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問診詳解
問診
問診,是醫者通過詢問患者或陪診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症狀和其它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問診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診無法取得的與辨證關系密切的資料。如疾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或誘因以及治療的經過、自覺症狀,既往健康情況等。這些常是辨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證據之一,掌握了這些情況有利于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确的判斷。
因而問診在疾病的診察中具有重要意義。問診是診察疾病重要方法,是臨床診察疾病的第一步,它可以彌補其它三種診察方法之不足。在疾病的早期或某些情志緻病,病人隻有自常見症狀,如頭痛、失眠等,而無明顯客觀體征,問診就尤為重要。它能提示病變的重點,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正确的問診往往能把醫生的思維判斷引入正确的軌道有利于對疾病作出迅速準确的診斷。對複雜的疾病,也可通過門診為下一步繼續診察提供線索。一般說來,病人的主觀感覺最真切,某些病理信息,目前還不能用儀器測定,隻有通過問診才能獲得真實的病情,在辨證中,問診獲得的資料所占比重較大,其資料最全面,最廣泛。
問診時要做到恰當準确,簡要而無遺漏,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确定主訴:圍繞主訴進行詢問。問診時,應首先明确病人的主訴是什麼。因為主訴反映的多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訴,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後圍繞主要矛盾進行分析歸納,初步得出所有可能出現的疾病診斷,再進一步圍繞可能的疾病診斷詢問,以便最終得出确定的臨床診斷或印象診斷。
問辨結合:邊問邊辨。門診時,不是全部問完之後再綜合分析的,而是一邊問,一邊對病人或陪診者的回答加以分析辨證,采取類比的方法,與相似證中的各個方面加以對比,缺少哪些情況的證據就再進一步詢問那些方面,可以使問診的目的明确,做到詳而不繁,簡而不漏,搜集的資料全面準确。問診結束時,醫生的頭腦中就可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診斷或結論。
臨床問診時,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醫生要注意力集中,抛去其它雜念,認真詢問,不可敷衍了事。
(2)醫生态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要通俗易懂,不用醫學術語去問,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必要時啟發患者回答,但要避免暗示,以求病情真實。
(3)醫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動,幫助患者解除精神負擔,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不要給患者的精神帶來不良影響。
(4)對于危重病人,要以搶救為先,急則治标,對症治療,不要先求确診再行治療,以免贻誤時機,造成醫療事故。
問診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項目、主訴和病史、現在症狀等。
一、問一般項目
問一般項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齡、民族、職業、婚否、籍貫、現單位、現住址等。
詢問和記錄一般項目,可以加強醫患聯系,追訪病人,對患者診治負責。同時也可做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性别不同,則疾病不一。男子可有遺精、早洩、陽萎等病;婦女可有經、帶、胎、産等病。年齡不同,發病亦多有不同,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病多見于小兒。同一疾病,因年齡不同而有虛實差異。一般來說,青壯年氣血充足,患病多實證;老年人氣血衰,患病多虛證。問職業可幫助了解某些病的病因,如水中作業,易中濕邪,還可了解某些職業病,如鉛中毒、矽毒等。問其婚否?女子已婚可了解有無妊娠、妊娠病及生産史,男子已婚可有男性機能衰退與過亢等病。問籍貫、住址可以了解地方病。以上這些都是診斷及治療上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問主訴和病史
(一)主訴
主訴是患者就診時陳述其感受最明顯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狀及其持續的時間。主訴通常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準确的主訴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疾病的大緻類别,病情的輕重緩急。并為調查、認識、分析、處理疾病提供重要線索,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主訴包括不同時間出現的幾個症狀時,則應按其症狀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一般主訴所包含的症狀隻能是一個或兩三個,不能過多。記錄主訴時,文字要準确、簡潔明了,不能繁鎖、籠統、含糊其詞;不能使用正式病名做為主訴;不能記錄疾病演變過程。
(二)現病史
現病史包括:疾病(主訴所述的疾病)從起病之初到就診時病情演變與診察治療的全部過程,以及就診時的全部自覺症狀。
起病情況:要詢問起病的環境與時間,自覺有否明顯的起病原因或誘因,是否有傳染病接觸史,起病的輕重緩急,疾病初起的症狀及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程度等。
病情演變過程:要按時間順序詢問從起病到就診時病情發展變化的主要情況,症狀的性質、部位、程度有無明顯變化,其變化有無規律性,影響變化的原因或誘因是否存在,病情演變有無規律性,其總的趨勢如何?
診察治療過程:要詢問起病之初到就診前的整個過程中所作過的診斷與治療情況。疾病初起曾到何處就醫?作過何種檢查?檢查結果如何?診為何病?作何治療?服用何藥物,以及劑量、用法、時間、效果如何?有否出現其它不良反應等。以上都應重點扼要地加以記錄。
現在症狀:要詢問這次就診的全部自覺症狀,這是問診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于後詳述。
現病史,是整個疾病史的主要組成部分,了解現病史,可以幫助醫生分析病情,摸索疾病的規律,為确定診斷提供依據方面有着重要意義。問發病時間,往往可以判斷目前疾病的
