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讨題(第九回至第十二回)

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讨題(第九回)

一 (總五十七) 、為什麼解穴及木火穴不久留針?

答:在前面(第三回第三題,總十七題)讨論題曾提及穴位有時間性:
1 井穴治病最急, 「病在髒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無知者為病在髒,尤其是在中風昏厥時,常有神志改變之病症。 井穴能醒腦開竅、甯神洩熱及瀉實祛邪。 而常用于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 而常用于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
2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經」「荥主身熱」 ,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或為風「寒」或為風「熱」,荥穴或屬水或屬火,因此善于治療外感症,外感症雖不急如中風昏迷,但風者善行而數變,常突如其來,亦屬急症,隻是較中風昏厥略緩而已。 一則荥穴位置在井穴之後,所治較井穴為緩, 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荥穴附近,皆系新得之病,雖急,但較中風等神治病為次急之證。 一般也不留久, 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與荥穴之間,治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
解穴與郄穴梁丘接近, 郄穴多用于治療本經髒腑經脈之氣突然組滞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症、痛症。 特别是對于本經循行部位所屬髒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 解穴與多氣多血經絡胃經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 由于所治療之氣血錯亂及暈針多為急症,但非内部之急腹症(郄穴若用于治療急腹症則深刺久留強刺激 ) 亦不久留。

二 (總五十八) 、為甚麼靈骨能補氣溫陽?

答:1. 靈骨大白為理氣補氣要穴 : 大白通肺應金,穴在大腸經,經絡亦屬金,靈骨貼骨通腎,金水并治,理氣作用甚強,有謂補氣補至極點即是補陽,觀補陽還五湯未用溫補陽火之藥附子桂枝等,但補氣藥黃耆用至四兩,即是補陽。 靈骨大白兩穴夾氣原合谷肉多之處 。 靈骨大白兩穴夾氣原合谷肉多之處 。 合谷肉厚應土 ( 應脾 ) ,土性亦強 , 兩穴夾之,可謂土金水皆治并調,土金水皆治之穴最能補氣,故靈骨大白補氣而已涵溫陽之
2. 靈骨大白為溫陽要穴: 有道是血虛無水便是陰虛;氣虛無火便是陽虛。 補氣而能生火便是溫陽。 大白近三間穴屬木,靈骨近陽溪穴屬火,兩穴并針木生火旺,能生火溫陽。 兩穴夾氣原合谷理氣作用甚強,如同火硬火主夾太沖,理血作用甚強一樣。 靈谷大白補氣而又有木生火便是溫陽,觀補陽還五湯為治療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藥效藥,靈骨大白亦為治療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穴效穴,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三 (總五十九) 、靈骨大白為何治療坐骨神經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為何?
答:1.治療取穴貴在專一,取穴不同經必須注意異經克伐。 坐骨神經痛常牽涉三經,側面(少陽木)後面(太陽水)前面(陽明土)如同時下針則異經克伐(木克土,土克水) 。 其效果遠不如單取膀胱經或膽經為佳。 其效果遠不如單取膀胱經或膽經為佳。 靈骨大白之倒馬僅用一條經絡,力專效弘。
2. 靈骨大白在第二掌骨側,以全息來看,正向靈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來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說兩穴皆能治療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經痛) ,合用可雙治療下焦腰腿當然效果強大。靈骨大白皆貼骨下針,此法合乎 《内經》《官針篇》所說:「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緻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體應針法之以骨治骨, 治療骨痛包括坐骨神經痛效果甚佳。
3. 從體應針法之「以體治象」法來看:大腸經與肝經(屬木)髒腑别通,與木應而能治筋,大白屬木亦治筋,有雙重治筋之作用,又兩穴皆貼骨治骨,可以說兩穴筋骨(水木)并治,坐骨神經痛之病多屬水(膀胱經)木(膽經) ,痛在腹股溝者屬肝經透過大腸經與肝經髒腑别通亦屬其治療範圍。 痛在陽明經透過手足陽明同名經相通亦能有效治療。
至于為何有人治療效果不佳,這多半是針法不當所緻。 所謂 淺部天部治療近部局部病變,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 所謂 淺部天部治療近部局部病變,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 以上部穴治療下部病,必須有一定深度(見地回讨論題題) ,靈骨大白皆必須針至地部,平均約一寸半或兩寸以上,效果才好。 深度不夠,當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動氣針法(讓病者患部配合活動)則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 深度不夠,當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動氣針法(讓病者患部配合活動)則效, 而且深度不夠,不能調正氣,所謂局部淺部天部瀉陽部之邪,人部瀉陰部之邪,地部扶谷氣正氣。 坐骨神經痛多為久痼寒邪,應深刺入地部久留扶谷氣正氣,如此療效才能辭久,深度不夠留針不長,當然療效不能持久。

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讨題(第十回)

(五輸穴專集 )

一(總六十四)、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
答: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系很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荥火,陽荥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說陰經井木,依次為荥火、俞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依次為荥水、俞木、經火、合土。
為甚麼五輸穴陰經井穴起于木,陽經井穴起于金,有關的文章雖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 據我個人研究認為:此乃是從五行之氣與質而決定的。 木火清揚上升屬陽,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決定了經絡的上下走向,也決定了陰經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配置。
首先從髒腑所在部位來理解,膈以上為陽,肺心兩髒皆在膈上,其經絡亦走上,循行于手,與其表裡之大腸小腸亦随之走手;脾肝腎皆位于膈下,其經絡亦走下,循行于足,與其表裡之胃膽膀胱亦随之走足。

其次 從十二經脈的流注來看,根據髒腑經脈十二時辰流注的順序。 始于寅時,終于醜時,每時配合一經,即肺經為寅時,大腸經為卯時,胃為辰時,脾經為巳時,心經為午時,小腸經為未時,膀胱經為申時,腎經為酉時,心包經為戌時,三焦經為亥時,膽經為子時,肝經為醜時。 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 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
将十二經脈的流注時辰置于十二幹支盤中,可以看到地支有着這樣一種關系 : 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醜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 則肺 ( 寅 ) 、心 ( 午 ) 、心包 ( 戌 ) 手上三條陰經三合火;三焦 ( 亥 ) 、大腸 ( 卯 ) 、小腸 ( 未 ) 手上三條陽經三合木。 由于木火清揚上升屬陽,所以其經絡走上部走手。 脾 ( 巳 ) 、腎 ( 酉 ) 、肝 ( 醜 ) 足部三條陰經三合金;膀胱 ( 申 ) 、膽 ( 子 ) 、胃 ( 辰 ) 足部三條陽經三合水 ( 見下圖 ) 。由于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所以其經絡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陰三陽在中醫經絡循環交濟之基本體現即為陰升陽降,這是本于易理之坤卦為地屬陰在下,乾卦為天屬陽在上,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陰升陽降象征着地天交泰上下交濟的天人合一觀。 試以雙腿站立雙手上舉,則可見足三陰從足至胸,手三陰從胸走手,呈現上升之勢;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呈現下降之勢。 這就充分體現了陰升陽降的精神。 由于木火清揚上升,所以上升之陰經五輸穴亦必從上升清揚的木火起; 金水重濁沉降,所以下降之陽經五輸穴亦必從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陰經從木火起井荥,陽經從金水起井荥,亦與生理合。
這樣的配置,陰經陽經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克,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意義大緻是 : 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乙庚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構成所謂「夫妻」關系。 相克而又相合,其餘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類推。 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克,雖為相克,但又系相合,實際則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

二(總六十五)、五輸穴之循行方向全為向心性,是何原因 ?
答 : 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個人參考諸多文獻認為這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五腧穴循行與《足臂》學術思想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 , 《足臂十一脈灸經》 ( 簡稱《足臂》 ) 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絡專書,其所記載十一條經脈的循行,皆起于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說明五腧穴理論與《足臂》學術思想有一定聯系,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經脈氣血運行的早期學說。

