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要評得出名堂
老師們談到評課,常有這樣的感慨——評課者有時說得口幹舌燥,效果卻是“蘿蔔炖蘿蔔,還是蘿蔔味兒”。窦豔梅認為:真正的評課應該是“專業引領”下的“蘿蔔炖肉”,老師收獲的是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營養。由此,每一個教育管理者需要打破低效的平行對話的局限,在更廣闊、更寬松的學術空間構建志同道合的“引領”關系。
第一,教育管理者應當建立一種思維方式,站在被評課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是聽了就評,信口開河,而是要想清楚,被評課的老師最需要的是什麼,抓住評的重點。
第二,在評課中要發揮自己的特長。評課不要僅停留在用“耳”聽、用“筆”記、用“嘴”說的流程中,要有專業上的引領與帶動。教育管理者還要有一雙發現該教師教學的亮點的慧眼,同時銳利地指出缺點、準确地解剖盲點。以往經常看到教師恭恭敬敬拿着小本聽評課者的“判決”。倘若是因為懼怕評課者的權力而表現出的假象,那麼這評課背後的良苦用心也許就白費了。教學引領者一定不要把自己當成“行政領導”,更不能用行政力量推動教學管理。
第三,評課者要把評課當作合作多赢的平台,組織那些有才華的教師參與評課,做好評課記錄,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提供給教師更多的分享。評課者要把自己的“專業水平”拿出來,尤其在教師需要攙扶、引領的時候,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教師收獲思考之上的提升、分享之後的超越,這樣的評課就成為一門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藝術,讓教師的才華在這樣的評課中釋放、撞擊,逐漸發展成為屬于自己的教學藝術。
有些常常流于形式的評課,比如有的是在設計好的表格上打個分,草草應對;有的隻是表揚,做“好好先生”;也有的是被動發言,敷衍了事。評課隻說些正确的廢話,就失去了評課的意義,所謂的讨好鼓勵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态度。評課需要圍繞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評課的過程需要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對話、平等交流。評課必須要打破“領導說了算”的限制,改變教師在評課活動中的“被評”地位與失語狀态,讓被評者說話,評課才能擊中其要害。
一直以來,窦豔梅從未離開課堂,認為領導的評課,是為了讓老師更好地改進教學,不能是成心找茬兒。課堂教學終究是老師自己的事情,一堂課出來了,就如同一本小說發表了,讀者對作家是誰常常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小說的内容。聽課教師,就如同文學評論家,依靠這節課這個作品,開展“文學批評”。批評家批評的是小說,在批評中,讓上課老師這個“人”本身模糊,聽課者針對的是課堂内容,與教師這個人并不存在多少關系。評課者不能把對課的評價和對這個人的評價兩者混淆。評課者應出于“真誠”,正視人的弱點、尊重人的天性,盡量做到“義正詞婉”和“理直氣和”。評課者要讓教師感受到,是為他好,是在幫助人、發展人。窦豔梅在學校評課的時間有時比教師上課的時間還長,這樣老師們對窦豔梅的評課是喜歡的、信服的,而且在窦豔梅毫不客氣地指出問題時,老師們都是很高興地接受的,其中的關鍵是窦豔梅給老師們樹立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評課不僅僅是批評,也不是無謂的贊美,評課就是發現課堂問題。窦豔梅告訴教師,“問題是教師的朋友”,評課的重要目的要正視問題和發現不足,這才有助于老師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标。對于評課,評課者有什麼樣的素養,就能傳遞什麼樣的評課水平;有什麼樣的體驗,就能傳遞什麼樣的教學經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