留下的隻有傷害。

沒有人可以靠高分貝的斥責走進另一人的内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真的不是靠音量。

03

低聲教育,更能讓孩子配合

《正面管教:不兇不吼教出好孩子》一書中寫道:“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一,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

第二,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孩子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第三,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

當我們下定決心改變語氣,降低分貝,你會發現低聲遠比吼叫更有力量。

最近,抖音上一位媽媽的教育方式赢得了數百萬網友的點贊。女兒不小心打翻了飯盒,戰戰兢兢地喊來媽媽,媽媽問:“你把媽媽的飯打翻了?”

孩子似乎也吓到了,支支吾吾地說:“不要罵”,看到孩子害怕的樣子,媽媽把孩子抱在了懷裡:

“媽媽不說你,就是問你一下,是你不小心嗎?”

“你下次小心點好不好?”

“下次不要再随意弄媽媽的飯盒好嗎?”

“提不動是不是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

“你看這樣就浪費了,是不是?

原本即将爆發的親子大戰,就這麼溫和地揭過了。

你看,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要靠大吼大叫才能解決。

有時候,把聲音放低,大人的話才更可能被孩子真正聽進去,教育才會少一些情緒,多一份理智。

當我們願意放低聲音教育孩子,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孩子觀察到父母處理憤怒的方式,這對他們很有教育作用。

教育是為了喚醒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和他分個勝負。

看到這,有的父母會說:“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脾氣,我們難道一輩子都要對孩子和顔悅色嗎?”

幸福的家庭裡,對成員最基本也是最難的要求是: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

我們想說的是,你可以有脾氣,但一定要學會發脾氣;你可以吼孩子,但是不要把吼變成家庭的日常;這是真正考驗父母的地方。

養育孩子,态度比方法更加重要,好的态度才能建立起好的關系,關系壞掉了,方法無疑是失敗的。

有話好好說,永遠是一個家庭難能可貴的财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