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字”開始
如果你真正體會到了“寫字”的好處,就一定會對這種能力愛不釋手。
而且你一定會越來越不滿足,然後在某天執起手中的筆,邁向寫作的殿堂。
因為“寫字”是對内的,它隻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寫作”是對外的,它可以産出有價值的作品,讓他人變得更好,并以此收獲個人影響力。
從對内到對外,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因為此後你将擁有作品,而有價值的作品則會帶來無限可能。
當然,這是我事後的總結。
剛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認識到這些。
那時我隻是看了李笑來在《财富自由之路》專欄中的一句話後才暗暗下了投身寫作的決心,他說:
持續寫作很可能是鍛煉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對此,我深信不疑。
因為我當時已經體會到,寫作的根本就是思考,而且是效率很高的思考,是可以積累的思考,是可以産生影響力的思考。
而所謂成長,本質上就是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增長,隻要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就必然會改變。
在随後的探索中,我發現了更多關于寫作的意義。
比如,寫作是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另一張名片(或個人品牌)。
因為不管我們身處何種現實困境,我們都能通過文字去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王國,去連接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術”,一覺醒來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連接和正反饋的喜悅,而且它自帶篩選功能,确保來連接的都是同頻的人。
對普通人來說,這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再比如,文字具有“複制”屬性,隻要我們寫的内容有長久巨大的價值,那它就有可能遵循複利曲線的規律,使我們的人生産生無限可能。
這一點,我已經從《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兩本書的出版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完全是超乎想象的增長。
而且寫作幾乎是成本最低、限制最小的成長活動,隻需一根網線、一台電腦,我們就可以把事情搞起來。
另外,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起來越多的傳統職業和崗位都在被機器取代,但認知能力依然是它們無法代替的。
而寫作正是普通人打造認知能力最好的方式,目光長遠的人,一定會占據這個認識高地。
無論是“寫字”的好處,還是“寫作”的意義,當我們看到的維度越多,我們投身寫作的動力就會越強,就不會簡單地人雲亦雲,盲目跟風。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會寫的人更容易成事,因為他們有機會通過寫作對自身所做的事情進行深度的意義挖掘。
所以,但凡有新手向我咨詢寫作,我都會建議他們第一篇文章就寫《為什麼我要寫作?》。
而且這篇文章要持續寫、經常寫,直到這些意義融入到自己的骨子裡。
所以,寫作最大的心法就是永遠寫對自己和他人長久有用的東西。
而衡量内容是否長久有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問自己: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再看還有價值嗎?
如果沒有,那可能就沒必要寫了!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隻需要思考“什麼是有用的(what)?怎樣變得更有用(How)?”就可以牽出一系列的寫作技法了。
比如,文章選題就可以用它來篩選。
在我看來,好的文章選題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出發:
1.它是否能觸動你自己?
寫作,首先要能觸動自己,要對自己有用。
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題或核心觀點連自己都沒有類似“豁然開朗或醍醐灌頂”的觸動感,那怎麼去觸動别人呢?
觸動不了别人,那它就沒有生命力。
2.它是否能解決自己或他人最迫切的現實問題?
需求是寫作最好的牽引,如果你的文章無法擊中自己和他人的痛點,就不會被他人強烈的需要,自然它的生命力就會脆弱。
好的寫作一定會力求每篇文章決一個實際問題或改變一個觀念,而不是讓人情緒暴漲一下之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能否發現“痛點和觸動點”并不取決于上面的兩個提問,而在于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的實踐和思考。
再比如,文章内容也可以用它來塑造。
在我看來,好的寫作在内容上至少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避開熱點,砍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因為新聞熱點的生命周期極短,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到熱點上,那就算文章寫得再好,它的生命周期也會很短。
這樣的文章也很難進行價值積累,所以即使熱點很吸引流量、也很容易寫,我們也不要為其所動。
同時力求每篇文章追求底層、不說個人碎碎念、砍掉浮誇的表情、砍掉無意義的插圖、砍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2.從“經驗寫作”上升“知識寫作”,用知識為自己的文章價值加碼。