性質是屬表還是屬裡,是屬實,還是屬虛。問發病原因或誘因,常可推測緻病的病因與疾病的性質,如寒熱濕燥等。有傳染病接觸史,常可為某些傳染病的診斷提供依據,如白喉、麻診、痢疾等。問清疾病的演變過程,可以了解邪正鬥争的情況。對機體正氣的盛衰、預後的良惡等情況作出初步的判斷。問清疾病的診察治療過程,可為目前疾病診斷提供依據,為進一步提供線索,也是決定治療的重要參考。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1.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狀況,曾患過何種主要疾病(不包括主訴中所陳述的疾病),其診治的主要情況,現在是否痊愈,或留有何種後遺症,是否患過傳染病。有無藥物或其它過敏史。對小兒還應注意詢問既往預防接種情況。既往的健康與患病情況常常與現患疾病有一定的聯系,可作為診斷現有疾病的參考。
2.生活史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習慣、經曆、飲食嗜好、勞逸起居、工作情況等。生活經曆,應詢問出生地、居住地及時間較長的生活地區,尤其是注意有地方病或傳染病流行的地區。還應詢問精神狀況如何,是否受到過較大精神刺激。并問其生活習慣,飲食嗜好,有無煙酒等其它嗜好。婦女應詢問月經及生育史。工作勞逸,應詢問勞動性質、強度、作息時間是否正常等。
生活史中的生活經曆、習慣、工作情況等社會因素對病人的疾病都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分析這些情況可為辨證論治提供一定的依據。飲食的嗜欲,常可導緻髒氣的偏勝偏衰。精神狀态的變化,常常是引起某些情志病的原因。過勞易傷腎,久逸易傷脾,起居失常,多擾動于心而出現各自的疾病反應。
3.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是指患者直系親屬或者血緣關系較近的旁系親屬的患病情況,有否傳染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許多傳染病的發生與生活密切接觸有關,如肺痨病等。有些遺傳性疾病則與血緣關系密切,如楊梅性病等。或近血緣結婚,而出現的體質衰弱、精神遲呆症等。
三、問現在症狀
問現在症狀,是指詢問患者就診時的全部症狀。 症狀是疾病的反映,是臨床辨證的主要根據。通過問診掌握患者的現在症狀,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并圍繞主要矛盾進行辨證,從而揭示疾病的本質,對疾病作出确切的判斷。因此,問現在症狀是問診中重要的一環。為求問得全面準确,無遺漏,一般是以張景嶽“十問歌”為順序。
《十問歌》即是:“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一)問寒熱
問寒熱是詢問患者有無冷與熱的感覺。寒,即怕冷的感覺;熱,即發熱。患者體溫高于正常,或者體溫正常,但全身或局部有熱的感覺,都稱為發熱。寒熱的産生,主要取決于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兩個方面。因此,通過問患者寒熱感覺可以辨别病變的寒熱性質和陰陽盛衰等情況。
寒與熱是臨床常見症狀,問診時應注意詢問患者有無寒與熱的感覺,二者是單獨存在還是同時并見,還要注意詢問寒熱症狀的輕重程度、出現的時間、持續時間的長短、臨床表現特點及其兼症等。臨床常見的寒熱症狀有以下4種情況:
1、但寒不熱
在通常的情況下,患者隻有怕冷的感覺而無發熱者,即為但寒不熱。可見于外感病初起尚未發熱之時,或者寒邪直中髒腑經絡,以及内傷虛證等。根據患者怕冷感覺的不同特點,臨床又分别稱為惡風、惡寒、寒戰、畏寒等。 惡風:是患者遇風則有怕風戰抖的感覺,避風則緩。多為外感風邪所緻。風邪在表,衛分受損,則失其溫分肉司開阖的作用,故遇風有冷感而避之可緩。此外,惡風還可見于素體肺衛氣虛肌表不固者。
惡寒:是患者時時覺冷,雖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多為外感病初起,衛氣不能外達,肌表失其溫煦而惡寒。此時雖加及衣火,仍不能使肌體的陽氣宣達于表,故得溫而寒冷感無明顯緩解。可見于多種外感病的初期階段,病性多屬于實。 寒戰:患者惡寒的同時伴有戰栗者,稱為寒戰,是惡寒之甚。其病機、病性與惡寒同。
應注意,外感病中惡風、惡寒、寒戰症狀獨立存在的時間很短,很快就會出現發熱症狀,成為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亦有少數病例存在時間較長,一般亦必然會出現發熱。這些對于掌握疾病的進程有一定幫助。
畏寒:是患者自覺怕冷,但加衣被近火取暖可以緩解,稱為畏寒,多為裡寒證。機體内傷久病,陽氣虛于内。或寒邪過盛,直中于裡損傷陽氣,溫煦肌表無力而出現怕冷的感覺。
此時若加衣近火,防止陽氣的耗散,或以熱助陽,使陽氣暫時恢複,肌表得溫,畏寒即可緩解。
2、但熱不寒
患者但覺發熱而無怕冷的感覺者,稱為但熱不寒。可見于裡熱證,由于熱勢輕重、時間長短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臨床上有壯熱、潮熱、微熱之分。 壯熱:即患者身發高熱(體溫超過39度),持續不退,屬裡實熱證。為風寒之邪入裡化熱或溫熱之邪内傳于裡,邪盛正實,交争劇烈,裡熱熾盛,蒸達于外所緻。
潮熱:即患者定時發熱或定時熱甚,有一定規律,如潮汐之有定時。外感與内傷疾病中皆可見有潮熱。由于潮熱的熱勢高低、持續時間不同,臨床上又有以下三種情況:
陽明潮熱:此種潮熱多見于《傷寒論》中的陽明腑實證,故稱陽明潮熱。其特點是熱勢較高,熱退不淨,多在日晡時熱勢加劇,因此又稱日晡潮熱。是由邪熱蘊結胃腸,燥屎内結而緻,病在陽明胃與大腸。
濕溫潮熱:此種潮熱多見于“溫病”中的濕溫病,故稱濕溫潮熱。其特點是患者雖自覺熱甚,但初按肌膚多不甚熱,扪之稍久才覺灼手。臨床上又稱之為“身熱不揚”,多在午後
熱勢加劇,退後熱不淨。是濕熱病特有的一種熱型,亦屬潮熱的範疇。
陰虛潮熱:此種潮熱多見于陰虛證候之中。其特點是午後或夜間發熱加重,熱勢較低,往往僅能自我感覺,體溫并不高,多見胸中煩熱,手足心發熱,故又稱“五心煩熱”。嚴重者有熱自骨髓向外透發的感覺,則稱為“骨蒸潮熱”。是由各種原因緻陰液虧少,虛陽偏亢而生内熱。
微熱:即患者發熱時間較長,熱勢較輕微,體溫一般不超過 38度,又稱長期低熱。可見于溫病後期,内傷氣虛、陰虛、小兒夏季熱等病證中。溫病後期,餘邪未清,餘熱留戀,患者出現微熱持續不退。
由氣虛而引起的長期微熱,又稱為氣虛發熱。其特點是長期發熱不止,熱勢較低,勞累後發熱明顯增重。其主要病機是因脾氣虛,中氣不足,無力升發敷布陽氣,陽氣不能宣洩而郁于肌表,故發熱。勞則氣耗,中氣益虛,陽氣更不得敷布,故郁熱加重。
小兒夏季熱:小兒在氣候炎熱時發熱不已,至秋涼時不治自愈,亦屬微熱。是小兒氣陰不足(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不能适應夏令炎熱氣候所緻。
3、惡寒發熱
惡寒與發熱感覺并存稱惡寒發熱。它是外感表證的主要症狀之一。
出現惡寒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是外感表證初起,外邪與衛陽之氣相争的反應。外邪束表,郁遏衛陽,肌表失煦故惡寒。衛陽失宣,郁而發熱。如果感受寒邪,可導緻束表遏陽之勢加重,惡寒症狀顯著;感受熱邪,助陽而緻陽盛,發熱症狀顯著。 詢問寒熱的輕重不同表現,常可推斷感受外邪的性質。如惡寒重,發熱輕,多屬外感風寒的表寒證。發熱重,惡寒輕。多屬外感風熱的表熱證。惡寒、發熱,并有惡風、自汗、脈浮緩,多屬外感表虛證。惡寒發熱,兼有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緊是外感表實證。有時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亦可推測邪正盛衰。一般地說,邪輕正盛,惡寒發熱皆輕;邪盛正實,惡寒發熱皆重;邪盛正虛,惡寒重,發熱輕。