2. 五髒循行理論與《标本》《根結》學說有關

根據《靈樞﹒ 衛氣》篇及《靈樞﹒ 根結》篇所言, 十二經脈原氣皆「根」于四肢末端(井穴), 「結」在頭面、軀幹。 「本」是經氣作用發出的所在,軀幹為「标」是經氣影響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 … 。足陽明根于 … 」其經脈脈氣所「根」、「溜」「注」的部位,與五輸穴脈氣流注有密切關聯,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的特定聯系,從而可見五輸穴的應用是标本根結的體現。

3. 五輸循行與脈氣的逆數回還有關(或說系衛氣的曲折回還)
《《靈樞﹒ 邪客》說: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陰之脈的循行,與《靈樞﹒經脈》手太陰之脈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後又舉述了手厥陰心主之脈的内屈、外屈、上入等,亦為向心性,楊上善注說:餘之十經依此類推。 這段話的意義道出:十二經脈流注言其常,而《靈樞﹒邪客》則言其變,說明了經絡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制約性。
又從此中的「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條文來看,此系衛氣循行之特點, 《靈樞﹒ 邪客》說: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也。」衛氣特性「栗疾滑利」,彌散之力什強,能不受經絡約束及制約而擴散至脈外,張隐庵注為「脈中之宗氣從心主荥于十二經脈之中…其脈外之氣(衛氣)亦随本經而曲折于皮膚之間。」因此也可看作是「衛氣的曲折回還」 。
4. 五輸循行與營氣血氣出入有關(脈外血氣的回流)
(1) 血氣從氣街出與衛合複從井穴回:血氣從頭、胸、腹、胫四街之氣街而出,與衛氣相合。 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隐庵注曰: 「脈内之血氣從氣街而出于脈中,脈外之血氣從井荥而溜于脈中。」
(2) 營氣從絡脈出與衛合複從井穴回:張隐庵注《靈樞﹒ 衛氣》說: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内血氣從絡脈而滲灌于脈外,脈外之血氣從絡脈而溜注于脈中,外内出入相通也」脈中營氣從絡脈出而與衛氣在肌腠相合,複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于脈中。 張隐庵注《靈樞﹒ 九針十二原》說: 「水谷所生之血氣從大絡出于皮膚,複從五腧注于經脈,故曰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如此看來,五輸穴可以說是營衛血氣交會出入的部位所在,脈外之氣由此循經返回本髒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

5. 另一體系:認為向心性排列自古 ( 内經 ) 即成體系,内經中便有向心性排列 而《甲乙經》對于十二經絡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軀幹循行,全部為向心性,其後之《千金方》及《銅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經之體例,如此說來自内經而甲乙經,五輸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說系針灸的另一體系。
至于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讨論了。

三(總六十六)、請問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 ? 怎樣應用 ?
答 : 《靈樞九針十二原》 :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 : 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 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系。 《靈樞官能》說 : 「明于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 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
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系,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髒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系并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 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 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 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系,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于頭;荥穴對應于面;俞穴對應于頸或腰 ( 一或二級對應 ) ;經穴屬火金對應于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于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于肝膽,本髒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于心小腸,本髒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 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 : 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

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經穴及合穴 ) 時間時甚 ( 如俞穴 ) 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顫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 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内容。 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 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

四(總六十七)、《 内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
答:1.内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荥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注: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 。 關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殺,金将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内在合,陰濕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濕,刺合穴瀉入内之邪。
「……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荥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内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荥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
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髒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内髒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别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 荥,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于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 所以把五色、春季、荥穴三者聯系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于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荥穴特效,即取色應荥的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别針刺各經的荥穴,也就是說,各經的荥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 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荥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荥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别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 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 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

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隻要根據病發髒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2. 難經四時分刺法: 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于「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荥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 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于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 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内經所言并無沖突。

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髒腑及五輸穴,有聯系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系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準則。 内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拟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荥穴魚際 : 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 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内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五(總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 ?

答 : 《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将中沖穴定在中指之端 , 湧泉穴定在足心 . 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緻之外 , 其他各井穴位置 , 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 自《甲乙經》以後 , 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于《甲乙經》之說。 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于井穴的記載 , 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 , 有着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髒 , 取之井」。 表明井穴是治療五髒重症的要穴。 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 ( 見難經第七十三難 ) 者,而提出「當刺井者 , 以荥瀉之」 , 「當補井者 , 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 這也或許是醫家對于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緻。 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關于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1. 《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 : 《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 , 手大指端内側也。」「隐白 , 足大指之端内側也。」這兩經加了「内側」兩字。 其他井穴位于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 , 亦皆在指端 , 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 甚至說 " 腎足少陰之脈 , 起于小指之下 , 邪走足心。 " 連腎經亦起于 ( 足小 ) 指端。 《靈樞》将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 , 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 , 用于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 有着顯著的治療效果 , 恰恰是 " 病在髒、取之井 " 的不謀之合,隻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别而已。

2. 在《靈樞經·缪刺篇》關沖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隐白加了「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内側去端如韭 葉」 : 這裡的「端」仍是指端 , 去端僅韭葉之距離 , 是指指端正中 ,, 即今之「十宣」之位置。 「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缪刺論》中用得很普遍。 隐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内側 , 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内側」之說 , 不同于他穴 , 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 「内側」應系指「桡側」 , 這實際上仍應系在指端。
3. 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 如關沖、厲兌、大敦、少沖、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 葉」。
4. 唐代時 井穴位置 除中沖湧泉外已全部 由「指 ( 趾 ) 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說由漢代曆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麼 ,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 ? 有人推測認為 , 可能系 1. 同指 ( 趾 ) 二穴 , 需要避讓。 大敦、隐白皆位于足大趾 , 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于是兩個穴分别分布于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沖穴 , 為心經之井 , 中沖改為心包經之井 , 由于少沖與少澤同位于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于是少澤穴也就由 " 小指之端 " 改到了 " 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 如此一來 , 連湧泉、中沖就已有四個位于 " 爪甲角 ", 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 2. 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 , 以竹簽刺入指端 , 稱為 " 簽爪 " 。 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

因而有人認為對于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于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 其理由為 : 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 , 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于此 , 若井穴皆在爪甲角 , 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 并且認為這是回歸《靈樞經》,有利于井穴位置的統一。

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 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系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 靈樞經穴位并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 《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之十宣穴。謂之「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于此」并不全然合理 , 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 , 但為什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 有着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于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

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于大指内 ( 撓 ) 側,少商即在「大指内 ( 撓 ) 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内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其于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 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适在黑白肉之交會處, 稍一外偏便是白肉, 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 ?

六(總六十九)、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答: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于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于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
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于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髒 ( 陰經 ) 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 ( 陽經 ) 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 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 《難經. 《難經. 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 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 。 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于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于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于合谷為原,蓋五髒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别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 ,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 而陰經在腕踝以下隻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 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 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 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并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 ( 的九回 ) 第五 ( 總六十一 ) 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

七(總七十)、問 : 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 1973 年董景昌醫師著作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标準。 但也有人以 1968 年之講義為主,你有何看法 ?
答 : 早在第一回第三題讨論題中我就曾特别聲明 : 隻有 1973 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标準。 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淵源或曆史,那麼以 1968 年之講義為據當然有其必要,因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獻之一。 但若要以此作為臨床應用及董師學術研究之主軸,而棄置《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不顧,則此種舍大而就小,舍全而就偏,舍新進而就老舊的作學問方法,不啻為開倒車之舉,這就無異于要研究本人寫的董氏奇穴,舍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2003 韓文版, 2006 中文版 ) ,而去研究舊的版本《董氏奇穴針灸學》 (1992 年出版 ) 或《董氏奇穴針灸發揮》 (1980 年出版 ) 。 又如研究我寫的針灸手法及配穴,舍最新的《針灸寶典》 ( 針灸經緯升級本, 2006 年出版 ) 而去研究《針灸經緯》 (1975 年出版 ) 一般,舍新書而就舊書,一樣是不太合常理的。
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 1968 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隻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隻可以作為曆史源流探溯,而 1973 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隻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于完備。 試從一一部位來看即可見其端倪,1968 年版一一部位隻有六個穴位,但 1973 年版卻有二十七個 ( 或說為二十七組 ) 之多。 其間差距之大之遠豈可以道裡計 ?

