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一針療法丨正胎穴

正胎穴 【位置】 相當于傳統腧穴至陰穴。《針灸甲乙經》中載: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如韭葉。 【取法】正坐垂足。在足小趾外側,距離足小趾甲角旁約0.1寸處取之(圖5-4)。 【作用】具有調經止痛、矯正胎位的作用。 【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産等。

一針療法丨正胎穴

【治法】病人首先排空尿液,然後取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全身放松。取正胎穴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呈15°迅速刺人2~4分,行撚轉補瀉,中等刺激手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留針期間可用艾卷熏灸正胎穴20分鐘。針灸并用,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先針灸一側穴位,兩側交替使用,如效果不佳,可針灸兩側穴位。

【注釋】 胎位不正是指在婦女妊娠30周以上,胎位不正,呈現臀位、斜位和橫位等。多數情況下孕婦并無不适感覺,經産科醫師檢查或者B超檢查後方可發現。對異常胎位,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并進行中醫治療,大約80%的胎位可以得到矯正。但如矯正過晚或矯正失當,可造成孕婦難産和胎兒缺氧性疾病。 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井穴,因其經絡腎,為王水府,主司氣化,故直接針灸井穴,可以起到振奮陽氣、疏通太陽經之脈氣、祛瘀化滞、順胎助産的作用。近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或艾灸至陰穴,有促使子宮和膀胱活動加強、增加胎兒移動轉位和增加胎兒心率的作用。有學者應用針灸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時發現,治療後1小時或當晚胎兒的活動幅度、頻率逐漸達到高峰,異常的胎位随之進行前後自動倒轉,成功率為75%~82%。由此可知,至陰穴已經成為治療胎位不正的一個經驗穴。但是,對于一些複雜的、異常的胎位,經針灸治療無效時應盡快改用其他療法,以免延誤病情。
【病例】劉某,女,34歲,家庭婦女。于1998年7月18日就診,已懷孕35周,經B超顯示胎兒橫位。經針灸正胎穴6次後胎位已變成頭位,37周後順利分娩,母子平安。 -END-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