4、寒熱往來
患者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其寒時自覺寒而不熱,其熱時自覺熱而不寒。界線分明,一日一發或一日數發,可見于少陽病、溫病及瘧疾。
外邪侵人體機體,在由表入裡的過程中,邪氣停留于半表半裡之間,既不能完全入裡,正氣又不能抗邪外出,此時邪氣不太盛,正氣亦未衰,正邪相争處于相持階段,正勝邪弱則熱,邪勝正衰則寒,一勝一負,一進一退,故見寒熱往來。
(二)問汗
汗是津液所化生的,在體内為津液,經陽氣蒸發從腠理外洩于肌表則為汗液。
正常人在過勞、運動劇烈、環境或飲食過熱、情緒緊張等情況下皆可以出汗,這屬于正常現象。發生疾病時,各種因素影響了汗的生成與調節,可引起異常出汗。發病時出汗也有兩重性,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緻病的邪氣,促進機體恢複健康,是機體抗邪的正常反應。另一方面汗為津液所生,過度的出汗可以耗傷津液,導緻陰陽失衡的嚴重後果。問汗時要詢問病人有無出汗、出汗的時間、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點、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後症狀的變化。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無汗
外感内傷,新病久病都可見有全身無汗。外感病中,邪郁肌表,氣不得宣,汗不能達,故無汗。屬于衛氣的調節功能失常。當邪氣入裡,耗傷營陰,亦無汗,屬于津枯,而汗液生成障礙。内傷久病,無汗,病機複雜,可為肺氣失于宣達,為汗的調節功能障礙;亦可為血少津虧,汗失生化之源,故無汗。
2、有汗
病理上的發汗,有多種情況。凡營衛不密,内熱壅盛,陰陽失調,皆可引起出汗的異常而有汗。詢問出汗的時間與汗量的多少,病程的長短,常能判斷疾病在表在裡,陰陽或盛或衰以及預後的良惡。
如患者有汗,病程短,伴有發熱惡風等症狀,屬太陽中風表虛證,是外感風邪所緻。
患者若大汗不已,伴有蒸蒸發熱,面赤,口渴飲冷,屬實熱證。是裡熱熾盛,蒸津外洩,故汗出量多。此時邪氣尚實,正氣未虛,正邪相搏,汗出不止,汗出愈多,正氣愈傷。
若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此時汗出常稱為“脫汗”、“絕汗”。是久病重病正氣大傷,陽氣外脫,津液大洩,為正氣已衰,陽亡陰竭的危候,預後不良。
白天經常汗出不止,活動後尤甚,稱為自汗。常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狀,多因陽虛或氣虛不能固護肌表,腠理疏松,玄府不密,津液外洩所緻。因活動後陽氣敷張外散,使氣更虛,故出汗加重。因此,自汗多見于氣虛或陽虛證。
患者經常睡則汗出,醒則汗止,稱為盜汗。多伴有潮熱、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等症,屬陰虛。陰虛則虛熱内生,睡時衛陽入裡,肌表不密,虛熱蒸津外洩,故盜汗出。醒後衛陽出表,玄府密閉,故汗止。
患者,先惡寒戰栗,表情痛苦,輾轉掙紮,繼而汗出者,稱為戰開。多見外感熱病的過程中,邪正相争劇烈之時,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戰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現,多屬邪盛正虛,一旦陽氣來複,邪正劇争,就可出現戰汗。戰汗的轉歸,一為汗出病退,脈靜身涼,煩渴頓除,此為正氣勝于邪氣,病漸轉愈,屬佳象;一為戰汗之後熱勢不退,症見煩躁,脈來急疾。
此為正氣虛弱,不能勝邪,而熱複内陷,疾病惡化,屬危象。
3、局部汗 頭汗:指患者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亦叫“但頭汗出,頭汗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上蒸,逼津外洩;或病危虛陽浮越于上所緻。
半身汗:指半側身體有汗,或半側身體經常無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見于中風先兆、中風證、痿證、截癱等病。多因患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調所緻。 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較多。多因熱邪郁于内或陰虛陽亢,逼津外出而達于四肢所緻。
(三)問周身
問周身,就是詢問患者周身有無疼痛與其它不适。臨床可按從頭至足的順序,逐一進行詢問。
1、問疼痛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各科均可見到。問診時,應問清疼痛産生的原因、性質、部位、時間、喜惡等。
(1)疼痛的原因: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傷,其病機有虛有實。其中因不通則痛者,屬實證,不榮則痛者屬虛證。 (2)疼痛的性質: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機不同,其疼痛的性質亦不同,臨床可見如下幾類。
①脹痛:痛且有脹感,為脹痛。在身體各部位都可以出現,但以胸脅、胃脘、腹部較為多見。多因氣機郁滞所緻。
②刺痛:疼痛如針刺,稱為刺痛。其特點是疼痛的範圍較小。部位固定不移。多因瘀血所緻。全身各處均可出現刺痛症狀,但以胸脅、胃脘、小腹、少腹部最為多見。
③絞痛:痛勢劇烈如絞割者,稱為絞痛。其特點是疼痛、有剜、割、絞結之感,疼痛難以忍受。多為有形實邪突然阻塞經絡閉阻氣機,或寒邪内侵,氣機郁閉,導緻血流不暢而成。
可見于心血瘀阻的心痛,蛔蟲上竄或寒邪内侵胃腸引起的脘腹痛等。
④串痛;疼痛部位遊走不定或走竄攻痛稱為串痛。其特點是痛處不固定,或者感覺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多為風邪留着機體的經絡關節,阻滞氣機,産生疼痛。氣無形而喜通暢,氣滞為痛,亦多見串痛。可見于風濕痹證或氣滞證。
⑤掣痛:痛處有抽掣感或同時牽引它處而痛,稱為掣痛。其特點是疼痛多呈條狀或放射狀,或有起止點,有牽扯感多由筋脈失養或經阻滞不通所緻。可見于胸痹、肝陰虛、肝經實熱等證。
⑥灼痛:痛處有燒灼感,稱灼痛。其特點是感覺痛處發熱,如病在淺表,有時痛處亦可觸之覺熱,多喜冷涼。多由火熱之邪串人經絡,或陰虛陽亢,虛熱灼于經絡所緻。可見于肝火犯絡兩脅灼痛,胃陰不足脘部灼痛及外科瘡瘍等證。
⑦冷痛:痛處有冷感,稱冷痛。其特點是感覺痛處發涼,如病在淺表,有時觸之亦覺發涼,多喜溫熱。多因寒凝筋脈或陽氣不足而緻。
⑧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稱重痛。多見于頭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濕邪困阻氣機而緻。多見于濕證。
⑨空痛:痛而有空虛之感,稱空痛。其特點是疼痛有空曠輕虛之感,喜溫喜按。多為精血不足而緻。可見于陽虛、陰虛、血虛或陰陽兩虛等證。
⑩隐痛:痛而隐隐,綿綿不休,稱隐痛。其特點是痛勢較輕,可以耐受,隐隐而痛,持續時間較長。多因氣血不足,或陽氣虛弱,導緻經脈氣血運行滞澀所緻。
(3)疼痛部位:詢問疼痛的部位,可以判斷疾病的位置及相應經絡髒腑的變化情況。
