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這幾天,到處都有疫情,也不敢到處亂跑,視頻拜年也挺好,禮數到了,還不給對方添麻煩。
在過年期間,拜訪了一位同城市的老先生,是一位研究曆史的老學者了,雖然我經常說自己是讀書人,但是在老先生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他們家進門沒有茶幾,沒有電視,也沒有其他電子設備,隻有書擺的到處都是,初看有點亂,但這是經常讀書才出現的混亂,我是在這裡學會了,讀書的唯一絕學“長期且持續”。
把書着急讀完,可能是近些年才有的觀念,在過去遇到好書都是害怕讀完,總是舍不得看完。
把書讀完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标,我們的目标是為了把書本知識帶走,單純追求快,追求看完,追去梳理,本身就是一種本末倒置。
很難想象一個人讀 50 年的書,會是什麼樣的感覺,而且在這麼大的時間尺度下,一切方法技巧都不重要了。
你們看我經常讀的書很難,其實很多都是從他書房裡,找到我為數不多能看懂的書了,有些給我推薦的書,我連買的勇氣都沒有,不過我還年輕,慢慢來總有機會讀到的,讀書這事也得看緣分。
我每次都進這個滿屋子書的房間,就好像一滴水流進大海,就像一顆蠟燭在夜空裡點亮,也會有一種這麼多好書,自己都沒讀過的恐慌感。
于是我提了一個自己知道答案,但還是忍不住想問的問題:那麼多好書自己讀不完該怎麼辦?
老先生笑了一下,說:能讀的書沒有你想的那麼多。
讀書讀到一定水平,你眼中的世界不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
比如,曆史學這麼多年,已經很少有新思想出現了,過去大家按編年體記錄曆史,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曆史,事就那麼多事,區别就是你怎麼去研究他們。
他們做學問,也渴望出現新觀點,新的材料,新的觀點,比如,寫曆史經常使用“輝格體”,也就是站着曆史決定論的角度,一切看起來仿佛已經成定局,目前這個寫法已經被主流曆史研究慢慢放棄了。
因為曆史本身是偶然的結合,并不存在一個決定的邏輯,一切都是事、人、運氣碰撞出來的。
具體細節我們不需要理解,反正我也不研究曆史,從老先生的談話中,我得到一點啟發,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書讀完了,把書全部看完是有可能的,也就是全覆蓋級别地讀書。
老先生研究曆史幾十年,當今主要的研究方向,主流的研究貢獻有哪些,那些是比較有創新型的研究,對他來說都了解。
有什麼書,你都讀過;有什麼人,你都認識。你對整個局面有智力掌控感,誰一出手你就知道怎麼回事兒,這就叫全覆蓋。
全覆蓋境界下的讀書人交流,默認在場所有人讀過所有的書。這意味着所有知識、所有典故都已經編碼了。
你提一個話頭别人馬上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樣交流大家很舒服。
你沒有做到覆蓋,你就不在圈子裡。
就好像,我們社群,經常講:基本盤、行動、時間護城河、慢慢來、不要急、要冷靜、掌控感、長期持續、經常聽我講的同學,基本上都了解,不需要每個詞都解釋一遍。
當然,這個方法不可能是真正的全覆蓋,頂多是某個領域,某個更細分的一個知識庫。
僅僅是某個一個細分領域,能做到全覆蓋已經很了不起了。
真正能做到全覆蓋地讀書,都不是一日之功,唯一更多的時間精力的投入,在這裡技巧已經起不來什麼作用了,就是長期持續。
比如,一套《二十四史》總共四千多萬字,你每天讀三千字,都要讀 36 年才能讀完。
哪怕書都不要錢,讀書也不能這麼讀。如果你真想一本一本都讀過去,你隻會感到絕望。
很多人因為絕望而放棄了對全覆蓋的追求,覺得自己當個專才就不錯了,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沒必要什麼事兒都知道。
你要想放棄,那你就錯了。
全覆蓋并不神奇,不是讓你每個字都讀完記住,這裡的全覆蓋,更多是一種模式識别,也就是說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你都懂,就算有一些新觀點,隻要是用這些基本知識研究出來的,你都可以迅速識别,并且理解。
比如,現在主流的知識領域,都是用的可證僞性,大衆生活還是尊重經驗主義,目前大家接觸少的就是概率學和不确定性研究。
基本上看到某個理論,都能找到他們的源頭,特别是哲學源頭都很好理解,起碼你不會覺得完全陌生。
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書根本就讀不完,你怎麼才能看出來世界是有限的呢?
這個話題,我們明天接着聊。
寫在最後
用長期的眼光看問題,隻需用簡單的常識規律,就可以得到一個正确的判斷。 隻要做到事有用,再慢也是快,一件事沒價值,再快也是慢。 當你感覺生活充滿問題,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的時候,選擇一件事不要怕吃虧,堅持走完一次行動閉環,你自然會找到新方向。 想要堅持完成一件事,這個原則不能忘,隻有簡單的才容易堅持。 堅持去做一件事有積累的事,然後再去嘗試其他事,就算嘗試失敗,你還有一個成長的基本盤在。 我們做了一整年的學習規劃,招募一批苦苦學習方法沒有改變,天天認識颠覆卻沒做出事,從此醒悟了,想用行動改變自己的人。如果你有興趣,也想讀書,卻遲遲沒有行動,可以來讀書群找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