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于寫作,這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全的

提示:文中所有 藍底白字 都是「清腦」曾經解讀過的概念關鍵詞,點擊即可閱讀相關文章,以方便您了解背景信息。



周嶺的第104篇原創文 本文11124字,閱時間約16分鐘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快速成長的“秘訣”,那就是: 盯着改變去學習。
這的确是我這些年快速蛻變的心法,也是我回答很多讀者的答案。
因為他們常問:
你書中提到的那些書,其實很多我都讀過,但為什麼我讀過之後就僅僅是讀過,而你不僅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發生蛻變,還能寫出這樣兩本書呢?
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很多人讀完一本書之後,他們的學習過程就結束了。
而我還要繼續 實踐書中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直至改變,同時還要盡可能把它們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寫出來。
實踐和輸出,才是學習提升真正核心的部分 ,隻是很多人都忽略了。
特别是輸出這個環節,極為重要, 因為它是實踐和改變效果的放大器。
如果我的成長過程是隻讀不寫的,那成長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而這個折扣,我認為可能隻有現在的兩到三成,不能再多了。
果真如此的話,我現在應該還是個很普通的成長者,而且是看不到多少希望的那種。
毫不誇張地說,是寫作賦予了我第二次生命。
它讓我深切體會到, 一個能讀會寫的人,他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深度一定比常人更淩厲,他的行動能力更強,做出選擇的質量也更高。
寫作不僅能讓我們學得更好,還能讓我們創造出新的事物,以及獲得由此帶來的各種好處。
所以“ 讀寫不分家 ”這句話值得每一個成長者關注。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成長與衆不同,就一定要 讓輸入和輸出形成閉環 。
當然,道理你肯定都懂,隻是面對“寫作”這兩個字時,你心裡浮現的多是遙遠、畏懼和不知如何上手的茫然。
沒關系,現在我就把自己的寫作心法和技法全盤奉上,希望它能助你從零開始認識寫作、上手寫作,并最終受益于寫作。

從“寫字”開始


老規矩,我們還是從思考做這件事的意義和好處開始吧。
不過我并不想直接從“寫作”開始,因為寫作看上去離普通人較遠,會讓人敬而遠之,所以我們還是從最簡單的“寫字”開始。
所謂“寫字”,就是把腦袋中的想法寫下來(或用鍵盤敲下來),不用考慮文筆,也不用管語法,隻要把腦中想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行。
我相信隻要你能識字、會說話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但千萬不要認為這太簡單而看不上,也不要以為我在賣關子,因為 循序漸進的成長是最容易成功的。
就像嬰兒在學會走和跑之前,要先學會爬,而“寫字”就是“寫作”的爬行階段。
我自己就是這樣起步的。
2017年2月,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對書中所說的“反思”很受觸動,于是嘗試着寫了起來。
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腦中的念頭、心裡的想法寫下來、寫清楚,結果一口氣竟寫了160多天,因為這實在是太簡單了。
而此前我幾乎沒有寫的習慣,凡事都隻在腦子裡空想空轉。
但就是 這個簡單的寫的動作,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頭腦開始變得清醒、思維變得清晰、情緒變得平和、目标變得明确、行動變得堅定。
原先盤旋在腦中模模糊糊的焦慮和迷茫開始消失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書寫的動作背後有着豐富的腦科學原理。
比如 書寫可以激活大腦皮層的語言區和書寫區,調動更多的理性資源來抑制和平複自己負面情緒。
所以當我們遇到難過的事情時,隻需要将它們寫下來,就可以在沒人幫助的情況下快速走出情緒旋渦,并産生更積極的視角和看法。
再比如 書寫可以幫助我們啟動 元認知 ,清空大腦的“ 工作記憶 ”,讓我雜念叢生的混亂大腦變得安靜、清晰。
所以當我們無法專注的時候,隻需要把腦中的雜念描述出來;當我們無法行動的時候,隻需要将下步的行動羅列出來;當我們想要尋找人生目标的時候,隻需要将可能的選項 假設 出來……
寫下來,就是一個自帶清晰力的方法,凡事隻要寫下來,我們的世界就會多一份具體和确定。
所以人們常說: 想法是氣體、語言是液體、文字是固體,因為它們分别對應着思維的不同秩序和深度。
畢竟想法誰都有,但能說清楚的人不多,如果還要将它們準确地寫下來,那這樣的人就更少了。
作家史蒂芬·平克也說:“ 寫作之難,在于将網狀的思維,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 ”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會寫的人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全因他能夠将思維落于筆尖。
如果你此前從來沒有寫的習慣和念頭,那不妨從“寫字”開始吧。
隻要你試着把生活中的痛苦、雜念和感悟寫下來,就會發現,在你的審視之下,生活會開始慢慢發生變化。
就像我寫了160多天“每日反思”之後,就自然萌發了寫公衆号的念頭。