①頭痛:整個頭部或頭的前後、兩側部位的疼痛,皆稱頭痛。無論外感内傷皆可引起頭痛。外感多由邪犯腦府,經絡郁滞不暢所緻,屬實。内傷多由髒腑虛弱,清陽不升,腦府失養,或腎精不足,髓海不充所緻,屬虛。髒腑功能失調産生的病理産物如痰飲、瘀血阻滞經絡所緻的疼痛,則或虛或實,或虛夾雜。凡頭痛較劇,痛無休止,并伴有外感表現者,為外感頭痛。如頭重如裹,肢重者屬風濕頭痛。凡頭痛較輕,病程較長,時痛時止者,多為内傷頭痛。如頭痛隐隐,過勞則甚,屬氣虛頭痛。如頭痛隐隐,眩暈面白,屬血虛頭痛。頭腦空痛,腰膝酸軟,屬腎虛頭痛。如頭痛暈沉,自汗便溏屬脾虛頭痛。凡頭痛如刺,痛有定處,屬血瘀頭痛。凡頭痛如裹,泛嘔眩暈,屬痰濁頭痛。凡頭脹痛,口苦咽幹,屬肝火上炎頭痛。
凡頭痛,惡心嘔吐,心下痞悶,食不下,屬食積頭痛。 頭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一般與經絡分布有關,如頭項痛屬太陽經病,前額痛屬陽明經病,頭側部痛屬少陽經病,頭頂痛屬厥陰經病,頭痛連齒屬少陰經病。
②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側疼痛的自覺症狀。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所以胸病以心肺病變居多。胸病總由胸部氣機不暢所緻。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者,屬肺陰虛證,因虛火灼傷肺絡所緻。胸痛憋悶,痛引肩臂者,為胸痹。多因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所緻。可見于悶陽不足,痰濁内阻或氣虛血瘀等證。胸背徹痛劇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節者,為真心痛。
是因心脈急驟閉塞不通所緻。胸痛、壯熱面赤,喘促鼻煽者,為熱邪壅肺,肺失宣降所緻。
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者,屬肺陰虛證,因虛火灼傷肺絡所緻。胸悶咳喘,痰白量多者,屬痰濕犯肺,因脾虛聚濕生痰,痰濁上犯所緻。胸脹痛。走竄、太息易怒者,屬肝氣郁滞。
因情志郁結不舒,胸中氣機不利所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者,屬血瘀。
③脅痛:是指脅一側或兩側疼痛。因脅為肝膽所居,又是肝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故脅痛多屬肝膽及其經脈的病變。
脅脹痛、太息易怒者,多為肝氣郁結所緻。脅肋灼痛,多為肝火郁滞。脅肋脹痛,身目發黃,多為肝膽濕熱蘊結,可見于黃疸病。脅部刺痛、固定不移。為瘀血阻滞,經絡不暢所緻。脅痛,患側肋間飽滿,咳唾引痛是飲邪停留于胸脅所緻,可見于懸飲病。
④胃脘痛:胃脘,包括整個胃體。胃上口贲門稱上脘,胃下口幽門稱下脘,界于上下口之間的胃體稱中脘。胃脘痛即指胃痛而言。凡寒、熱、食積、氣滞等病因及機體髒腑功能失調累及于胃,皆可影響胃的氣機通暢,而出現疼痛症狀。
胃脘痛的性質不同,其緻病原因也不同。如胃脘冷痛,疼勢較劇,得熱痛減,屬寒邪犯胃。胃脘灼痛,多食善饑,口臭便秘者,屬胃火熾盛。胃脘脹痛,嗳氣不舒,屬胃腑氣滞,多是肝氣犯胃所緻;胃脘刺痛,固定不移,屬瘀血胃痛;胃脘脹痛,嗳腐吞酸,厭食為食滞胃脘。胃脘隐痛,嘔吐清水,屬胃陽虛;胃脘灼痛嘈雜,饑不欲食,屬胃陰虛。
⑤腹痛:腹部範圍較廣,可分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臍周圍稱為臍腹,屬脾與小腸。臍以上統稱大腹,包括脘部、左上腹、右上腹,屬脾胃及肝膽。臍以下為小腹,屬膀胱、胞宮、大小腸。小腹兩則為少腹,是肝經經脈所過之處。
根據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測知疾病所在髒腑。根據疼痛的不同性質可以确定病因病性的不同。如大腹隐痛、便溏、喜溫喜按,屬脾胃虛寒。小腹脹痛,小便不利多為癃閉,病在膀胱。小腹刺痛,小便不利,為膀胱蓄血。少腹冷痛,牽引陰部,為寒凝肝脈。繞臍痛,起包塊,按之可移者,為蟲積腹痛。凡腹痛暴急劇烈、脹痛、拒按,得食痛甚者,多屬實證。
凡腹痛徐緩、隐痛、喜按、得食痛減者,多屬虛證。凡腹痛得熱痛減者,多屬寒證。凡腹痛,痛而喜冷者,多屬熱證。
6.腰痛:根據疼痛的性質可以判斷緻病的原因。如腰部冷痛,以脊骨痛為主,活動受限,多為寒濕痹證。腰部冷痛,小便清長,屬腎虛。腰部刺痛,固定不移,屬閃挫跌撲瘀血。
根據疼痛的部位,可判斷邪留之處。如腰脊骨痛,多病在骨;如腰痛以兩側為主,多病在腎;如腰脊痛連及下肢者,多病在下肢經脈。腰痛連腹,繞如帶狀,多病在帶脈。
7.背痛;根據疼痛的部位及性質,可以判斷疼痛的病位和病因。如背痛連及頭項,伴有外感表證,是風寒之邪客于太陽經;背冷痛伴畏寒肢冷,屬陽虛;脊骨空痛,不可俯仰,多為精氣虧虛,督脈受損。
8.四肢痛:四肢痛,多由風寒濕邪侵犯經絡、肌肉、關節,阻礙其氣血運行所緻。亦有因脾虛、腎虛者。根據疼痛的部位及性質可以判斷病變的原因、部位。如四肢關節痛、串痛,多為風痹;四肢關節痛,周身困重多為溫痹;四肢關節疼痛劇烈,得熱痛減為寒痹。四肢關節灼痛,喜冷,或有紅腫,多為熱痹;如足跟或胫膝隐隐而痛,多為腎氣不足。
③周身痛:周身痛是指四肢、腰背等處皆有疼痛感覺。根據疼痛的性質及久暫,可判斷病屬外感或内傷。如新病周身酸重疼痛,多伴有外感表證,屬外邪束表;若久病卧床周身疼痛,屬氣血虧虛,經脈不暢。
2、問周身其他不适
問周身其它不适,是指詢問周身各部,如頭、胸脅腹等處,除疼痛以外的其它症狀。常見的周身其它不适症狀有:頭暈、目眩、目澀、視力減退、耳鳴、耳聾、重聽、胸悶、心悸、腹脹、麻木等。臨床問診時,要詢問有無其他不适症狀及症狀産生有無明顯誘因、持續時間長短、表現特點、主要兼症等。
(1)頭暈:是指患者自覺視物昏花旋轉,輕者閉目可緩解,重者感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閉目亦不能緩解。因外邪侵入或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經絡阻滞,清陽之氣不升或風火上擾,造成邪幹腦府或腦府失養而頭暈。臨床常見風火上擾頭暈;陰虛陽亢頭暈,心脾血虛頭暈,中氣不足頭暈,腎精不足頭暈和痰濁中阻頭暈等。
(2)目痛、目眩、目澀、雀目
①目痛。目痛而赤,屬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羞明多眵,多屬風熱;目痛較劇,伴頭痛,惡心嘔吐,瞳孔散大,多是青光眼;目隐隐痛,時作時止,多為陰虛火旺。
②目眩。是指視物昏花迷亂,或眼前有黑花閃爍,流螢幻祝的感覺。多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血不足,或氣血不足,目失所養而緻。
③目澀。指眼目幹燥澀滞,或似有異物入目等不适感覺。伴有目赤,流淚,多屬肝火上炎所緻。若伴久祝加重,閉目靜養減輕,多屬血虛陰虧。
④雀目。一到黃昏視物不清,至天明視覺恢複正常的叫雀目,又稱夜盲。多因肝血不足或腎陰損耗,目失所養而成。
(3)耳鳴、耳聾、重聽
①耳鳴。患者自覺耳内鳴響,如聞蟬鳴或潮水聲,或左或右,或兩側同時鳴響,或時發時止,或持續不停,稱為耳鳴。臨床有虛實之分,若暴起耳鳴聲大,用手按而鳴聲不減,屬實證,多因肝膽火盛所緻;漸覺耳鳴,聲音細小,以手按之,鳴聲減輕,屬虛證,多由腎虛精虧,髓海不充,耳失所養而成。
②耳聾。即病人聽覺喪失的症狀,常由耳鳴發展而成。新病突發耳聾多屬實證,因邪氣蒙蔽清竅,清竅失養所緻,漸聾多屬虛證,多因髒腑虛損而成。一般而言,虛證多而實證少,實證易治,虛證難治。