新手寫作往往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僅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碼字,文章裡充滿了個人的日常感想和感受。
這樣的文章固然容易寫,但往往很局限,也沒有長久價值,而且受個人經曆限制,時間一長就會沒東西可寫了。
而一個好的寫作者一定會不斷學習新知,用科學可信的知識為自己的文章價值背書。
我在寫作初期就有幸接觸到諸如“頂級信息論”和“10萬:1千的輸入輸出比”這樣的理念。
所謂“頂級信息論”,就是指找到自己行業裡最好的資料并努力深挖;
而“10萬:1千的輸入輸出比”,是指想輸出1千字,我們大概需要先輸入10萬字。
這樣的理念勢必會要求我們去廣泛閱讀、深研知識。
有了“頂級知識”的支撐,我們就可以擁有底層的認知、廣闊的視角、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關聯。
我們每次都可以用不同的知識或故事來開場,而無需用“我有一個朋友……”來開頭。
如果經常用“不知名的朋友”的案例就會顯得狹窄,可信度也不高,況且經驗這東西很容易枯竭,但知識不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終身學習、不斷學習新知的原因。
如果我們所寫的東西,常年都圍繞熱點事件發表見解、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是羅列一本書的知識要點,就很容易被他人替代或被同質化。
這樣的文章即使寫得再多,也不會長久和深度的價值,想寫出個名堂的願望也就遙遙無期了。
寫作技法主題和内容有了價值,接下來就需要用好的形式将價值體現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讓文章變得易讀易懂、既簡單又深刻。
這方面,我個人用的方法不多,但用到的這幾個方法都極為有效:
1.用自己的語言,像聊天一樣寫作。
很多初寫者都過于把寫作當成一回事,結果在寫的時候反而不會說話了。
要麼不自覺地使用過于正式或深奧地表述,要麼寫着寫着就開始自嗨或說起教來。
實際上,若是你把寫作當成是與一位老朋友聊天,過程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你想,聊天是一件多輕松的事情啊,也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事情。
你在聊天的過程中必然不能顯得太嚴肅,不能太高高在上,也不能隻顧着講自己,你肯定得察覺對方的感受。
所以好的寫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寫作,它們本質上是一回事兒。
同時,聊天就得用自己的語言。
而當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所學時,就會真正調動起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縫合”,否則我們說不清楚。
而一旦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把一件事說清楚了,我們也就真正理解了。
這就是深度學習的方法,也是人們常說的“費曼學習法”,經常練習,會使我們的思考和寫作水平飛速進步。
2.滑梯理論。
如果上述要領運用得當,我們的文章就會出現一種“滑梯效應”。
即讓人讀了第一句之後,就想接着讀第二句,讀了第二句之後,就想接着讀第三句,然後像順着梯子往下滑一樣,一直滑到底。
一旦達到這種效果,這篇文章基本就成了。
當然,這對文章的開頭、特别是第一句話的要求就會比較高。
我們必須想辦法讓讀者看到後,眼睛就無法離開,然後讓他的目光自然往下“滑”。
堅持這樣的刻意練習,我們文章的可讀性就會提升很大一塊。
3.故事開頭或痛點吸引。
為了更好地達成“滑梯效應”,我建議文章的開頭盡可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啟動。
如果沒有,那就用“痛點或亮點”來吸引,總之文章的開頭不能平平無奇,因為讀者一旦轉頭離開,後面的内容再好也就沒機會展示了。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
對一些已經有影響力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就不需要這些技巧了,因為讀者相信他的内容,所以即使開頭平平,讀者們也願意繼續讀下去。
但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仍然要關注并研究這些技法的背後 的原理。
畢竟用“故事開頭和痛點吸引”的原理其實非常符合我們人類大腦的特性。
因為我們大腦裡其實同時住着“理性”和“感性”兩個小人。
其中“理性小人”很高級,但“感性小人”更強大,所以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由感性所主導,包括接受信息。
深谙這個道理的人,都知道大腦喜歡輕松有趣的東西,知道人是情感動物,在任何交流溝通中,情緒總是走在理性的前面。
所以他們在傳達自己的理念時,不會上來就擺圖表、講模型、說概念,論文式的一二三。
而會想辦法通過講故事或知識的方式,先引起對方情緒上的關注,然後再把想說的道理通過對方的“情緒小人”轉交給“理性小人”。
我想隻要想明白了這一點,任何寫作的人都會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式。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好了,那我們隻需再做一件事,就大功告成了。
這件事就是:修改。
作品意識和打磨意識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而修改的要義在于花時間反複打磨。
可是新手通常都沒有這種意識,他們本能地認為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多寫,寫得多了自然就會變厲害。
于是他們投入到日更的隊伍裡,每天筆耕不辍,可惜換來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因為寫作的直接目的是産出價值,而價值一定是以質量為标準的,而非數量。
如果我們不對每篇文章進行精心細緻的打磨,又如何能使它産生價值呢?
