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嶽飛,我們總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覺。為什麼宋高宗趙構會被奸臣秦桧蒙蔽,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為什麼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嶽飛,緻使趕走金兵、收複中原的抗金大業功虧一篑。然而我們并沒有去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嶽飛究竟能不能獨自承擔起收複中原的重任,嶽家軍有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打敗金國?
後人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身處曆史旋渦之中,肩負重擔的嶽飛對此卻有着清醒的認識。紹興四年(1134年)六月,嶽飛在《畫守襄陽等郡劄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複故疆,民心效順,誠易為力,此則國家長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萬為固守之計,就撥江西、湖南糧解,朝廷支降券錢為一年支遣,候營田就緒,軍儲既成,則朝廷無饋饷之憂,進攻退守皆兼利也。
經過敵我力量的對比,嶽飛估計,打敗金兵,收複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萬。固守六州,則需要精兵6萬。那當時嶽家軍有多少軍事力量呢?
綜合各種材料來看,嶽家軍兵力發展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建炎二三年間(1128年)嶽家軍僅有二千人,紹興二年(1132年)增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為24000人,至紹興十年、十一年時,大抵為6萬人。照嶽飛的估算,這6萬兵力,守土沒有問題,恢複故國則遠遠不夠!
為此,自紹興四年起,嶽飛就一直努力去擴充隊伍,特别是招納得力的将領。如牛臯、董先就是他設法招納過來的,而牛和董的上司,一個更能幹的将領李橫,曾獨力打下東京,最後又因衆寡不敵而不得不南撤,嶽吃聞訊趕去招納,可惜晚了一步,沒有趕上。
紹興七年(1137年),嶽飛迎來擴軍的最好一次機會,劉光世被朝廷免職。嶽飛立即要求将其5萬多人馬歸到自己部下。宋高宗最初是同意的,但是和嶽飛談了一次話後,又收回了成命。對話如下:
上曰:“飛頃入對,請由商、虢取關陝,欲并統淮甸之兵而行。朕問:何時可畢?對曰:期以三年。”朕谕飛:“駐跸于此,以淮甸為屏蔽,若辍淮甸之兵,便能定中原,聯亦何惜,隻恐中原未複,而淮甸失守,則行朝未得奠枕而卧也。”飛無以對。
客觀的說,嶽飛的計劃是合理而穩妥的,他并沒有像袁崇煥一樣胡亂吹牛,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用三年時間奪取關陝的計劃,而非走收複北宋全部疆土。因為就兵力而言,嶽家軍雖然增加到了十一、二萬人數,但仍然未達到20萬之數,能收複關陝就不錯了。
但宋高宗害怕了,退縮了,他擔心将這五萬兵力交給嶽飛,在收複關陝期間,萬一金兵自淮而下,缺少了這5萬兵力的防守,紹興小朝廷的安全将受到威脅。想到七年前為躲避金兵而下海逃跑的狼狽經曆,他決定不再把劉軍家交給嶽飛。
當然宋高宗改變主意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把劉家軍交給嶽飛,嶽家軍的實力将大大增強,萬一失去控制怎麼辦,這也是宋高宗不願看到的局面。總之嶽飛失去了擴軍的最好機會,嶽家軍人數以後一直控制在6萬人左右,憑這點兵力,不可能打敗金國,收複中原,嶽飛的悲劇命運也就此決定。
上一篇
内心有暖,人生不寒
下一篇
當文征明寫出了墨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