③重聽。是聽聲音不清楚,往往引起錯覺,即聽力減退的表現。多因腎虛或風邪外入所緻。
(4)胸悶:胸部有堵塞不暢,滿悶不舒的感覺,稱為胸悶,亦稱“胸痞”、“胸滿”,多因胸部氣機不暢所緻。由于可造成胸部氣機不暢的原因很多,因此,胸悶一症可出現于多種病證之中。
(5)心悸怔忡:在正常的條件下,患者即自覺心跳異常,心慌不安,不能自主,稱為心悸。若因驚而悸稱為驚悸。心悸多為自發,驚悸多因驚而悸。怔忡是心悸與驚悸的進一步發展,心中悸動較劇、持續時間較長,病情較重。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造成心神浮動所緻。如心陽虧虛,鼓動乏力;氣血不足,心失所養;陰虛火旺,心神被擾;水飲内停,上犯淩心;痰濁阻滞,心氣不調;氣滞血瘀,擾動心神等皆可使心神不甯而出現心悸、驚悸、或怔忡的症狀。
(6)腹脹:是指腹部飽脹,滿悶,如有物支撐的感覺,或有腹部增大的表現。引起腹脹的病因很多,其證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其病機卻總以氣機不暢為主,虛則氣不運,實則氣郁滞。實證可見于寒濕犯胃,陽明腑實、食積胃腸、肝氣郁滞、痰飲内停等證。虛證多見脾虛。腹部的範圍較廣,不同部位之腹脹揭示不同病變。如上腹部脹,多屬脾胃病變,小腹部脹,多屬膀胱病變,脅下部脹,多屬肝膽病變。
(7)麻木:是指知覺減弱或消失的一種病證。多見于頭面四肢部。可因氣血不足或風痰濕邪阻絡、氣滞血瘀等引起。其主要病機為經脈失去氣血營養所緻。
(四)問飲食與口味
問飲食與口味包括詢問口渴、飲水、進食、口味等幾個方面。應注意有無口渴、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欲情況、食量多少,食物的善惡、口中有無異常的味覺和氣味等情況。
1、問口渴與飲水
詢問患者口渴與飲水的情況,可以了解患者津液的盛衰和輸布情況以及病證的寒熱虛實。
(l)口不渴:為津液未傷,見于寒證或無明顯,熱邪之證。
(2)口渴:口渴總由津液不足或輸布障礙所緻。臨床可見如下情況。
①口渴多飲:即病人口渴明顯,飲水量多,是津液大傷的表現。多見于實熱證,消渴病及汗吐下後。
②渴不多飲:即病人雖有口幹或口渴感覺,但又不想喝水或飲水不多。是津液輕度損傷或津液輸布障礙的表現。可見于陰虛、濕熱、痰飲、瘀血等證。 臨床上口渴與飲水的辨證應根據口渴的特點、飲水的多少和有關兼症來加以綜合分析。
2、問食欲與食量
詢問患者的食欲與食量,可以判斷患者脾胃功能的強弱,疾病的輕重及預後。
(1)食欲減退與厭食:食欲減退,又稱“納呆”、“納少”,即病人不思進食。厭食又稱惡食即厭惡食物。不思飲食與厭惡食物,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不知饑餓不欲食,二是雖饑亦不欲食或厭惡食物。二者病機均屬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所緻。
①食欲減退,患者不欲食,食量減少,多見于脾胃氣虛、濕邪困脾等證。
②厭食,多因傷食而緻。若婦女妊娠初期,厭食嘔吐者,為妊娠惡阻。
③饑不欲食,是患者感覺饑餓而又不想進食,或進食很少,亦屬食欲減退範疇。可見于胃陰不足證。
(2)多食易饑,是患者食欲亢進,食量較多,食後不久即感饑餓,又稱為“消谷善饑”,臨床多伴有身體逐漸消瘦等症狀。可見于胃火亢盛、胃強脾弱等證。亦可見于消渴病。
總由胃的腐熟太過而緻。
(3)偏嗜,是指嗜食某種食物或某種異物。其中偏嗜異物者,又稱異嗜,若小兒異嗜,喜吃泥土、生米等異物,多屬蟲積。若婦女已婚停經而嗜食酸味,多為妊娠。
詢問食欲與食量時,還應注意進食情況如何。如病人喜進熱食,多屬寒證;喜進冷食多屬熱證。進食後稍安,多屬虛證;進食後加重,多屬實證或虛中夾實證。疾病過程中,食欲漸複,表示胃氣漸複,預後良好;反之,食欲漸退,食量漸減,表示胃氣漸衰,預後多不良。若病重不能食,突然暴食,食量較多,是脾胃之氣将絕的危象,稱“除中”。實際上是中氣衰敗,死亡前兆,屬“回光反照”的一種表現。
3、口味 口味,是指病人口中的異常味覺。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氣虛而緻。口甜,多見于脾胃濕熱證。口粘膩,多屬濕困脾胃。口中泛酸,可見于肝膽蘊熱證。若口中酸腐,多見于傷食證。
口苦,屬熱證的表現,可見于火邪為病和肝膽郁熱之證。口鹹,多屬腎病及寒證。
(五)問二便
問二便,是詢問患者大小便的有關情況,如大小便的性狀、顔色、氣味、便量多少、排便的時間、兩次排便的間隔時間、排便時的感覺及排便時伴随症狀等。詢問二便的情況可以判斷機體消化功能的強弱,津液代謝的狀況,同時也是辨别疾病的寒熱虛實性質的重要依據。
有關二便的性狀、然、味,已分别在望診、聞診中叙述。這裡介紹二便的次數、量的多少、排便時的異常感覺及排便時間等。
1、問大便
健康人一般一日或兩口大便一次,為黃色成形軟便,排便順利通暢,如受疾病的影響,其消化功能失職則有粘液及未消化食物等糞便。氣血津液失調,髒腑功能失常,即可使排便次數和排便感覺等出現異常。
(l)便次異常:便次異常,是排便次數增多或減少,超過了正常範圍,有便秘與洩瀉之分。
①便秘:即大便秘結。指糞便在腸内滞留過久,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便次減少,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稱為便秘。其病機總由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緻。可見于胃腸積熱,氣機郁滞、氣血津虧、陰寒凝結等證。
②溏瀉:又稱便溏或洩瀉,即大便稀軟不成形,甚則呈水樣,排便間隔時間縮短,便次增多,日三、四次以上。總由脾胃功能失調、水停腸道、大腸傳導亢進所緻。可見于脾虛、腎陽虛、肝郁乘脾、傷食、濕熱蘊結大腸,感受外邪等證。
(2)排便感覺異常:排便感覺異常,是指排便時有明顯不适感覺,病因病機不同,産生的感覺亦不同。
①肛門灼熱:是指排便時肛門有燒灼感。其病機由大腸濕熱蘊結而緻。可見于濕熱洩瀉、暑濕洩瀉等證。
②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暢爽快,而有滞澀難盡之感。多由腸道氣機不暢所緻。可見于肝郁犯脾、傷食洩瀉、濕熱蘊結等證。
③裡急後重:即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緊急而不可耐,稱裡急;排便時,便量極少,肛門重墜,便出不爽,或欲便又無,稱後重,二者合而稱之裡急後重。
是痢疾病證中的一個主症。多因濕熱之邪内阻,腸道氣滞所緻。
④滑瀉失禁:即久瀉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狀,又稱“滑瀉”。多因久病體虛,脾腎陽虛衰,肛門失約而緻。可見于脾陽虛衰、腎陽虛衰,或脾腎陽衰等證。 ⑤肛門氣墜:即肛門有重墜向下之感,甚則肛欲脫出。多因脾氣虛衰,中氣下陷而緻。多見于中氣下陷證。
2、問小便
健康人在一般情況下,一晝夜排尿量約為1000一1800毫升,尿次白天3-5次,夜間0~1次。排尿次數、尿量,可受飲水、氣溫、出汗、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略有不同。受疾病的影響若機體的津液營血不足,氣化功能失常,水飲停留等,即可使排尿次數、尿量及排尿時的感覺出現異常情況。
(1)尿量異常:尿量異常,是指晝夜尿量過多或過少,超出正常範圍。
①尿量增多:多因寒凝氣機,水氣不化,或腎陽虛衰,陽不化氣,水液外洩而量多。可見于虛寒證,腎陽虛證及消渴病中。
