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曆史
不點藍字,我們哪來的故事?喜歡看《地理中國》和《探索發現》這兩檔紀錄片的同學,應該會對一位名叫李憶祖的地質學家有印象。
李憶祖老先生長年紮根新疆,掌握豐富的地質知識,深受大家敬佩。
從面相上看,李憶祖老先生有着一對湛藍的眼睛,臉部棱角分明,一眼看上去,就不像是東亞人,更像是新疆當地少數民族同胞。
其實,李憶祖老先生是一名外國棄嬰(具體哪國不知道,有人說是美國棄嬰),剛出生不久,他的親生父母就将其遺棄在一家天津教會醫院。
1961年,大學畢業的李憶祖主動要求前往新疆參加建設。若有人稱他為“老外”,李憶祖總要回上一句“我是地道的中國人”。晚年時期的李憶祖還幹了一件“瘋狂”的事情。
1938年的天津當數魚龍混雜,日本人、外國人,加上潛伏在暗處的抗日團體,讓整個天津衛的局勢錯綜複雜。
形勢不太平,居住在天津租界的不少外國人都想着早日返回原籍。此時,一對白人夫妻提前辦妥了護照、簽證和相關手續,正準備返回故鄉。
不料,身懷六甲的妻子卻突然肚子疼,馬上就要分娩,丈夫趕緊将她送到天津一家教會醫院。所幸送醫及時,母子平安。
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對任何一對夫妻而言都是天大的喜事。然而,這個小生命的降生卻愁壞了他的親生父母。
因為他們隻準備了兩張機票,夫妻倆實在沒有錢為這個孩子購買一張新機票。
思來想去,夫妻倆忍痛将孩子留在醫院。這個剛出生不久的白人嬰兒,也就成為了棄嬰。夫妻倆走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就連國籍都是一片空白。
這下讓醫院犯了難,它們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孤兒院,沒有能力收養這個孩子。
這時,一對來自山東的中國夫婦李端甫、趙秀珍就收養了這個白人棄嬰,将他帶回北京,視如己出。
李端甫還給這個孩子起了個名字,叫李憶祖,希望他雖然是外國人,但不要忘了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五歲之前的李憶祖與養父母,還有其他兄弟姐妹生活在北京。
當時抗日戰争形勢越發嚴峻,李憶祖的長相給李家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了保護這個孩子,李端甫和趙秀珍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将李憶祖送回山東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鄉下。
鄉下民風淳樸,思想保守,最起碼能讓這個孩子平安地度過童年。
1945年8月,随着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李端甫、趙秀珍又将李憶祖接回北京,送他去上學。但又是因為長相,李憶祖遭到了同學們的排擠。
養母趙秀珍察覺到了李憶祖的異樣,她先是找到學校領導和老師,向他們及時反饋這一情況。回到家後,趙秀珍告訴李憶祖:“要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更要勇于面對質疑,這才是男子漢該有的樣子。”
想通這點,李憶祖變得勇敢起來,每當有同學嘲笑他是外國人時,他都會大聲反駁:“我不是外國人,就是一個中國人。”
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沒過多久,李憶祖在學校裡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大家相處融洽,沒有人再對他的相貌指指點點。
這之後,李憶祖相繼進入北京二中和北京四中求學。1957年,李憶祖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李憶祖順利畢業,成績優異的他被分配到北京工作。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李憶祖身材高大,長相俊俏。加上名校畢業,順利留在北京,這樣的條件可謂人人豔羨。
對李憶祖來說,他在學校學習的是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分配在北京,與自己專業有些不對口,所學的知識基本上無用武之地。
所以李憶祖兩次向上級打報告,堅決要求到新疆工作。因為新疆土地廣袤,有很多地質勘探空白,地底下更蘊藏着數不清的礦産資源。
許多李憶祖的大學同學,畢業後投入到了建設新疆的大生産中,所以李憶祖也有支援新疆的想法。
組織上看到李憶祖的态度如此堅決,于是就同意了李憶祖前往新疆工作的報告。不過,李憶祖的養母趙秀珍非常不願意他離開北京。