老師之所以在 1973 年會出版該書,有幾個原因 : 一是基于針灸在尼克森 1971 年訪問大陸後,外國來台學習及台灣島内學習針灸者日衆 ( 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譯本亦随後出版 ) ,有必要有一套标準教材教授學生;一是該書内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發表于莊 XX 先生之《 XX 醫學雜志》,因為系一次全部交稿給莊先生,豈知莊先生竟将其餘尚未發表之内容竄改穴名以《 XXXX 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 在此情形下, 1973 年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系成熟之作,此書出版後老師仍日益精進,可惜及遺憾,兩年後老師竟憂憤而逝,更多的精華亦随之而去無法面世,殊堪浩歎。

八(總七十一)、合穴為何治療髒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療髒腑病與合穴有何關系 ?
答 : 《素問. 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 咳論》:“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 《靈樞. 邪氣髒腑病形》:「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荥俞治外經,合治内腑。」

這是從五輸穴的分布來确定其治療範圍的。 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 大意是說荥穴、俞穴适于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适于治療體内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 荥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荥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彙集,如百川的彙合入海〈合,有彙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幹較為敏感,較易得氣。 經氣較盛,能深入髒腑,故善治髒腑病證。 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髒腑病,不同于荥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 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髒病 ( 病在髒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髒病針井穴 ) , 陰經之合穴屬水 , 主先天 主原氣腎氣。 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 , 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

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髒腑病的穴組,如驷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天黃明黃其黃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這些穴位皆屬肌肉豐厚之處,脈氣深大較易得氣,且接近軀幹,善治髒腑病證,因此在取其治療髒腑疾病。

又十二經别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内髒,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别也有一定關系。 此外十二經别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循環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于心,但膽經之經别貫穿心髒,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 至于主治脾胃髒腑病之下三皇則在小腿,則又與消化器官胃大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較低位置有關。 董氏奇穴治療肺心腎三藏之三組穴位皆在胃經與脾經包位的經線範圍内,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視脾胃學說,或者這些髒腑與脾胃相關,及如前次讨論所提胃經何以行于胸腹之理類同。

按 : 有些題目的确不小,限于時間及篇幅。 無法更詳盡的讨論或答覆,歡迎各位朋友來電或來信,貢獻寶貴見。

不少朋友提問将來是否能集中題目出版單行本,現在來說還言之過早,這樣的準備是有的,因此對一些題目刊出後我們還是繼續的在讨論,并進行補充修訂加以紀錄以求未來更為完備。 (2009年3月22日刊出) (待續) (回頁首)

附記 : 由于個人曾在台灣大陸韓國都教過課,有不少朋友要我對于這些地方的中醫及針灸狀況及水平,做一個比較并評述一下,這其中當然有好有壞,但是看到最近台灣的白色恐怖又回來了,就不想寫了。 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有些人及前朝高官罵外省人為外省豬,都不曾有任何處置,但最近有個小公務員隻是調侃自己為高級外省人 ( 聽說這還是幾年前的文章,竟被翻出來算老帳 ) ,就被免職且欲将其抄家滅族(隻因他贊成中國統一,有人可以喊台獨,為什麼就不可以有人喊統一呢?台灣不是号稱民主國家嗎?)幹了一輩子連退休金都沒了,真不敢想向包括藍綠的高級的台灣人(台灣早沒有外省人了,大家住了幾十年,不都是台灣人嗎?不管你五十年前來的,還是兩百年前來的,大陸都把你當台胞,有什麼兩樣呢? )這樣容不得别人,目前言論鉗制比幾十年前還嚴厲。真是諷刺,所以還是暫時不寫的好,以後再說吧。

再記: (有人要我講,就簡單再講兩句吧)其實台灣的中醫水平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特考及格的中醫師。 幾十年來中醫師特考一直是台灣最難考的資格考試,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五,造就了不少針灸中藥皆優的中醫師。 可惜台灣的醫政及醫事鑒定制度有點問題。 從台灣走向世界的董氏奇穴,在世界各地被高度的重視,但在台灣竟不能被列作申報保險的處方穴(亦即不承認其合法),這印證了台灣醫政當局缺乏國際觀,對針灸的認識不足。 尤其可笑而可怕的是對于醫療事故的認定,不是以屍體解剖作為最後根據,而是由醫事鑒定委員會開會決定,這在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讨題(第十一回)

( 本次讨論題,部分為董氏奇穴高級講座内容 )

坊間有一些有關董氏奇穴的錯誤傳言,包括董氏奇穴每次隻能治療一病為主,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有些人或許未随董老師學過董氏奇穴,也或許未掌握董氏奇穴真随,甚或十四經穴之基礎不足,以緻才會有如此之迷惑。 七零年代,老師曾多次至山邊寒舍與家父品茗談心 ( 年齡相仿,家鄉鄰近, ) ,老師雖未曾授傳特别之學,言談中亦多有點醒,乃有維傑日後之發揮,此正是心傳之妙, 這裡根據學理為大家一解迷惑。
一(總七十二)、 有人說 : 使用董氏奇穴每次隻能治療一病為主,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果真如此這就小看了董氏奇穴的治療範圍,當年随侍老師之側,來看診者多為疑難雜症,常常是好幾個病一起看。 我個人治療疾病亦以疑難雜症為主,也是多病一起看,應該沒有這個問題。 或許因為董氏奇穴原書所列主治原極簡單,按書中主治可能一穴僅治一病,用穴者不知發揮,隻知照單套用,談不上發揮,才會有此一說,若此說成立,則十四經之穴位是否每穴亦隻能治一病呢 ? 一個人若同時有好幾種病痛 ? 一次一病,分開治療要治到何時呢 ?
一穴治多病原則上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當然是要掌握董老師的動氣針法,可能有些人并不用或不知動氣針法,原本每個穴皆能治多種病痛,例如心門既能治尾骶骨痛又能治膝痛,若病患當時隻有尾骶骨痛,既使不用動氣針法,隻有一個病與針相吸,仍然有其作用,隻是若用動氣針法,療效更快。 但若有多病,則一穴因能治多病,其力量四處流散,反而不能專注于某一病痛。 若能使用動氣針法,活動患部動引其氣,則療效集中,多病亦可治之。 仍以心門為例,如同時有尾骶骨痛又有膝痛,可以在撚針時先動動下腰,再動動膝部,或先動動膝部,再動動下腰,則兩種病痛都可獲治。
一穴治多病另一個原則是,病專則專治,疾病明顯于一髒一處,則集中治之。 病雜則雜治,以主症為先,兼症次症則兼治之。 這就要從掌握病機入手,若病機相同雖症狀多端,仍可以一穴或一組穴位治許多病,這個在前面的讨論題的異病同治中已經提過,這裡就不再多多贅。
二(總七十三)、有人說 : 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穴相同者,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有說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那是因為對十四經及奇穴皆認識不清,沒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 即以曲陵穴與尺澤而言,兩穴雖同在一處,但因取穴重點不同;刺法不同;而作用便不同。 曲陵穴穴在曲肘之高起處,故謂之曲陵,雖與肺經之尺澤同一位置,取穴方法與針刺方法完全不同,療效亦不同。 尺澤據《大成》及《金鑒》之取穴法 : 『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墟中,』重點在虛陷中,尺澤為合穴,合穴多在肌肉豐厚處或凹陷多氣處,直刺從掌側面向背側面刺入,能治肺經逆氣之病,如氣喘、咳嗽等;因系肺 ( 金 ) 經之子 ( 水 ) 穴,又能治療肺經實證及肺經火症如扁桃腺炎等。 至于曲陵穴則『在肘窩橫紋上,試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側。 』針刺時貼筋刺入,能治療多種筋病,如五十肩、肘腕痛等,所謂以筋治筋也。
又如火串穴位置在老師之《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原書中說 : 「在手背腕橫紋後三寸,兩筋骨陷中,」再看支溝之位置,針灸大成 : 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金鑒說 : 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 試問支溝與火串兩穴位置有何不同。 「串」有串通串連之意 ( 董師生前之英文本譯為 Stringing together) ,取名支溝取其地形形勢,取名火串則在取其作用定名。