②尿量減少:可因機體津液虧乏,尿液化源不足或尿道阻滞或陽氣虛衰,氣化無權,水濕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于肌膚而緻。可見于實熱證、汗吐下證、水腫病及癃閉、淋證等病證之中。
(2)排尿次數異常:
①排尿次數增多;又叫小便頻數,總由膀胱氣化功能失職而緻。多見于下焦濕熱、下焦虛寒、腎氣不固等證。
②排尿次數減少:可見于癃閉,在排尿異常中介紹。
(3)排尿異常:是指排尿感覺和排尿過程發生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如尿痛、癃閉、尿失禁、遺尿、尿閉等。
①小便澀痛:即排尿不暢,且伴有急迫灼熱疼痛感,多為濕熱流入膀胱,灼傷經脈,氣機不暢而緻。可見于淋證。
②癃閉: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一般多統稱為癃閉。病機有虛有實。實者多為濕熱蘊結、肝氣郁結或瘀血、結石阻塞尿道而緻。虛者多為年老氣虛,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而緻。
③餘瀝不盡:即小便後點滴不禁。多為腎氣不固所緻。
④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随意識控制而自行遺出。多為腎氣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虛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約水液而緻。若患者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遺,則病情危重。
⑤遺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稱尿床。多見于兒童。其基本病機為膀胱失于約束。可見于腎陰、腎陽不足,脾虛氣陷等證。
(六)問睡眠
睡眠與人體衛氣循行和陰陽盛衰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衛氣晝行于陽經,陽氣盛,則人醒;夜行于陰經,陰氣盛,則入睡。問睡眠,應了解病人有無失眠或嗜睡,睡眠時間的長短、入睡難易、有夢無夢等。臨床常見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
1、失眠;失眠又稱“不寐”、“不得眠”,是指經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易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驚醒,甚至徹夜不眠的表現。其病機是陽不入陰,神不守舍。氣血不足,神失所養;陰虛陽亢,虛熱内生;腎水不足,心火亢盛等,皆可擾動心神,導緻失眠,屬虛痰火、食積、瘀血等邪火上擾,心神不甯,亦可出現失眠,屬實證。可見于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肝陽上亢、痰火擾心、食滞胃腑等證。
2、嗜睡;嗜睡,又稱多眠,是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濃,經常不自主地人睡。其輕者神識清楚,呼之可醒而應,精神極度疲憊,困倦易睡,或似睡而非睡的狀态,稱為“但欲寐”。如日夜沉睡,呼應可醒,神識朦胧,偶可對答,稱為“昏睡”。嗜睡則為神氣不足而緻。濕邪困阻,清陽不升;脾氣虛弱,中氣不足,不能上榮,皆可使精明之府失于清陽之榮,故出現嗜睡。
可見于濕邪困脾、脾氣虛弱等證。如若心腎陽衰,陰寒内盛神氣不振,可出現似睡非睡的但欲寐。可見于心腎陽衰證。若邪擾清竅,熱蔽心神,即可出現神識朦胧,昏睡不醒。可見于溫熱病,熱入營血,邪陷心包之證。也可見于中風病。大病之後,精神疲憊而嗜睡,是正氣未複的表現。
(七)問經帶
婦女有月經、帶下、妊娠、産育等生理特點,發生疾病時,常能引起上述方面的病理改變。因此,對青春期開始之後的女性患者,除了一般的問診内容外,還應注意詢問其經、帶等情況。作為婦科或一般疾病的診斷與辨證依據。
1、問月經 應注意詢問月經的周期,行經的天數,月經的量、色、質、有無閉經或行經腹痛等表現
(1)經期:即月經的周期,是指每次月經相隔的時間,正常約為28~32天。經期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和月經先後不定期。
月經先期:月經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稱為月經先期。多因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而緻。
月經後期:月經周期錯後八、九天以上,稱月經後期。多因血寒、血虛、血瘀而緻。
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超前與錯後不定,相差時間多在八、九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不定期,又稱月經紊亂。多因情志不舒,肝氣郁結,失于條達,氣機逆亂,或者脾腎虛衰,氣血不足,沖任失調,或瘀血内阻,氣血不暢,經期錯亂,故月經先後不定期。
(2)經量:月經的出血量,稱為經量,正常平均約為50毫升左右,可略有差異。經量的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過多和月經過少。
月經過多,每次月經量超過100毫升,稱為月經過多。多因血熱妄行,瘀血内阻,氣虛不攝而緻。
月經量少,每次月經量少于30毫升,稱為月經過少。多因寒凝,經血不至,或血虛,經血化源不足,或血瘀,經行不暢而緻。
(3)崩漏:指婦女不規則的陰道出血。臨床以血熱、氣虛最為多見。血得熱則妄行,損傷沖任,經血不止,其勢多急驟。脾虛,中氣下陷,或氣虛沖任不固,血失攝納,經血不止,其勢多緩和。此外,瘀血也可緻崩漏。
(4)經閉:成熟女性,月經未潮,或來而中止,停經三月以上,又未妊娠者,稱閉經或經閉。經閉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病機總不外經絡不能,經血閉塞,或血虛血枯,經血失其源泉,閉而不行。可見于肝氣郁結,瘀血,濕盛痰阻、陰虛、脾虛等證。
閉經應注意與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等生理性閉經,或者青春期、更年期,因情緒、環境改變而緻一時性閉經及暗經加以區别。
(5)經行腹痛:是在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部疼痛的症狀亦稱痛經。多因胞脈不利,氣血運行不暢,或胞脈失養所緻。可見于寒凝、氣滞血瘀、氣血虧虛等症。若行經腹痛,痛在經前者屬實,痛在經後者屬虛。按之痛甚為實,按之痛減為虛。得熱痛減為寒,得熱痛不減或益甚為熱。絞痛為寒,刺痛、鈍痛、悶痛為血瘀。隐隐作痛為血虛。持續作痛為血滞。時痛時止為氣滞,脹痛為氣滞血瘀。氣滞為主則脹甚于痛,瘀血為主則痛甚于脹。
2、問帶下 應注意量的多少,色、質和氣味等。凡帶下色白而清稀、無臭,多屬虛證、寒證。帶下色黃或赤,稠粘臭穢,多屬實證。熱證。若帶下色白量多,淋漓不絕,清稀如涕,多屬寒濕下注。帶下色黃,粘稠臭穢,多屬濕熱下注。若白帶中混有血液,為赤白帶,多屬肝經郁熱。
(八)問小兒 小兒科古稱“啞科”,不僅問診困難,而且不一定準确。問診時,若小兒不能述說,可以詢問其親屬。問小兒,除了一般的問診内容外,還要注意詢問出生前後情況,喂養情況、生長發育情況及預防接種情況,傳染病史及傳染病接觸史。