寫作的意義

如果你真正體會到了“寫字”的好處,就一定會對這種能力愛不釋手。

而且你一定會越來越不滿足,然後在某天執起手中的筆,邁向寫作的殿堂。

因為“寫字”是對内的,它隻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寫作”是對外的,它可以産出有價值的作品,讓他人變得更好,并以此收獲個人影響力。

從對内到對外,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因為此後你将擁有作品,而有價值的作品則會帶來無限可能。

當然,這是我事後的總結。

剛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認識到這些。

那時我隻是看了李笑來在《财富自由之路》專欄中的一句話後才暗暗下了投身寫作的決心,他說:

持續寫作很可能是鍛煉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對此,我深信不疑。

因為我當時已經體會到,寫作的根本就是思考,而且是效率很高的思考,是可以積累的思考,是可以産生影響力的思考。

而所謂成長,本質上就是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增長,隻要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就必然會改變。

在随後的探索中,我發現了更多關于寫作的意義。

比如,寫作是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另一張名片(或個人品牌)。

因為不管我們身處何種現實困境,我們都能通過文字去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王國,去連接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術”,一覺醒來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連接和正反饋的喜悅,而且它自帶篩選功能,确保來連接的都是同頻的人。

對普通人來說,這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再比如,文字具有“複制”屬性,隻要我們寫的内容有長久巨大的價值,那它就有可能遵循複利曲線的規律,使我們的人生産生無限可能。

這一點,我已經從《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兩本書的出版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完全是超乎想象的增長。

而且寫作幾乎是成本最低、限制最小的成長活動,隻需一根網線、一台電腦,我們就可以把事情搞起來。

另外,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起來越多的傳統職業和崗位都在被機器取代,但認知能力依然是它們無法代替的。

而寫作正是普通人打造認知能力最好的方式,目光長遠的人,一定會占據這個認識高地。

無論是“寫字”的好處,還是“寫作”的意義,當我們看到的維度越多,我們投身寫作的動力就會越強,就不會簡單地人雲亦雲,盲目跟風。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會寫的人更容易成事,因為他們有機會通過寫作對自身所做的事情進行深度的意義挖掘。

所以,但凡有新手向我咨詢寫作,我都會建議他們第一篇文章就寫《為什麼我要寫作?》。

而且這篇文章要持續寫、經常寫,直到這些意義融入到自己的骨子裡。



為什麼而寫?
或許你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因為說了半天我還沒進入“怎麼寫”的幹貨部分,卻在這些務虛的事情上大費周章。
但我想告訴你,很多人做不成事情就是因為不願在這件事情上花費時間。
事實上, 我們現在所搭的上層建築會直接決定我們做這件事的天花闆,我們最終能走多遠,也是由我們現在的認知層次決定的。
所以,思考“Why”永遠比學習“How”更重要,這點時間完全值得投入。
那麼,對于寫作這件事情來說,我們為什麼而寫呢?
大多數人的答案都很直接,就是成名和變現。
這個想法不能說是錯的,但它的天花闆很低,很容易讓人走幾步就停下來。
因為這種相對功利的态度會使人急于求成,渴望快速獲得流量和稿酬,于是他們不免會陷入追熱點新聞、立吸睛标題、寫浮淺短文的狀态。
這不但會損害自己的寫作能力,也無法使自己真正獲得成長,還會使自己的寫作動機被外部的誘惑把控。
所以一旦流量下降、投稿遇冷,他們就很容易喪失寫作的動力,最終不了了之。
寫作的動機永遠要放在内部。
我認為,一個真正希望通過寫作來建立自己影響力的人是不會被“流量、稿酬”等外部動機把持的。
他們的寫作首先一定是為自己的成長而寫,為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而寫。
所以,在最初的日子裡,即使沒有外界的關注和反饋,他們也願意繼續寫下去。
因為自己通過寫作發生了成長和改變,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反饋 ,而外界的反饋和獎勵都是意外和驚喜,不是必須和期待。
同時, 他們也會為了衆人的需求和長遠的價值而寫 ,盡可能讓寫的東西對自己和他人有用,這樣的内容才會有生命力。
其實,不止是寫作,我們做任何事都多少要有些 利他 意識。
因為 世界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隻要我們産出的東西價值足夠大、能解決自己和他人的痛點,我們想要的所謂财富和影響力就會随之而來。

