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任脈、督脈與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

作者: 任脈、督脈與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文:李守力)

2014年11月6日07:45:50字數:1428

2014年11月7日07:35:43字數:1492

有朋友寫了一篇《覺悟一言》,請我提出意見。

原文如下:

督任兩脈位于人體前後正中線,督脈有二十八穴,應二十八星宿,是月亮每晚出現的地方,一周共二十八天。月者,太陽藏精之映,月有陰陽圓缺,督脈統一身之藏精,二十八穴應在内藏精之盛衰。任脈有二十四穴,應二十四節氣,是因太陽一年中所出現的位置而形成,二十四穴應在外氣運之寒熱溫涼。

李守力評注:

二十八宿是上古曆法,按照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年代為公元前5670年左右。(趙永恒、李勇: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

古人發明二十八宿是幹什麼用的?二十八宿原來是天空的恒星坐标。古人經過長期觀察星空發現,除了日月五星之外,其它的群星之間的位置是保持不變的(後人謂之恒星),所以就認為這個星空背景是“天體”,即天的本體,如如不動。日月五星(七政)都在這個如如不動的天體上運行(故曰五行)。故東漢王充《論衡·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郵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

但是天空的星星太多了,總要找一些做代表。古人是用赤道坐标系,公元前5670年左右,古人在赤道坐标線上拟定二十七個星座(這是因為赤道星宿的出沒是在正東方和正西方的地平線上,不受地理緯度的影響),它們之間是等距的。但是到了商周時期,已經發現是不等距的了。如牛、女二宿完全離開赤道了,變成了牛郎和織女。上古用北鬥九星,分天體星座為二十七宿;中古北鬥七星,故用二十八宿。先是營宿分為東營、西營(見于公元前433年湖北曾侯乙漆箱蓋),最後變為營宿(營室)、壁宿(東壁)。

回歸年,為什麼說是回歸?這說明古人确實知道了恒星背景。所謂“回歸年”是指太陽一年緩慢地行走在天體的驿站上(二十八宿),而月亮則快速地行走在天體的驿站上。太陽365.25636天回歸一次(恒星年),月亮27.32166日回歸一次(恒星月)。(現在天文學的恒星年與回歸年是有區别的,這裡不做深入探讨。)

二十四節氣的誕生就很晚了,約在春秋戰國。堯帝時期将一年分為二十個節氣(一年分成十個月),後來又用三十個節氣。秦漢迄今,固定在二十四節氣。節氣是圭表測量日影得出的,是每天中午的工作。(二十八宿都是晚上觀測)。二十四節氣是基于一年十二個月。

某一期(1989年?)《氣功與科學》雜志有一篇練功體會,說的是二十四節氣與二十四節脊椎對應。某日,作者按照曆法的某節氣練功,在交節的時刻并沒有出現對應脊椎點的氣感(内視有光球、發熱),繼續練功到某一時刻才有氣感。後來發現曆法書上的這一節氣确實錯了,作者練功感應的時刻才是真正的交節時間!(這篇文章的題目忘記了,看誰能否檢索到?)

所以二十四節氣與督脈的關系密切。

《内經》将任脈、督脈的穴位都分為二十八穴。或許是受了二十八宿的影響。因為任督二脈形成小周天,正合周天二十八宿。隻是加了一倍,為五十六穴而已。

《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針灸門

任脈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按内經任脈所發者二十八穴,經阙一穴,實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陰明跷脈,故載二十四穴),自會陰至臍中,為少腹之分,共八穴。

《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二·針灸門

督脈

督脈所發二十七穴(按内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第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尻骨兩旁二穴,名會陽,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别絡,與少陰會,故隻載二十七穴)。

按:

《内經》中任脈與督脈都存在效法27宿有27穴的雛形,這是上古27宿的遺存,同時證明《黃帝内經》的原始材料起源很早,真是離黃帝不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