二、中醫望診詳解
望局部情況,或稱分部望診,是在整體望診的基礎上,根據病情或診斷需要,對病人身體某些局部進行重點、細緻地觀察。因為整體的病變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體的病變情況。
(一)望頭面部
1.望頭:望頭部主要是觀察頭之外形、動态及頭發的色質變化及脫落情況。以了解腦、腎的病變及氣血的盛衰。
(1)望頭形: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腎精虧虛。頭形過大。可因腦積水引起。望小兒頭部,尤須診察顱囟。若小兒囟門凹陷,稱為囟陷,是津液損傷,腦髓不足之虛證,囟門高突,稱自填,多為熱邪亢盛,見于腦髓有病;若小兒囟門遲遲不能閉合,稱為解顱,是為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的表現。無論大人或小兒,頭搖不能自主者,皆為肝風内動之兆。
(2)望發:正常人發多濃密色黑而潤澤,是腎氣充盛的表現。發稀疏不長,是腎氣虧虛。
發黃幹枯,久病落發,多為精血不足。若突然出現片狀脫發,為血虛受風所緻。青少年落發,多因腎虛或血熱。青年白發,伴有健忘,腰膝酸軟者,屬腎虛;若無其他病象者,不屬病态。
小兒發結如穗,常見于疳積病。
2.望面部:面部的神色望診,已于前述。這裡專述面部外形變化。面腫,多見于水腫病。
腮腫,腮部一側或兩側突然腫起,逐漸脹大,并且疼痛拒按,多兼咽喉腫痛或伴耳聾,多屬溫毒,見于痄腮。面部口眼歪斜,多屬中風證。面呈驚怖貌,多見于小兒驚風,或狂犬病患者,面呈苦笑貌,見于破傷風病人。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對目、鼻、耳、唇、口、齒龈、咽喉等頭部器官的望診。診察五官的異常變化,可以了解髒腑病變。
1.望目: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
(1)目神:人之兩目有無神氣,是望神的重點。凡視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濁,黑睛晦滞,失卻精彩,浮光暴露,是眼無神。
(2)目色:如目毗赤,為心火;白睛赤為肺火;白睛現紅絡,為陰虛火旺;眼胞皮紅腫濕爛為牌火;全目赤腫之眵,迎風流淚,為肝經風熱。如目眵淡白是血虧。白睛變黃,是黃疸之征。目眶周圍見黑色,為腎虛水泛之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病。
(3)目形 目第微腫,狀如卧蠶,是水腫初起,老年人下臉浮腫,多為腎氣虛衰。目窩凹陷,是陰液耗損之征,或因精氣衰竭所緻。眼球空起而喘,為肺脹;眼突而預腫則為瘿腫。
(4)目态:目睛上視,不能轉動,稱戴眼反折,多見于驚風、痙厥或精脫神衰之重證。
橫目斜視是肝風内動的表現。眼睑下垂,稱“睑廢”。雙睑下垂,多為先天性睑廢,屬先天不足,脾腎雙虧。單睑下垂或雙睑下垂不一,多為後天性睑廢,因脾氣虛或外傷後氣血不和,脈絡失于宣通所緻。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2.望鼻:望鼻主要是審察鼻之顔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變化。
(1)鼻之色澤:鼻色明潤,是胃氣未傷或病後胃氣來複的表現。鼻頭色赤,是肺熱之征;色白是氣虛血少多征;色黃是裡有濕熱;色青多為腹中痛;以微黑是有水氣内停。
鼻頭枯槁,是脾胃虛衰,胃氣不能上榮之候。鼻孔幹燥,為陰虛内熱,或燥邪犯肺;若鼻燥衄血,多因陽亢于上所緻。
(2)鼻之形态:鼻頭或鼻同色紅,生有丘疹者,多為酒糟鼻。因胃火熏肺,血壅肺絡所緻。鼻孔内贅生小肉,撐塞鼻孔,氣息難通,稱為鼻痔,多由肺經風熱凝滞而成。鼻翼煽動頻繁呼吸喘促者,稱為“鼻煽”。如久病鼻煽,是肺腎精氣虛衰之危證;新病鼻煽,多為肺熱。
(3)鼻之分泌物:鼻流清涕,為外感風寒;鼻流濁涕,為外感風熱;鼻流濁涕而腥臭,是鼻淵,多因外感風熱或膽經蘊熱所緻。
3.望耳:望耳應注意耳的色澤、形态及耳内的情況。
(1)耳廓諸部位候髒腑: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與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聯系,其分布大緻象一個在子宮内倒置的胎兒,頭顱在下,臂足在上。當身體的某部有了病變時,在耳廓的某些相應部位,就可能出現充血、變色、丘疹、水泡、脫屑、糜料或明顯的壓痛等病理改變,可供診斷時參考。
(2)耳之色澤:正常耳部色澤微黃而紅潤。全耳色白多屬寒證;色青而黑多主痛證;耳輪焦黑幹枯,是腎精虧極,精不上榮所緻;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多是麻診先兆。耳部色澤總以紅潤為佳,如見黃、白、青、黑色,都屬病象。
(3)耳之形态:正常人耳部肉厚而潤澤,是先天腎氣充足之象。若耳廓厚大,是形盛;耳廓薄小,乃形虧。耳腫大是邪氣實;耳瘦削為正氣虛。耳薄而紅或黑,屬腎精虧損。耳輪焦幹多見于下消證。耳輪甲錯多見于久病血瘀。耳輪萎縮是腎氣竭絕之危候。
(4)耳内病變:耳内流膿,是為膿耳。由肝膽濕熱,蘊結日久所緻。耳内長出小肉,其形如羊奶頭者,稱為“耳痔”或如棗核,胬出耳外,觸之疼痛者,是為“耳挺”。皆因肝經郁火,或腎經相火,胃火郁結而成。
4.望口與唇:望唇要注意觀察唇口的色澤和動态變化。
(l)察唇:唇部色診的臨床意義與望面色同,但因唇粘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澤較之面色更為明顯。唇以紅而鮮潤為正常。若唇色深紅,屬實、屬熱;唇色淡紅多虛、多寒;唇色深紅而幹焦者,為熱極傷津;唇色嫩紅為陰虛火旺;唇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唇色青紫者常為陽氣虛衰,血行郁滞的表現。嘴唇幹枯皺裂,是津液已傷,唇失滋潤。唇口糜爛,多由脾胃積熱,熱邪灼傷。唇内潰爛,其色淡紅,為虛火上炎。唇邊生瘡,紅腫疼痛,為心脾積熱。
(2)望口:望口須注意口之形态:口噤:口閉而難張。如口閉不語,兼四肢抽搐,多為痙病或驚風;如兼半身不遂者,為中風人髒之重證。口撮:上下口唇緊聚之形。常見于小兒臍風或成人破傷風。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喝斜之狀,為中風證。口張:口開而不閉。如口張而氣但出不返者,是肺氣将絕之候。
5.望齒與龈:望齒龈應注意其色澤、形态和潤燥的變化。
(1)望齒:牙齒不潤澤,是津液未傷。牙齒幹燥,是胃津受傷;齒燥如石,是胃腸熱極,津液大傷;齒燥如枯骨腎精枯竭,不能上榮于齒的表現,牙齒松動稀疏,齒根外露,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病中咬牙齡齒是肝風内動之征。睡中齡齒,多為胃熱或蟲積。牙齒有洞腐臭,多為齲齒,欲稱“蟲牙”。
(2)察龈:龈紅而潤澤是為正常。如龈色淡白,是血虛不榮;紅腫或兼出血多屬胃火上炎。龈微紅,微腫而不痛,或兼齒縫出血者,多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龈色淡白而不腫痛,齒縫出血者,為脾虛不能攝血。牙龈腐爛,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
6.望咽喉:咽喉疾患的症狀較多,這裡僅介紹一般望而可及的内容。如咽喉紅腫而痛,多屬肺胃積熱;紅腫而潰爛,有黃白腐點是熱毒深極;若鮮紅嬌嫩,腫痛不甚者,是陰虛火旺。