三(總七十四)、奇穴火腑海穴與手三裡穴位置相符嗎 ? 其穴名及取穴對治療作用有何意義 ?
答 : 火腑海穴直觀上并不在手三裡,因取穴方法之故,而與手三裡相符。 從董氏書中所列之主治及運用來看亦多與手三裡相符。 『火腑』即三焦腑也,穴在三焦經定位,轉手取穴反而在大腸經上,而與手三裡位置相合,觀董老師所列主治,悉為補針或灸功同足三裡。 該處肌肉豐厚故稱之為『海』,董師原書指名其位置 : 「按之肉起,銳肉之端,」「肉起」表示該處肉多,肉多之處便能調治脾胃,有補氣作用;「銳肉之端,」表示本穴與筋有關,所謂之筋與肉有何區别,在奇穴高級講座中有詳細說明,這關系到體應針法 ( 五體針法 ) 的應用與發揮,這裡簡單提示一下 : 一、筋是能産生力氣的肉 : 《說文解字》對 " 肌 " 的解釋是 " 肉也 "; 對 " 筋 " 則說是 " 肉之力也。二、筋是條狀的肉,如正筋正宗等穴;三、筋是指特别隆起的肉。棞 ( 音 " 窘 ") 肉,就是指特别隆起的大肉。如三角肌、三頭肌、腓腸肌等塊狀肉都可屬之。火府海在銳肉之端在特别隆起的肉上 : 因此能以筋治筋,根據前述,所以本穴能筋肉并治,配合後曲池治骨,治療網球肘特效。此外火腑海穴在三焦經定位,取穴反而在大腸經上,所以能少陽 ( 三焦 ) 陽明 ( 大腸 ) 并治。陽明經多氣多血,本穴調理氣血效果極佳。

四(總七十五)、有人說董氏奇穴與道家有關,并舉出其門其正其角之命名與星宿有關,是這樣嗎?
答: 何止是董氏奇穴與道家有關,中醫及針灸醫師奉為圭臯的《黃帝内經》,産生于黃老之學流行的漢代,整本黃帝内經充滿了道家思想及道家養生之學,怎能說中醫及針灸與道家無關。 《淮南子》說: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據此而論托名黃帝或神農之書多可歸入道家之說,連《針灸甲乙經》都冠名黃帝于前,原名為《黃帝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可以說整個針灸皆與道家有關。
至于有人以其門其正其角為例,舉星宿來說明董氏奇穴與道家之關系,說法新穎開闊思路也未嘗不可。 但研究董老師及董氏奇穴的思路未必要繞彎路,也不是把簡單變複雜, 高深的學問反而是讓複雜變簡單,所謂醫者易也,是變易是不易也要使其簡易,董氏奇穴整體取名非常直觀平易近人,一看就知道其屬性及治療什麼病。
一個重要的線索是 : 董師于 1973 年中文版出書後,随即出版英文版,英文版的譯文是經過老師認證的,其書中對「其門」「其正」「其角」穴名的解說是 : 其 (Chi):Thi s ,門(Men)Door ;角(Chiao):Corner ;正(Cheng):Uprightness ,其中的其 (Chi):Thi s 指的就是「這個」,「門」 (Door)與「角」 (Corner)都是直譯,「正」 (Uprightness)在此有正直的及直立的意思,一語雙關标出了此穴的刺法,可以看出在老師的看法中毫無星宿的意義。
董師對此三穴之原刺法是 : 臂側放 ( 此處之臂側放則是指拳頭直放正拳之意,亦即三間及合谷穴在上 ) , 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 ( 即是用皮下針,是針對大腸經及肺經最常用的針法,所謂以皮治肺及大腸也 ) 針入二至五分 。 在我的奇穴學中曾指出此三穴有幾種刺法如下 : 「針刺時采皮下刺,自其門透向其角,或其角透向其正,這就是皮下針法。另一刺法則系自大腸經向小腸經方向皮下橫刺 ( 也是皮下刺 ) ,皮下剌與肺應,能治大腸病」。
我個人對此三穴取名的申述是: 「其」,這也,所謂也。 「門」,此處指為此三個穴的第一個穴,即為其正、其角的門戶,此處的「門」也可指是陰門及肛門,從主治項來看,恰合其意。 「角」,肝木之音也,本穴在大腸經上,大腸經與肝經相通,此穴能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這些病多與肝經不調有關。 「正」,一則與正拳直刺有關,一則與附近之支正穴有關,即如同中白穴借用中渚穴而取名中白類似。 中白與上白相去甚遠,其「中」字實為借中渚之中而來。

五(總七十六)、手足同名經相通之刺法原理及用法如何 ?
答 : 「 同名經取穴法 」。 也稱六經相通取穴法, 是接經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經絡療法的一種,所謂的六經相通,即手太陰通足太陰,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陰通足少陰,手太陽通足太陽,手厥陰通足厥陰,手少陽通足少陽的手足三陰三陽相通。
手足同名經之運用也可以說與開合樞有關 。 手足太陽經皆主開,有着統一的運動規律及同類的性質,手足少陽經皆主樞,彼此有着統一的運動規律及同類的性質,其它手足陽明同名經,手足太陰同名經,手足少陰同名經,手足厥陰同名經之間,亦都有着同類的運動規律及性質,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稱作同名經相通。
「同名經相通」确實也有相通的路徑,例如手足太陰經在中府穴附近相連;手足陽明經在迎香穴相連;手足少陰經在心中相連;手足太陽經在睛明穴相連;手足厥陰經在天池穴相連;手足少陽經在瞳子髎穴相連等。
同名經相通之應用, 在個人之《針灸寶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皆有較詳細之叙述,這裡再簡單提要。 其應用有幾種方法 :

(一) 手足同名經互相對治 : 一般以對側相應點為标準,亦即四肢疾病較為适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陰之井穴少商有病針足太陰之井穴隐白;手少陰之荥穴少府有病痛可針足少陰之荥穴照海,其他個經皆可依此類推。 這種方法有時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對側前臂太陽經相應之中點施針,該處并無穴位,但也能治愈疾病。 通經取穴法雖然以四肢疾病應用較多,亦可用于軀幹部位,療效亦佳,例如腎經的俞府穴處疼痛,可灸心經的少海神門而立解。
( 二 ) 、手足同名經能互相配治 : 同名經配合應用在古歌訣中時常見及,這裡以《百症賦》舉述的幾個例子來看,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聽會為膽經穴,翳風為三焦經穴,這是手足少陽同名經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裡大鐘而明」,通裡為心經穴,大鐘為腎經穴,這是手足少陰同名經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澤之所」,肝俞為膀胱經穴,少澤為小腸經穴,這是手足太陽同名經配用的例子。 此外《席弘賦》也說:「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前者為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配用,後者為手足陽明經相通配用。 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勝舉,如手太陽後溪與足太陽束骨同用治療頸項及腰痛甚效,足證同名經相通配用确實是一種常用實用的針法。
(三)、 手足同名經能互相取代治療 : 即是相對應的部位因為在全息學說上處于相對應的位置,因此有同質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應用。 例如公孫可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相對應的魚際亦可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 臨泣可治環腰一周之酸痛,相對應的中渚也專治環腰一帶酸痛。 懸鐘能治落枕,相對應的外關也可治落枕。 足太陽束骨能治療頸項及腰痛,相應的手太陽後溪也可治療頸項及腰痛, 足小趾端的至陰穴可治婦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澤也能治婦科病産後少乳。