而沒有價值的口水文寫得再多,它們也無法産生價值積累,這樣的寫作之路一定會很平庸。
所以當讀者問我“寫作到底要日更還是周更”的時候,我一定會建議他抛棄日更,改為周更,甚至半月更,建議他們花時間和精力把文章打磨到當前能力範圍内的最好水平。
當然,注重質量并不意味着我們平時就不寫了,我們仍然可以每天保持“寫字”的習慣。
比如我每天都會寫反思日記,所以寫和思考的過程并沒有中斷,但對外發表的文章則一定要聚集力量打磨它,直至自己完全滿意才發布。
寫作的數量固然不能忽視,但打磨意識、作品意識,或者說精品意識更加重要。
因為用時間和心力去堆積價值,讓自己每次發布的作品都盡可能一鳴驚人,或讓人耳目一新,這是我們普通人突出重圍更有效的策略。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作品意識和打磨意識,我再複盤一次自己的創造過程。
比如我寫一篇文章,通常都要花費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來打磨。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可能會用前15天來思考寫什麼主題(閱讀輸入是始終持續的),并把想到的點全部羅列到本子上。
如此“寬松”的時間安排也能讓自己從容應對生活事務的幹擾。
主題确定後,我會用10天左右的時間來寫。
通常開頭是最難寫的,我要确保讀者讀完第一句後還願意繼續讀第二句,然後一直往下滑。
所以有時候,一個開頭我可能要寫上兩三天。
過程中我會不停地讀、不停地改,去感受那些不順暢的地方,去精簡那些不必要的詞、語、案例。
從讀者的角度體會這些文字夠不夠自然和真誠,審視自己是不是高高在上或故作高深,感受内容有沒有讓人豁然開朗或眼前一亮。
一篇文章我至少要讀上數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完全順下來為止。
寫完之後,我還要再放上三五天,讓整篇文章“涼一涼”,然後再讀幾遍,等感覺沒有任何問題了才會發布。
此時,我總會忍不住地感歎,最終的定稿和最開始的初稿簡直天壤之别。
起文章标題也是如此。
作為一篇文章的門面,标題是極為考究的。我們既不能讓它普通得被人忽略,也不能為了吸人眼球做标題黨。
所以必須不斷地苦思冥想,通過理解文章内容去提煉核心。
為此,我專門建了一個在線文檔用于記錄靈感,然後花時間去反複修改。
有時候一個标題可能從幾個月前就開始思考了,有時候會為了一兩個字的含義和順序會反複改動。
俗話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通常隻要我們肯花時間,總能得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要為文章找一個合适的标題圖,這可能也會花上好幾個小時。
文中的插圖也不能将就,需要用Adobe Illustrator制圖并反複修改至滿意。
文中引用的書籍我也不想随便用手機拍張照就往上放,我會用PS制成統一規範的格式再放上來。
還有文中引用的觀點、案例和句子,我都要注明出處,這樣既體現治學的嚴謹,也方便讀者進行擴展閱讀。
這些細節的打磨基本上都是其他公衆号文章中沒有的,所以當成品出來的時候,品質就會相對比較高。
另外我也不在文章裡插廣告,打開之後會很清爽。
因此很多讀者在關注公衆号後都會留言說:找到一個寶藏公衆号。
因為隻要打開曆史文章,每一篇都是幹淨清爽、精緻有料的,所以讀者來了之後不僅願意留下來,還願意花時間回看以前的内容。
從2017年7月至今,4年多的時間裡我總共也就寫了100多篇文章,平均一年隻有20多篇,數量上沒法和很多日更、周更的人比。
但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章卻紮紮實實地幫我建立起了個人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有了作品意識,我的兩本書才出得特别順利,因為之前的那些文章早就達到了出書的基本标準。
如果我沒有作品意識,沒有打磨意識,那我一定還是個很努力卻依然默默無聞的焦慮寫手。
8.語音寫作推薦嗎?
和文章标題一樣,作為門面之一的标題圖片也很重要,它會直接通過視覺影響人們閱讀欲望。
文本的題圖
所以這個圖片一定要花時間精選 。
寫作新手通常都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滿意的圖片,又擔心網上一些好看的圖片會有侵權風險。
為了幫你解除這個顧慮,現在分享我常用的三個免費的圖片素材網站:
https://pxhere.com/
https://pixabay.com/zh/
https://www.pexels.com/zh-cn/
這些網站中的圖片豐富、高清無水印,且所有圖片均可免費下載,無需說明來源,無侵權風險,甚至允許在商業中使用。
我不用任何排版工具,我隻用公衆号自帶的功能——隻需簡單地設置就可以提升頁面效果。
以下是我的排版格式,供參考:
字号:16px
對齊:兩端對齊
縮進:16
行間距:1.75
字間距:1
另外注意:
1.圖片一起縮進16,這樣才協調,但引用的圖片無法縮進,直接插入的圖片才可以。
2.段與段之間可以空一行,這樣更顯美觀,也可增加可讀性。
如果你也用微信公共平台進行寫作,可以試一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微調,簡單好用,效果立顯。
幾乎所有叫我推薦寫作書的,我都會向他推薦威廉·津瑟的《寫作法寶:非虛構寫作指南》(英文名《On Wrting Well》)。
這是我目前讀過的最好的關于寫作的書,其中的寫作心法和技法幾乎讓人無可挑剔。
隻要做到了其中的幾條,我們的寫作水平就能飛速提升,比如:
寫作的本質是修改;
簡潔、再簡潔;
隻有寫才能學會如何寫;
所有寫作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寫作是紙面上的思考,清晰的思考産生清晰的寫作;
很少有句子是第一次甚或第三次寫出來就對路;
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是第一句。如果第一句不能吸引讀者繼續讀到第二句,那麼你的文章就死定了……
我的很多心得都發源于此,如果你有時間,可以自己去取經,相信這本暢銷了30多年的經典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