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小兒中藥使用,3個萬用心得

作者/玉振熹

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形氣未充,髒腑嬌嫩”,具有“易實易虛”的特點。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指出:“其髒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其用藥也,稍呆則滞,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捉風捕影。……”中藥有四氣五味之偏性,“苦寒最能伐生發之氣,辛熱足以耗損真陰”。

此外,中藥煎劑大多具有特殊氣味,小兒往往拒飲。因此,如何根據小兒特點及藥物的偏性選用方藥,既保證療效,又做到用藥适中,不滞不傷,這是兒科臨床工作者必須注意的問題。

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心得。

一、注意防止傷伐胃氣

小兒脾胃功能較弱,若濫用滋補或過用苦寒藥物,常易引起膩滞不化,胃納呆滞,生成疳證,或生伐胃氣,引起脾胃虛寒,每緻發生洩瀉。上述吳氏所說的“稍呆則滞,稍重則傷”,就是指此而言。為了避免這方面的弊病,我在臨床用藥時力求做到涼而不寒。熱而不燥,滋補适中。

如治療濕熱痢疾或洩瀉,我一般不用或少用黃芩、黃連之類苦寒藥物,而喜歡用銀花、木棉花、雞蛋花、葛根、鳳尾草、人苋、雞矢藤等苦寒性味較微緩之品。實踐證明,上述幾味藥物清熱利濕功效很好,治療濕熱痢疾、洩瀉的效果不遜于芩、連。

脾胃虛寒,治應溫陽健脾,但溫陽藥多為辛燥之品,易傷津陰。在這方面,我掌握的原則是:能用其它溫陽健脾藥的,就不用辛燥太過的藥物,或隻用小量。

如治療脾虛濕盛的洩瀉,蒼術、砂仁本屬良藥,但防其辛燥,我多用炒扁豆、炒薏仁,或白術加佩蘭,而不用蒼術、砂仁。有時即使要用,其量亦較小,如蒼術一般不超過4克,砂仁一般不超過2克。

脾陽虛較甚的病者,在附子、肉桂、幹姜、良姜、吳萸等溫裡藥中,我多選用性較附桂緩、而溫中散寒之力強于良姜、吳萸的幹姜,并注意适可而止。

小兒熱病居多,熱為陽邪,易劫津液,因此津陰不足,陰虛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證候,養陰是常用的一種治法。養陰藥中,有些比較膩滞,過早使用容易留邪,用的量較大或時間較長則易滞胃,影響食欲,甚至引起“積滞”。

為了避免上述弊病,我除了注意掌握病機适時用藥外,一般多選用生地、麥冬、女貞、石斛、杞子、桑椹、沙參、白芍、旱蓮草、丹皮、百合、天冬等不甚滋膩之品,而少用玉竹、阿膠、熟地、龜闆、鼈甲、黃精一類比較滋膩的藥物。

如對流行性乙型腦炎後期出現胃陰不足,證見幹嘔、潮熱、便結、舌紅少苔的患兒,在選用益胃湯治療時,我常以石斛、鮮蘆根易方中的玉竹,因為熱病後期胃氣初複,早用滋膩之品,勢必影響胃納。

二、注意防止攻伐及利水太過耗損津陰

小兒為稚陽之體,患溫熱病固然易劫津陰,用藥上若過于攻伐及利水,亦常引起津陰不足、陰虛之證罹生。故我在臨床上除防辛燥劫陰外,亦比較注意防止利水過多傷陰的情況。

首先少用或不用木通、防己、黑白醜、商陸等藥物,因為這些藥物雖有較好的利水作用,但易傷腎陰。近年來每見有報道使用木通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小兒髒腑柔弱,全而未壯”,若過用利水,則易“稍重則傷”。因此,遇到水腫的病兒,須用利水藥時,我多選用茯苓、茅根、車前、澤瀉、大腹皮、茯苓皮、通草一類性味甘寒、滲淡利水的藥物。

其次是注意利水适可而止,避免因長期或過量使用利水藥引起傷腎陰。如治療急性腎炎水腫,一般以利水為主,待水腫消退十有七八之後,便應減少利水藥的使用,同時加用扶正藥,以防因利水而傷正氣,在這種情況下,我即改用具有“三補三瀉”特點的六味地黃湯為主,做到利中有補,補中有利,補利兼施。

至于運用過程中,何時偏重“三補”,何時偏重“三瀉”,則視病兒水腫情況及體質而定。如水腫仍較明顯、小便量仍少者重用茯苓、澤瀉;水腫已基本消退、尿量正常及體質較差者,則重用淮山、萸肉、地黃。水腫完全消退,症狀全部消失後,則以重用“三補”的六味地黃湯,或健脾補氣的參苓白術散加減鞏固治療4~8周。

幾年來,我用這種辦法治療了30多例急性腎炎水腫病兒,并追訪過其中的部分病兒,未發現有傷腎的。

三、注意選用小兒便于服用的藥物

味苦的藥物不僅易傷伐生氣,同時由于味苦,氣味較濃,小兒往往不願多服或拒服,從而給中藥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吳鞠通認為:“調小兒之味,宜甘多酸少。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監之”。

為了便于小兒服用,應盡量選用那些苦味不大的藥物。如治療風熱外感的辛涼解表藥物中,桑葉、薄荷、蟬蛻、葛根、竹葉、蘆根,性味比較平淡,煎成藥湯氣味較淡薄,小兒容易接受,應列為首選藥物。銀花、菊花、牛子味苦而不甚,若用量輕,配伍較平淡之藥物,小兒仍能接受,可列為次選藥物。

連翹、青蒿、柴胡,味比較苦,小兒往往拒飲,可不選或少選。但如果用作清熱解毒治療溫熱病證,則菊花、連翹、銀花、闆藍根又應列為首選藥物,因其苦味比黃芩、黃連、黃柏少。上面提到的治療濕熱痢疾或洩瀉的藥物選用,不僅是為了防止苦寒傷胃,也考慮到藥物苦味較小,易為小兒所接受這一點。

此外,還要注意給藥方法。例如湯藥煎取量不要太多,并宜多次少量服用;在不影響藥性和療效的情況下,配制或服用時可加适當的調味品。

以上用藥心得,概括起來是,注意二防一掌握:防傷脾胃生發之氣,用藥熱而不燥,涼而不寒;防傷津陰,攻伐适度,利水适中;掌握病機,有是證用是藥,藥味宜甘淡,少量多次服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