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學有所思(三)為啥你理解不了?

學有所思(三)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樣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學習的主動性欠缺,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會大打折扣。

這個折扣,因人而異,最差的,會打0折,甚至倒貼精力。

這個,不是本篇要讨論的對象。本篇讨論的對象,是那些尚且願意學、但學不精學不透的情況。

就是,聽講都懂,一做便卡的這類。

這類情況的發生,更多的原因在于主動性不夠。

這個主動性,是指主動去理解基本知識的描述、特征結構和運用範圍。

要做到這點,對于懶蛋們來說,太難了。

懶蛋們隻看到了這樣那樣,不去深挖這一個個知識點是怎麼關聯起來的。他們習慣于聽講,不擅于主動思考。

跑偏了,以題為例,來簡單闡述下如何做到這一點。

我看了要證的結果,PE+PF=AG。想起老師講過,線段和差關系證明,截長補短就可以。最終,這個思路沒出來。我也不清楚為啥,老師說截長補短,為啥這裡的截長補短這麼難!

于是,我回頭去分析條件,條件裡有很多垂直,而線段PE、PF、AG,又都是垂線段,開始聯想:

能否用等面積法來證明。如果用等面積法,待證結果會變為:面積+面積=面積,但這裡隻是高+高=高,于是,高所對應的底邊肯定是相等的。

接下來,我開始分析這些垂線段可能是哪些三角形的高,并找出底邊相等的三角形。

垂線段PE:△POD,△PGD,△PBD;

垂線段PF:△POA,△PAC;

垂線段AG:△AOD,△AGD,△ABD;

這樣一分析,我發現了兩個可行的方法:

得了上面這兩個方法後,我發現,都是利用以AG為高的三角形的面積在解題,因為AG是确定的,以AG為高的三角形也是确定的,但是PE和PF,是不确定的,于是總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先分析确定的,再尋找不确定的與确定的之間的聯系。

根據這個原則,嘗試利用△AGD的面積進行解題,發現也是可以的。根據上面的原則,我先搭建了一個底邊AN,使AN=DG,因為,此時AG所對的底邊為DG了,這裡要确保底邊相等,才能将底邊約掉。

寫到這裡後,我打算結束了,但是,又想利用△AOG進行嘗試,AOG的嘗試還沒試出來,倒是把補短的方法搞出來了,扇了自己兩巴掌,方法如下:

方法四:補短法,如圖,作DN⊥AC,DM∥AC,延長FP交MD于 M,證△PMD≌△PED(AAS),證矩形FNDM,結論可證。

順着方法四,方法五也出來了。

方法五:補短法。

如圖,作AM∥BD,延長EP交AM于M,證全等和證矩形即可。

我想,既然補短法能搞,截長法應也可以吧。一嘗試,還真行哦。

方法六:截長法。

如圖,作PN∥BD交AG于N,證矩形和全等即可。

方法七:截長法。

如圖,僅作出輔助線,自己想明白輔助線的作法。

看到補短和截長都能做後,于是,我理解了,截長補短并不是不能用,而是我自己的理解太狹隘了,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了,遇到需要變通的,就不會了。這道題裡,在截長補短的基礎上,增加了等量代換這個考點。

老師強調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應該指的就是這個吧!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