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出自《道德經》第九章,意思是,手裡持握太滿,不如及時停止,放下。将器物打磨得太鋒利,則難以長久。

曾仕強先生解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與其盈滿,不如少裝一點,留下一些空間,等到有的時候還可以再裝。一旦容器裝滿了,就再也裝不進去更好的東西了。況且,裝滿了也是會溢出去的。

我認為七八分滿就差不多,留一些空間才有彈性。同時,内心要滿足,一旦不滿足,就會急着去争;如果隻滿了一半,為了讓大家知道自己有一半,就會響叮當,别人就會覺得你僞善、不真心。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揣”,是捶擊的意思。如果錘擊一個東西使它變得很尖銳,就是鋒芒畢露,結果就是不能長期保持。再銳利的刀用一段時間後都會變鈍,年輕人最忌諱的就是剛出來的時候鋒芒畢露。

人們有個習慣,凡是看到尖銳的地方,一定會锉它,直到它不尖銳為止。這也是為了安全考慮,而不是為了破壞。一個鋒芒畢露的年輕人,随時都會有人修理他,所以他也不可能長期 保持銳的狀況。

“滿招損”,一滿就一定會損,一鋒利人家一定要把它搞遲鈍。

傅佩榮先生解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累積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

孔子曾經帶着學生到魯桓公的廟去參觀,看到廟裡有一個欹器。“欹”(qī)就是偏斜的意思。“欹器”,一個像杯子一樣的鐵罐裝在鐵杆上,平常空的時候它是偏斜的,可以往裡面舀水;水到中間的時候,杯子就擺正了;繼續加水,到滿的時候它就翻覆了。

這叫做“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看了之後深受啟發,說:“哪裡有滿了而不傾覆的東西呢?”所以累積到了滿溢,不如及時停止。

《孟子》裡有一句話描寫孔子,說:“仲尼不為已甚者也。”意思就是:孔子是一個做任何事都不會過度的人,能夠适可而止。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錘煉到了銳利,不能長久保持。

有些工具或者用具鋒芒畢露,像長刀長槍的尖頭銳利,不能長久保持。如果一個人有棱角, 他跟别人交往時會使人倍感威脅與壓力,容易受到别人側目,招來嫉妒。所以老子強調“和光同塵”:你有光,要緩和一點;看到别人有灰塵,你也不要完全排除。

南懷瑾先生解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作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一個人,真能對天道自然的法則有所認識,那麼,天賦人生,已夠充實。能夠将生命原有的真實性,善加利用,因應現實的世間,就能優遊餘裕而知足常樂了。

如果忘記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擴展欲望,希求永無止境的滿足,那麼,必定會遭來無限的苦果。還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現實,便是最好的解脫自在。

(二)告誡在現實人生中的人們,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現實、最大的幸福。

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現實,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擴展,在滿足中還要追求進一步的盈裕,最後終歸得不償失,還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就算了。

重點,在于一個“持”字,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當事人的智慧了。

揣而棁之,不可長保。一個人如果已經把握有鋒銳的利器,但卻仍然不滿于現狀,反要在鋒刃上更加一重銳利,俗諺所謂“矢上加尖”,那麼原有的鋒刃就很難保了。

這是形容一個人對聰明、權勢、财富等等,都要知時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聰慧而不知謙虛涵容,已有權勢而不知肥遯退讓,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後終歸不能長保而自取毀滅。

《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