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以平常心,養育孩子,以從容心,成就孩子。——薩姐
作者:木青
原創首發: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天氣回暖,一家人常抽空去江邊跑步。跑着跑着,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開始,兒子喜歡和爸爸比賽,爺倆摩拳擦掌,一個箭步就沖出去不見了人影。我一個人落在後慢慢跑,沒多久,就會遇到半途折回來的兒子。
我問他:爸爸呢?
他撇撇嘴:跑遠了。然後又告訴我,他是怕我一人無聊,所以找回來陪我。一陣暖心,然後母子倆肩并肩前行。
跑着跑着,兒子總會慫恿我:
“媽媽我們來比賽吧?”
“媽媽,我先讓你二十米怎麼樣?”
“媽媽,你跑得太慢了,我一加速就超過了你……”
看我跑得氣喘籲籲卻落在後面,兒子總顯得興高采烈,然而這樣美好的畫面,常常在老公回跑過來後戛然而止。
“小子,你怎麼就沒跟上來呢?我年紀比你大都在堅持跑,你怎麼就先退縮了?走,再跟我賽一程!”
然而此時的兒子,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任憑老公怎麼鼓勵,他都不願意再比試。
我偷偷問兒子為什麼,他有些喪氣地告訴我:“爸爸每次都跑那麼快,我追不上,沒意思,才不跟他比呢!”
也因此,他甯願陪在我這個“不中用”媽媽身邊,彰顯他的跑步能力。
為這事,老公沒少埋怨,我也很納悶: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有父母領着孩子在前面沖,為什麼孩子卻拼不動?
後來我才漸漸發現,很多我和老公擅長的方面兒子總不屑,理由往往是:比不過你們沒意思。
原來,榜樣的力量也是一個“僞命題”。
01
用優秀碾壓孩子,是最大的誤傷
前兩天,抖音有個英國爸爸教混血兒子英語的小視頻,令無數網友笑出了鵝叫。
爸爸是地道英國人,媽媽是中國人,生出一個混血兒子,結果每次英語考試都不及格。
英國爸爸無比内傷,對着鏡頭說:我都不好意思說他是個混血兒。
父母優秀,孩子也應該具備其潛能。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把父母的光環投射在孩子身上,卻其實,這隻是偏見。
雨果說:一片樹葉受到陽光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陰影;陽光越亮,陰影越深。
縱然父母優秀能夠為孩子樹立榜樣,但很多時候,父母的優秀,也容易成為碾壓孩子的最大誤傷。
尹建莉老師曾在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提到過一位重點大學教授的苦惱。
這位教授從農村考進大學,進入城市,一直讀到博士。
她自己是高知,丈夫同樣優秀,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
按理說,父母雙親如此優秀,從小就為孩子做好了榜樣,孩子勢必出類拔萃,再不濟也應該與同齡孩子平齊。
但事實相反,被寄予厚望的兒子并未擔負起父母的重望。
小學時成績還可以,中學則馬馬虎虎,到了高中後便失去讀書興趣,好不容易考上了二本,結果大學一年不得不退學。
教授以為,孩子上了大學,剩下的就是為孩子的工作鋪好路。
可誰知,大學生活讓兒子完全失去自控,沉迷在遊戲世界裡無法自拔,根本完不成學業。
面對不争的事實,教授流下了作為一個老母親的傷心眼淚。
尹建莉老師說:孩子出問題,父母的“榜樣作用”就是原因之一。
優秀的父母,往往能量越大,越怕孩子出問題,也對孩子的自由剝奪越多,後果則越嚴重。
于社會而言,父母優秀或是良好的生産力;但于家庭而言,優秀的父母容易成為強權,是對孩子最大的隐形傷害。
好比韓國知名校長李柳南,她是最成功的老師,也是被一雙兒女最仇視的家長。
原本成績優異的兒女,雙雙在高考前夕提出退學,隻是在家中吃、睡、打遊戲、看電影......宅家十年,過起“廢柴”的日子。
李柳南後來檢視自己的人生,她在《媽媽的悔過書》裡悔悟到:正是自己用“優秀”兩個字,逼得兩個孩子走向“頹廢人生”。
“我的标準是,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優秀,要比我教的學生中的最優秀的還要更優秀。”
李柳南費盡心思想把兩個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作品,因此,她的孩子除了念好書,還要拿很多獎;
哪怕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回來,迎接孩子的依然是一盆冷水:
“語文是進步了,可數學怎麼退步了呢?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裡,根本連中間名次都排不上。”
日積月累的打擊,到最後踐踏毀滅的是孩子的信心。
“有本事”的家長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不是孩子太無能,而是優秀的目标像一個無底洞。
孩子被優秀激勵着,孩子也被優秀重重碾壓着,那些衆人眼中榜樣的力量,實際上成為籠罩在孩子心理的陰影,揮之不去,無奈選擇逃避。
02
征服欲,是每個孩子的前進動力
父母太優秀是什麼體驗?