六(總七十七)、有人說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你有何看法 ?
答 : 認為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是賴金雄師兄個人的說法。 董老師曾赴高棉治療龍若半身不遂,其治療紀錄曾發給同門師兄弟。 其間運用靈骨穴十一次最多 ( 其中有九次是靈骨配合大白倒馬并用 ) 。 其次用中九裡穴倒馬十次。 腎關及下三皇應用九次,從這裡看 : 靈骨穴應用最多,中九裡穴應用其次,再其次為腎關。 似乎靈骨穴為董氏第一大穴。
當然事實不能隻以一個病種論斷,個人根據手頭之董老師臨床病例五百多案統計 : 腎關穴單用三十八例 ( 治三十二種病 ) ,與其他穴 ( 一般為下三皇 ) 倒馬并用十六例 ( 治十四種病 ) , 腎關穴共計使用五十四例。 靈骨單用十四例 ( 治十種病 ) ,靈骨大白倒馬共用二十一例 ( 治十七種病 ) , 靈骨穴共計使用三十五例 。 再其次為中九裡單用十二例 ( 治九種病 ) ,九裡七裡倒馬二十三例 ( 治二十種病 ) , 中九裡共使用三十五例 。 如此看來,靈骨、中九裡、腎關可以說是董氏奇穴三大穴。 但從統計數字看來 : 腎關才是第一大穴 , 九裡七裡倒馬則是董氏第一大穴組 ,從統計來看,不論是第一大穴或第一穴組,都不是靈骨。 這個可從董氏奇穴穴位學及治療學中的穴位應用中及有關說明内得到了解。 不過至少靈骨是三大穴之一,還是非常重要的。

七(總七十八)、木火穴及靈骨大白倒馬皆能治中風後遺症,有何相同理由?
答: 中風與風 ( 木 ) 痰 ( 火 ) 關系最密切,陰經隻有木 ( 肝 ) 火 ( 心 ) 兩經上行至頭,肝風 ( 木 ) 與痰火 ( 火 ) 為引起中風主因。 治療中風及中風後遺症亦最好從木火經或木火穴着手。
木火 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經 ( 心包經 ) 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 一系本穴介于本經之井 ( 屬木 ) 穴與荥 ( 屬火 ) 穴之間,故屬木火,而名之木火穴。 木火穴接近中沖穴有強心活血作用,治療中風後遺症對其它各針有加強作用。 . 補木火即溫陽 ( 同理補金水即養陰 ) ,如同補陽還五湯、真武湯之治中風。
大白、靈骨穴亦介于木火屬穴之間,大白穴貼近三間穴,穴性同三間屬木。 靈骨在合谷(屬木) 、陽溪(屬火)之間,介于木火之間,有同于木火穴之性,或說靈骨貼近陽溪(屬火)穴性同火,則大白穴屬木,靈骨穴屬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溫陽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補陽還五湯、真武湯。
木火穴及大白、靈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風後遺症。 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開腦竅,靈骨大白則貼骨應腎通腦而能疏活腦部血氣。 唯木火穴在井荥之間,較适于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針;大白為「俞」穴、靈骨為「原」穴合谷及「經」穴陽溪所夾,又均貼骨,适于治新久之病,并宜久留針。

八(總七十九)、問:為什麼至陰穴能順胎助産?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緬北山地村莊義診,有一孕婦陣痛已兩天,胎位尚未轉正,當時接生之黃醫師囑我幫忙,我以針灸針至陰三陰交内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轉正,而得以順利接生。 為何至陰能糾正胎位呢?
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聖惠方》就記有唐代張文仲艾灸本穴糾正胎位的經驗: 「救婦人橫産先手出……灸婦人右腳小趾尖三壯,柱如小麥大,下火立産。」《類經圖翼》載有: 「産難橫生……子鞠不能下,至陰三棱針出血,橫者即轉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陰治療胎位不正,針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針出血。
從臨床驗證膀胱經與子宮相通,如《傷寒論》之桃核承氣湯能治膀胱經蓄血症,個人常以此方治療閉經而精神恍惚者 : 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療婦科子宮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氣湯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為膀胱經主藥。 而能治療子宮病。 董氏奇穴透過髒腑别通之肺與膀胱通,在肺經針刺能治膀胱經病變,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療背痛特效,也能治療子宮肌瘤,而治療婦科最重要的婦科穴亦在大指肺經附近,也是透過髒腑别通之肺與膀胱通,膀胱經與子宮相通,達到治療目的。 至陰為膀胱經井穴能開竅,能開膀胱及子宮之竅,現代研究也證明艾灸或針刺至陰能促進子宮和膀胱活動增強。 同時使胎兒活動亦增強,有利于胎位的糾正。 (2009年4月23日刊出)

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讨題(第十二回)

敬告各位讀者朋友
讨論題刊出一年來,深獲廣大讀者的歡迎與喜愛,至為感激。自餘首先著述發揮及教授董氏奇穴以來,經三十多年之努力,董氏奇穴已傳遍韓國、美國、歐洲、中國等數十國家,但也因為其它不少人,或非董氏嫡傳,或僅學三五年經驗不足,認識體會不清,亦在推動教授董氏奇穴,出現了許多分歧,其中有不少是錯誤的,混淆了正确視聽,對奇穴以至針灸的發展并非好事,餘雖在本網站提出許多糾錯及正誤,但因為篇幅有限,難以悉數糾正。

又因拙著之針灸經穴學及針灸五輸穴已進入修訂增補編輯日程(兩書皆已出版二十多年,發行近二十版之多,迄未修訂),必須克日完成(讀者若看過《針灸寶典》即知對當年《針灸經緯》修訂之工程艱巨)。因此決定自本月起讨論題暫時停止一段時間,一挨書籍編寫完竣,将以專書全面對當今所見之偏誤,提出探讨及糾偏與正誤。并繼續在本網站進行其它讨論,或另辟新版面刊出。

一(總八十)、請問董氏掌診與一般掌診有何不同?

答:董氏掌診之見于文字公開,首刊于1978年之《中醫研究》第一期。系由餘之學生顔戊邨醫師根據我所教所寫,内容與現時外面網站流傳之資料不盡相符,系餘根據董老師所授内容,經過驗證修正後之實用數據,我近年來在幾所大學博士班教課,也應學生要求,教授一些掌診。

董氏掌診與經絡關系密切,了解手足同名經相通,及髒腑别通,就不難學習及理解董氏掌診。可以參看1999年第一屆董氏奇穴大會蔡明宗醫師發表的《董氏掌診探讨》(請點擊),其中對經絡與掌診關系論述甚詳)。董氏掌診與其它掌診之不同大緻如下:
1、定位不同:一般之定位有根據八卦者,有根據紋路者,有另定區域者,董氏掌診之髒腑定位基本上與目前一般流行之掌診不同,董氏除髒腑八卦定位外,更重視三焦定位,有綜三焦及橫三焦。董氏掌診尤其重視經絡訂位,了解手足同名經相通,及髒腑别通,就不難理解董氏掌診。
2、診法不同:一般掌診較注重紋路,包括大紋如天紋(感情線)、人紋(智慧線)….小紋如直紋、橫紋、島紋、障礙紋…等。董師雖也兼看色澤變化及斑點,但最注重者為各區域之青筋與暗影,其次掌色及各區之溫度厚薄凹凸亦極重視。例如艮位,金星丘所圍之範圍及其飽滿低陷,可看體質魄力及腎氣之強弱,後溪掌緣肌肉彈性不足或凹陷,亦斷為腎氣不足,小指太短亦為腎氣不足…等。
3、作用不同:董師常以青筋暗影決定下針,例如在魚際掌緣看青筋浮出,視其在上中下之位置,斷為系肩痛或頸背之疼痛,而在該處下針治療,由是而發現重子重仙穴。又如青筋甚多浮出于中下焦部位,掌溫較低,可斷為脾腎陽虛,即可針靈骨腎關。掌溫高青筋多,斷為肝腎陰虛火旺,則針腎關人黃火硬等穴