價值心法

所以,寫作最大的心法就是永遠寫對自己和他人長久有用的東西。

而衡量内容是否長久有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問自己: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再看還有價值嗎?

如果沒有,那可能就沒必要寫了!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隻需要思考“什麼是有用的(what)?怎樣變得更有用(How)?”就可以牽出一系列的寫作技法了。

比如,文章選題就可以用它來篩選。

在我看來,好的文章選題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出發:

1.它是否能觸動你自己?

寫作,首先要能觸動自己,要對自己有用。

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題或核心觀點連自己都沒有類似“豁然開朗或醍醐灌頂”的觸動感,那怎麼去觸動别人呢?

觸動不了别人,那它就沒有生命力。

2.它是否能解決自己或他人最迫切的現實問題?

需求是寫作最好的牽引,如果你的文章無法擊中自己和他人的痛點,就不會被他人強烈的需要,自然它的生命力就會脆弱。

好的寫作一定會力求每篇文章決一個實際問題或改變一個觀念,而不是讓人情緒暴漲一下之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能否發現“痛點和觸動點”并不取決于上面的兩個提問,而在于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的實踐和思考。

再比如,文章内容也可以用它來塑造。

在我看來,好的寫作在内容上至少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避開熱點,砍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因為新聞熱點的生命周期極短,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到熱點上,那就算文章寫得再好,它的生命周期也會很短。

這樣的文章也很難進行價值積累,所以即使熱點很吸引流量、也很容易寫,我們也不要為其所動。

同時力求每篇文章追求底層、不說個人碎碎念、砍掉浮誇的表情、砍掉無意義的插圖、砍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2.從“經驗寫作”上升“知識寫作”,用知識為自己的文章價值加碼。

新手寫作往往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僅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碼字,文章裡充滿了個人的日常感想和感受。

這樣的文章固然容易寫,但往往很局限,也沒有長久價值,而且受個人經曆限制,時間一長就會沒東西可寫了。

而一個好的寫作者一定會不斷學習新知,用科學可信的知識為自己的文章價值背書。

我在寫作初期就有幸接觸到諸如“頂級信息論”和“10萬:1千的輸入輸出比”這樣的理念。

所謂“頂級信息論”,就是指找到自己行業裡最好的資料并努力深挖;

而“10萬:1千的輸入輸出比”,是指想輸出1千字,我們大概需要先輸入10萬字。

這樣的理念勢必會要求我們去廣泛閱讀、深研知識。

有了“頂級知識”的支撐,我們就可以擁有底層的認知、廣闊的視角、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關聯。

我們每次都可以用不同的知識或故事來開場,而無需用“我有一個朋友……”來開頭。

如果經常用“不知名的朋友”的案例就會顯得狹窄,可信度也不高,況且經驗這東西很容易枯竭,但知識不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終身學習、不斷學習新知的原因。

如果我們所寫的東西,常年都圍繞熱點事件發表見解、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是羅列一本書的知識要點,就很容易被他人替代或被同質化。

這樣的文章即使寫得再多,也不會長久和深度的價值,想寫出個名堂的願望也就遙遙無期了。

寫作技法

主題和内容有了價值,接下來就需要用好的形式将價值體現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讓文章變得易讀易懂、既簡單又深刻。

這方面,我個人用的方法不多,但用到的這幾個方法都極為有效:

1.用自己的語言,像聊天一樣寫作。

很多初寫者都過于把寫作當成一回事,結果在寫的時候反而不會說話了。

要麼不自覺地使用過于正式或深奧地表述,要麼寫着寫着就開始自嗨或說起教來。

實際上,若是你把寫作當成是與一位老朋友聊天,過程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你想,聊天是一件多輕松的事情啊,也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事情。