因為李憶祖的養父去世得早,他和養母的關系十分融洽,眼看兒子大學畢業留在北京,接下來娶妻生子,建立小家庭,這幾乎是每個中國老人所能想到的圓滿結局。
可是孩子就要離開自己的身邊,前往地廣人稀的新疆,這肯定會讓趙秀珍擔心。從側面來看,李憶祖與趙秀珍早就是血濃于水的母子關系,他把趙秀珍當作親生母親,趙秀珍同樣将李憶祖視為親生兒子,二者根本不存在任何血統上的隔閡。
經過李憶祖耐心地勸導,趙秀珍考慮到年輕人報效祖國的心願,最終還是同意他前往新疆。
多年之後,李憶祖從姐姐那裡得知,當他離開北京後,母親趙秀珍大病了一場,足足躺了三個月才逐漸恢複些元氣。
初到新疆的李憶祖被分到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質隊,從事煤礦礦點調查工作。
礦點調查工作就是李憶祖這樣的技術員和一線煤礦工人翻山越嶺,穿過荒漠戈壁,到各個點進行煤炭地質普查工作。
李憶祖與工人們一起,足迹踏遍了整個天山。到後來,隻要旁人提到一個煤礦地點,李憶祖的腦海中就能浮現出這個地點的詳細資料,他就如同“活地圖”一樣紮根在一線。
回憶起過往,李憶祖感慨道:“煤礦普查工作十分辛苦,當時條件不發達,基本上是走到哪算哪。渴了就化點雪水,餓了支起石鍋,将随身攜帶的幹糧煮熱就吃。一個小組大約有六個人,共搭乘一輛車,還要帶兩桶汽油,有時還要攜帶炸藥。車裡空間狹窄,汽油和炸藥都存放在一起,現在想想真是後怕。”
1964年,經組織介紹,李憶祖和一位來自蘇州的女同事結婚。1972年,在山西工作的妻子選擇調到烏魯木齊,與他同在156隊工作,夫妻倆将家真正地安在了新疆。
上世紀80年代初,李憶祖被調到原新疆自治區煤炭廳子校(現在的烏魯木齊市41中)當校長。
在此期間,李憶祖有多次調離新疆返回北京的機會,但都被他拒絕。有人說李憶祖傻,還有人說他是故意高風亮節。
面對這些質疑,李憶祖總是微微一笑,絲毫不往心裡去。因為對李憶祖而言,新疆就是他的第二故鄉。幾十年來,他對新疆的一草一木都有了特殊的感情。
考慮到李憶祖的身體狀況,上世紀80年代末,上級領導将他調到烏魯木齊市教育局工作,1998年,李憶祖選擇退休。
退休後的李憶祖也沒有閑着,他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從事起“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截至2015年,李憶祖共在新疆各地講課800多場,38萬名學生聽過他的課。
閑暇之餘,李憶祖主動為下一代編撰地理知識的書籍。由于李憶祖知識淵博,擁有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他寫的書通俗易懂,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2011年,李憶祖又做了一件瘋狂的事。當年四月份,央視紀錄片《地理中國》的攝制組來到新疆,準備實地拍攝天山附近的奇特地貌與壯麗風景,李憶祖自告奮勇,參與該紀錄片的攝制活動。
他就像回到年輕時的那樣,帶着攝制組爬雪山,過草地,經過海拔5000米的懸崖小道,穿過數千年曆史的冰川。
在曆時三年的拍攝過程中,李憶祖這位老同志沒有喊過一句苦。在這位“活地圖”的帶領下,攝制組圓滿地完成了拍攝任務。
當紀錄片播放時,李憶祖在電視中看到自己,他忍不住笑道:“這老家夥一定是瘋了,居然如此玩命。”
不過李憶祖沒有後悔,他說:“拍下這些美景,不單中國能看到,世界也能看到。我特别想把一個真實的、美麗的新疆介紹給祖國,介紹給全世界。”
時至今日,84歲的李憶祖依舊發揮餘熱,活躍在新疆各大中小院校,為年輕的學生們科普地理知識。
2018年,李憶祖應央視邀請參加一檔綜藝節目的錄制。當主持人詢問他:“為何退休後還不閑着?”
李憶祖是這麼回答的:“我這一生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想要做的。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理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更好地回報祖國。”
從1961年去建設新疆,到如今整整61年,李憶祖用實際行動,一直踐行着這句承諾。
中華民族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出身,不分語言,隻要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所有人都是華夏兒女,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包容的、團結的多民族大家庭。
無論是不是中華血統,李億祖先生都是根正苗紅的中國人!
覺得内容還不錯的話,點個“在看”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