二(總八十一)、怎樣掌握及學好董師之刺血?
答:董師之治療最大特色是刺血針法,學生皆知。未學刺血不會刺血,不算學過董氏奇穴。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隻要看刺血手法,就知是否董門學生,是否得到真傳。
一是手法之掌握:要點在于針具及刺血部位之掌握,針粗較易持針,較易使力,董師稱放血為點刺,所謂點刺,即用三棱對準血管快速直刺,隻要輕輕在血管上點壓一下,就能出血。點刺最适于青筋外浮,觸之亦覺突出于外者。刺小腿部位董師一般以卧位為主,有些腿部血管站立時浮現,躺着即不現,或較隐入,表示血管較深,站立刺血就較躺着刺血為佳,否則躺着刺血就要稍深一些。不然不出血反而較痛。
刺血部位應先充血再刺血,這樣不必擠血,刺之自然出血則血量亦較大。怎樣先充血?例如刺針井穴,可夾緊手指讓指尖部分充血,如此既易出血亦不痛,在背部刺血易宜先按壓(背部看不見血管,用此法,有些出針即見血,但有些則需略加擠捏或拔罐輔助出血),太陽刺血可抓緊衣領,使頭面部充血,三棱針稍稍刺入即血如泉湧;肘彎腿彎(委中、尺澤、曲澤穴)雖較易出血,若能于血管上稍施按壓,然後施針,疼痛較少,又易出血。
二是穴位之掌握:刺血取穴要能放能收,所謂「放」系指擴大,在小腿刺血既然刺血則常連四花中、下、外穴一起刺血,可以達到整體徹底治療的目的;能「收」是指在許多穴位中找出最重要之一點,董氏背部刺血一般亦為多穴一組,有些人嫌穴位太多,應用時如能找出最重要的穴點,一則達到精簡的作用,一則掌控治療之真正主要穴位,治療可以更有信心更準确。例如背部三金穴治療膝痛,三金穴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穴。考察老師治療膝痛最常用之穴位,為位于中指之心膝穴或膽穴,主要與心包經有關,此三穴亦以位于厥陰俞旁之膏肓穴為主,其它上下之魄戶、神堂穴則同倒馬針之加強作用相同。我個人從此悟出厥陰經内關治療膝痛特效(内關為絡穴且位在兩筋間,亦為有效之因)。

又如下腰之雙河穴治療手臂痛肩背痛。其位置為自第十四椎旁開三寸起,每下一椎旁開三寸各一穴,計六穴,兩側合計十二穴,其位置分布與膀胱經之符合,也可找出最重要的穴位及次要的穴位。

三(總八十二)、放血時有那些事項要注意?
答:放血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天氣的好壞:天氣的好壞也是很重要的,天氣好則病人流的血比較多,效果就好;如果是雨天陰天血管收縮,效果就比較差,因為出血量可能會少一點。夏天之晴天,陽氣外浮血管上顯,是刺血治療雜症難症久症最好的時節,尤其是委中、尺澤等處都較冬天容易出血,背部出血亦較快。除了急性病以外,對于慢性病痛的患者最好選擇天氣好的時候來放血比較好。
2.病患的飲食狀況:太飽時或太餓時都不适合放血,因為太餓時可能血液濃度增加會影響瀉血的量。不要在距離吃飯已經很久才放血。而且肚子太餓也容易暈針。
3. 刺血之針具及針刺技術:現代用的三棱針幾乎都是使用『一次性』的三棱針,一次性使用的三棱針有一些缺點就是針尖不夠尖銳,針的三刃也很粗糙。因為它是鍍過的關系,必須稍微磨過,也就是開鋒,才較銳利。如果三棱針的針尖很尖銳,旁邊三刃也很鋒利,那麼,隻要輕輕的在皮膚上點刺一下就會出血。在刺血前要檢查一下針尖及三刃。
刺血時隻要對準青筋刺上去就會出血,出了血反而不會覺得痛。如果不出血就會感到疼痛,這時就在近旁的青筋再刺一次,血就應該會流出來了。這種情況就像以前打牛奶罐頭的原理一樣,在牛奶罐的一邊打一個洞,牛奶沒出來再在另一邊打一個洞,就能倒出牛奶。刺血也是這樣跟空氣的原理很相近。
4.穴位宜先充血:參見前題手法之掌握。
5. 掌握時間更好:刺血如果能掌握時間,出血量會比較多,效果會更好。譬如說太陽穴刺血在天氣好的午前十一時來放血效果最好,尤其是接近中午的時候,陽氣在上青筋比較容易顯現,較易出血。其它如腰痛、脊椎長骨刺的人要刺血,則是在下午最好。十二經在未時流注到手太陽小腸經,申時流注到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太陽基本上是走人身後面的,所以對坐骨神經痛、痔瘡的患者在此時放血可以說是最為有效。至于刺少商等井穴,則跟時間沒有什麼關系,因為這些地方沒有青筋的關系,而且急救也常用這些穴,所以随時能放血。

四(總八十三)、口腔刺血有說以健側為主,有說以患側為主,以何處為準?

答:顔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在健側或患側口腔刺血皆可。肝經繞口内一周,不論在健側或患側刺血,距離都很近,作用很快,但以患側為佳。就是在病變一側的口腔裡面刺血。一般來講口腔沒有青筋也是可以照樣點刺出血,在口腔内刺血不需要找青筋,把嘴巴張開在口腔兩側粘膜放血,放血位置相當于上下嘴唇閉合的地方,約在口唇内側的中央,點刺或鈯刺刺血,大概流個七、八滴的程度就可以了,刺完後用鹽水漱口,消毒并加強肌肉拉力,療效更佳,是治療顔面神經麻痹的最佳方法。

五(總八十四)、能談談心開竅于耳的理由,及其與刺血及針治關系?

答:心開竅于耳之說,見于《素問金匮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王冰注釋:「舌為心之官,當言于舌,舌用非竅,故雲耳也,」張景嶽說:「舌本屬心,耳則兼乎心腎,」彼等皆認同心與耳竅之關系。
因陰經大部分不上頭,五髒開竅于面,實際系藉表裡經之陽經而達到竅開于面之關系,腎開竅于耳,系因膀胱經開竅于耳,心經亦因小腸經卻入耳中,而與耳有關。
有不少耳病與心有關,例如常可從耳部冠心溝看出冠心病,常見的耳鳴、耳聾、很多時候也與心有關,如失眠、高血壓、貧血多伴有耳鳴症狀,有時從心入治,效果反而比較好。

《傷寒論》有雲「為持脈時,病人插手自冒心,師因試令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此可以桂枝甘草湯溫心陽有效。餘常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耳病,一則因膽經環耳入耳,一則系基于「心與膽通」而治之。餘常以風市穴治療心陽虛之耳聾、耳鳴及失眠均甚效,即系基于「心與膽通」之理論而有效。
又常以耳尖刺血治療多汗症甚效,蓋心主汗也;點刺治療失眠甚效,蓋心主神也;點刺治療皮膚病亦甚效,雖說太陽經至耳,太陽主表;或說少陽膽經環耳,少陽主風;但何嘗不是「諸瘡痛癢皆屬于心」之作用呢?