你在聊天的過程中必然不能顯得太嚴肅,不能太高高在上,也不能隻顧着講自己,你肯定得察覺對方的感受。

所以好的寫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寫作,它們本質上是一回事兒。

同時,聊天就得用自己的語言。

而當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所學時,就會真正調動起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縫合”,否則我們說不清楚。

而一旦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把一件事說清楚了,我們也就真正理解了。

這就是深度學習的方法,也是人們常說的“費曼學習法”,經常練習,會使我們的思考和寫作水平飛速進步。

2.滑梯理論。

如果上述要領運用得當,我們的文章就會出現一種“滑梯效應”。

即讓人讀了第一句之後,就想接着讀第二句,讀了第二句之後,就想接着讀第三句,然後像順着梯子往下滑一樣,一直滑到底。

一旦達到這種效果,這篇文章基本就成了。

當然,這對文章的開頭、特别是第一句話的要求就會比較高。

我們必須想辦法讓讀者看到後,眼睛就無法離開,然後讓他的目光自然往下“滑”。

堅持這樣的刻意練習,我們文章的可讀性就會提升很大一塊。

3.故事開頭或痛點吸引。

為了更好地達成“滑梯效應”,我建議文章的開頭盡可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啟動。

如果沒有,那就用“痛點或亮點”來吸引,總之文章的開頭不能平平無奇,因為讀者一旦轉頭離開,後面的内容再好也就沒機會展示了。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

對一些已經有影響力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就不需要這些技巧了,因為讀者相信他的内容,所以即使開頭平平,讀者們也願意繼續讀下去。

但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仍然要關注并研究這些技法的背後 的原理。

畢竟用“故事開頭和痛點吸引”的原理其實非常符合我們人類大腦的特性。

因為我們大腦裡其實同時住着“理性”和“感性”兩個小人。

其中“理性小人”很高級,但“感性小人”更強大,所以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由感性所主導,包括接受信息。

深谙這個道理的人,都知道大腦喜歡輕松有趣的東西,知道人是情感動物,在任何交流溝通中,情緒總是走在理性的前面。

所以他們在傳達自己的理念時,不會上來就擺圖表、講模型、說概念,論文式的一二三。

而會想辦法通過講故事或知識的方式,先引起對方情緒上的關注,然後再把想說的道理通過對方的“情緒小人”轉交給“理性小人”。

我想隻要想明白了這一點,任何寫作的人都會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式。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好了,那我們隻需再做一件事,就大功告成了。

這件事就是:修改。

作品意識和打磨意識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而修改的要義在于花時間反複打磨。

可是新手通常都沒有這種意識,他們本能地認為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多寫,寫得多了自然就會變厲害。

于是他們投入到日更的隊伍裡,每天筆耕不辍,可惜換來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其中的緣由很簡單,因為寫作的直接目的是産出價值,而價值一定是以質量為标準的,而非數量。

如果我們不對每篇文章進行精心細緻的打磨,又如何能使它産生價值呢?

而沒有價值的口水文寫得再多,它們也無法産生價值積累,這樣的寫作之路一定會很平庸。

所以當讀者問我“寫作到底要日更還是周更”的時候,我一定會建議他抛棄日更,改為周更,甚至半月更,建議他們花時間和精力把文章打磨到當前能力範圍内的最好水平。

當然,注重質量并不意味着我們平時就不寫了,我們仍然可以每天保持“寫字”的習慣。

比如我每天都會寫反思日記,所以寫和思考的過程并沒有中斷,但對外發表的文章則一定要聚集力量打磨它,直至自己完全滿意才發布。

寫作的數量固然不能忽視,但打磨意識、作品意識,或者說精品意識更加重要。

因為用時間和心力去堆積價值,讓自己每次發布的作品都盡可能一鳴驚人,或讓人耳目一新,這是我們普通人突出重圍更有效的策略。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作品意識和打磨意識,我再複盤一次自己的創造過程。

比如我寫一篇文章,通常都要花費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來打磨。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可能會用前15天來思考寫什麼主題(閱讀輸入是始終持續的),并把想到的點全部羅列到本子上。

