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模式和寓言模式也是小說寫作中常見的兩種模式。
一、小說的追逐模式許多人都做過這樣的夢,在夢中有人在後面緊緊地追着自己,自己為了甩掉對方,隻能努力地奔跑,可是我們越努力,感覺自己跑得越來越慢,眼看對方就要抓住自己,誰知一下子被驚醒,兩眼一睜,發現自己還躺在床上,沒有被對方抓住,原來剛才隻是做了一場夢。
這樣的追逐不僅在夢中會出現,在一些小說中,也經常有主角被追逐的場景。
主角因受到敵人的威脅,被迫背井離鄉,開始了逃亡之旅。在追逐的過程中,主角擺脫了對手的圍追堵截,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逃離了危險的境地。
還有一種模式是:主角做了一些壞事,或者欠了别人一大筆債務,于是被迫開始了逃亡之旅。一路上主角隐姓埋名,晝伏夜出,生怕被别人抓住,但最終依然沒有逃脫被抓住的命運。
當看到主角終于被抓住時,讀者緊繃的心才能有所放松,慢慢地松一口氣。因為隻有該抓的人被抓住,正義才能夠得以伸張,才能真正體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首先,逃跑的人必須有充足的理由,不得不開始逃亡,這些理由有的是正當的,有的則是想要逃避某種責任。
其次,追捕方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主角的對手,但他們一定有義務抓到對方,或者有一種信念的支持,必須要抓住對方。
第三,情節中必須出現你追我趕的畫面,這種畫面是構成追逐模式的主要框架。
第四,有些追逐可能來自于誤解,當誤解得到解除時,追逐也會自然消失。
小說的第一幕,通常要鋪陳讀者對主角的同情。主角或者因為某種意外而被迫逃跑,或者因為躲避某種責任而逃跑,或者因為逃離某種惡劣的環境而逃跑,或者因為某種正當的理由做了錯事而逃跑。
主角想要逃跑,一定具備某些缺點,這種缺點讓讀者雖然同情,但也為他的逃跑行為感到不滿。
第二幕主要展現追逐的詳細過程,主角與對手之間可能會有多次的交集,出現多次的交鋒,但結果是有輸有赢。
有時主角是負責追捕的人,而逃跑的人則是主角需要抓捕的人。抓捕的過程通常會一波三折,主角費盡心思,一路跟蹤,尋找蛛絲馬迹,多次發現被抓捕人的痕迹,但卻被對方成功逃脫,從而也使情節變得更加曲折生動。
第三幕是結束追逐的過程。讀者一般會知道誰最終獲得了成功,可能是主角成功追到了對方,比如順利完成了抓捕任務,使壞人最終落網;也可能是不了了之,主角從對方的視線中徹底消失,不知所蹤;還有一種結局則是模棱兩可,不知道是否被追趕上,或者抓捕到,這種結局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也很讓人難以忘懷。
通過追逐,主角的内心一定會發生改變,以促使他改正自己的缺點,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寓言的情節類型非常多,有動物拟人化的表述,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鴨;有人和動物的交流,比如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農夫和蛇的故事;也有人與人之間的碰撞,比如自相矛盾的故事。
不管是哪種形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故事中的每個角色都代表一定的觀念,這些觀念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寓言故事中的世界,其實就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映。有些故事的主角雖然是一種動物,但它事實上卻映射着某一類人。
故事的背後,通常隐含着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生存理念和生态哲學。
寓言故事通常都遵守三幕式結構,有開始,有過程,有結尾,當然也會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這樣故事才會顯得曲折生動、活潑有趣。
如果選擇寓言模式,一定要處理好各種情節,讓角色寫得更加真實,而不僅僅隻是代表某種概念的空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