六(總八十五)、請問董景昌大師之刺血與王秀珍醫師之刺血有何不同?

答:董師的治療最大特色就是刺血針法,二十多年前我曾赴安徽觀摩大陸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之刺血臨床一周,綜合海峽兩岸刺血第一高手之手法各有千秋:
1.董師最擅于在小腿及背後刺血,王秀珍則最擅于太陽穴刺血。雖然兩位醫師在全身皆能選穴刺血。

2.董老師所用之三棱針針頭較粗,以點刺為主,反較不痛,出血量亦較多。王秀珍用蘇州華陀制針廠作的針(我曾去過該廠參觀),針身較細,針頭不夠粗,必須用鑽刺進入較深方能出血。

3.兩者在全身都有穴位能刺血,王醫師較頃向于一般傳統之刺血,董師則較注重古法瀉絡遠針,例如治膝痛在背部刺血,手肘痛在下腰或腿上刺血。

4.董師雖善于刺血,但大部分病人系先刺毫針為主,病重或毫針效果略差才使用刺血,王醫師則全部用刺血治療。至于療效則都非常好,非毫針所可比拟。
《山海經.東山經》雲:「高氏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箴石,」又曰:「有石如玉,可以為針,」這裡的東山即指現在的山東。《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貶石者亦從東方來,」刺血應系源于山東,已經幾千年了,前些年在山東微山縣出土的石碑圖象經考古為《扁鵲針灸行醫圖》,也證明針灸在山東的悠久。放血是董師的精髓,老師治重病久病,都以刺血為主,家父精于傷科,亦通刺血。當年我回山東老家也看過老輩人幫人放血治病。大陸刺血第一高手王秀珍醫師亦為山東人,六零年代随先生遷往安徽。可以說不論台灣大陸之當代刺血泰鬥皆為山東人士。董老師既然常用刺血,善于刺血,這就應證了董師之針灸确實淵源于山東。

七(總八十六)、奇穴之「解剖」是否有指導作用而可作為研究中心?
答:這個問題一再的被提出,先是三十多年前老師的書出版時我就曾提出過,後來師兄弟們二十多年前聚會時也被提出來過,二十多年來一些學生拜師也提出過,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答案。
董氏竒穴書中之解剖,其所述多系指實際作用所在,主要是指穴位作用所及之髒腑及經絡。董氏奇穴明确标出解剖(作用)所在者,便能治療該髒腑或經絡病,可以将其(解剖)當為研究重點之一,作為中心則無必要,這有幾個理由,從原書看:

1.作用與解剖混淆:例如大間穴之解剖寫為:「桡骨神經之皮下枝、心髒及六腑分支神經」從這裡可以看出: 「桡骨神經之皮下枝」是實際解剖;心髒及六腑分支神經(與解剖不符)指的應是作用。又如木穴之解剖寫為:「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肝神經。」這裡的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是實際解剖;肝神經指的是作用于肝。

2.有些穴根本沒有列出解剖(作用),重要性可議:例如:三眼穴之解剖: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完全指現代解剖,既然功同足三裡穴,似應與四花上穴類近,卻隻字未提。顯然這些解剖及作用不是最重要的。又如制污穴之解剖應與肺相關,但寫的卻是;桡神經淺枝,并無肺字。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應與肺或脾有關,寫的解剖(作用)卻是桡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這些事實上講的是西醫解剖,與現代的解剖名詞相符,如果要從這樣的解剖推想其擴大作用,必然差異極大,這是在研究作用時一定要明鑒的。

3.解剖(作用)是定穴後的歸類,而非演繹在前的原則:書中穴位寫出作用,是寫書的通則,董師于1973年中文版後之英文版,其書中對解剖系以Reaction area of…表示,意思就是指反應于(或作用于)…某某部位。将其當做作用部位,有助于方便歸類。在沒有解剖及作用的狀況下,自己也可根據其主治歸類其作用,例如制污穴根據其治皮膚病,則解剖應與肺相關,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則解剖應與肺或脾有關。從這點來看,可以說先有作用再指導主治,也可以說先有主治再歸類作用。這點我曾問過老師,老師未置可否,但也未曾反對我的看法。那麼解剖與作用就不必然絕對誰先誰後。當然也不必然作為研究的中心,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當年也曾與幾位師兄作過探讨,而決定不在這方面多花費時間。

4.解剖(作用)對臨床無絕對指導性,無法從解剖中對應功用:董師書中部位不同而穴位作用相同者,比比皆是,僅就一一部位簡單舉例,如:解剖寫有肝神經者有:木穴、木炎穴、複原穴,如何能從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所治病有何不同;解剖寫有肝副神經、腎副神經者有還巢穴、指三重穴、指腎穴,又如何能從中分出各穴能治何病?所治病有何不同;重要的是經絡,其次是節段部位空間,不管是演繹還是歸類,例如董氏奇穴之木穴及心門穴擴展發揮能治十幾種病,并不是從解剖(作用)來的,而是從辨主證、抓病機、明經絡、識五行、知部位等幾個方面着手。十四經穴與奇穴一樣,都是如此,才能做最大的發揮。這個在2008年6月(第三回)的讨論題(十六題)已經說得很明白,可以參考。
當然如果能舍卻辨主證、抓病機、明經絡、識五行、知部位等幾個思考點,光隻從解剖(作用)就能演繹出更多功用,那麼我們樂觀其成。

八(總八十七)、有人主張董氏奇穴應該讀未加批注之版本,你認為如何?
答:這未嘗不是好事,這樣可以還歸董氏奇穴本來面目,也可讓更多人知道董氏奇穴原無任何理論,進而認識本人發揚董氏奇穴之努力過程,這個可以參看林正隆醫師1999年撰寫之《談楊維傑醫師對董氏奇穴的承先啟後》(請點擊)。
三十年前因市面并無董氏奇穴之書籍。在我寫書之前,很多人認為董氏奇穴同其它奇穴一樣,當時董氏奇穴尚未流行。為了方便大家對奇穴的理解及學習,我寫了第一本董氏奇穴的發揮,加上穴位圖解,并做了許多說明,對作用也補充了許多,讓大家能更快的找到穴位,也知道為何如此運用。而更重要的是運用中醫包括《内經》《難經》《易經》的一些理論解說奇穴,為其建立理論系統,使其成為有體系的一家之學。這些重要的理論并非董氏奇穴所獨有,同樣可用于十四經穴,隻因我先用在董氏奇穴的解說上,而被誤認為僅屬董氏奇穴所有,這些理論包括:

1.髒腑别通: 髒腑别通在1975年拙著《針灸經緯》出版前未見他人使用,本人将五髒别通理論首先應用于針灸中(即: 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并根據研究傷寒論之基礎,從開阖樞理論中,找出胃與包絡通,使五髒别通成為六髒六腑之髒腑别通,髒腑别通是開啟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第一把鑰匙。十四經穴也可用髒腑别通解說及發揮:早在針灸經緯中我就用于解說十四經穴。

2.體應針法:體應針法包含體與體(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之對應,及體與髒(即:以骨治腎,以筋治肝,以肉治脾,以脈治心,以皮治肺)之對應,也是開啟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重要鑰匙,早在《黃帝内經》之《刺齊論》及《官針篇》中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淵源。我在體體相應、體髒相應之基礎上,再擴大了體象相應,使此一針法發揮得更靈活。

3.太極全息(含對應針法):易學的太極元氣論認為人身為一小宇宙,而人體的任一局部又為一小人身,即整體包含局部,而局部亦有整體的信息,這種思想用之于中醫診斷及臨床,即成為中醫特有的全息醫療方法。但從「一物一太極,一處一太極」之全息觀來看,全身又有許多的太極。