如此“寬松”的時間安排也能讓自己從容應對生活事務的幹擾。

主題确定後,我會用10天左右的時間來寫。

通常開頭是最難寫的,我要确保讀者讀完第一句後還願意繼續讀第二句,然後一直往下滑。

所以有時候,一個開頭我可能要寫上兩三天。

過程中我會不停地讀、不停地改,去感受那些不順暢的地方,去精簡那些不必要的詞、語、案例。

從讀者的角度體會這些文字夠不夠自然和真誠,審視自己是不是高高在上或故作高深,感受内容有沒有讓人豁然開朗或眼前一亮。

一篇文章我至少要讀上數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完全順下來為止。

寫完之後,我還要再放上三五天,讓整篇文章“涼一涼”,然後再讀幾遍,等感覺沒有任何問題了才會發布。

此時,我總會忍不住地感歎,最終的定稿和最開始的初稿簡直天壤之别。

起文章标題也是如此。

作為一篇文章的門面,标題是極為考究的。我們既不能讓它普通得被人忽略,也不能為了吸人眼球做标題黨。

所以必須不斷地苦思冥想,通過理解文章内容去提煉核心。

為此,我專門建了一個在線文檔用于記錄靈感,然後花時間去反複修改。

有時候一個标題可能從幾個月前就開始思考了,有時候會為了一兩個字的含義和順序會反複改動。

俗話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通常隻要我們肯花時間,總能得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要為文章找一個合适的标題圖,這可能也會花上好幾個小時。

文中的插圖也不能将就,需要用Adobe Illustrator制圖并反複修改至滿意。

文中引用的書籍我也不想随便用手機拍張照就往上放,我會用PS制成統一規範的格式再放上來。

還有文中引用的觀點、案例和句子,我都要注明出處,這樣既體現治學的嚴謹,也方便讀者進行擴展閱讀。

這些細節的打磨基本上都是其他公衆号文章中沒有的,所以當成品出來的時候,品質就會相對比較高。

另外我也不在文章裡插廣告,打開之後會很清爽。

因此很多讀者在關注公衆号後都會留言說:找到一個寶藏公衆号。

因為隻要打開曆史文章,每一篇都是幹淨清爽、精緻有料的,所以讀者來了之後不僅願意留下來,還願意花時間回看以前的内容。

從2017年7月至今,4年多的時間裡我總共也就寫了100多篇文章,平均一年隻有20多篇,數量上沒法和很多日更、周更的人比。

但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章卻紮紮實實地幫我建立起了個人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有了作品意識,我的兩本書才出得特别順利,因為之前的那些文章早就達到了出書的基本标準。

如果我沒有作品意識,沒有打磨意識,那我一定還是個很努力卻依然默默無聞的焦慮寫手。



新手上路11問
關于寫作,基本上我想說的都說完了。
但我知道寫作新手一定還有很多小困惑,所以我列了十條高頻提問,希望它們能幫你順利起步。
1.現在寫作還來得及嗎,是不是已經錯過了公衆号寫作的風口?
無論你現在是三十、四十,還是七十、八十,我認為都不晚。

因為寫作的背後是成長,而不是碼字,正如閱讀的背後是改變,而不是讀字一樣。
所以 就算它不能幫你成名變現,它也會讓你變聰明;就算它沒讓你變聰明,它也會讓你變得更平和。
隻要去寫,它就一定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會更差。
至于機會和風口,它始終存在,隻是平台會不斷變換——現在是公衆号,下一個平台是什麼誰也不知道。
我們不要追着平台去寫,而要盯首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而寫,因為平台可能會過時,而能力不會。
隻要自己準備好了,下一個風口出現的時候,自然能順勢抓住。
就像當初那些在博客上堅持寫作的人有了足夠的積累之後,公衆号一出現,它們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内爆發出來。
事實上,隻要你寫的東西有不可代替的巨大價值,那麼就算你錯過了最佳風口,你也能逆勢崛起。

