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媽媽真的愛我嗎?
人生中,有沒有哪一刻,你也有過這樣的懷疑:
我的媽媽好像沒有那麼愛我?
“我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我做什麼都不對,她總喜歡否定我、批評我,總在找茬挑刺,總情緒爆炸地沖我嚷嚷,有時候甚至還對我冷嘲熱諷,我一度懷疑我是不是她親生的。”
“我媽就是個控制狂,什麼事都得按照她的要求來,我吃什麼穿什麼,包括跟什麼人交朋友,一不順她的心她就開始恩威兼施,逼我妥協,她不愛真實的我,她愛幻想中的我。”
“說來好笑,我都不知道她是媽,還是我是媽,從小洗衣做飯照顧她,長大了一發工資就找我要錢,不給就一哭二鬧的,真是服氣了,她隻愛她自己,根本不考慮我的人生。”
......
- 你不明白為什麼她不會表達愛,對孩子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停地指責和批評;
- 你不明白她為什麼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一旦失去控制,她就焦躁不安,歇斯底裡;
- 你不明白她為什麼有時候會像個孩子,撒嬌、索取、有時候甚至是與孩子争寵;
......
不少做心理咨詢的人,在聊到母親的時候,總會淚流滿面,愛恨交織地訴說着。
在他們耳邊總是會冒出母親或聲淚俱下、或義憤填膺、或委屈難過的絮絮叨叨:
“我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為了你.....”
“你為什麼不能理解我,你為什麼不能讓我省點心.....”
“你能不能為我想想,能不能争口氣......”
然後他們就會開始質問自己: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所以媽媽不愛我?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的痛處:一面控訴着母親,覺得自己不被愛,一面又維護着母親,抱怨自己是不是不夠理解她。
每一個孩子對母親的忠誠,一直都刻在骨子裡。一旦開始選擇“背叛”,就會痛不欲生。
當内心的沖突越來越大,人也就越來越難受,更影響成年以後生活中的種種:
比如不會恰如其分地處理關系,不敢勇往直前地追求事業,不懂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這一切都是因為母親潛意識裡的不允許。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母愛其實意味着束縛、壓抑和窒息。媽媽不再是釋放情緒的心靈栖息地,而成了枷鎖和羁絆。
-02-
你的懷疑裡,藏着媽媽的傷痛
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媽媽是真的不愛孩子嗎?
不,當然不是。
每個孩子對母愛的懷疑裡,其實都藏着媽媽過往的傷痛。
- 你不明白為什麼她不會表達愛,對孩子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停地指責和批評;
- 你不明白她為什麼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一旦失去控制,她就焦躁不安,歇斯底裡;
- 你不明白她為什麼有時候會像個孩子,撒嬌、索取、有時候甚至是與孩子争寵;
......
你不明白的事情有很多,這所有的原因其實都可以總結為一點:
媽媽也曾是孩子,她也未曾好好地被愛過,所以她給你的就是她以為的愛和她曾經接收到的愛。
朋友小A在沒有走入心理咨詢室以前,非常恨她的媽媽。
在她的描述裡,她的媽媽就像是一個魔鬼,毀了她的整個人生。
在小A的記憶裡,她的媽媽強勢、自我、能幹,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的媽媽在主導着。
“農活、家務活從裡到外大部分都是媽媽在做,而且隻要爸爸有一點不合心意,媽媽就罵爸爸,甚至還上手打爸爸,然後有時候也會打我,她像個潑婦。
她不允許我哭,逼我好好學習,可即使我考了第1名換來的也隻是她的一句'有什麼好驕傲的’,她從未誇過我一句,還總說我長得不好看,以後不能靠男人隻能靠自己。
所以後來,我自卑敏感也懦弱,不敢與人有沖突,遇上了一個也像媽媽一樣對我的男人,我就結婚了,結果他家暴我,控制我......”
那時候的小A,每次談起她的媽媽,都會聲淚俱下,充滿着怨恨與不解。
“她愛我嗎?她要是愛我的話,怎會如此折磨我,影響我,讓我的人生苦不堪言?可你要說她不愛,她為什麼要努力掙錢養我,供我讀書,逼我獨立,還要我變得優秀?”
小A對媽媽的恨意,在遭受了丈夫的家暴以後,達到了巅峰,生活難以正常進行下去的她,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在一次又一次和咨詢師的交談中,她竟然開始理解了自己母親的種種行為。并在多次與母親的溝通中,完成了和解。
原來小A的媽媽是家中的大姐,下面有6個弟弟妹妹,從小她就扮演了母親的角色。
而且小A的外婆走得早,外公總是酗酒,不幹活,不掙錢養家,還時不時打小A的媽媽和其他的幾個孩子。
小A的媽媽為了護着弟弟妹妹們,從小就學會了與父親對抗,用硬碰硬的方式去解決很多問題,而且為了讓弟弟妹妹們都能有出息,她也耳濡目染地學會了“棍棒教育”,而為了維護弟弟妹妹們,她也慢慢把自己磨成了村裡有名的“潑婦”。
父親的打罵和不成器,弟弟妹妹們的嗷嗷待哺和青春期的叛逆與不理解,還有來自村裡的其他人的白眼與諷刺,都是小A的媽媽人生路上的創傷。
她以為努力幹活、掙錢養家就是愛,她以為不斷激勵讓弟弟妹妹們獨立強大就是愛,她以為她摸索出來的道理,就是真理。
因為這個家的确因她的努力而變得更好,弟弟妹妹們都有了出息,可痛心的是,他們并不感謝小A的媽媽,他們也覺得她強勢霸道、蠻不講理。
所以,小A的媽媽嫁給了老實的小A的爸爸,當小A出生以後,這一切又在小A身上重演。
媽媽的創傷沒有被人看見,媽媽的行為模式就會一直重演。
-03-
告别代際創傷,從理解媽媽開始
而且更要命的是,如果小A沒有意識到這些,就會被和媽媽有着一樣行為的人吸引。
比如言語中傷她,并且家暴和控制她的丈夫,因為在小A的心裡以為,那就是愛啊,是和媽媽一樣的愛。
如果小A有了孩子,這一切會繼續重複,這就是代際創傷。
可如果小A能理解媽媽,能看見媽媽的創傷,那麼她就不會被這樣的男人吸引,或者說,她不會在平日裡的種種行為中,無意識地把丈夫“喂養”成這樣的人。
所以,告别一個家族的代際創傷,是要從理解媽媽開始的。
韓國家庭咨詢的最高權威者Lee Nam-ook(李南玉)就在她的新書《原生母愛》裡寫道:
“媽媽之所以表現得不像媽媽,一定有其苦楚。我們作為女子,隻有理解了媽媽的苦楚,才能化解自身的傷痛,并從傷痛中徹底走出。”
而她寫本書并不是為了告訴大家“因為她是媽媽,所以要體諒她”這樣的無力說教,是想要向大家傳達一些負責任的方法和有意義的心理咨詢經驗,
借此幫助大家持續且有效地理解自己,進而改善與媽媽的關系。
比如讓孩子們在與媽媽的相處過程中了解到:
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真的太重要了,這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有愛地去處理各種關系,更有力量地去參加各種挑戰,更有信心地去展示自我和追求夢想。
很多人都聽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其實,當我們真正看清楚了自己的童年,理解了自己的媽媽,治愈這件事,就不用一輩子,每個人成年以後都有走向幸福的權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