如咽部兩側紅腫突起如乳突,稱乳蛾,是肺胃熱盛,外感風邪凝結而成。如咽間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複生者,是白喉,因其有傳染性,故又稱“疫喉”。
(三)望軀體
軀體部的望診包括頸項、胸、腹、腰、背及前後二陰的診察。
1.望頸項部:頸項是聯接頭部和軀幹的部分,其前部稱為頸,後部稱為項。頸項部的望診,應注意外形和動态變化。
(1)外形變化:頸前颌下結喉之處,有腫物和瘤,可随吞咽移動,皮色不變也不疼痛,纏綿難消,且不潰破,為頸瘿,俗稱“大脖子”。頸側颌下,腫塊如壘,累累如串珠,皮色不變,初覺疼痛,謂之瘰疠。
(2)動态變化:如頸項軟弱無力,謂之項軟。後項強直,前俯及左右轉動困難者,稱為項強。如睡醒之後,項強不便,稱為落枕。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多為肝風内動。
2.望胸部:隔膜以上,鎖骨以下的軀幹部謂之胸。望胸部要注意外形變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兩側對稱,呼吸時活動自如。如小兒胸廓向前向外突起,變成畸形,稱為雞胸,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骨骼失于充養。若胸似桶狀,咳喘、赢瘦者,是風邪痰熱,壅滞肺氣所緻。患者肋間飽脹,咳則引痛,常見于飲停胸脅之懸飲證。如肋部硬塊突起,連如串珠,是佝樓病,因腎精不足,骨質不堅,骨軟變形。乳房局部紅腫,甚至潰破流膿的,是乳癰,多因肝失疏洩,乳汁不暢,乳絡壅滞而成。
3.望腹部: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軀幹是腹部。腹部望診主要診察腹部形态變化。 如腹皮繃急,脹大如鼓者,稱為膨脹。其中,立、卧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堅者為氣臌。
若立位腹部膨脹,卧位則平坦,攤向身側的,屬水臌。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稱腹凹,多見于久病之人,脾胃元氣大虧,或新病陰津耗損,不充形體。嬰幼兒臍中有包塊突出,皮色光亮者謂之臍突,又稱臍疝。
4.望背部:由項至腰的軀幹後部稱為背。望背部主要觀察其形态變化。
如脊骨後突,背部凸起的稱為充背,常因小兒時期,失天不足,後天失養,骨失充,脊柱變莆所緻。若患者病中頭項強直,腰背向前彎曲,反折如弓狀者,稱為角弓反張,常見于破傷風或痙病。癰、疽、瘡、毒,生于脊背部位的統稱發背,多因火毒凝滞肌腠而成。
5.望腰部: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軀幹後部謂之腰。望腰部主要觀察其形态變化。 如腰部疼痛,轉側不利者,稱為腰部拘急,可因寒濕外侵,經氣不暢,或外傷閃挫,血脈凝滞所緻。腰部皮膚生有水瘡,如帶狀簇生,累累如珠的,叫纏腰火丹。
6.望前陰:前陰又稱“下陰”是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前陰有生殖和排尿的作用。
(1)陰囊:陰囊腫大不癢不痛,皮澤透明的,是水疝。陰囊腫大,疼痛不硬的是頹疝。陰囊内有腫物,卧則入腹,起則下墜,名為狐疝。
(2)陰莖:陰莖萎軟,縮入小腹的是陰縮,内因陽氣虧虛,外感寒凝經脈而成。如陰莖硬結,破潰流膿者,常見于梅毒内陷,毒向外攻之下疳證。
(3)女陰:婦女陰中突物如梨狀,稱陰挺。因中氣不足,産後勞累,升提乏力,緻胞宮下墜陰戶之外。
7.望後陰:後陰即肛門,又稱“魄門’,有排大便的作用。後陰望診要注意脫肛,痔瘘和肛裂。
肛門上段直腸脫出肛外,名為脫肛。肛門内外之周圍有物突出,肛周疼痛,甚至便時出血者,是為痔瘡,其生于肛門之外者,稱外痔;生于肛門之内者,叫内痔;内外皆有,叫混合痔。若痔瘡潰爛,日久不愈,在肛周發生瘘管,管道或長或短,或有分支或通人直腸,叫肛瘘。肛門有裂口,疼痛,便時流血,稱肛裂。
(四)望四肢
四肢,是兩下肢和兩上肢的總稱。望四肢主要是診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澤變化。
1.望手足: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經脈。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脈攣急;伸而不屈的,是關節強直。手足抽搐常見于邪熱亢盛,肝風内動之痙病;揚手擲足,是内熱亢盛,熱擾心神。手足振搖不定,是氣血俱虛,肝筋失養,虛風内動的表現。四肢肌肉痿縮,多因脾氣虧虛,營血不足,四肢失榮之故。半身不遂是癱瘓病。足痿不行,稱下痿證。胫腫或跗腫指壓留痕,都是水腫之征。足膝腫大而股胫瘦削,是鶴膝風。
2.望掌腕:掌心皮膚燥裂,疼痛,叠起脫屑,稱鵝掌風。
3.望指趾:手指攣急,不能伸直者,是“雞爪風”。指趾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便,多系風濕久凝,肝腎虧虛所緻。足趾皮膚紫黑,潰流敗水,肉色不鮮,味臭痛劇,為脫疽。
(五)望皮膚
望皮膚要注意皮膚的色澤及形态改變。
1.色澤
皮膚色澤亦可見五色,五色診亦适用于皮膚望診。臨床常見而又有特殊意義者,為發赤、發黃。
(1)皮膚發赤,皮膚忽然變紅,如染脂塗丹,名曰“丹毒”。可發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鮮紅如雲片,往往遊走不定,甚者遍身。發于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于軀幹者稱“丹毒”,發于胫踝者稱“流火”。因部位、色澤、原因不同而有多種名稱,但諸丹總屬心火偏旺,又遇風熱惡毒所緻。
(2)皮膚發黃,皮膚、面目、爪甲皆黃,是黃疸病。分陽黃、陰黃二大類。陽黃,
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膽濕熱所緻。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多因脾胃為寒濕所困。
2.形态
(1)皮膚虛浮腫脹,按有壓痕,多屬水濕泛濫。皮膚幹癟枯燥,多為津液耗傷或精血虧損,皮膚幹燥粗糙,狀如鱗甲稱肌膚甲錯。多因瘀血阻滞,肌失所養而緻。
(2)痘瘡:皮膚起疱,形似豆粒,故名。常伴有外感證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斑和疹都是皮膚上的病變,是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症狀。斑色紅,點大成片,平攤于皮膚下,摸不應手。由于病機不同,而有陽斑與陰斑之别。疹形如栗粒,色紅而高起,模之礙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為麻疹、風疹、隐疹等等。
(4)白菩與水泡:白菩與水泡都是高出皮膚的病疹,疱内為水液,白菩是細小的丘疱疹,而水泡則泛指大小不一的一類疱疹。
(5)癰、疽、疔、疖:都為發于皮膚體表部位有形可診的外科瘡瘍疾患。四者的區别是:
凡發病局部範圍較大,紅腫熱痛,根盤緊束的為癰。若漫腫無頭,根腳平塌,膚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疽。若範圍較小,初起如粟,根腳堅硬較深,麻木或發癢,繼則頂白而痛者為疔。
起于淺表,形小而園,紅腫熱痛不甚,容易化膿,膿潰即愈為疖。
杏林築基 學方劑、學辨證、學針灸、學推拿。。。為您打基礎 1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有話要說...