因為 價值永遠是寫作的根本。
2.選擇什麼寫作平台比較好?
我個人認為,微信公衆号是非常理想的寫作平台。

遺憾的是,因為政策原因,2018年以後注冊的公衆号沒有讀者留言功能,使創作者失去了與讀者互動和獲取反饋的機會,這點很緻命 (希望這個限制早日解除) 。
當然,通過“賬号遷移”仍然是可以讓公衆号有留言功能的,但這個過程比較複雜,也需要花一些錢,大家可以視情了解。
不過,除了公衆号之外,知乎、簡書、小紅書都是不錯的選擇,包括今日頭條也有不少人選擇。
3.要不要上寫作課,有沒有寫作課可以推薦下?
我個人在寫作初期隻上過一次師北宸的寫作課,本文提到的“頂級方法論”和“10萬:1千”的寫作概念就是從那時學來的。

之後都是自己讀、自己寫,所以沒有太多的課程體驗,無法給大家推薦。
對于是否要上寫作課,我個人認為可以去嘗試體驗,但不要把所有的寫作希望都放在寫作課上。
因為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沒有寫作課(訓練營)的時代,很多人同樣可以成為寫作大師,而現在很多人即使報了訓練營也沒寫出什麼名堂。
關鍵還在自己的練習和實踐。
如果你決定要報一個寫作課,那我給你兩個建議:

1) 先寫,寫到自己遇到瓶頸了再去報課。 此時你會帶着比較明确的目的去學習,學習效率一定會更高。
不要被廣告所誘惑,也不用擔心錯過好課程,畢竟課程肯定是越跌代越好的,就怕你一時沖動進場。
2) 選擇那些注重講“道”(寫作理念)的課程 ,對那些直接教“術”(寫作套路)的課程要特别謹慎。
不可否認的是,好的寫作課可以讓我們在初期遇到一些同樣熱愛寫作的夥伴,大家一起結伴起步,倒是挺好的。
另外,如果你也想了解師北宸的課,報名的時候可以說自己是從“清腦”過來的,應該會有一個特别的優惠。
注意,我和北宸老師沒有任何經濟利益上的交換,隻是之前曾向北宸老師讨過一個承諾,給“清腦”的讀者要點福利。
4.如何起步?
模仿。
模仿你喜歡的作者、模仿你喜歡的風格,我認為這是起步最快的方法。
我自己在寫作初期就是模仿李笑來的風格,大概寫到四五十篇的時候,自己的風格就慢慢出來了。

5.要等先練好再公開寫作嗎?追求完美不敢下筆怎麼辦?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寫作,自己平時也寫很多文章,但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完美,所以不敢或不願發出來。

我開始的時候也這樣,所以我第一篇公衆号文章寫的就是《》,目的就是為了破除這種完美主義。
後來,我在《》一文中思考了寫作一定要發出來的原因:
文章如果隻寫不發,标準就會很随意,就像一個人穿着睡衣在家裡,雖然很自在,但見不得人;而文章一旦要發表出去,自然要化妝打扮,精心修飾,給外人一個好印象。
隻有發出去了,我們才會有打磨意識,才能獲得反饋,我們的寫作水平才會真正的提升,否則我們永遠也等不到準備好的那一天。
另外,我們雖然提倡打磨意識,但 打磨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追求絕對完美, 因為絕對完美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我們隻需要讓自己每次寫到當前能力的最佳水平即可 ,隻有這樣,我們的寫作水平才會在舒适區邊緣一點一點向外拓展。
6. 很多觀點早就被牛人們寫過了,自己肯定無法超越,再寫一遍有意義嗎?
關于這個問題,《刻意學習》的作者Scalers曾這樣答複:有的!
因為你自己想明白的,是從你的體系中萌芽生長出來的;而從書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個筆記畫個線,塗個手繪畫個圈,自以為懂了的層面。不要害怕書上早就寫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刻畫出一條與衆不同的軌迹。
正如我近期寫的“閱讀和寫作”,這兩個話題其實早就有很多人寫過,但我仍然要寫。
因為當我用自己的實踐和語言寫出來的時候,我就會對這兩件事有屬于自己的深刻見解。
而一旦我寫得比大多數人還要好的時候,我的這兩篇文章也可能會成為“閱讀和寫作”話題的“新地标”。
7.覺得沒東西可寫了怎麼辦?寫不下去了怎麼辦?
覺得沒東西可寫,一定是讀得不夠、實踐得不夠。
這是我深切的體會。
因為我曾多次,比如在五十多篇、七十多篇,甚至九十多篇的時候,都感到自己已經沒東西可寫了。
但隻要繼續去閱讀和實踐,就總能找到新的觸動點,寫出新的高質量文章。
現在,我已經寫到一百多篇了。
所以當我又出現這種感覺時,我就不會再過多擔憂了,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擔心和以前的擔心是一樣的,隻要放下它,繼續去讀、去做就好了。
如果在寫的過程中,感覺卡在一個地方,死活都順不下去的時候,一定不要輕易放棄。