知乎有一個來自迷茫孩子的問題,底下一串匿名回答,透過文字你會發現:
征服欲是每個孩子的前進動力,但無法超越的高度,也成為了孩子前進路上的阻力。
有個孩子說,因為父母太優秀,從小的飯桌上,他聽到最多的教導是:“榜樣就在身邊,好好向父母學習。”
父母的優秀給了他巨大卻無形的壓力,逼迫着他去達到一些既定的目标,中途的努力艱辛可想而知,所幸高考成績不錯。
然而身邊的聲音總是這樣反複回響:優秀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啊。
被看見的是家長的光芒,被掩蓋的是孩子的努力。
即便郁悶,他還不得不繼續挑戰自己,以此證明:我能行!
被逼着優秀,或是成長中的小确幸。
但很多時候,即便孩子千辛萬苦達到與父母齊平的優秀目标,最終依然是失落。
有答主感慨:媽媽是名醫,受影響他也走上了醫學路,上了和媽媽一樣的大學。
雖然達到了看得見的高度,可在他的心裡面,媽媽永遠都是一座翻不去的山,永遠成為向往的存在。
别人看見的是高度,孩子心裡依然過不去的是坎途。
還有更多的孩子,在優秀的光芒下迷茫。
父親北大本碩,母親北大本科清華研究生,因為父母工作關系,他從小生活在大院裡。
“上北大?還是上清華?要不上哈佛,總不能比你爸差……”
從小就在優秀的光環下被設計未來,可他清醒地認識:自己根本沒有本事考清北。每每想起未來,他感覺痛苦、迷茫……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藏着征服的夢想,特别是在親密關系裡,他們渴望被父母認可,也渴望着超越父母。
被超越,是一種成就感,在一次次征服欲被滿足的勝利喜悅中,會不斷構建孩子的信心,令孩子充滿前進的動力。
但遺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常常無視自身優秀的高度,忽略孩子的努力,卻拿着孩子的“不足”橫加指責。
無法超越的難度令孩子備受煎熬,不被理解的困境,更一次次擊垮孩子的信心。
03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成就孩子
好的父母,固然要成為孩子眼裡的優秀榜樣,但他們更懂得成就孩子:
既不與孩子“比優秀”,也不做孩子遙不可及的榜樣。
他們懂得成就孩子,始終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态,讓孩子在積極奮進中成長。
如何讓孩子充滿前進的動力,兩個建議給家長。
1)“跳一跳,摘到桃”
有人說,家長的心有多大,孩子的舞台就有多大。
此話不假。
父母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有利于拓寬孩子的人生格局,但與此同時,父母更應該幫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讓孩子“跳一跳,摘到桃”那樣,踮踮腳就能夠實現願望。
如此才能更有效地一步步激勵孩子,挖掘出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内驅力。
2)學會示弱
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上指出: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示弱。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自恃長輩的身份,總以為必須保持威嚴才能夠讓孩子聽話,無法接受用“示弱”的方式向孩子低頭。
但其實,示弱并非認慫,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相反,它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更是一種溝通技巧,以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幫助孩子慢慢變得強大,成就孩子成長。
04
曾經看到過一張教育漫畫,畫面中的父親渾身插滿枝丫,長開雙臂,鼓舞孩子飛翔。
孩子振臂而飛,在空中輕盈盤旋。
什麼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不是取決父母教給孩子什麼,而是父母自我境界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形成人格力量。
孩子會自我感召,自覺提高,從而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就像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以平常心,養育孩子,以從容心,成就孩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