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增發”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悄悄的告訴你。
定向增發,又稱非公開發行,是指上市公司面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包括機構投資者
和控股股東)發行股票,實現融資或資産重組的過程。
自2006年證監會推出再融資管理辦法以來,定向增發頗受上市公司的歡迎。
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需求依然強烈,然而,勢頭卻開始遇挫,甚至會遭到否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定向增發有利益輸送之嫌。
例如,一上市公司,公布定向增發預案,增發底價是13.81元,議案被股東大會通過。然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内,股價急跌,于是增發預案又進行修改,增發價為6.17元。于是在股東大會時,這一方案被中小股東聯手否決。
“利潤大增,增發價大跌,大股東意欲何為?”
有投資者發出這樣的疑問。
有“利益輸送”之嫌
在通常情況下,定向增發可以理解成對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因為定向增發一般有現金
投入、有項目支撐,有利于增厚公司業績。
但中小股東之所以對這樣的“利好”視而不見,原因隻有一個:過低的增發價令他們感到不公。
“定向增發其實是給特定投資者'開小竈’,将其他投投資者特别是中小股東排斥在外的融
資方式。如果增發價格明顯偏低,就會讓增發對象獲得低風險、高收益的機會,造成對原有股東利益的損害。
在投資者維權意識逐漸強化的時代,增發遭到否決并不奇怪。”
如果考慮到在上市公司的增發對象中,經常包括控股股東,這就構成了關聯交易。有投資者基至懷疑,如果大股東參與增發,上市公司可能通過刻意隐藏利潤、釋放利空消息的方法打壓股階,從而實現以低價格向關聯方發行股份的目的。
事實上,從證監會推出這個政策以來,定向增發一直被視為機構掘金的寶地。
還是以上面的案例分析如果這家上市公司的增發底價為6.17元,通過後。而召開股東大會時的股價已由6.17元漲至7.48元,這意味着機構一入股,就有21%的浮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