多次經驗告訴我, 卡住的原因通常就兩個,不是核心觀點沒想透,就是對文章的結構分類還沒理清。
而且 隻要我們堅持繼續死磕,就會發現自己總能往前推進一點點、再推進一點點。
如果實在感到疲勞,還有一招很管用—— 去跑步。
換上運動服去跑上一會兒,那些神奇的靈感總會在不經意間自己崩出來,非常神奇。

8.語音寫作推薦嗎?


現在市場上很流行語音寫作,通過語音說話,一天甚至能“輸出”好幾萬字。
這對一天碼不出幾個字的寫作新手來說頗具吸引力,似乎自己隻要動動嘴就可以“寫出很多字”了。
但我個人并不推薦這種“寫作方法”,而且還要提醒諸位, 越是簡單輕松的方式,我們越要警惕。
因為前文說過,想法是氣體,語言是液體,文字是固體。
語音其實介于想法和文字之間,所以它所産出的深度和價值是無法和文字相提并論的。
用它來進行記錄思維或許更合适,但如果想要收獲 深度的思考,或産出深度的作品,仍需要通過線性的文字來反複的關聯和修改。
截止目前,我也隻聽過誰誰誰某天輸出的字數破了記錄,但還沒有聽過誰通過語音寫作産出過有價值作品。
畢竟,能幫助普通人突出重圍的關鍵是寫作的質量而非數量。
所以不要被這種低質量的數量所誘惑,這種幻想 不值得追捧和驕傲,踏實地選擇那條更難的路,一定會走得更快,也更遠。
9.有免費的圖片資源推薦嗎?

和文章标題一樣,作為門面之一的标題圖片也很重要,它會直接通過視覺影響人們閱讀欲望。

文本的題圖

所以這個圖片一定要花時間精選 。

寫作新手通常都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滿意的圖片,又擔心網上一些好看的圖片會有侵權風險。

為了幫你解除這個顧慮,現在分享我常用的三個免費的圖片素材網站:

https://pxhere.com/

https://pixabay.com/zh/

https://www.pexels.com/zh-cn/

這些網站中的圖片豐富、高清無水印,且所有圖片均可免費下載,無需說明來源,無侵權風險,甚至允許在商業中使用。


(點擊放大圖片查看 紅色 框提示)


10.你用什麼工具對文章進行排版?

我不用任何排版工具,我隻用公衆号自帶的功能——隻需簡單地設置就可以提升頁面效果。

以下是我的排版格式,供參考:

字号:16px

對齊:兩端對齊

縮進:16

行間距:1.75

字間距:1

另外注意:

1.圖片一起縮進16,這樣才協調,但引用的圖片無法縮進,直接插入的圖片才可以。

2.段與段之間可以空一行,這樣更顯美觀,也可增加可讀性。

如果你也用微信公共平台進行寫作,可以試一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微調,簡單好用,效果立顯。


11.有關于寫作書籍推薦嗎?

幾乎所有叫我推薦寫作書的,我都會向他推薦威廉·津瑟的《寫作法寶:非虛構寫作指南》(英文名《On Wrting Well》)。

這是我目前讀過的最好的關于寫作的書,其中的寫作心法和技法幾乎讓人無可挑剔。

隻要做到了其中的幾條,我們的寫作水平就能飛速提升,比如:

  • 寫作的本質是修改;

  • 簡潔、再簡潔;

  • 隻有寫才能學會如何寫;

  • 所有寫作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 寫作是紙面上的思考,清晰的思考産生清晰的寫作;

  • 很少有句子是第一次甚或第三次寫出來就對路;

  • 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是第一句。如果第一句不能吸引讀者繼續讀到第二句,那麼你的文章就死定了……

我的很多心得都發源于此,如果你有時間,可以自己去取經,相信這本暢銷了30多年的經典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