大太極即手足各有一太極,即各以肘膝為太極〈肘為手臂之太極,膝為大小腿之太極〉,對應于肚臍,這亦可稱為一級全息,因有順對及逆對,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中太極即系以腕踝為中心點〈太極〉,上至手指腳趾,下至前臂及小腿中段。另外還有小太極及局部太極。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區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療全身疾病,人體任一肢節,包括頭部,都是整體的縮影,都有與整體相應的穴位。全息對應也是開啟董氏奇穴穴位作用的重要鑰匙。
初學傷寒論若未讀任何批注而能了解傷寒論,那麼就是天才,若未曾跟董老師學過而能讀通奇穴白本,并應用得很好那也是天才,這類的天才似乎不在少數。本來我還有一些東西要發揮但還沒有寫出來,也許留一點空間讓讀者想象或許更好。

九(總八十八)、請問哪裡能看到完整的董氏驗案?你有寫驗案的打算嗎?
答:當然應該寫奇穴驗案,一是整理董老師的驗案,一是自己的驗案。自己的驗案已經累積了很多,在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可說已寫了一些,隻是略顯零星,有待專書出版。董老師的驗案因年煙代遠,遺失甚多,老師去世較早,自己未寫驗案,學生幫其整理目前實有一定困難。但還是要寫一些,标志着一段曆史進程,随時代的不同病種亦有所不同,不能僅固守于數十年前的醫案。因此主要的是寫自己的驗案,這也表示後世臨床實際的應用與發揮,學生的成績正在突出老師奇穴的實用。有人問我為什麼能将董氏奇穴作那麼多的補充,一方面是有所發揮,一方面也有不少是把老師臨床的實際經驗反應出來,其實我對董氏奇穴穴位的應用發揮,所謂能治療哪些病,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根據老師的驗案而來的,驗案已在其中,才會這樣實用。寫驗案還要與十四經做比較,如此才能知道哪個病用奇穴更好,或者各有所勝。

至于現有之奇穴醫案,台灣大陸尚無奇穴醫案專書,反而韓國美國有一些。韓國董氏奇穴發展很早,我的著作三十多年前即已傳入且暢銷韓國,韓國有幾本奇穴驗案收集彙編了全國針灸醫師之臨床治驗,可以找來看看;美國最早推動董氏奇穴的李傳真(Marian Lee)寫的奇穴書中也附了不少醫案(按:李醫師1973年曾在董老師處白日觀摩一周,晚間由我代老師講授奇穴一周,之後1986年我在美國針灸學會隔周講授奇穴半年,李醫師亦全程聽講)。至于也有其它一些人在别的書中附錄一些驗案的也不少,但皆非奇穴專集,就不介紹了。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會在本網站增辟奇穴醫案專欄。

十(總八十九)、五輸穴同氣相求療法之内容是什麼?

答:五輸穴與自然節令有其相應關系,與髒腑亦有相應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這種原則在針灸臨床中經常可見。在我的《五輸穴應用》中列出了相生、相克、真五行、相應、相交五大類針法,在我的《針灸寶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皆有詳細介紹,這裡僅略作提要:

1.相生:這是就五行相生關系發展的一種療法,例如太淵為金(肺)之土(俞)穴,故能補土生金治肺氣虛症,商丘為土之金穴也能補氣治中氣不足之病;這方面的用例很多,因為與母子補瀉法有交集重複之處,所以不做多贅。
2.相克:是就五行制化關系應用的一種療法,例如:二間為大腸經之水穴治大腸經火熱病如牙痛等極效;内庭善治牙痛亦是此裡;液門為三焦經水穴,善治三焦火熱之病。尺澤為腑經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經火病,因此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
3.真五行: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也就是指各經的本穴而言,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也就是指各經的本穴而言,足三裡為土中真土,調理脾胃作用極強;大敦亦為木(肝)經木穴,治療陽萎、疝氣及血崩均極特效,勞宮亦為火(心包)經火穴,瀉火之效極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熱,導火下行,所以對小兒口瘡(金鑒)及心悶瘡痍(玉龍賦)有效。
4.相應:是同氣相求療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具體應用時以本經病為主經,旁及他經病變則在本經找與相應之穴即可,換言之以本經病為主,寓有他髒病機參與者,可取本經之五行相應穴。陷谷為土經木穴,筆者常用之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對于瀉洩腹痛,偏正頭痛,月經疼痛均極有效;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補土制水作用極強,所以能利尿治水濕腫滿;後溪穴為太陽經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對于太陽經所行有關「筋」之病變皆能治之,例如頸項強硬、彎腰不便、腿彎難伸等皆有療效;湧泉亦為水(腎)之木穴,透過補水潤木也能治巅頂痛(厥陰頭痛也)又木主風,井穴鎮定作用極強,所以湧泉亦為治痫症,風症要穴。
5.相通:這是五行中兩行交互并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尺澤為金(肺)經水穴,複溜為水(腎)經金穴,合用則能達金水相通之效,治療肺不肅降,腎不受納之病,極具療效。個人即常以此組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而叠收卓效。又如少海為火(心)經水穴,然谷為水(腎)經火穴,兩穴合用,可治心腎不交,火水未濟之病如心煩不寐,多夢遺經,心悸健忘,炫暈耳鳴,口幹咽燥,腰膝酸軟,或潮熱盜汗等。

十一(九十)、聽說新版《五輸穴發揮》即将完成,同氣相求療法内容是否有新的增補?
答:就如同《針灸經緯》增補成《針灸寶典》,内容增加了一倍之多一樣,新版《五輸穴發揮》也增加了甚多内容。關于同氣相求療法之用法,在新書中,又增列了幾種,書中有詳細的說明與釋例,即:通根、透幹、同氣、通關、互合、扶調等法,其中有些需要對五行之屬性及刑沖合會有基本了解,才能靈活應用。
1.通根:一般來說,兩穴穴性相同,合用效果尤強。如在上部先針一針治療針,然後在下部取穴配穴,此配穴若與先前之治療針為同一五行,稱為「通根」,表示其氣在下部得以生根。這樣的針法蘊有同氣相求及上下交濟的作用。
2.透幹:若先在下部針一針治療針,然後在上部取穴配穴,此配穴若與先前之治療針為同一五行,稱為「透幹」,表示其氣在上部得以透出;這樣的針法蘊有同氣相求及上下交濟的作用。
3.同氣:如在上中下三部之同一五行屬性的穴位同時進針,謂之三部「同氣」,能收到整體調整之作用,效果更強。
4.通關:緊鄰的穴位互相相生,不會有相克問題,若隔一則可能相克,例如勞宮(屬火)、間使(屬金)彼此相克,.則必須在中間加一針大陵(屬土),此中間一針能使三針連成一氣相生(火生土生金),這個中間一針即是「通關」。
 
5.互合:有時在不同之兩經同時刺針,有相克之顧忌,但若在兩經選交互同氣之穴位并針,不但不相克反而合成同氣,例如肝經及胃經并針,有木克土之慮,但若太沖與陷骨同時并用,一為木經土穴,一為土經木穴,則兩經非但不相克,反而調和木土之作用更大,由于兩者并用此謂之「互合」。

6.扶調:系調候及扶抑的合稱,系針對先天體質五行及後天運氣平衡取用的一種方法,例如一人之出生時辰為丁巳年丁未月乙未日壬午時,此造生于夏日午時,火旺成局木火炎燥,體熱至極,克傷肺金,少年及青年二十年亦行火運,自小氣喘并有異位性皮炎,最喜金水調候,用神在壬水,這種情形治肺金不如治膀胱壬水,首取膀胱經穴,在背後及委中刺血取得大效,蓋膀胱與肺通,治膀胱亦治肺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